问题

唐朝魏征没当过御使大夫,为什么小说里都说他是御使大夫?

回答
关于魏征在小说中被描绘成“御使大夫”,而史实上他并未担任此官职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也反映了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或戏剧效果,会对历史事实进行改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首先,我们得明确魏征在唐朝究竟担任过哪些重要官职。

魏征,字玄成,是唐朝初年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以敢于直言进谏闻名于世。他并非一上来就位居高位,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晋升的过程。

初入仕途: 魏征在隋朝末年就已经开始为官,最初是在武都郡担任郡丞。后来投奔李密,并在李密那里担任过检校东曹掾,后来又归降了唐朝。
在唐朝的官职:
谏议大夫: 这是魏征在唐朝早期担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谏议大夫是专门负责向皇帝提出建议、批评过失的官职,属于散官,但地位很高,可以参与朝政,尤其是在议论政事的时候。魏征正是在这个职位上,以其“犯颜直谏”而名垂千古,比如他劝谏唐太宗不要骄奢淫逸,甚至劝谏其不要追究秦王府旧事等,都发生在担任谏议大夫期间。
著作郎: 后来,他又担任了著作郎,负责史书的编纂和撰写。
太子詹事: 他也曾担任过太子詹事,辅佐太子,这个职位同样是比较重要的。
侍中: 这是一个更重要的职位,是皇帝的机要顾问,参与国家大政的谋划和决策。
光禄大夫: 晚年,他被授予光禄大夫,这是荣誉性质的官职,但依然表示了皇帝对他的极高肯定。

那么,为什么小说里会把他说成“御使大夫”呢?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1. “御史”与“御史大夫”的普遍认知:
在中国古代官制中,“御史”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监察机构,负责监督百官、弹劾不法。而“御史大夫”则是御史台的长官,地位非常显赫,权力也很大。
“御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奉旨而行”、“监察天下”的含义,与魏征“直言敢谏”的形象有天然的契合度。
小说家在创作时,可能更容易想到“御史”或“御史大夫”这样的官职,因为它们直接关联到“监督”、“进谏”这些行为。相比之下,“谏议大夫”虽然职责相似,但可能在普通大众的认知中不如“御史大夫”那样有力量和知名度。
可以理解为,小说作者可能在模糊或者合并一些官职概念,选择了一个听起来更“有分量”、更能突出魏征“谏臣”身份的官职。

2. “谏议大夫”的职责与“御史”的联想:
虽然魏征担任的是“谏议大夫”,但“谏议大夫”的职责正是“讽谏”,也就是对皇帝的言行进行规劝和批评。这种职责与御史系统中的“纠察”、“弹劾”有相似之处,都是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魏征的许多“进谏”行为,其性质上可以说是对君王的“监督”。当小说家想要凸显他“监督”君王、不畏权贵的形象时,“御史大夫”这个头衔自然就更容易被联想到,因为它本身就代表了监察的最高权力。

3. 历史改编与戏剧化处理:
小说创作,特别是历史小说,往往不是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和戏剧化处理,以吸引读者,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小说家可能会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而对历史人物的官职进行适当的“虚构”或“修改”。如果“御史大夫”这个官职比“谏议大夫”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或者更能烘托出魏征的形象,那么小说家就有可能选择它。
“御史大夫”听起来就比“谏议大夫”更有气势,也更具代表性,尤其是在强调“风纪”和“监督”时。

4. 口误或误传的叠加:
在中国漫长的文化传播过程中,一些历史细节可能会因为口耳相传、历史记录的偏差,或者不同时期对官职名称的理解差异,而产生一些误解。
久而久之,这种误解就可能在民间流传开来,并被后来的文学作品所采纳。

举个例子来类比:

就好比我们现在看一些古代宫廷剧,有时候会把妃子、嫔、婕妤、贵人等位份弄混,或者把一些职位的职责说得过于现代,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而不是严格考据。魏征“御史大夫”的说法,很可能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

总结来说, 魏征在唐朝实际担任过“谏议大夫”等要职,并且以其“谏议”之功名垂青史。小说中将其称为“御史大夫”,并非史实,而是出于以下原因:

“御史大夫”在人们认知中更能代表监察和进谏的职责。
小说家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可能会选择更具代表性、更有分量的官职。
对历史细节的艺术化处理和戏剧化加工。

所以,下次在小说或戏曲中看到魏征被称为“御史大夫”,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为了突出他“直言进谏”、“监督君王”的形象所做的艺术选择,虽然与史实不符,但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文学创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简单的官制常识错误,写小说的人基本上绝大多数是不会去读《唐会要》、《通典》、《唐六典》这些记载典章制度的书籍的。因此绝大多数历史题材的网络小说,在官制上都经不起推敲。

回到魏征和御史大夫的问题,首先我们先搞清楚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在汉代是三公之官,是御史府的主官,在汉哀帝改制中省去汉献帝时复置,魏文帝时又省,直至隋复置官阶为从三品(低于六部尚书),职责为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在今天是政法类的部门。

而魏征,投唐以后最初担任的是隐太子李建成的东宫洗马,这是一个干什么的官?

洗马掌经、史、子、集四库图书刊缉之事,立正本、副本,贮本以备供进。凡天下之图书上于东宫者,皆受而藏之。

说白了,就是替李建成管理图书的。而太子东宫官负责弹劾宫寮,糺举职事的是东宫司直。

李建成伏诛之后,魏征受太宗器重,以谏议大夫安抚河北。事成回长安不久就迁为尚书左丞,成为了尚书左仆射萧瑀的主要佐官(尚书左丞正四品上),后来又升迁为秘书监(从三品)成为了秘书省的主官,职责是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也就是说魏征又干回了老本行。

魏征最终能位及宰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要拜侍中王珪泄露禁中密语所赐,而门下省是专门负责审署中书省诏命的,与御史台的职能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因此魏征可以说素来与御史大夫毫无交集,当然只能在小说里找到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魏征在小说中被描绘成“御使大夫”,而史实上他并未担任此官职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也反映了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或戏剧效果,会对历史事实进行改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魏征在唐朝究竟担任过哪些重要官职。魏征,字玄成,是唐朝初年一位非常重要.............
  • 回答
    学习书法,尤其是初学者,对于路径的选择确实是门大学问。你提到一年多浅学唐楷(赵孟頫《妙严寺记》),然后想深入魏碑(如《李壁墓志》),这样的组合会不会“走弯路”,或者是不是会“没有初学平正”?我得说,这个担心很正常,而且非常有道理。咱们一点点捋清楚,把里面的门道讲得明白些。首先,唐楷和魏碑,它们的基本.............
  • 回答
    司马氏不篡魏,曹魏能否统一天下,又能否开创与汉、唐比肩的伟大王朝,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如”命题,也牵涉到三国历史发展的诸多关键节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当时曹魏的国情、政治格局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魏在曹操父子手中,已经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曹操凭借其卓越的军.............
  • 回答
    唐朝(618907年)和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有特点。要比较它们的“强大”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但需明确的是,历史上的“强大”是相对的,且受制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展开比较: 一、政治制.............
  • 回答
    唐朝,特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文官官职等级名称体系复杂且层层分明。理解这一体系需要从几个核心概念入手:品级、职、位、散官。 核心概念1. 品级(官阶): 这是最基础的等级划分,以数字“一品”到“九品”来区分,每个品级又细分为正和从。品级直接决定了官员的薪俸、待遇和在朝.............
  • 回答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长达二百余年,期间双方你来我往,战事频繁。虽然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但从整体上看,唐朝在与吐蕃的交锋中,“败多胜少”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唐朝中后期。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地理环境与军事优势的对比 吐蕃的地理优势:高原作战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唐朝遗留问题对宋朝及后世朝代的影响:一个辩证的视角“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连累了宋朝甚至以后的朝代”这种说法,并非全盘错误,但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朝代,其政策、制度、文化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是积极的,另一些则可能在特定时期显现出其负面效应。我们可以.............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盛世”的朝代,常常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繁荣、强大、开放的景象。那么,唐朝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强大?答案是:是的,在很大程度上,唐朝确实是非常强大的,但这种强大是多维度的,并且也并非没有挑战和局限。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经济上.............
  • 回答
    关于唐朝皇帝是否是“胡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唐朝的皇室,特别是开国皇帝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其祖先有胡人血统,但他们本身已高度汉化,并以汉人身份自居和统治。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唐朝皇室的起源.............
  • 回答
    唐朝到宋朝,这中间隔着的不是简单的“53年”,而是天翻地覆的巨变,这53年,更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其间蕴含的变革之深,足以让后来的宋朝在很多方面都与之前的唐朝显得截然不同,仿佛相隔了几个朝代。与其说它们相距53年,不如说这53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换血”。很多人对唐朝的印.............
  • 回答
    说到唐朝中后期,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盛世的余晖,或是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风光无限。但事实并非如此,唐朝中后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可以说是充满了屈辱和动荡,与前期那个万国来朝的帝国相比,判若两朝。然而,奇怪的是,在许多关于唐朝的叙述中,这段历史似乎总是被刻意忽略,或者一带而过,仿佛是一段不愿被提及.............
  • 回答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衰败的时期,直到公元907年才被朱温所灭,这期间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说起来颇有些让人唏嘘。这并非说唐朝在这段时间里仍然保有盛世的国力,而是其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衰退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使得王朝的生命力得以苟延残喘:一、 残余的王朝权威与地方势力.............
  • 回答
    隋末乱世中的枭雄李渊: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开国皇帝提起唐朝,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那个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然而,在那个恢弘盛世的背后,站着一位同样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身影——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他的名气远不及他的儿子,甚至在许多人眼中,他只是一个铺垫?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唐朝确实经历了274年的历史(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在这段时间里,共有29位皇帝(包括追封和短暂在位的)。虽然您提到“二十个皇帝”,这可能是一个大致的数字,但唐朝皇帝数量相对较多,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1. 频繁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更迭: 开国之初的权力斗争: 唐朝.............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疑问,是非常深刻和关键的。从现代政治学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集于一身的节度使,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最终也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理解为什么唐朝会设立这样的制度,以及它为何会“出事”,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制度初衷、运行机制以及最.............
  • 回答
    唐朝是中华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历经21位皇帝,他们各自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唐朝21位皇帝的功绩:一、初唐(承袭隋制,开创盛世):1. 唐高祖李渊 (618626年在位): 功绩: 建立唐朝,结束隋末混乱局面。他从晋阳起兵,逐步消灭割据势力,统一中国。高祖在位.............
  • 回答
    唐朝以文官掌军,能否阻止节度使不受控制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总体来说,仅凭“文官掌军”这一点,很难彻底阻止节度使不受控制的发展,甚至可能因为缺乏军事经验和绝对权威,导致情况更加复杂化。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唐朝玄武门之变与清朝九子夺嫡,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权争夺事件,都伴随着血腥与政治斗争。但若论及惨烈程度,唐朝玄武门之变在直接暴力冲突的规模和残酷性上,要比清朝九子夺嫡更为惨烈。下面我将详细对比两者,从多个维度进行阐述: 唐朝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背景: 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与太子.............
  • 回答
    白居易的《长恨歌》并非直接描绘杨贵妃“不怕朝廷治罪”的情节,而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厚感情以及她在历史事件中的命运。要理解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长恨歌》所传达的信息,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与核心主题: 历史事件的触发: 《长恨歌》创作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