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21帝各自功绩如何?

回答
唐朝是中华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历经21位皇帝,他们各自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唐朝21位皇帝的功绩:

一、初唐(承袭隋制,开创盛世):

1. 唐高祖李渊 (618626年在位):
功绩: 建立唐朝,结束隋末混乱局面。他从晋阳起兵,逐步消灭割据势力,统一中国。高祖在位期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役,恢复生产,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他修订了唐朝的法律《武德律》,并改革了隋朝的旧官制。
详细: 李渊原本是隋朝的太原留守,面对隋末民不聊生的局面,联合关陇贵族,以“反隋”为旗号,迅速壮大力量。他善于用人,委任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等,在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他的统治时间不长,且后期受到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但他的开创之功,为唐朝的建立和初期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可磨灭。

2. 唐太宗李世民 (626649年在位):
功绩: 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开创了“贞观之治”。他励精图治,虚心纳谏,任用贤能,改革政治,发展经济,稳定边疆。唐朝的国力在此时达到顶峰,社会安定,百姓富裕,文化昌盛,被誉为“天可汗”。
详细: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即位后,痛定思痛,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因此更加重视以人为本。他大力提拔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贤臣,形成了一批政治清明、忠心耿耿的辅佐群体。在政治上,他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在军事上,对外击败东突厥,统一北方,对吐蕃、西突厥等也采取了怀柔与军事并用的策略,维护了边疆的安宁。在文化上,他鼓励学术,编纂《隋书》,促进了民族融合。他的统治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政治清明的典范。

3. 唐高宗李治 (649683年在位):
功绩: 在位期间,唐朝国力依然强盛,疆域辽阔。他继续执行太宗以来的政策,并在对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灭西突厥、联合新罗灭百济,一度将唐朝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中亚。然而,后期受武则天影响,政治逐渐走向衰败。
详细: 李治在位前期,仍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辅政,政局相对稳定。他在军事上继续发扬太宗的雄风,对西突厥发动了多次攻势,最终将其灭亡,使唐朝的势力深入中亚。同时,他联合新罗对付百济和高句丽,为新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武则天的崛起,李治的权力逐渐被架空,政治上也开始出现一些不稳的迹象。他的统治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期。

4. 唐中宗李显 (两次在位:684年,705710年在位):
功绩: 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且第二次在位期间受到韦后等人的操控,但他在即位初期曾试图恢复唐朝的政治秩序,并提拔了一些贤能的大臣。
详细: 李显第一次即位不久便被废黜,第二次即位是在神龙革命后。他试图恢复祖宗制度,重用张柬之、崔玄暐等拥护他复位的功臣,并颁布了“神龙政”,减轻赋役,释放一些被武则天贬谪的官员,为“神龙中兴”奠定了基础。然而,他性格软弱,缺乏政治决断力,被韦后和武三思等人掌控,导致朝政混乱,最终被韦后毒死。

5. 唐睿宗李旦 (两次在位:684690年,710712年在位):
功绩: 两次即位都处于权臣或皇后的操控之下,政务多由他人代行,自身缺乏实际政绩。但他在位期间,也为后来的唐玄宗开创盛世积累了能量。
详细: 李旦第一次即位时年幼,由其母武则天垂帘听政。第二次即位是在中宗被废黜后,但不久即被其子李隆基(唐玄宗)逼退,让位于他。李旦性格温和,缺乏政治野心,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也算一种福气。他在位期间,一些重要的政治改革和军事行动大多由他人主导,他更像是一个过渡性的君主。

二、武周时期(武则天称帝,一段特殊插曲):

6. 武则天 (690705年在位,改国号为周):
功绩: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政治相对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科举制度得到完善,重视农业生产,并打击了门阀士族。她任用贤能,不拘一格,使得一批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抱负,对唐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详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但又功绩卓著的人物。她通过一系列政治斗争登上皇位,并改国号为周。在她的统治下,唐朝虽然经历了改朝换代,但国力并未衰退。她完善了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提拔了狄仁杰、张柬之等一批优秀人才。她重视农业,发展经济,使得社会经济状况良好。在对外方面,她继续采取积极的军事策略,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她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武周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盛唐(开元盛世,鼎盛繁荣):

7.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在位):
功绩: 唐朝最辉煌的皇帝之一,开创了“开元盛世”。他励精图治,改革政治,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加强边防。唐朝的国力、经济、文化和军事都在此期间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然而,后期因沉迷享乐和用人不当,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为盛世的终结者。
详细: 李隆基即位后,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改革时期。初期他任用姚崇、宋璟等贤臣,大力推行改革,整顿吏治,精简机构,打击贪污腐败,恢复了朝廷的权威。接着他任用萧嵩、张说等,继续加强边防,收复失地。他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兴修水利,鼓励对外贸易。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的经济繁荣,人口增长,文化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诗歌、绘画、音乐等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晚年他开始怠政,宠幸杨贵妃,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并设置了庞大的边镇节度使制度,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仓皇逃往四川,李唐王朝也因此元气大伤。

四、中唐(安史之乱后的衰落与重振):

8. 唐肃宗李亨 (756762年在位):
功绩: 在安史之乱期间即位,面临严峻的局势。他采取措施平定叛乱,但效果有限。他任用了郭子仪、李光弼等杰出的军事将领,并成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暂时稳定了局势。
详细: 李亨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在灵武被众将拥戴即位的。他继承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帝国。他积极组织力量平叛,任用了郭子仪、李光弼等能力出众的将领,并在回纥的帮助下,成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将安史叛军逼退。然而,由于回纥的干涉,唐朝的局势依然不稳定,藩镇割据的雏形也在此期间开始显现。他未能完全扑灭安史之乱,也未能解决藩镇问题,为后来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9.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在位):
功绩: 在位期间,基本平定了安史之乱,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他采取了与藩镇妥协的政策,导致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
详细: 代宗即位后,继续平定安史之乱,并成功将叛乱分子基本消灭。然而,由于平乱过程中对回纥的承诺,以及他对一些藩镇的策略失误,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日益严重。他试图安抚藩镇,但反而助长了他们的势力,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不断下降。尽管他努力维护国家统一,但最终未能扭转藩镇割据的趋势。

10. 唐德宗李适 (779805年在位):
功绩: 在位初期试图削弱藩镇势力,但因“奉天之难”而失败。他强硬的政策反而导致了更多的反抗。虽然在位期间唐朝国力进一步衰弱,但他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并稳定了部分边疆。
详细: 德宗即位后,决心收回被藩镇侵占的权力,于是采取了强硬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反而激起了部分藩镇的反抗。在“奉天之难”中,他甚至被迫逃离长安,这是唐朝历史上极其屈辱的一页。虽然他最终得以返回长安,但藩镇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大削弱。他晚年推行了一些改革,如改变赋税制度等,但收效甚微。

11. 唐顺宗李诵 (805年在位):
功绩: 在位时间极短,受到宦官的挟持,未能有实质性的政绩。他支持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政治改革,但改革很快失败。
详细: 顺宗在位仅不足一年。他身体不好,且受到宦官王伾、王叔文等人的影响,试图进行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改革的内容包括打击宦官势力,改革弊政等。然而,由于改革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加上宦官集团的强大阻挠,改革很快失败。顺宗也因此被迫禅位于其子李纯。

12. 唐宪宗李纯 (805820年在位):
功绩: 唐朝中兴的代表人物,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藩镇势力,史称“元和中兴”。他成功收复了被藩镇割据的地区,恢复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详细: 宪宗即位后,面对藩镇割据的严峻局面,他决心恢复唐朝的统一和尊严。他采取了“先易后难”的策略,首先打击了相对较弱的藩镇,如镇海军、淄青等。他任用李绛、裴度等贤臣,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成功收复了横海、魏博、镇州等地的控制权,一度恢复了唐朝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控制。他还派遣使者与吐蕃谈判,维护了边疆的和平。然而,他对宦官势力未能有效制约,最终被宦官杀死,使得他的中兴事业戛然而止。

13. 唐穆宗李恒 (820824年在位):
功绩: 在位期间,继续宪宗的中兴政策,但力度有所减弱。他平定了魏州之乱,但未能彻底解决藩镇问题。
详细: 穆宗即位后,虽然继承了宪宗的中兴成果,但他在对待藩镇的问题上,态度有所软化,采取了怀柔政策,例如同意对藩镇的任免权让步,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财政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局势,但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他在位期间,曾成功平定魏州之乱,但未能根除藩镇势力。

14. 唐敬宗李湛 (824827年在位):
功绩: 穆宗的儿子,在位期间继续执行穆宗的政策,但未能有大的作为。他沉迷玩乐,生活奢靡,被宦官杀害。
详细: 敬宗年幼即位,对朝政缺乏兴趣,更喜欢打猎、斗鸡等游戏。他的荒淫无道,为宦官干政提供了机会。宦官刘克明的野心膨胀,最终借酒宴之机,将敬宗杀死,并拥立其弟李昂为帝。

15.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在位):
功绩: 在位期间,试图清除宦官势力,但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和政治手腕,未能成功。他策划了“甘露之变”,但最终失败,导致了更多宦官的专权。
详细: 文宗即位后,对宦官的专权感到不满,于是试图与朝臣合作,铲除宦官势力。他曾经策划了“甘露之变”,希望通过这次行动一举剪除宦官。然而,由于消息泄露,行动失败,导致大量忠臣被杀,宦官的权力反而进一步加强。文宗在位期间,虽然对内未能实现政治清明,但在对外方面,与回鹘和吐蕃的关系相对稳定。

16. 唐武宗李炎 (840846年在位):
功绩: 著名的“会昌灭佛”事件的执行者。在位期间,在政治上任用李德裕等贤臣,在军事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击败回鹘。
详细: 武宗在位初期,任用李德裕为相,政治上有所改革,并对宦官势力进行了一定的压制。他积极对外用兵,击败了侵扰唐朝多年的回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唐朝赢得了喘息之机。然而,他最大的成就在于推行“会昌灭佛”。在道教和佛教的斗争中,他选择支持道教,大规模地摧毁佛教寺庙,驱逐僧侣,收缴寺庙财产。这一政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7. 唐宣宗李忱 (846859年在位):
功绩: 被认为是唐朝晚期最后的“明君”。他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减轻赋役,改善民生。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和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史称“宣宗中兴”。
详细: 宣宗即位后,一改武宗时期的浮夸风气,以勤俭自律著称。他关心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民生。他重用正直的大臣,打击宦官和权贵,恢复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他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政策,成功地处理了与吐蕃、南诏等国的关系。他的统治时期,尽管是唐朝的晚期,但却展现出了一线生机,使得唐朝的统治得以延续。

五、晚唐(藩镇割据与农民起义,王朝的终结):

18. 唐懿宗李漼 (859874年在位):
功绩: 在位期间,唐朝的统治已经非常不稳定,藩镇割据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他未能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反而沉迷享乐,导致国家进一步衰落。
详细: 懿宗即位后,未能继承宣宗的勤勉作风,反而沉迷于佛教,大肆修建寺庙,挥霍无度。他对待藩镇的态度摇摆不定,时而强硬,时而软弱,未能形成有效的控制。在位期间,黄巢起义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使得唐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19.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在位):
功绩: 在位期间,唐朝已经名存实亡。黄巢起义几乎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中央政府已无力控制。他最终被黄巢起义军赶出长安,在各地流亡。
详细: 僖宗即位时,国家已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黄巢起义如火如荼,几乎席卷全国。僖宗在应对起义方面表现得软弱无力,最终导致长安被攻陷,他本人也逃往四川。在此期间,他依赖沙陀族将领李克用等人的帮助来镇压黄巢起义,但这也为后来的五代十国埋下了伏笔。他未能挽救唐朝的灭亡,可以说是唐朝末期最无能的皇帝之一。

20. 唐昭宗李晔 (888904年在位):
功绩: 唐朝末期最后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试图恢复唐朝的统治,并与宦官和藩镇势力进行斗争。然而,由于实力悬殊,他的努力最终失败,并被朱温所杀。
详细: 昭宗即位后,深知唐朝的危局,他试图励精图治,恢复中央的权威。他曾经发动“乾宁南迁”,试图摆脱宦官的控制,并在各地招募军队,对抗藩镇。他试图铲除朱温等藩镇的势力,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力量和支持,他的改革措施往往难以推行。最终,他被藩镇军阀朱温所控制,并被迁往洛阳,不久后被朱温杀害。他的死亡标志着唐朝作为统一王朝的彻底终结。

21. 唐哀帝李柷 (904907年在位):
功绩: 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唐朝已经名存实亡,权力完全掌握在朱温手中。他只是一个被控制的傀儡,没有任何实际权力或政绩。
详细: 李柷是昭宗的儿子,被朱温拥立为帝。他在位期间,唐朝只是一个空壳子,国家的一切政务都由朱温决定。他没有任何政治活动或改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唐朝走向灭亡。最终,朱温强迫他禅位,建立了后梁,唐朝正式灭亡。

总结:

唐朝的21位皇帝,从开创盛世的太宗、玄宗,到承平治世的宪宗、宣宗,再到晚期动荡不安的懿宗、昭宗,他们各自的功绩和历史地位都各有不同。唐朝的兴衰历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变迁。了解这些皇帝的功绩,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辉煌与曲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从庙号就看的出来了,不过还是排个名吧。

1.唐太宗李世民

2.唐高宗李治

3.唐宪宗李纯

4.唐武宗李炎

5.唐代宗李豫

6.唐玄宗李隆基

7.唐高祖李渊

8.唐宣宗李忱

9.唐德宗李适

以上9个都是有手段有能力的英主雄主。

10.唐睿宗李旦

11.唐昭宗李晔

12.唐文宗李湛

13.唐顺宗李诵

水平线以上。但是因为能力不足、身体不好、志不在皇帝等原因,在位期间功不大,但是也于国损害不大。

14.唐中宗李显

15.唐肃宗李亨

这俩倒行逆施,死的都惨,国家在他们手上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差。但是身上都有点功劳,比如说复辟唐朝,收复两京。

16.唐少帝

17.唐哀帝李柷

傀儡之君。

18.唐敬宗

19.唐穆宗

20.唐懿宗

21.唐僖宗

传统意义上的昏君,只顾着享乐,不管国家死活的。

大概就这样。

唐太宗不用说,SSS级别大佬。

唐高宗,SS级别大佬,守成中的绝对雄主。唐玄宗要是没有发生安史之乱应该做的就和他爷爷的水平差不多。

唐宪宗,元和中兴。我觉得他才是能够担当中宗庙号的帝王,可是好巧不巧这个庙号居然给李显用了。

唐代宗,本为唐世宗。要知道太高中世是极高的庙号,他本身的作为也对得起他的庙号,平定安史之乱,并且稳住了安史之乱后的大唐。从当王爷的时候就开始平定安史之乱,接手的也算是很烂的摊子,死时大唐至少算是基本稳定下来了。

唐武宗我觉得很被低估,而唐宣宗往往被高估。唐武宗政治手段一流,会昌中兴的含金量我个人认为高于大中之治,可惜磕药死得早。如果再活15年,唐朝再续命百年都不是问题。排名落后在死的太早。

唐玄宗,前明后暗,导致落差过大,玄宗这个庙号也是历史独一份。论功绩是中华极盛,论过错又是几乎腰斩了中华节气。接手的摊子很不好,大唐被中宗和太平公主一通乱搞,局面昏乱,但是在把中国推向鼎盛之后,留下的摊子更不好,留毒千年。

唐高祖,由太宗而得天下。虽然有过很多开历史倒车的做法,比如恢复九品中正制之类的,但是人好歹也是个开国帝王,很有用人之能(“任用”李世民、李靖)。自身性格算是优柔寡断,好在儿子真的顶尖争气。

唐高祖论能力是比不上刘邦、朱元璋的,甚至比不上赵匡胤,要是不靠李世民,他做不了大一统的帝王。

唐宣宗,我个人觉得他才要为大唐灭亡付很大的责任,但是历史评价很高,“小太宗”,也算是晚唐最后的明君了吧。他算是气量很不足了,一上台就急着废黜李德裕,否定会昌的政策,用的大臣都是及其平庸之辈,在太子的事情上面优柔寡断。但是他也算勤政爱民之君,给了晚唐最后一个治世。

唐德宗,是个有抱负的皇帝。他是经历过天宝盛世的最后一个皇帝,怀有中兴的理想。但是在位二十多年算是给走了很多错路,但是也有两税法这样的改革之举。他的试错算是给顺宗宪宗摸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睿宗李旦,最著名的是三让天下。一让母后,二让皇兄,三让儿子,可老天偏偏要他做两次皇帝。教育搞得很成功,在武周时期的高压之下,五个儿子都教育的很好,兄友弟恭,才德兼备。虽然李三郎最后玩脱了,但是初期说他英明神武还是没问题的。

昭宗李晔,很努力想要复兴大唐了,可惜时局不允许。

顺宗,当太子的时候还是很英明的,看起来就是明君,可是一上台就中风了,改革也失败了,后来被宦官逼退让位给儿子,好在儿子争气。

文宗,勤俭节约,柔质慈民,但是当时的大唐需要一个杀伐果断之君。甘露之变失败,被宦官软禁,算是皇帝的耻辱。

肃宗,才具不足,宠信宦官,倒行逆施,微操作差点埋了大唐。有两个很厉害的儿子,逼死一个,圈养软禁一个。

中宗,赶鸭子上架,被人塞了个复辟唐朝的中兴之功。不然中宗这个庙号怎么也轮不到他。唐中宗之后,后世帝王都不用中宗这个庙号了,可见一斑。

后面几个就是贪图享乐不管国家死活的昏君了,各有各的玩法。

唐朝的明君数量不算特别多,说的上从头到尾都是明君的,就是唐太宗,唐高宗,唐宪宗,唐武宗;但是唐朝中等之君质量和数量都还可以;李世民基因不错,郭皇后基因不行,唐宣宗基因也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是中华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历经21位皇帝,他们各自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唐朝21位皇帝的功绩:一、初唐(承袭隋制,开创盛世):1. 唐高祖李渊 (618626年在位): 功绩: 建立唐朝,结束隋末混乱局面。他从晋阳起兵,逐步消灭割据势力,统一中国。高祖在位.............
  • 回答
    20212022赛季,勇士客场挑战森林狼,最终以114129的比分落败。这场比赛,双方的核心球员都打出了亮眼的表现,但森林狼凭借更均衡的发挥和关键时刻的韧性,笑到了最后。森林狼的胜利之道:内外开花,唐斯定义比赛这场比赛,森林狼的胜利并非偶然。他们的战术执行和球员状态都相当出色,尤其是当家球星卡尔安东.............
  • 回答
    唐朝(618907年)和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有特点。要比较它们的“强大”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但需明确的是,历史上的“强大”是相对的,且受制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展开比较: 一、政治制.............
  • 回答
    唐朝,特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文官官职等级名称体系复杂且层层分明。理解这一体系需要从几个核心概念入手:品级、职、位、散官。 核心概念1. 品级(官阶): 这是最基础的等级划分,以数字“一品”到“九品”来区分,每个品级又细分为正和从。品级直接决定了官员的薪俸、待遇和在朝.............
  • 回答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长达二百余年,期间双方你来我往,战事频繁。虽然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但从整体上看,唐朝在与吐蕃的交锋中,“败多胜少”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唐朝中后期。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地理环境与军事优势的对比 吐蕃的地理优势:高原作战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唐朝遗留问题对宋朝及后世朝代的影响:一个辩证的视角“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连累了宋朝甚至以后的朝代”这种说法,并非全盘错误,但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朝代,其政策、制度、文化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是积极的,另一些则可能在特定时期显现出其负面效应。我们可以.............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盛世”的朝代,常常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繁荣、强大、开放的景象。那么,唐朝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强大?答案是:是的,在很大程度上,唐朝确实是非常强大的,但这种强大是多维度的,并且也并非没有挑战和局限。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经济上.............
  • 回答
    关于唐朝皇帝是否是“胡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唐朝的皇室,特别是开国皇帝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其祖先有胡人血统,但他们本身已高度汉化,并以汉人身份自居和统治。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唐朝皇室的起源.............
  • 回答
    唐朝到宋朝,这中间隔着的不是简单的“53年”,而是天翻地覆的巨变,这53年,更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其间蕴含的变革之深,足以让后来的宋朝在很多方面都与之前的唐朝显得截然不同,仿佛相隔了几个朝代。与其说它们相距53年,不如说这53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换血”。很多人对唐朝的印.............
  • 回答
    说到唐朝中后期,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盛世的余晖,或是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风光无限。但事实并非如此,唐朝中后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可以说是充满了屈辱和动荡,与前期那个万国来朝的帝国相比,判若两朝。然而,奇怪的是,在许多关于唐朝的叙述中,这段历史似乎总是被刻意忽略,或者一带而过,仿佛是一段不愿被提及.............
  • 回答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衰败的时期,直到公元907年才被朱温所灭,这期间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说起来颇有些让人唏嘘。这并非说唐朝在这段时间里仍然保有盛世的国力,而是其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衰退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使得王朝的生命力得以苟延残喘:一、 残余的王朝权威与地方势力.............
  • 回答
    隋末乱世中的枭雄李渊: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开国皇帝提起唐朝,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那个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然而,在那个恢弘盛世的背后,站着一位同样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身影——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他的名气远不及他的儿子,甚至在许多人眼中,他只是一个铺垫?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唐朝确实经历了274年的历史(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在这段时间里,共有29位皇帝(包括追封和短暂在位的)。虽然您提到“二十个皇帝”,这可能是一个大致的数字,但唐朝皇帝数量相对较多,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1. 频繁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更迭: 开国之初的权力斗争: 唐朝.............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疑问,是非常深刻和关键的。从现代政治学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集于一身的节度使,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最终也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理解为什么唐朝会设立这样的制度,以及它为何会“出事”,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制度初衷、运行机制以及最.............
  • 回答
    唐朝以文官掌军,能否阻止节度使不受控制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总体来说,仅凭“文官掌军”这一点,很难彻底阻止节度使不受控制的发展,甚至可能因为缺乏军事经验和绝对权威,导致情况更加复杂化。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唐朝玄武门之变与清朝九子夺嫡,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权争夺事件,都伴随着血腥与政治斗争。但若论及惨烈程度,唐朝玄武门之变在直接暴力冲突的规模和残酷性上,要比清朝九子夺嫡更为惨烈。下面我将详细对比两者,从多个维度进行阐述: 唐朝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背景: 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与太子.............
  • 回答
    白居易的《长恨歌》并非直接描绘杨贵妃“不怕朝廷治罪”的情节,而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厚感情以及她在历史事件中的命运。要理解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长恨歌》所传达的信息,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与核心主题: 历史事件的触发: 《长恨歌》创作于.............
  • 回答
    唐朝的开放程度,在当时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显著的,并且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我们常常提到的思想、文化上的自由,也有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上的相对宽松。要详细了解其开放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1. 思想文化上的自由与包容: 多元思想的并存与融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文化最为繁.............
  • 回答
    唐朝贵族钟爱胡姬的现象,确实为我们思考“审美是否被西方话语权洗脑”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避免简单化的结论。首先,我们要理解唐朝时期“胡姬”的含义和吸引力所在。“胡姬”在唐朝语境下,并非单指白人女性,而是泛指来自中亚、西域的女性,她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