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只有274年,为什么会出二十个皇帝?

回答
唐朝确实经历了274年的历史(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在这段时间里,共有29位皇帝(包括追封和短暂在位的)。虽然您提到“二十个皇帝”,这可能是一个大致的数字,但唐朝皇帝数量相对较多,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1. 频繁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更迭:

开国之初的权力斗争: 唐朝是由李渊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建立的。这本身就预示着唐朝皇位继承的复杂性。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并将父亲李渊逼退位,这为后来的皇权斗争埋下了伏笔。
武则天时期(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登基的女皇帝,她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包括废黜和杀害太子、大臣,最终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显(唐中宗)。虽然她并非“李唐”皇室成员,但她的统治期也算在唐朝时间内,并且她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和权力更迭。武则天去世后,中宗复位,但其统治并不稳固,又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干扰。
玄宗时期后期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信奸臣,疏于朝政,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场叛乱极大地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使得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日益严重。在安史之乱及其后的几十年里,皇帝的更换非常频繁,许多皇帝被宦官、权臣或藩镇废立,甚至直接被杀害。例如,唐肃宗之后,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都经历了动荡和权力斗争。
晚唐的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 到了晚唐,宦官势力坐大,他们掌握了调兵权,甚至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皇帝很多时候成为了宦官的傀儡,朝廷权力高度集中在宦官手中。同时,各地藩镇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藩镇拥立或推翻皇帝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导致了皇帝的频繁更换。

2. 皇室内部的继承问题和政治阴谋: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挑战: 尽管唐朝也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皇子众多,以及后宫政治的影响,嫡长子继承并非总能顺利进行。诸子夺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导致了许多储君被废,甚至引发了宫廷政变。
母后、外戚、宦官的干预: 在许多皇帝年幼或懦弱的情况下,皇太后、外戚、宦官往往会干预朝政,甚至直接扶持自己的亲信登上皇位。这种情况下,皇帝的更迭往往是这些政治势力之间权力斗争的结果。
宗室内部的权力争夺: 即使在没有外部势力干预的情况下,宗室内部的权力争夺也可能导致皇帝的频繁更换。一些有野心的宗室成员可能会策划政变,试图夺取皇位。

3. 对前朝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

从隋朝的覆灭中汲取教训(但并未完全避免): 唐朝建立者李渊的前身是隋朝的重臣,他们见证了隋朝的快速灭亡。虽然他们希望建立一个长久稳定的王朝,但隋朝短时间内更换多位皇帝(隋文帝、隋炀帝、隋恭帝)的教训,以及其灭亡的原因(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过度征伐),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政治运作,但并未能完全避免其走向动荡。

4. 皇帝寿命和统治时间:

部分皇帝在位时间较短: 唐朝确实有一些皇帝在位时间非常短,有些可能因为年幼即位很快夭折,有些则是因为政变被废或被杀。这些短暂的在位时间也会增加皇帝的总数。
宫廷政变和兵变: 宫廷政变和兵变是导致皇帝被废立的常见原因。例如,唐顺宗在位仅半年就被宦官逼迫退位,由其子唐宪宗即位。

举例说明:

玄武门之变后的权力交接: 唐高祖李渊之后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之后是唐高宗李治。
“武韦之乱”: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垂帘听政,后来称帝,她之后儿子李显(中宗)复位,但又被韦后毒杀,最终李隆基发动政变铲除韦后,拥立自己父亲李旦(睿宗)为帝,之后又逼睿宗退位,自己称帝(玄宗)。
安史之乱及其后: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频繁更换,如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等,都经历了政治动荡和权力不稳定。
晚唐的宦官干预: 晚唐时期,宦官掌握兵权,如神策军,他们拥立和废黜皇帝,例如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等,其中一些皇帝的权力受到宦官的极大限制,甚至被操纵。

总结来说,唐朝之所以出现较多皇帝,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政治制度上的缺陷: 尽管有继承制度,但皇权继承并非一帆风顺,政治斗争激烈。
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皇室内部、外戚、宦官、藩镇等多方势力围绕皇权进行残酷斗争。
社会动荡和危机: 诸如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极大地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导致政权不稳定。
部分皇帝执政时间短: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皇帝的统治时间非常短暂。

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唐朝274年的历史中,出现了相对频繁的皇帝更迭,最终造就了您提到的“二十个皇帝”(或更多)的局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特别是中晚唐时期,政治动荡和权力结构的脆弱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百多年,普通人活七十岁来算,最多也就四五位皇帝——你这是按转世灵童那么来的。

首先,老皇上死了,之后的太子或者太弟亦或者其他什么人即位成为新皇帝,但大概率不会出现一岁婴儿继承皇位(汉殇大帝除外),太子、太孙、太弟、太叔怎么也得有个十几二十几或者大几十岁的年纪。也就是说,皇位继承这个问题上,基本不会出现生卒年份鱼咬尾的情况,比如老皇上926年死的,新皇上926出生的,那不叫皇上即位,那叫转世了。

其次,唐朝这个“二百多年”的说法,怎么说呢,不能说这么论是错了,但起码不是完全对,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亡于公元907年,满打满算应该是二百九十年,就算刨除去武周的十五年,也还二百七十五年呢。而唐朝的皇上也不是十几个,而是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武后、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这二十一个,就算刨出去武后,还有二十个呢,而不是“十几个”。算上武周,唐朝平均皇帝任期是13.81年,不算武周,唐朝平均皇帝任期是13.75年。

最后,唐朝皇帝这个平均任期在中国历史上不算太短,只不过在统一政权里就有点不够看了。

清朝从1616年到1911年拢共12个皇上,平均任期24.67年,如果仅从入关开始算则是26.7年。

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拢共16个皇上,平均任期17.31年,如果算上南明则是16.58年。

元朝从1271年到1368年拢共11个皇上,平均任期8.91年,如果从大蒙古国开始算,到捕鱼儿海为止,则是10.76年。

金朝从1115年到1234年拢共9个皇上,平均任期13.33年,如果算上完颜承麟则是12年。

辽朝从907年到1125年拢共9个皇上,平均任期24.33年,西辽从1132年到1218年拢共6个君主,平均任期14.33年。

宋朝从960年到1279年拢共18个皇上,平均任期17.78年,其中北宋平均任期18.67年,南宋平均任期17年。

隋朝581年到618年拢共3个皇上,平均任期10.33年。

晋朝从265年到420年拢共15个皇上,平均任期10.4年,其中西晋平均13年,东晋9.45年。

汉朝从公元前202年到221年,刨除去王莽那几年,不算前、后少帝、北乡侯、弘农王,再算上吕后,拢共25个皇帝,平均任期16.2年,其中西汉平均16.15年,东汉平均16.25年(汉殇大帝严重拖后腿)。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算到公元前207年,俩皇上,平均任期7年。

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拢共41个周天子,还有一次共和执政,平均任期18.83年。其中西周平均21.23年,东周平均17.76年。

其他杂七杂八的王朝,三国平均任期,魏9.2年,蜀21.5年,吴14.75年。

南朝平均任期,宋6.67年,齐3.43年,梁11.2年,陈6.67年。

北朝平均任期,北魏9.93年,东魏17年(仅一帝,不具参考价值),西魏7.33年,北齐4.67年,北周4.8年。

五代平均任期,后梁5.6年,后唐3.5年,后晋6年,后汉2年,后周3.33年。

西夏18.9年。

统一王朝里,唐朝平均任期高于之前的隋、秦、西晋,之后的元,而落后于清、明、西汉、东汉,正好处于中间位置,也挺有意思。

user avatar

本文核心观点:

1.纠正史实问题:①唐朝皇帝数目并非是十几位,而是至少21位;②唐朝并非只有二百年,而是274或289年,近300年。

2.问题答案:在唐代皇帝中出现较多非正常死亡或退位的情况,较多皇帝盛年得病而死,这与皇室争权、宦官干政、皇帝生活方式等有关。


第一部分:纠正两点史实问题

1.唐朝皇帝的数目问题

唐朝历史上并非是“十几个皇帝”,而是21位皇帝/23任皇帝(李显李旦兄弟分别二度上任),如果将武曌计入,则有22位/23任皇帝。

分别为: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武曌)、(中宗复位)、殇帝李重茂、(睿宗复位)、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晔、哀帝李柷。

除此之外,唐朝历史上至少有12位追尊皇帝,包括:皋陶、李敬、李耳、李暠、李熙、李天赐、李虎、李昞等唐代皇室先祖(或是追认先祖)和李弘、李宪等四位皇室成员,由其父或其弟追认为皇帝。(“至少”是因为武周时期武曌同样追封其先祖乃至周文王和所谓姬武为帝,共7人,此处暂未将之计入)

以唐高宗为例:唐高宗在位期间不但追封自己的祖先为帝,还将老子李耳视为祖先、追封为帝,甚至还相当具有“创新性”地追封儿子为帝。

秋八月壬辰,追尊宣简公为宣皇帝,懿王为光皇帝。
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
五月己亥,追谥太子弘为孝敬皇帝。

因此,唐朝皇帝至少在21位以上(计入武曌则有22位,考虑到武曌在唐朝的尊号为则天顺圣皇帝,笔者倾向计入),如计入追封皇帝则至少有33位(如计入武周追封皇帝则有40位以上,过于离谱,笔者倾向不计入)。不管怎么说唐朝皇帝数量已超过十几位之数。

2.唐朝存续年代问题

唐朝建立于618年,亡于907年,共289年,即使去除武周15年(690-705),亦有274年(不计入北周、隋的唐公国及隋末的唐王国,亦不计入唐后自称为唐朝继承人的后唐、南唐等)。

以“只有二百年”指称289年或274年显然不够准确。


第二部分:

回答问题:唐代皇帝为何数量较多?

唐代21帝中,除太宗、高宗、代宗、德宗几位以外,其余皇帝均为非正常死亡或退位,或是在位几年即得病而死。

高祖李渊:在位8年(享年70岁)

原因:玄武门之变后不久被迫退位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 义宫,改名太安宫。

中宗李显:在位5年半(享年55岁)

原因:第一任时被武曌废黜;第二任时非正常死亡,被韦后毒杀。

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

殇帝李重茂:在位不到1月(享年20岁)

原因:唐隆政变被推翻,让位于睿宗。

于是少帝逊于别宫。是日即皇帝位,御承天门楼,大赦天下,常赦所 不免并原之。内外官四品已上加一阶,相王府官吏加两阶。流人长流、长任未还者 并放还。立功人王承晔已下千余人,赐爵秩有差。封少帝为温王。

睿宗李旦:在位8年(享年55岁)

原因:第一任时被武曌废黜;第二任时,禅位于玄宗李隆基。

八月庚子,帝传位于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

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享年78岁)

原因:安史乱军攻破潼关后,玄宗逃出长安,肃宗在灵武称帝,玄宗被迫退位为太上皇。

癸巳,灵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

肃宗李亨:在位6年(享年52岁)

原因:病死(史载玄宗去世加剧其病情)

甲寅,太上至道圣皇天帝 崩于西内神龙殿。上自仲春不豫,闻上皇登遐,不胜哀悸,因兹大渐。

顺宗李诵:在位不足1年(享年45岁)

原因:“永贞革新”触犯宦官利益,宦官改立宪宗为帝。

“是用法皇王至公之道,遵父子传归之制,付之重器,以抚兆人。必能宣祖宗之重光,荷天地之休命, 奉若成宪,永绥四方。宜令皇太子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居兴庆宫,制称诰。”

宪宗李纯:在位15年(享年43岁)

原因:为宦官陈弘志等害死。

是夕,上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弑逆, 史氏讳而不书。

穆宗李恒:在位5年(享年29岁)

原因:病死,推测原因与服食丹药、游宴过度等有关。

上饵金石之药,处士张皋上疏切谏,上悦,召之,求皋不获。泽、潞判官贾直言新授谏议大夫,刘悟上表乞留,从之。礼部尚书致仕孔戣卒。辛未,上大渐,诏皇太子监国。壬申,上崩于寝殿,时年三十。

敬宗李湛:在位2年(享年17岁)

原因:为宦官刘克明等害死。

辛丑,帝夜猎还宫,与中官刘克明、田务成、许文端打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二十八人饮酒。帝方酣, 入室埂衣,殿上烛忽灭,刘克明等同谋害帝,即时殂于室内,时年十八。

文宗李昂:在位14年(享年31岁)

原因:甘露之变失败后遭宦官软禁,抑郁而终。

而帝以累世变起禁闱,尤侧目于中官,欲尽除之。然训、注狂狡之流,制御无术,矢谋既误,几致颠危。

武宗李炎:在位6年(享年33岁)

原因:服用丹药。

三月壬寅,上不豫,制改御名炎。帝重方士,颇服食修摄,亲受法箓。至是药躁,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见,不许。中外莫知安否, 人情危惧。是月二十三日,宣遗诏,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们。是日崩,时年三十三。

宣宗李忱:在位13年(享年50岁)

原因:服用丹药。

五月,上不豫,月余不能视朝。
八月七日,宣遗诏立郓王为皇太子,勾当军国事。是日,崩于大明宫,圣寿五十。

懿宗李漼:在位14年(享年41岁)

原因:病死,推测原因与骄奢淫逸、游宴无度等有关。

然器本中庸,流于近习,所亲者巷伯,所 昵者桑门。以蛊惑之侈言,乱骄淫之方寸,欲无怠忽,其可得乎!

僖宗李儇:在位15年(享年27岁)

原因:病逝,推测原因与几度逃离长安、多次奔波惊魂有关。

庚子,上暴疾。壬寅,大渐。癸卯,宣制立弟寿王杰为皇太弟,勾当军国事。是夕,崩于武德殿,圣寿二十七,群臣上谥曰惠圣恭定孝 皇帝,庙号僖宗。

昭宗李晔:在位6年(享年38岁)

原因:为朱温(即朱全忠)所害。

自帝迁洛,李克用、李茂贞、西川王建、襄阳赵匡凝知全忠篡夺之谋,连盟举义,以兴复为辞。而帝英杰不群,全忠方事西讨,虑变起于中, 故害帝以绝人望。
史太持剑入椒殿,帝单衣旋柱而走,太追而弑之。

哀帝李柷:在位3年(享年16岁)

原因:被迫禅位于朱温,后被毒杀。

全忠建国,奉帝为济阴王,迁于曹州,处前刺史氏叔琮之第……天祐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帝为全忠所害,时年十七,仍谥曰哀皇帝,以王礼葬于济阴县之定陶乡。

纵观以上,可得出唐代皇帝数量多的三点原因:

第一,皇室争权,政局混乱。有唐一朝,特别是玄宗及以前,皇室争权时有发生。高祖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禅位,中宗、睿宗被武曌废黜,武曌在神龙政变后被迫退位,中宗被韦皇后毒杀,殇帝在唐隆政变后被废黜,睿宗在先天政变中丧失权力(当时已为太上皇),玄宗在安史之乱中被迫退位让位肃宗。

第二,盛年病亡较多,或与生活方式有关。穆宗、武宗、宣宗、懿宗在位时间均不长,皆与服食丹药或骄奢淫逸等有关。而肃宗、僖宗在位时间不长,或与其四处奔波的生活有关。

第三,宦官干政,弑杀皇帝。唐代宦官干政与明代不同,宦官能够掌握军队,由此掌握拥立皇帝和废黜皇帝的权柄。顺宗为宦官迫使让位,宦官改立宪宗。宪宗为宦官陈弘志等害死。敬宗为宦官刘克明等害死。文宗政变未遂,被宦官软禁抑郁而终。

user avatar

之前的统计,中国几百个皇帝,平均寿命35岁,平均在位5年。

大一统朝代,皇帝非正常死亡率30%左右(正史说是正常死亡就算正常死亡,有不同说法的按正常死亡算),分裂割据时期非正常死亡率在50%以上。

再说唐朝,皇帝平均寿命47岁,平均在位时间15年左右,非常死亡的皇帝有宪敬武昭哀这五个,中宗代宗顺宗加上李重茂都算正常死亡,其实已经远高于平均水平了。

有兴趣看看元朝,从1307年铁木耳去世,到1333年元顺帝继位,中间这26年换了多少个皇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确实经历了274年的历史(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在这段时间里,共有29位皇帝(包括追封和短暂在位的)。虽然您提到“二十个皇帝”,这可能是一个大致的数字,但唐朝皇帝数量相对较多,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1. 频繁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更迭: 开国之初的权力斗争: 唐朝.............
  • 回答
    要探究唐朝是否只有尚书令与左右仆射是西汉式的宰相,我们得先弄清楚“西汉式宰相”到底指的是什么,然后才能对照唐朝的官制,看看哪些官职与之相似,甚至相同。首先,咱们来聊聊西汉时期的宰相制度。在西汉早期,宰相的权力非常集中,最主要的官职就是“丞相”。丞相是百官之长,权力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他是皇帝之下.............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因为历史上,尤其是在唐朝建立之初,确实有好几位“秦王”。但如果我们说“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个秦王”,那可能是指在唐朝最为人熟知的、最具影响力,并且是最终登基为帝的那位“秦王”。要深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回到唐朝还没建立的时候,看看李世民的“秦王”身份是怎么来的,以及.............
  • 回答
    唐朝到宋朝,这中间隔着的不是简单的“53年”,而是天翻地覆的巨变,这53年,更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其间蕴含的变革之深,足以让后来的宋朝在很多方面都与之前的唐朝显得截然不同,仿佛相隔了几个朝代。与其说它们相距53年,不如说这53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换血”。很多人对唐朝的印.............
  • 回答
    关于西天取经的四人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为何只有唐僧剃了度(出家为僧),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佛教的层层深意和故事的巧妙安排。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唐僧的身份与使命:核心的“法身”首先,我们要明白唐僧的“僧”身份是取经事业的根本前提。他是由如来佛祖亲自指定的取经人,是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读《西游记》时会有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三个徒弟,虽然能力超群,降妖伏魔是把好手,但论起相貌,却一个比一个“接地气”,唯独唐僧,那可是货真价实的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引得妖精们垂涎三尺,恨不得把他直接吃了炼成“长生不老药”。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
  • 回答
    唐缺写了本叫《就我图多》的小说,但这本书里全是图片,一点字儿都没有。这事儿一出来,那可真够热闹的。首先,这书名就够绝的。《就我图多》这名儿一出来,就有人开始揣测了。有人觉得,唐缺这是要玩一把大的,挑战读者对“小说”的定义。这年头,信息爆炸,大家都习惯了快节奏,一眼就能扫过很多内容。唐缺这是反其道而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复杂性,同样是面对强大的游牧民族,唐朝三年灭突厥,而汉朝与匈奴的拉锯战却绵延百年,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国力对比就能解释,而是受到 政治、军事战略、经济支撑、民族关系、地理环境 等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一、 时代背景与核心矛盾的差异 唐朝灭突厥(公元630631年): .............
  • 回答
    “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在我看来,绝对说出了当下教育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且紧迫的问题。这句话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是因为它直击了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内心深处的忧虑。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快得惊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单纯.............
  • 回答
    关于唐朝开国过程中,史书中为何更侧重于李世民而对李渊着墨相对较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也并非完全“只提李世民不提李渊”,而是视角和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书写的主流视角与“英雄史观”:首先,我们要明白,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史书,尤其是以“纪”和“传”为主要叙事形式的,.............
  • 回答
    .......
  • 回答
    要理解唐朝末年领土为何急剧萎缩,得先明白唐朝鼎盛时期的疆域有多么庞大,然后再看那些力量是如何一步步掏空它的。唐朝,尤其是安史之乱前,那才是真正的“大唐”。从西边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路向东,越过河西走廊,东北抵达到辽河,东南则包括了南诏、安南(今越南北部),甚至在西域都有强大的控制力。这个疆域,如.............
  • 回答
    唐军与阿拉伯军队的战争历史确实存在多次交锋,但后世主要记住的是怛罗斯之战(751年)的失败,而非“六次大破”的胜利。这一现象的根源涉及历史记载的差异、地理政治影响、后世史学视角的局限,以及具体战役的影响力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记载的混淆与误解1. “六次大破”的误解 唐与阿.............
  • 回答
    《西游记》里那些妖怪为何不直接吃了唐僧肉,好实现长生不老?这确实是不少读者心中的一个疑问,毕竟唐僧肉的功效被描绘得神乎其神。但仔细推敲一下,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妖怪们的心思、神通以及对“长生不老”的理解,并非他们不想吃,而是“想吃”和“能吃到嘴里”之间,隔着万重山。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妖怪抓唐僧的目的.............
  • 回答
    家里只能收藏一种刀剑,这个选择题可真是让刀剑爱好者们心痒痒,也颇有几分“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的意味。要在日本刀、唐仪刀、清剑、清刀、苗刀这几位“选手”里挑一个,我的心可能会倾向于日本刀。这不是说其他刀剑不优秀,它们各自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但如果只能选一个,日本刀在综合考量下的吸引力对我来说.............
  • 回答
    唐朝(618907年)和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有特点。要比较它们的“强大”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但需明确的是,历史上的“强大”是相对的,且受制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展开比较: 一、政治制.............
  • 回答
    唐朝,特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文官官职等级名称体系复杂且层层分明。理解这一体系需要从几个核心概念入手:品级、职、位、散官。 核心概念1. 品级(官阶): 这是最基础的等级划分,以数字“一品”到“九品”来区分,每个品级又细分为正和从。品级直接决定了官员的薪俸、待遇和在朝.............
  • 回答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长达二百余年,期间双方你来我往,战事频繁。虽然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但从整体上看,唐朝在与吐蕃的交锋中,“败多胜少”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唐朝中后期。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地理环境与军事优势的对比 吐蕃的地理优势:高原作战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唐朝遗留问题对宋朝及后世朝代的影响:一个辩证的视角“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连累了宋朝甚至以后的朝代”这种说法,并非全盘错误,但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朝代,其政策、制度、文化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是积极的,另一些则可能在特定时期显现出其负面效应。我们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