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末的领土是怎么丢到只剩350万平方公里的?

回答
要理解唐朝末年领土为何急剧萎缩,得先明白唐朝鼎盛时期的疆域有多么庞大,然后再看那些力量是如何一步步掏空它的。

唐朝,尤其是安史之乱前,那才是真正的“大唐”。从西边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路向东,越过河西走廊,东北抵达到辽河,东南则包括了南诏、安南(今越南北部),甚至在西域都有强大的控制力。这个疆域,如果按现代的地图来画,那得是多大一片?差不多能和后来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疆域有一拼。可以说,唐朝的领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能够与罗马帝国后期相媲美的庞大帝国。

然而,好日子总是会有尽头,而唐朝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领土的丢失,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步:安史之乱——巨石投湖,涟漪不断

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决定性转折点。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乱,对帝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边疆地区。

边将坐大,藩镇割据的种子埋下: 为了平息安史之乱,唐朝廷不得不启用许多地方将领,并给予他们很大的军事和行政权力。这些将领在镇压叛乱后,并没有交还权力,反而拥兵自重,逐渐形成了所谓的“藩镇”。一开始,藩镇只是对中央阳奉阴违,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强,中央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弱。

边疆军事力量的削弱: 战乱使得原本强大的中央军损失惨重,而地方上的防御力量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虽然名义上领土还在,但实际控制力已经大大减弱。

第二步:藩镇割据——内部的蚕食,比外部的入侵更致命

安史之乱后,虽然唐朝廷还在,但很多地方已经形同虚设。

河朔三镇的独立: 尤为严重的是,在河北地区的魏博、成德、卢龙三镇,基本上是独立王国。他们不向中央纳贡,不接受中央任命,甚至有自己的税收、军队和司法系统。中央政府对这些地方,可以说是有名无实。虽然名义上还在大唐的版图内,但实际意义上的“领土”已经消失了一部分。

其他藩镇的“类藩镇化”: 除了河朔三镇,其他地区的藩镇也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他们之间互相攻伐,也经常威胁中央。虽然中央有时也能通过政治手腕或者联姻来维系表面上的统一,但这种统一是脆弱的。

第三步:外部的压力与吞噬——蚕食的进行时

在唐朝内部消化不良的时候,外部的势力可没有闲着。

吐蕃的扩张: 吐蕃,在唐朝时期一直是重要的对手。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衰退,无力顾及西边。吐蕃趁机崛起,步步紧逼。从公元8世纪末开始,吐蕃多次大举进攻唐朝,占领了唐朝在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包括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池,如瓜州、沙州(今敦煌)等地。这些地方,在鼎盛时期可是唐朝的“西大门”,失陷之后,唐朝在西域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大部分地区实际上被吐蕃控制。

回纥(黠戛斯)的骚扰: 回纥,在唐朝时期曾是重要的盟友,但后来也成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后期,黠戛斯(吉尔吉斯人)击溃了回纥,造成回纥西迁,一部分也对唐朝的北方边境造成了冲击。虽然不如吐蕃那样直接吞噬领土,但使得北方边疆也不得安宁。

南诏的独立与扩张: 在南方,唐朝对云南地区的南诏,一直处于一种既想控制又难以完全控制的状态。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关注点和力量都在北方和内地,对南诏的控制力进一步减弱。南诏趁机脱离了唐朝的羁縻统治,并逐渐向北扩张,一度攻入唐朝的安南都护府,对唐朝南方边境也构成了威胁。

第四步:唐末的混乱——最后的崩溃

到了唐朝末期,内部的黄巢起义等农民起义,更是将原本已经千疮百孔的帝国推向了深渊。

内乱加剧,边疆彻底失守: 农民起义的爆发,使得中央政府的力量被彻底抽干。地方上的藩镇,也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甚至互相兼并。而之前被吐蕃等占领的土地,更是遥不可及,中央根本无力收复。

朱温的崛起与唐朝的灭亡: 最终,掌握了大量兵权的朱温,利用唐朝内部的混乱,逐步翦灭了其他藩镇,并在公元907年废黜了唐哀帝,建立了后梁。这个过程,也标志着唐朝的正式灭亡。而朱温所建立的后梁,其统治区域,已经远远小于唐朝鼎盛时期。

那么,为什么会剩下350万平方公里?

这个数字,其实是相对而言的,而且不同的统计口径会有所差异。通常认为,在唐朝灭亡前后,中原地区(黄河、长江流域)仍然是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政权的中心。

核心区域的残存: 即使藩镇割据,即使边疆失守,唐朝的“核心”腹地,例如关中、中原、江南等地,仍然在名义上(或者在某个藩镇的实际控制下)存在。这些地区构成了唐朝残余势力或后继政权的直接统治范围。

残余藩镇的继承: 在唐朝灭亡后,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政权继承。这些政权的统治范围,虽然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如契丹)的影响,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原地区。

南方政权的独立: 同时,在南方,出现了吴越、闽、楚、南汉、前蜀、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它们也继承了唐朝部分地区的统治。

所以,这350万平方公里,基本上就是唐朝灭亡时,以及其后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以及与之相连的,相对稳定的政权所能控制的区域。它失去了唐朝极盛时期的那些“边缘”的、广阔但控制力相对薄弱的地区,例如西域的大部分、河西走廊、北方部分被回纥和契丹侵扰的地区、以及部分被吐蕃占领的土地。

总的来说,唐朝领土的丢失,是一个从内部溃烂(藩镇割据)到外部被吞噬(吐蕃扩张)的连锁反应。安史之乱是那个撬动了整个大厦的巨石,而藩镇割据则是内部不断侵蚀的蛀虫,吐蕃等外部势力的崛起则是趁火打劫的强盗。最终,当黄巢起义的烈火烧尽了帝国的最后一点生机,那些曾经让万国来朝的广袤土地,也随风而散,只剩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区域,苟延残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这个“350万平方公里”的说法我看应该还是比较准确的,大致来说后期唐朝比差不多丢光了辽东都司辖地的崇祯朝晚明还要略小一点——两朝大约都向东只到山海关一带,明朝的辽东辽西都是满洲,唐朝的辽东被渤海国占据,辽西是奚人;唐朝在北方比明多出一个河套,在南多出小半个越南(安南都护府),但是西部比较吃亏:西北不出关中比明少了半个宁夏和大半个甘肃,西南少了阿坝州一带以及整个云南。崇祯明大约是近360万,那元和年的唐估计是不到350万吧。

至于怎么缩水成这个鬼样子的,,,最主要的就是安史之乱后帝国的边疆崩溃了啊。

很多人都知道北宋有个被契丹人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却不知道唐朝还有个被吐蕃人占据的“河湟十八州”。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西北边军纷纷被调入内地平叛,西北防务空虚,而兵强马壮、长年与唐朝争夺西域的吐蕃当然不会错过此等良机,遂大举出兵攻陷河西走廊,使得西域与内地隔绝,又与西域唐军和也想来争夺西域的回鹘汗国展开交锋,经过数十年的征战,结局就是:

原唐河西道、陇右道郡县及二庭四镇地区,基本完全沦陷,具体来说:河湟一十八州(秦渭临武洮岷叠宕河兰鄯廓凉甘肃瓜沙伊)及疏勒、于阗二镇全部沦陷于吐蕃,庭西二州与龟兹、焉耆二镇则沦于回鹘汗国。

“平日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一度幅员万里声威远达极西之地,远征怛罗斯雪夜下勃律的唐沦为了一个势力不出关中的政权。下图的全盛吐蕃地图,展示了吐蕃尽取唐朝甘肃川西郡县的实况,贺兰山以西的“闲田”则是唐蕃和议规定的缓冲区。

至于这样的后果是什么,我在之前的一个回答中给过详细的解释:

经过吐蕃百年统治中的屠杀与同化政策,除沙州一带以外的河陇各地已经基本没有汉族势力存在。甘州(张掖)的主体民族是回鹘人,凉州(武威)的主体民族是吐蕃和嗢末,肃州(酒泉)是达怛人,伊州(哈密)则是回鹘人和龙家人。梳理了民族构成比例的巨大变化,也就能理解为何归义军的统治范围只能保持在瓜沙二州一隅之地,凉州即使被唐朝官军占领并派郓州兵驻守还是被嗢末吐蕃控制,伊州旋得旋失,失肃州于达怛,长期被甘州回鹘汗国压制甚至一度要靠认甘州回鹘大汗为父来苟延残喘了——汉族的人口在这些地区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了。
说沙州(敦煌)“人物风华,一同内地”显然是夸大的,实际上哪怕是归义军核心统治的敦煌也是多民族杂居、胡汉共治,生活着十几个外族部落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归义军政权也最终被沙州回鹘汗国取代。

三百年的“华人百万皆陷于贼”,使得汉人和汉文化在河陇基本绝迹了。例如兰州在唐朝开元时有汉民四千户,北宋时仅为643户,而附近的禹藏花麻诸户则为“户五万”;几百年的与中原王朝隔绝,长期受回鹘吐蕃党项等民族主导让宋朝君臣也认为河陇早已是“以夷变夏”之地。《哲宗旧录》云:“唐室不纲,吐蕃肆虐,致陇右、河西之陷,在乾元至德之间,不守者逾二十州,迨今兹越三百岁。”其后章悖等草贺,曰:“陇右、河源久陷腥膻之域,旃裘毳服俄为冠带之民,未阅旬时,不勤师旅,尽定羌胡之杂种,悉复汉唐之旧疆。”宋元之际人马端临更是以为唐中叶以后至西夏建国基本是以夏变夷了,“唐天宝以后河西、陇右没于吐蕃,大中虽复河湟,而独西陲沦于吐蕃,遂有夷夏之分,致使数百年中华衣冠之地,复名存实亡,流传五代以及于宋,变为左衽,不能自拔”。

西南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吐蕃攻略松潘高原川北藏区拿下了松维保三州,又继续攻占剑南西山诸州。南诏也强势崛起,将疆界推进到西昌一线,鼎盛时甚至攻打成都城,并一度占领了安南。

东北就比较一言难尽了,主要是唐朝前期国防重西虚东,特别是武则天时代闹出营州之乱契丹武士将辽西河北砸的稀烂一路杀到黄河边砍人脑壳,连带着东北经营也大倒退了。后来安史之乱河北藩镇割据俨然敌国,就更别提河北以外的东北情况了,差不多就是两眼一抹黑。

关于辽东半岛:

史料中有不少辽东被外国控制的记载。

《通典》:
“安东府则汉之辽东郡也,其汉之玄菟、乐浪二郡地在辽东郡之东,今悉为东夷之地矣。”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乐浪、玄菟...今皆在东夷也
《旧唐书》:
“今举天宝十一载(752年)地理。唐土东至安东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府。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汉地东至乐浪、玄菟,今高丽、渤海是也。今在辽东,非唐土也。

显然这些记载已明确告诉我们,唐朝的辽东失陷被”东夷“占领了。

那么这个”东夷“指谁呢?我们再看未来哈喇契丹攻略辽东是在和谁争夺:

《契丹国志》:
东京,本渤海王所都之地,在唐时为黑水靺鞨二种依附高丽者.....太祖之兴,始击之,立其子东丹王镇其地,后日东京。”
《辽东行部志》:
“唐季不能勤远略,辽东之地为渤海大氏所有,传国十余世。当五代时,契丹与渤海血战数十年,竟灭其国,于是辽东之地尽入于辽。”
《辽史》:
“辽阳府....唐高宗平高丽,于此置安东都护府,后为渤海大氏所有。......太祖建国,攻渤海....神册四年,葺辽阳故城,以渤海、汉户建东平郡,为防御州。”
《金史》:“辽阳府.....本渤海辽阳故城,辽完葺之,郡名东平。”

以上诸多记载全都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契丹得到的辽东并不是无主之地,而是从渤海国处夺取的。

友邦的记载也可以作为佐证:

日本记载渤海国使者的《中台省致日本太政官牒》称:“日域东遥,辽阳西阻,两邦相去万里有余。《续日本后纪·卷十八》也有“贡篚相寻,想辽阳而如近”;日本著名诗人大江朝纲答和裴璆的诗作中有“一从分手指辽阳”之句。

因此,唐朝后期的辽东应该是丢给渤海国了,五代时又被哈喇契丹占据。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天知道。武则天时代狄仁杰就上疏鼓吹“罢安东,实辽西”安东都护府这块破地方(辽东北傀一带)应该赶紧扔掉,外夷谁爱要谁要去。有认为唐玄宗初期就放弃了辽东的,有认为安史之乱以后丢掉辽东的,有认为辽阳一带被渤海占据而辽南是三不管地区的,还有认为唐朝自始至终都有辽东的。

辽西走廊就是一个地方:营州。辽西在武周时代就搞出了营州之乱这个大新闻,然而此后这地方的资料少的可怜,从史思明儿子史朝义到五代燕云军阀刘仁恭间一个半世纪居然就没什么确切消息......按《辽史地理志》记载:

(营州)开元四年,复治柳城。八年,西徙渔阳。十年,还柳城。后为奚所据。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将建城,命韩知方择其处。乃完葺柳城,号霸州彰武军节度。……重熙十年升兴中府。

只知道营州地区是被奚人占据了,但具体什么时间不可考,营州可能被唐朝内迁到平州(河北卢龙,明朝永平府)了。

至于再往北的地方,,,再往北没什么可说的,你没拥有过的地方也谈不上失去对吧。传统上一般认为唐朝朝贡国中最最遥远的“流鬼国”位于北极圈一带的勘察加半岛,但是菊池俊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赤露桦太岛进行考古挖掘结合人类学、北亚民族学、文献学后认为所谓流鬼国应该仅仅只在库页岛地区。

2、

题下另一个回答基本是完全瞎扯淡,“最核心的领土差不多就是这350万平方公里领土。适合耕种,适合休闲。说白了,这点领土是本钱,其它的都是赚的”——赚来的不能耕种的地区居然能养出“百万陷蕃生灵”,真是不可思议。其言固不值一哂,但我觉得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b乎不少人爱谈“核心区”“汉地”一类词,但是往往视角都太僵化了(我怀疑是中了渍鼓倚莱宣传的毒)

许多人说“中国的核心区秦汉就奠定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变化”“历代王朝都是强盛时开拓四夷,衰亡时则保有汉地十八省”,这种仿佛三言两语就能道破天机的万能话术算是在你乎骗赞的法宝,然而这实在是....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为什么古代中国不拿下朝鲜,我看很多回答尬吹“几千年大一统王朝对辽东的稳定经营”的时候就在想,你们真的不知道在中国两千来年的封建王朝中,自从西晋完犊子后下一个实控辽东的统一王朝是将近一千年以后的元朝吗....

云贵也是一个道理,南诏大理六百年雄立天南,直到赛典赤父子大力开发,后沐氏镇滇、贵州设省、明清改土归流,而壁虎er畅想的却是为啥秦汉不征服缅甸....

还有常常骂带怂的时候抨击其无燕云辽东河套安南河西云贵银夏等等“以汉人为主的汉地”所以不配叫统一——我觉得这真的是很豹笑啊,辽东云贵就不说了,谁能告诉我“灵州非蕃帅主之,戎人不服,虽卫、霍名将,必见逐矣”的银夏算是哪门子“汉地”?谁能告诉我汉人不到二百户藏才诸族十余万的河套丰州算哪门子“汉地”?明显就是拿现在套古代指点江山嘛。现在是的永远都是,现在不是的永远不是。说起来西夏国内倒是还残存着梁氏等汉人豪族,然鹅梁氏全家人都是蕃名,郑智主张是废汉仪行蕃礼,军事上梁太后年年以女流之身御驾亲征“惩膺暴宋”。

至于各种万赞奇文“宋朝以前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像匈奴突厥一类只会骑马射箭,在宋朝以后少数民族如辽金汉化了有文化了,所以变强了”之类....太窒息了。

这么一想,自汉以后能符合“万能句式”的时代貌似除了一个明朝外就再也没有了?毕竟归根结底所谓“几千年不变的汉地十八省”真正确立也就是在明清时期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唐朝末年领土为何急剧萎缩,得先明白唐朝鼎盛时期的疆域有多么庞大,然后再看那些力量是如何一步步掏空它的。唐朝,尤其是安史之乱前,那才是真正的“大唐”。从西边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路向东,越过河西走廊,东北抵达到辽河,东南则包括了南诏、安南(今越南北部),甚至在西域都有强大的控制力。这个疆域,如.............
  • 回答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奉旨西天取经,一路跋山涉水,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日,行至一处,但见群山连绵,云雾缭绕,山势陡峭,隐隐透着一股煞气。孙悟空在前,火眼金睛早已察觉不妥,对唐僧说道:“师父,此地妖气甚重,恐怕有妖王在此作祟,我等且小心些。”唐僧闻言,心中亦是一凛,但碍于前行,只得安慰道:“悟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了想。如果真的要选一个当领导,而且是那种需要你跟着他一起打拼、共同进退的领导,我心里其实倾向于 宋江。我知道,这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意外。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曹操的雄才大略,或者唐僧的坚定信念。但咱们得实际点儿,看在什么情境下。为什么排除唐僧和曹操,而选择宋江?首先说说唐僧。我敬.............
  • 回答
    泾源兵变攻占长安?这绝对是一个误传,或者说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历史说法。首先,泾源兵变发生在唐朝的泾州(大致是今天的甘肃泾川一带),是由当地驻军发起的一次叛乱。这支军队是边防部队,数量也远没有到五千之众,更谈不上“地方军”可以独立攻打都城。更关键的是,泾源兵变从未攻占过唐朝都城长安。如果您听到的说法是这.............
  • 回答
    要写一部模仿《冰与火之歌》风格的唐末天下纷争小说,我认为会非常有受众,而且潜力巨大。 《冰与火之歌》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的作品,正是因为它抓住了读者对宏大叙事、复杂人性、以及残酷现实的深层渴望。将这种风格套用到唐末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简直是天作之合。唐末,那是一个王朝从辉煌走向衰落的时代,旧的秩序在崩.............
  • 回答
    隋末乱世中的枭雄李渊: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开国皇帝提起唐朝,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那个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然而,在那个恢弘盛世的背后,站着一位同样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身影——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他的名气远不及他的儿子,甚至在许多人眼中,他只是一个铺垫?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疑问,是非常深刻和关键的。从现代政治学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集于一身的节度使,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最终也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理解为什么唐朝会设立这样的制度,以及它为何会“出事”,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制度初衷、运行机制以及最.............
  • 回答
    唐朝的国都历来都是围绕着“长安”与“洛阳”这两个城市展开的,但两者在不同时期以及大唐统治者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有着微妙的差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纵深处去挖掘。长安,大唐的“正宫”与“心脏”首先,毫无疑问,长安是唐朝最主要、最核心的首都。 从唐朝建立伊始,太宗李世民便将长安定为国都,并且在此.............
  • 回答
    唐朝的节度使和宋朝的经略安抚使,虽然名字上都带有“经略”、“安抚”等军事意味,但其本质、权力和职能却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窥见唐宋两朝在政治和军事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唐朝的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要说唐朝的节度使,首先得明白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前,唐朝中央集权依然稳固,.............
  • 回答
    唐朝的气度,这可不是一个三言两语能概括的概念。它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里面有长安城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有边塞将士金戈铁马的豪情,有文人墨客挥洒诗篇的洒脱,更有皇室贵族开明包容的胸襟。要说唐朝的气度,那得先从它的底色说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的建立本身就带有开创性的意义。李唐王朝的崛.............
  • 回答
    唐朝的皇帝,严格来说,大多数都不是“不在洛阳登基”,而是他们登基的地点更多集中在都城长安。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地理原因。要详细了解这一点,咱们得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唐朝。首先,得明确一点:长安是唐朝的初都,也是正都。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的登基仪式,也就是“受禅”或“即位”这个关键.............
  • 回答
    关于安禄山的原名是否是“亚历山大”,这是一个有趣但并不准确的说法。作为唐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安禄山的出身和姓名一直是历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但将他的原名与“亚历山大”联系起来,则是一种误解。安禄山,这位后来发动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名将,他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异域色彩,这或许是他名字的来源容易引起联想.............
  • 回答
    在唐朝,节度使这个职位,要说它和古代的“诸侯”概念有几分相似,确实是存在的,但要说完全等同,那又不是那么简单了。这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就像是把一块古玉和一块现代仿制的玉放在一起比较,虽然都美玉,但质地和来历总有不同。咱们得先弄明白,“诸侯”这词儿,在咱们中国古代的语境里,通常是跟封建王朝联系起来的。比.............
  • 回答
    在唐朝官制体系中,“使持节X州诸军事”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了相当多的信息,能勾勒出一位在地方拥有极高军事指挥权的人物形象。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官职名称,而是由几个关键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官职描述。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看:首先,我们来看“使持节”。在古代官制中,“持节”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性和象.............
  • 回答
    唐朝的巅峰时期,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贞观之治”,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这并非空穴来风,李世民的统治确实为唐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但如果说到“巅峰”,那往往是指唐朝国力、文化、影响力达到最鼎盛、最繁盛的时期,这个时间段要稍微往后推移,与李世民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前期统.............
  • 回答
    李建成的失败,如果非要归咎于团队中“缺少”某种性格的成员,那最直观的答案恐怕是——缺乏那种能够打破僵局、敢于冒险、不拘泥于传统、并最终能将这种锐气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决断者”或“破局者”。当然,这并非说李建成团队里就没有智谋之士或忠诚之臣,恰恰相反,他身边汇聚了许多有才能的人。但他们的“才能”似乎更多.............
  • 回答
    唐朝藩镇割据的顽疾,若想探究其能否通过类似“推恩令”的策略来缓解,甚至根治,我们得先透彻理解“推恩令”的精髓,再审视唐朝藩镇问题的根源和特点。“推恩令”的本质与逻辑:“推恩令”是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法令。其核心逻辑在于: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只能传给.............
  • 回答
    唐朝的府兵制能长期保持其卓越的战斗力,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套非常精巧且适应时代需求的军事和政治制度之上。要理解其核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运转的几个关键环节。首先,“兵农合一”是府兵制活力的根本源泉。 不同于后世职业化的军队,府兵制的核心是将农民与士兵的身份结合起来。府兵平时是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
  • 回答
    唐朝皇家的谥号,确实是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咱们不拿那种冰冷的列表来应付,就好好聊聊,想象一下,如果当初那些皇帝们,按照咱们汉朝那种一套一套的、讲究道理的谥法来取,他们各自会是怎样的一种“名号”呢?比如说,咱们先说说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文治武功都堪称一流,把大唐推向了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可是千古美.............
  • 回答
    唐朝的太监能够杀害皇帝,并非因为士兵普遍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而是因为在唐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太监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掌握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和影响,从而具备了发动宫廷政变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太监势力在唐朝的崛起与壮大唐朝太监势力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