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皇帝真的是胡人吗?

回答
关于唐朝皇帝是否是“胡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唐朝的皇室,特别是开国皇帝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其祖先有胡人血统,但他们本身已高度汉化,并以汉人身份自居和统治。

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唐朝皇室的起源与血统构成:

李氏的祖先: 唐朝皇室李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西汉的陇西李氏,他们是汉族。然而,到了南北朝时期,李氏家族的一部分(即唐朝皇室的直系祖先)迁徙到了北方,并与当时在北方统治的民族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陇集团的影响: 唐朝皇室的崛起与北朝的关陇集团密切相关。关陇集团是指自西魏、北周以来,以关中(今陕西中部)为基地,以氐、羌等少数民族为主体,辅以部分汉族士族和鲜卑族贵族组成的军事政治集团。这个集团的特点是民族成分复杂,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点。
李渊的父亲李虎: 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对北周的建立和统治有重要贡献。李虎的族属,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汉族,但他的家族在北朝长期生活,与鲜卑、羌等民族的融合非常深厚。一些史书记载李虎的祖先李耳(老子)是楚国人,这指向了汉族渊源。但同时,在南北朝时期,北朝政权本身就带有浓厚的鲜卑色彩,与北方民族的通婚和融合非常普遍。
李渊的母亲(或祖母)的鲜卑血统: 史书中明确记载,李渊的母亲窦氏(或有说法是祖母)是鲜卑姓氏的。鲜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北方游牧民族,建立了北魏等政权,并在北朝时期与汉族进行了广泛的民族融合。因此,李渊具有相当比例的鲜卑血统是肯定的。
李世民的血统: 李世民作为李渊的儿子,自然继承了李渊的血统,其中包含鲜卑等胡人的成分。

2. “胡人”的定义与历史语境:

“胡人”的广义与狭义: 在唐朝之前的历史语境中,“胡人”是一个非常泛化的概念,通常指代来自中原地区以外的游牧民族或塞外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羯、羌、氐等。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色彩,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
唐朝的民族融合: 唐朝本身就是一个在高度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王朝。李唐皇室的血统构成,以及他们统治下的社会结构,都体现了当时民族大融合的特点。许多唐朝的开国功臣和重要人物也具有胡人血统。
汉化程度: 即使有胡人血统,衡量一个政权或统治者是否“胡人”的关键在于其文化认同、政治制度、统治理念和语言文化。

3. 李唐皇室的汉化与政治认同:

家族的汉化传统: 李氏家族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在南北朝时期,即便生活在北方政权中,也一直在维系和传承汉族的文化和政治传统。李渊本人深受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他的著作和言论都体现了汉族士人的风范。
以汉人自居: 李唐皇室在建立唐朝后,始终以汉族王朝自居,并且极力推广和巩固汉族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他们继承了汉魏以来的许多汉族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并加以发展。
文化上的汉化: 李唐皇室在语言、服饰、礼仪、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保持了高度的汉化。他们推崇儒学,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他们的史书、文学作品都采用汉族传统。
政治宣传与国家认同: 为了巩固统治,李唐皇室将唐朝定位为汉朝的继承者,强调其汉族正统地位。他们在政治宣传上,也尽可能地将自己塑造成标准的汉族统治者形象。

4. 历史学界的观点:

多数观点认为唐朝皇室具有胡人血统,但已高度汉化。 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虽然李唐皇室的血统中有胡人成分,但他们已经充分融入了汉族文化,并以汉人自居。他们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是汉族的,他们建立的唐朝也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王朝。
强调民族融合的观点: 有些学者更强调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典范,认为不应简单地用“汉”或“胡”来简单划分,而是要看到这种复杂而深刻的融合。

结论:

所以,说唐朝皇帝“是胡人”并不准确,也可能引起误解。更精确的说法是: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其祖先中确实有胡人(特别是鲜卑)的血统,这是他们家族在南北朝时期与北方民族融合的结果。然而,李唐皇室本身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汉化,他们在文化、政治和自我认同上都遵循汉族传统,并以汉族王朝自居,将唐朝打造成了一个辉煌的汉族文化中心。因此,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胡人”皇帝,而是具有胡人血统但已完全汉化的汉族统治者。

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唐朝这个伟大王朝的复杂性和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唐朝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如此开放、包容和繁荣的王朝,与其统治者身上体现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开放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太宗时候,法琳和尚说唐朝皇帝是鲜卑后裔,结果唐太宗说,朕砍你头,看看菩萨保佑不保佑你。法琳和尚及时认错,到了砍头那天,说不念菩萨,只念皇上,于是唐太宗皇恩浩荡,把法琳流放,老和尚死于途中。法琳和尚好歹是政协常委级别的知名民主人士,换了别人死一户口本都不是没有可能。

这种血统论其实是很无聊的,日本武士经常是别家过继的;土耳其苏丹的母亲很多都是基督徒出身的女奴,乱说苏丹他妈不清真分分钟脑袋搬家;哈萨克苏丹是成吉思汗后裔,但是乱说人家是蒙古人也是要分分钟被砍死的。

这种脑残血统论其实是欧美种族隔离,种族屠杀的产物。

带了黑人血统就是黑人,一滴血都算,女黑奴被白主人XX之后生下的孩子,被他(她)的亲生父母、亲兄弟带到集市上像牲口一样被拍卖。

带了犹太血统的就是劣等民族,不管他(她)是否忠于德意志,是否在一战中为德国效力,是否信奉犹太教,只要犹太血统达到标准,就属于要驱逐出境或者到后来干脆被送去洗澡。

英国、沙俄王室是德国人,西班牙、瑞典王室是法国人,又怎样?在英国乱说这种话也就算了,在沙俄乱说这种话,警局密探分分钟送去西伯利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美国的一滴血鉴别黑人的做法,流毒至今,德国虐杀犹太人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折腾这些血统论真的很无聊,说不定还很危险!

user avatar

说这种说法的,都是逆向民族主义者,试图解构中国历史和汉族,不值一哂。

从父系来说,李唐不论是自己认的陇西李氏,还是如陈寅恪分析的赵郡李氏的破落户(事实上按着历史,赵郡李氏还血统可能更纯一些),都是汉族无疑。

从血统比例来说,李虎的爷爷李熙妻子是张氏,李虎的父亲李天赐的妻子是贾氏,都是汉人。因此李虎的汉族血统纯度极高,可以认为是百分之百的汉人(因为李虎爷爷按着时间,肯定不可能是孝文帝汉化之后才娶汉女改汉姓的鲜卑人)。而李虎和他的妻子梁氏都是汉人,因此李渊的父亲李眪汉人血统也是百分之百。李眪的妻子是独孤信的四女儿,独孤信是鲜卑化的匈奴人,父母都是胡人,而独孤信后面娶和纳的如郭氏,崔氏都是汉人,因此独孤氏应该是百分之五十的胡人血统。李渊因此是百分之二十五的胡人血统。而李渊的妻子窦氏,父亲窦毅,虽然自认为源出东汉窦氏,但只是宣称。窦氏一般认为是鲜卑纥豆陵氏(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假设血统纯度为百分之百胡人。窦毅妻子襄阳长公主宇文氏是北周武帝的同母姐,父亲是宇文泰,母亲是叱奴太后,血统纯度也是百分之百。因此李渊的妻子是百分之百纯粹的胡人血统,所以李建成李世民的胡人血统是八分之五。李世民的妻子是长孙氏,长孙氏的父亲是长孙晟。根据长孙晟的谱系,父母祖辈都是鲜卑人,长孙晟是百分之百鲜卑。而长孙氏生母是高氏,虽然高欢一族是鲜卑化,但是仍然是汉人。(不过高励妻子是不是鲜卑不好说,至少他的儿子高士廉娶的是鲜于氏,而女儿高氏嫁的是长孙氏,有可能前代已经通婚,但是无史料证据,根据判断,仍然是汉人概率更高)。因此长孙皇后的胡人血统是百分之五十。李治的胡人血统因此是十六分之九

从上面知道,开国皇帝李渊的胡人血统只有百分之二十五。而全部皇帝中,胡人血统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只有李世民和李治,其中李世民最高,为八分之五。因此,超过一半胡人血统的皇帝在全部李唐皇帝比例极低。

从文化上,李唐更是汉人本位无疑。不但自己多次承认自己汉人的身份,独孤氏,窦氏和长孙氏也是汉化程度极高。李世民贞观时期对外的政策表面上是平等的对待胡人,但这更多都是口头上的。事实上,突厥人当时就是李世民的炮灰。在解决颉利可汗之后,李世民开始没打算让突厥复国,但是随着薛延陀的兴起,李世民毫不犹豫支持他们复国,是为了让他们与薛延陀战争。李唐从始至终坚持汉人的本位政策。

===========================================

下面有一位号称“自幼曾攻经史”的,不知道经读的怎么样,史读成这个样子可对不起自己的时间。

首先说,看不到隋唐之后,汉人注入少数民族精血,不承认所谓新汉人之新的,是傻。但是,看不到隋唐其祖先血脉,文化内核,自我认识,军事外交政策的汉民族绝对主体的一面,而认为新汉人不是汉人的,是坏。

第一,日本学者说北朝-隋-唐是拓跋国家,所以就是拓跋国家!?将西魏北周(西魏实际是宇文泰创立的,与北周合在一起说)与北魏放在一起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将北魏与隋唐放在一起作比较更是区别多多。

不知道这位知不知道拓跋和宇文这两个姓氏的含义是什么?前者的含义是土地,因此拓跋的实际意思是地王,孝文帝汉化的时候才选择了元作为姓氏,而拓跋氏自认的华夏族祖先是黄帝。而宇文的含义是天,宇文氏自认为是天王,而宇文氏自认的华夏族祖先是炎帝。两者从实际起源和部族认识就不同,在各自建立国家的时候,也故意做出区别,这点当时的两个政权的统治者清清楚楚,也是这么认识的,仅仅因为都是鲜卑人(其实宇文祖上实际上是匈奴),就认为是鲜卑国家,统称为拓跋国家,别说现在,从宇文泰自己开始就不会承认。

第二,什么叫内亚性!?谁规定了哪些属性属于且只属于内亚地区?是善战,文武合一!?先秦时期文武不分,不少人用后世的观点都出将入相,都是内亚性?远的不说,南朝的梁武帝也是内亚来的?这种认为这些都属于内亚性本来就是预设前提,认为所有好的都是外来的,然后反过来找答案的胡说八道。

第三,什么叫唐朝从契丹安史之乱开始才自称华夏正统?这种基本史料都不清楚还敢大放厥词也是服了。隋文帝唐太宗什么时候有过自己不是华夏正统的认识?

user avatar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user avatar

鲜卑人不是汉人,但是是一部分汉人的祖先;

如果不明白,举个现代社会的实例帮助理解:孔子不是穆斯林,但是是一部分回民的祖先(例如西宁东大寺孔德军阿訇)。

能想明白这个道理么?

如果想明白了啥都好说,孔德军的父亲孔令贞曾经接受采访讲述孔姓回民的来历,令德维垂佑是老孔家的辈分,孔令贞认同自己的孔子后裔和回民身份,并不因为孔子后裔就是汉人。

所以,论证大唐官家是汉人是胡人,最重要的是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即便他真有些微鲜卑血统,不影响他是作为鲜卑后裔是汉人身份。

user avatar

那么多人信誓旦旦说唐朝皇帝父系血统是汉人,对不起,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就是因为父系血统,所以唐朝皇帝就更不是汉人了。不仅不是汉人,甚至不是汉化的鲜卑人,而非常有可能是冒名顶替的高车降户。
人家楼主只是提一个问题,想咨询一下,就有那么多人骂楼主,都说知乎贴吧化、我觉得应该是知乎腾讯评论化。。。还有,楼上那些一口咬定唐朝皇帝父系血统百分之百是汉族的,你哪来的勇气?

唐朝的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武功赫赫,经济繁荣(至少大众印象是这样),万国来朝,今天中国人在海外还可以骄傲的自称是“唐人”,总的来说,唐朝带给中国人太多的光荣,但是在我看来,唐朝也是一个测验一个历史爱好者的民族主义倾向是否强烈、是否具备理性客观中立的研究态度的门槛,因为我感觉任何一个对中国历史多多少少有些了解的人都不能忽视唐朝有异于其他汉族王朝的胡人色彩。

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唐朝皇帝也可以说是汉人,也可以说是胡人,也可以说二者兼有。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关于“汉人“”胡人”的定义,我们只有把概念搞清楚,才能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对胡人的概念进行界定,通常意义上来说,胡人是中国北方和西方的不同于汉族的游牧民族,并且被贴有“野蛮”、“好战”等标签。但是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在文明化过程中未必会继续认为自己是野蛮的胡人,而是认为自己是天下的正统,他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来塑造自身的合法性,比如德运、声明对前朝的继承关系、宗教、祥瑞、大一统、服饰等等。随着时间的发展,往往汉化的胡人也可以视作汉人。
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陈寅恪)

下面是我的观点:从父系血统上来看,李唐是胡人的可能性更大,从认同感来说,显然李唐是汉族,从身份来说,李唐的开国者是半汉半胡的军事贵族。

先说血统:结论——一种新的可能——高车人

《北朝胡姓考》,作者姚薇元,这本书是陈寅恪先生作的序。

大家一定要记住,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人口流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不仅在中原,在南方一样也有民族融合和冒名顶替。

南方尚且如此,中原的民族融合与冒名顶替就更不用说了。

我对李唐皇室父系血统有怀疑,不代表我把唐和元清那样的王朝归为一类。前者会强调自己的汉族身份,而后不屑一顾。

再说认同感:我的结论是李唐是汉族的可能性更大。

十六国的建立者大多数会将自己祖先攀附华夏的神话或者历史人物。但是拓拔鲜卑起初并没有这样做,因为拓拔鲜卑是十六国时代最后一个入主中原的民族中最野蛮落后的一个。

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比十六国的政权更加合理,但是不意味着拓拔对汉族的认同感比十六国的大多数民族更强烈,因此基础不牢固,孝文帝之后失去了继续改革的动力,很快就遭到了六镇势力为代表的反汉化势力的反动,不久的分裂后,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在汉化的道路上基本都没有进步。在关陇集团中,就有汉化程度更低的高车降户李家。隋朝推翻北周、统一南北后,关陇集团的利益逐渐受损,分崩离析之后,李唐崛起,至少在唐初,关陇集团再次居于中国政坛的顶端,相当于隋朝,唐朝可能显得更“胡”。但是唐朝的认同感是汉族无疑,因为李唐追认祖先为老子李耳。


最后说身份:结论是半胡半汉的军事贵族。

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关陇集团想必所有的历史爱好者都耳熟能详,即在南北朝中后期出现的一个胡汉融合、出将入相,他们建立了西魏到唐这几个朝代并长期居于这些王朝的顶端。在这里,我想扩展一下这种看法,那就是,从刘渊的汉国建立一直到赵宋开国(汉国到北朝的建立者都是胡人,隋唐至少有胡人血统这一点也没什么问题,赵宋的建立者受到胡化这一点有的人一定反对,这一点我在下面会详细讲到),这些北方王朝的建立者的身份实际上大致相同,那就是不同程度胡化的军事贵族(或武人)。

(宋)太祖初及位,朝太庙,见所陈笾豆簠簋,曰:“此何物也?”侍臣以礼器为对。太祖曰:“我祖宗宁识此!”命撤去

唐末五代的河北,就如同北魏的六镇,是汉化(或者儒化)程度极低、胡风鼎盛的地区。

出生地为河北的赵匡胤对儒教繁琐的礼仪十分没有耐心,南唐出身的徐铉来到北宋餐厅,在她看来,北宋就是一个非常“胡气”的王朝。

所以,血统的事情,大家不要太纠结了,关键的关键,是看认同感

—————————————————————————

在上面我提到,汉化的胡人也可以视作汉人,这种汉化有内因,比如自身对汉文化的追求、华夏思维的形成,而外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政权的更北方,出现了更加落后野蛮的民族,比如柔然、突厥。

—————————————————————————

“汉”这个字眼在南北朝时期,是连汉人都不太喜欢用的low逼词汇,因为国号不是随便瞎起的,通常是来源于前朝授封的爵位或者封地,结果十六国中的第一个,也就是“汉/赵”,其创立者刘渊自认为匈奴和汉朝皇室联姻,因此具备了传承汉朝的合法性,这一招着实恶心到了晋朝以及此后的汉族王朝,即使是号称汉楚王刘交后人的刘裕也没有将国号定为“汉”,再加上后来的侯景居然也将国号定为“汉”,至此,“汉”这个名词在南方算是彻底臭了。

而在北方,起初北方各民族较为落后,尚需要汉族高门的配合甚至东晋王朝的认可,但是到了后来,无论是自身进步导致的优越感还是长江对岸的门阀子弟实在是不成器,都导致了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对汉人的蔑视。

华夏不一定等同于汉族,入主中原的民族一样可以自称华夏,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甚至会主动或者被动的被归入汉族当中;而且汉族也会被鄙视为蛮夷。

比如日本,将唐朝视作“藩”,将自己视作华夏,这当然不代表日本人认为自己是汉人。

比如女真,也非常具有华夏思维,将自己视作华夏

而且金朝的文人也这样认为,甚至将自己成为“汉”(ps:唐朝的文人也积极以汉喻唐)


将自己视作“华夏”“汉”,而将南宋贬低为“蛮夷”


综上所述,辽金前的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多数对汉族的认同感较为强烈,表现是将祖先攀附为华夏古代的神话或者历史人物;而此后的北方民族,会更多的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尤其是来源上,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文明化的持续,最终与汉族的差距也会逐渐缩小,以至于同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唐朝皇帝是否是“胡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唐朝的皇室,特别是开国皇帝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其祖先有胡人血统,但他们本身已高度汉化,并以汉人身份自居和统治。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唐朝皇室的起源.............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涉及到历史人物在影视化过程中,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观众期待下被塑造和解读。明朝马皇后和唐朝长孙皇后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差异,确实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以及现代观众的审美偏好都有密切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点:一、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马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西游记》的核心主题之一:信仰的坚韧与使命的担当,以及唐僧个人性格的复杂性。虽然从功利的角度看,找地方躲起来写经书确实是一种“捷径”,但唐僧之所以“真的去了”,原因远比这要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坚定的信仰与对佛法的极致追求: 核心驱动力: 唐僧选择西.............
  • 回答
    要说唐朝皇帝普遍没能活过六十岁,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但也不能绝对地说“少见”,毕竟历史长河里总有那么几个寿星。不过,对比同时期其他朝代或者一些普通人的平均寿命,唐朝皇帝确实存在这个趋势。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皇帝这个职业本身的特殊性,这玩意儿可不是个轻松的差事.............
  • 回答
    关于汉朝皇帝死后称“汉X帝”而唐朝皇帝死后称“唐X宗”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需要澄清一下。首先,关于汉朝的皇帝,他们在位时有庙号(如汉高祖、汉武帝),死后也会有谥号。但我们日常称呼他们时,通常是直接加上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X帝”这种称呼方式,特别是“X”这个部分,更像.............
  • 回答
    唐朝的皇帝,严格来说,大多数都不是“不在洛阳登基”,而是他们登基的地点更多集中在都城长安。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地理原因。要详细了解这一点,咱们得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唐朝。首先,得明确一点:长安是唐朝的初都,也是正都。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的登基仪式,也就是“受禅”或“即位”这个关键.............
  • 回答
    唐朝皇家的谥号,确实是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咱们不拿那种冰冷的列表来应付,就好好聊聊,想象一下,如果当初那些皇帝们,按照咱们汉朝那种一套一套的、讲究道理的谥法来取,他们各自会是怎样的一种“名号”呢?比如说,咱们先说说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文治武功都堪称一流,把大唐推向了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可是千古美.............
  • 回答
    隋末乱世中的枭雄李渊: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开国皇帝提起唐朝,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那个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然而,在那个恢弘盛世的背后,站着一位同样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身影——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他的名气远不及他的儿子,甚至在许多人眼中,他只是一个铺垫?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想聊聊中国古代皇帝称呼的演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文化和政治观念的变化。咱们一步步来看,唐朝以前、唐朝中期以及明清这几个时间点,皇帝的称呼为何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唐朝以前:以谥号为尊,家族血脉的强调在唐朝以前,也就是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皇帝的正式称呼主要依赖于谥.............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如果唐太宗之后的历代皇帝都能像他一样励精图治,唐朝作为封建王朝延续至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唐太宗的成功之道及其对后世的启示: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唐太宗的“励精图治”究竟体现在哪些.............
  • 回答
    作为唐朝中晚期的皇帝,面对藩镇割据的严峻局面,我的首要目标是打破恶性循环,恢复中央集权,提前完成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全国、结束分裂的任务。这绝非易事,需要深思熟虑、多管齐下、软硬兼施,并且需要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和耐心。以下是我将采取的具体办法,力求详细阐述:核心策略:围堵削弱,分化瓦解,经济先行,人才为.............
  • 回答
    唐朝中后期,宦官与皇帝之间的制衡关系,与其说是相互制约,不如说是一种复杂且时常失衡的权力共生体。宦官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代皇帝纵容、制度漏洞以及自身不断钻营的结果。到了中后期,这种关系更是演变成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毒瘤”,既依附于皇权,又侵蚀着皇权。话说回来,我们得从宦官是如何一步步爬到如.............
  • 回答
    唐朝确实经历了274年的历史(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在这段时间里,共有29位皇帝(包括追封和短暂在位的)。虽然您提到“二十个皇帝”,这可能是一个大致的数字,但唐朝皇帝数量相对较多,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1. 频繁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更迭: 开国之初的权力斗争: 唐朝.............
  • 回答
    唐朝的统治,尤其是在其鼎盛时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权力结构,与中国历史上许多其他王朝相比,其皇权受到的挑战类型和程度都颇具特色。你提到的外戚干政(尽管唐朝没有女皇帝直接掌权的情况,但外戚的影响不容忽视)、宦官专权、党争以及藩镇割据,确实是贯穿唐朝历史的几个重要议题。要理解为何这些威胁皇权的情况在“历代.............
  • 回答
    唐朝的太监能够杀害皇帝,并非因为士兵普遍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而是因为在唐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太监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掌握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和影响,从而具备了发动宫廷政变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太监势力在唐朝的崛起与壮大唐朝太监势力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周世宗柴荣,这位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开国皇帝,常常被后人提起,尤其是与“最有作为”、“毫无黑点”、“三不朽”等溢美之词联系在一起。要评价一位皇帝是否“最有作为”,乃至是否能称得上“三不朽”,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以更宏观、更审慎的视角来审视。“最有作为”:在乱世中力挽狂澜我们首先要明确,周世宗所处的.............
  • 回答
    唐朝中后期,宦官当道和藩镇割据这两个沉疴旧疾如同毒藤一般缠绕着大唐王朝,让原本煊赫的帝国步履维艰,皇帝的威仪荡然无存。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层层累积的结果。要想弄清楚为何皇帝的威仪再也遏制不住,需要我们拨开迷雾,深入探究其根源。一、皇帝威仪衰落的铺垫:权力真空的种子已经埋下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帝王名号制度演变的一个有趣侧面。简单来说,“XX帝”和“XX宗”这两种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并非出自同一套规则,而是随着历史发展、制度变化以及统治者自身对“身后之名”的考量而逐渐形成的。“XX帝”:早期、直接的皇权象征“XX帝”这种称谓,其核心在于一个“帝”字。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对比,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甚至能废立皇帝,而明朝宦官虽然权势滔天,却始终无法触及皇权本身。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朝代各自的政治结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历史演变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的根源:皇权衰弱与内朝的扩张唐朝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逐渐削.............
  • 回答
    唐朝皇室,特别是初唐几位皇帝,身上流淌着不容忽视的鲜卑族血液。这并非什么隐秘,也并非什么难以启齿之事,反倒是理解唐朝强大、开放、兼容并蓄的重要线索之一。要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血脉的来源:一个复杂而辉煌的开端唐朝皇室的鲜卑血统,主要来自于北魏(拓跋氏)与隋朝(杨氏)这两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