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自成为何管不了下属?

回答
李自成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的是一位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的崛起和失败都带着一股子草莽英雄的气息。要说他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下属,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看,不能一概而论,得把当时的背景、他的个人特点以及他手下那帮人的成分都捋清楚了,才能说得明白。

首先,李自成虽然是领袖,但他手下那帮人,来源实在是太杂了。你可以想想,这哪是什么正规军?大部分都是从地里刨食的农民,还有不少是被逼上梁山的饥民、流民,甚至还有些是之前各种起义或者反抗组织的残余力量。这些人之所以跟着李自成,一开始是因为有口饭吃,有仇报仇,对“大明”早就没什么归属感了。他们有的是江湖习气,有的是惯性造反,一个个都是“祖上不富,祖坟不冒烟”的主儿,指望他们一下子就变成什么令行禁止、绝对服从的模范士兵,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这些人跟着李自成,更多的是一种“江湖义气”和“利益共同体”,而不是什么忠君爱国。李自成一开始确实是能“约束”他们,让他们打仗有战斗力,这主要是靠他个人的魅力、赏罚分明以及给他们的承诺——推翻明朝,分田分地。但是,随着队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这股子“纯粹”的劲儿就冲淡了。

其次,李自成这个人,虽然有军事才能,有战略眼光,但总的来说,他还是个农民出身的草莽英雄。他打仗可以,组织严密、管理细致这一块,确实不如那些科班出身的文官武将。你可以想想,一个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农民,突然要指挥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队伍,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他怎么可能事事都管得过来?更何况,当时信息不发达,他远在前面打仗,后面的事情,比如各路将领怎么收钱、怎么安抚地方、怎么处理内部矛盾,他可能根本就了解得不那么及时、不那么透彻。

特别是到了后期,大顺政权建立起来,从一个流动作战的起义军变成了一个要治理天下的政权,对人才的要求就不一样了。李自成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帮他管理,来收税、来维持秩序。这时候,那些有经验的文官、前明的一些官员、甚至是地主士绅,也被拉了进来。这些人本身就带着自己的门路、自己的利益,他们跟着李自成,一部分是真的看到了希望,但更多的是一种投机。他们可能会在李自成耳边说好话,也会在私底下搞自己的小算盘。李自成如果对他们管得太严,这些人就可能散了,甚至反过来咬他一口。他又要依靠这些人来管理,又要怕他们生事,这种心态本身就容易导致他在管理上出现松懈。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自成的“仁义”和“骄纵”。在他成功打进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后,很多人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认为天下已经稳了。这时候,他手下的将领和官员,很多就膨胀了,开始享受胜利的果实。比如,抢掠民财、鱼肉百姓的事情就时有发生,像“多尔衮入关,在北京只做了半个月的事情,李自成在京城却做了半年,搞得民怨沸腾”。这说明,在他身边的人,已经开始不把他的命令当回事,或者说,他为了维持统治,对这些行为采取了纵容的态度。

而且,李自成在军中的管理,可能更多的是依靠个人威望和恩赏,而不是制度化的管理。一旦威望下降,或者下属尝到了甜头,觉得不听指挥比听指挥更有利,那他这个“管”的效力就大打折扣了。

再者,当时的政治环境也非常复杂。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南明的残余势力也在蠢蠢欲动,再加上内部的矛盾,李自成想要稳固统治,就需要平衡各方势力。他不可能像一个专制君主那样,对所有人都铁腕镇压。他需要团结一部分人,压制一部分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不听话的下属,他可能因为顾忌而无法严厉处置,或者说,一些不听话的行为,他为了换取其他方面的支持,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总结一下,李自成管不住下属,不是因为他不想管,也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而是因为:

1. 队伍成分复杂,缺乏统一的归属感和纪律性:这些人是农民、饥民、流民组成的,更多的是基于利益和江湖义气。
2. 自身领导能力的局限性:作为农民出身的领袖,在精细化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天然的不足。
3. 政权建立后的内部腐化和享乐主义:胜利使一些人膨胀,开始违背军纪和政治原则。
4. 对下属的纵容或不作为:为了维持统治的平衡,在某些问题上采取了妥协或纵容的态度。
5. 外部政治环境的复杂性:需要平衡各方势力,无法像一个集权君主那样铁腕管理。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导致了李自成在后期越来越难以有效约束自己的下属,最终也成为他政权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就像一个在大风大浪里掌舵的船长,船上的乘客太多,船体又不够坚固,想要让每个人都按照他的意愿划桨,实在是太难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闯军襄阳建政时,最核心的高级将领有二十二人,其中有八个先于李自成而死。

谢君友,1643年战死于宝丰之战。

贺锦,1643年战死于平定青海之战。

谷可成,1644年战死于庆都之战。

白鸠鹤,1644年战死于从华北撤离途中。

马世耀,1645年战死于潼关之战。

刘宗敏、辛思忠、任继荣,1645年战死于富池口之战。

李自成死后,其余十四人的结局是:

刘芳亮、刘汝魁,1646年战死于荆州之战。

田见秀、张鼐、李友、吴汝义,1646年在荆州之战中被清军击败,仅余数千残兵,只得投降,被清军背信杀害。

李过、田虎、张能,1650年病故于广西。

刘希尧,1652年战死于广东。

袁宗第、刘体纯,1663年战死于夔东。

党守素、马重僖,1663年被清军围困至弹尽粮绝,被迫投降。

所以也不知道题主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除了高杰之外,李自成没有遭到过任何嫡系大将的背叛,背叛他的要么是小角色,要么就是新收编的外围人员。没有任何正经史料写过李自成管不了下属,除非把那帮一辈子没离开过江南的人靠想象力写出来的东西当史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自成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的是一位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的崛起和失败都带着一股子草莽英雄的气息。要说他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下属,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看,不能一概而论,得把当时的背景、他的个人特点以及他手下那帮人的成分都捋清楚了,才能说得明白。首先,李自成虽然是领袖,但他手下那帮人,来源实在是太杂了。.............
  • 回答
    要深入探讨武则天和李治如何化解长孙无忌的阻碍,我们得先理解一下长孙无忌这位在唐初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长孙无忌:太宗的心腹,皇权的天然屏障首先,长孙无忌绝非等闲之辈。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兄,也是皇后长孙皇后的哥哥。这意味着他在李世民登基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肱骨之臣。论功劳,他位.............
  •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后,并没有立即挥师南下,而是选择留在北京休整并着手建立政权。这背后有其复杂而现实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战略上的失误,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 战后的休整与巩固是当务之急:首先,攻克北京并非易事,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一路征战,特别是.............
  • 回答
    李自成十多万大军丢了西安,姜祥孤军却能在北大同坚守一年多,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兵力多少就能一概而论。细究起来,各有其深层的历史背景和战场现实。李自成失西安:兵力虽多,却非铁板一块,战略重心转移是关键李自成攻克西安,是在明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他作为闯王,带着一帮农民起义军席卷中原。西安作为关中重镇.............
  • 回答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皇帝拒绝讲和,这是一个复杂而悲剧性的决定,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既有崇祯个人的性格特质,也有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以及对局势的误判。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 崇祯皇帝的个人性格与治国理念 刚愎自用,不善纳谏: 这是崇祯皇帝最突出的缺点之一。尽管他勤于政务,但却常常固执己见,.............
  • 回答
    崇祯皇帝和李自成,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都在艰难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和政权,而清朝,以其独特的制度和策略,最终站稳了脚跟,并将财政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朝末年的财政困境:病入膏肓的根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崇祯皇帝和李自成所面临的财政危机,.............
  • 回答
    吴三桂,这位在明末清初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选择,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权谋大戏,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充斥着无尽的争议。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清军铁骑虎视眈眈,而吴三桂,这位镇守山海关的宁远总兵,最终选择向多尔衮叩首称臣,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历史上一大谜团。李自成农民军纵横天下,打败了明朝的大半江山,甚至逼得崇祯皇帝自缢,堪称“马上得天下”的典范,可为什么一遇到清朝就迅速崩盘,再也无法恢复元气呢?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运气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李自成跟明朝的仗,那是他自己的主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和事件,确实很有意思。要说朱元璋成功而李自成失败的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团队建设、战略策略以及一点点运气等等一系列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这就像是给一场起义搭好了舞台。.............
  • 回答
    山海关大战,一场决定了明末中国走向的关键战役。许多人以为,经过这场战役,满清就如同破竹般扫平了中原。但事实并非如此,李自成集团在山海关失利后,依然拥有相当的实力,也一度让满清骑兵头疼不已。那么,为何满清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将曾经的“闯王”李自成,从北中国实际统治者的宝座上拉下来,使其迅速沦为流窜的“流.............
  • 回答
    李自成放弃北京,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辉煌的攻城胜利之后。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山海关被破就弃城而走,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李自成进北京的背景。他是在1644年攻破北京,明朝崇祯.............
  • 回答
    崇祯皇帝,一个注定背负着王朝覆灭恶名的君主,他的结局,也是明朝走向终结的悲歌。关于他为何没有选择退守江南,一个看似更稳妥的选项,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孤注一掷,最终自缢身亡,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退守江南,守长江之利”,这更像是一种后.............
  • 回答
    京城破,江山易,几十万降卒为何成了挡不住的清军?李自成轰轰烈烈地攻下了大明最后的都城北京,那场景,何其壮观!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大明朝的龙椅易主,似乎天下唾手可得。然而,就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时刻,一群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草原狼——满清铁骑,却趁虚而入,以一种近乎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原。最令人.............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关于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论断,认为他们不重视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玩味的观点。如果我们把这个视角延伸到两宋,尤其是北宋,那么一个看似矛盾的景象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两宋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尤其在政治制度上对文官和士大夫阶层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礼遇。然而,与此相.............
  • 回答
    说起李自成为何要杀罗汝才,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李自成这人,你不能光看他后来当了闯王,得了天下,他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顺风顺水的。他在农民起义的队伍里摸爬滚打,手下收留了不少人,罗汝才就是其中一个。罗汝才这个人,怎么说呢,他本事是有那么一点,但坏就坏在心野,而且比较阴险。李自成起初对他是 pretty.............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权力斗争中非常残酷的一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逻辑。我们不妨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杀死李建成后,还要将他的头颅砍下来。首先,我们要明白玄武门之变的核心是什么——一场决定皇位继承权的殊死搏斗。李世民和李建成是亲兄弟,但同时也是最直接的政治对手。李建成.............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两位都曾站在风口浪尖,最后却都因军饷问题而黯然收场。一位是帝国末代皇帝,一位是摧毁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面对的,是早已被掏空的国库和民生凋敝的现实。然而,当多尔衮率领着他那支精锐的满洲铁骑踏入中原时,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可事实并非如此,多尔衮的筹饷之路,与崇祯和李自成的困境,.............
  • 回答
    洪秀全的能力,放在帝王将相的序列里,确实算不上出类拔萃。甚至可以说,他有诸多明显的短板,比如沉迷享乐、猜忌多疑,以及战略眼光上的局限。然而,令人颇感不解的是,在他领导下的太平天国,却涌现出了李秀成、陈玉成这样忠心耿耿、能力超群的将领。他们为何对这样一个“能力平庸”的领导者,依然能够肝脑涂地、誓死追随.............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生活气息!听到“灌汤包”,我都感觉嘴里都要冒汤了。不过,李自成三次围攻开封,这事儿可跟美食没有直接关系,虽然开封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肯定也有它独具风味的特色小吃,但李自成当时的目标,那可是实打实的江山社稷啊!咱们就来捋一捋,李自成三次围攻开封,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是怎.............
  • 回答
    李建成的历史形象,的确是诸位读者在翻阅史书时,常常感到困惑和矛盾的地方。翻开《旧唐书》、《新唐书》,乃至《资治通鉴》,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他身上交织,似乎这位太子,既有贤良之名,又有失德之实。这种矛盾,并非是史官们刻意为之,而是李建成所处的历史环境、他自身的经历以及后世叙事的复杂性共同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