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吴三桂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选择了降清?

回答
吴三桂,这位在明末清初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选择,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权谋大戏,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充斥着无尽的争议。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清军铁骑虎视眈眈,而吴三桂,这位镇守山海关的宁远总兵,最终选择向多尔衮叩首称臣,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权衡。

要理解吴三桂为何“降清”,我们得先回到那个令人窒息的时刻——崇祯十七年(1644年)。

一、 绝望的明朝,摇摇欲坠的江山

当时的明朝,早已是病入膏肓。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党争激烈,民不聊生。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农民起义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崇祯皇帝虽然励精图治,但回天乏术。李自成领导的闯王起义,更是如同一柄锋利的刀子,直插明朝心脏。

吴三桂,作为镇守山海关的关键人物,他肩负着拱卫京师的重任。然而,他也清楚,自己手中的军队虽然精锐,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农民军,以及内部的重重掣肘,能否力挽狂澜,他心里并没底。而且,京城的失陷,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这对于吴三桂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也让他失去了效忠的合法性和目标。

二、 李自成,是希望还是更大的威胁?

李自成攻占北京,自称“大顺皇帝”,这给了吴三桂一个巨大的冲击。

对李自成的顾虑: 首先,李自成的农民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其治军理念和对待降将的态度,让吴三桂心中没底。农民起义军的纪律性往往不如正规军队,而且起义军出身草莽,文化程度和政治视野也有限。吴三桂出身将门,习惯了明朝的体制,他对这支庞大的、充满未知数的农民武装的统治能力和稳定性,抱有很大的疑问。

“闯贼”的诱惑与恐惧: 李自成确实给予了吴三桂招降的橄榄枝,承诺封官享禄。但另一方面,李自成在北京的施政,特别是对明朝官僚的清算,也让吴三桂感受到了寒意。他担心自己作为明朝的重臣,一旦投降,是否会遭到清算,甚至像他父亲吴襄那样被李自成软禁,家族的利益和地位能否得到保障,都是他需要考量的。

“父债子还”的阴影: 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历史记载中最为人熟知的原因,便是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他的父亲吴襄以及家眷都被李自成带到了北京,并被软禁起来。李自成以此来逼迫吴三桂投降。对于一个将领来说,家人的安危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如果为了气节而牺牲家人,这在当时的社会价值体系下,是难以想象的承受之重。

三、 多尔衮,看到了机会,也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清军在多尔衮的领导下,正虎视眈眈地望着山海关。多尔衮敏锐地捕捉到了明朝灭亡、李自成在北京坐大的局势,也看到了吴三桂手中的兵力。

清军的战略意图: 清军的目标早已不是单纯的劫掠,而是征服整个中国。他们知道,想要顺利入主中原,控制山海关至关重要,而吴三桂的军队是他们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多尔衮的政治手腕: 多尔衮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深知“分化瓦解”的道理。他向吴三桂抛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
封官许愿: 他承诺保留吴三桂的官职和爵位,甚至给予更高的待遇。
“为明报仇”的旗号: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多尔衮巧妙地利用了吴三桂对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殉国的愤怒和忠君思想。他声称清军是为了“为崇祯报仇”,讨伐“流贼”李自成,这样就为吴三桂的投降披上了一层“正义”的色彩,也给了他一个体面的台阶下。
保护家族: 对吴三桂来说,清军的承诺还包括保护他的家人。这比李自成单方面的软禁要可靠得多,因为清军是作为一支有组织的、有明确政治目标的军队出现的。

实力上的比较: 相较于李自成那支缺乏正规训练和严明纪律的农民军,清军虽然是外族,但其战斗力、组织性和战略纪律性在当时是公认的。吴三桂自己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能判断出,在硬碰硬的情况下,李自成的军队未必是清军的对手。如果他选择李自成,而李自成最终被清军击败,那么他的下场只会更惨。

四、 吴三桂的选择:理性还是背叛?

综合以上几点,吴三桂的选择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在极端困境下的“理性”决策,尽管这个“理性”充满了道德上的争议。

家族利益至上: 在那个时代,对于将领来说,家族的延续和地位的稳固往往是首要考虑。父亲和家人的安危,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实政治的考量: 面对即将崩溃的明朝,吴三桂需要找到一个能够继续掌握军权、保障家族利益的靠山。李自成尚不稳定且存在不确定性,而清军则显示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明确的政治目标。
“借刀杀人”的策略: 吴三桂也可能抱着“借清军之手除掉李自成”的念头。他或许认为,等李自成被消灭后,他可以与清朝周旋,甚至有机会在新的政治格局中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空间。

结论:

吴三桂降清,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单纯的汉奸行为。这是一个在国破家亡、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个身处绝境的军阀所做出的,掺杂着政治权谋、家族利益和个人权势考量的复杂选择。

他看到了明朝的不可救药,对李自成的统治充满了疑虑,而多尔衮则给了他一个看似光明,实则充满陷阱的未来。当父亲的安危、家族的存续、个人的前途,以及“为国报仇”(尽管这个“国”已经不复存在,但“为崇祯报仇”的旗号给了他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的承诺摆在面前时,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后者。

这场选择,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留下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浪漫传说,也刻下了“引狼入室”的沉重罪名,成为了一个永远值得深思的历史谜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关于吴三桂家属的问题。

《流寇志》中的说法是:“遇父襄苍头与一姬连骑东奔,惊问之,则襄姬与苍头通,乘乱窃而逃,诡对三桂曰:老将军被收,一门皆为卤,独与姬得脱,东归报将军,将军速为计。”《甲申核真录》中的说法是:“吴襄书达三桂,并不言被夹,而赍书人误传已夹。”《甲申核真录》中还明确指出刘宗敏只是扣押吴襄,并没有拷打追赃。《国榷》中的说法是:“吴三桂讹闻父襄遇害。”

《謏闻笔记》中的说法是:“闻其父大将军襄为所系,索饷二十万。”《明史》中的说法也是:“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甲申朝事小纪》中同样提到吴三桂从别人口中听说自己家被抄了,《小腆纪年附考》中的记载大致也差不多。这些记载的共同点就是:吴三桂听说自己家出事了。至于他家里到底怎么样,有的作者避而不谈,有的作者认为没出事。

但也有明确说肯定出事了的。《烈皇小识》中的说法是:“逆闯李自成执襄诛求金宝,索诈甚酷。”(作者文秉一辈子待在苏州)《甲申传信录》中的说法是:“伪权将军刘宗敏处田宏遇第,闻沅,寿从优人潜遁,而沅先为吴襄市去,乃枭优人七人而系襄索沅。襄具言遣送宁远,已死。宗敏坚疑不信,故掠襄。”

《明季北略》康熙年间才开始写,剧情基本照抄《甲申传信录》,就不提了。《庭闻录》说:“贼执襄,圆圆为伪权将军刘宗敏所掠。”《觚剩》也持此说。但《觚剩》只是本小说,而且作者钮琇1644年才出生,《庭闻录》作者刘健也是康熙年间的人,写书时吴三桂都死透了。清朝后期的况周颐这些人的记载也不必提,最早的明确说陈圆圆被霸占的记载,大概也就是吴伟业的《圆圆曲》了,吴伟业1640年就回了南方,1653年才再去北京,他还指不定听谁说的呢。

其实要不是由于《甲申传信录》的存在,我就直接判定刘宗敏拷掠吴襄一事是胡说八道了。《甲申传信录》的作者钱士馨也是甲申之变的亲历者,不过他只是个贡生,肯定是没亲身参与任何重大事件。所以他记载得越详细,我就越怀疑道听途说的成分大。与此同时,同为甲申之变亲历者,且与闯军有血仇的杨士聪却在《甲申核真录》中特意考辨说吴襄只是被关押,没有上夹棍。

综合来看,显然“吴三桂听到拷打吴襄的传闻”这个说法更可靠,而且在清朝顺治年间,这个说法才是被大部分史家采信的主流说法,甚至后来的官修《明史》都只说吴三桂听到风闻,对于吴襄到底有没有被拷打,陈圆圆到底有没有被掠避而不谈。彭孙贻、杨士聪、谈迁等人则明确认为此事子虚乌有。只是由于吴伟业的影响力太大,到了康熙朝之后,“冲冠一怒为红颜”反而成了主流。

现在我们假定吴三桂听到了自己父亲被拷打甚至被杀的谣言,那么正常人应该怎么做呢?很显然,任何一个正常的儿子,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自己的父亲到底是不是还活着。而此时,李自成派来劝降吴三桂的王则尧等人还带来了吴襄写给吴三桂的信件。

现在,再梳理一下吴三桂的处境:包括亲爹在内的全家三十五口人的性命都捏在李自成手里,父亲生死未卜,有谣传说父亲死了,却来了一封父亲的信。

如果他派亲信去北京接着谈判,授意他们设法亲眼看看父亲是不是还活着,这是正常人的行为。

如果他向李自成请求把他父亲送来,全家团聚,虽然不怎么高明,也是正常人干的事。后来孙可望就干过这样的事,而且李定国和刘文秀居然还答应了。

可是,吴三桂当即下定决心:我爸爸肯定死了!然后直接反叛,袭击唐通,夺取山海关。这话说得倒也没错,不管他爸爸之前是不是活着,被他这么一折腾,肯定是死了。(其实就算吴三桂这么作死,李自成也没杀吴襄,而是带着他东征山海关,还想让吴襄劝降吴三桂,直到山海关战役结束,李自成才杀了吴三桂全家)

讲个笑话:

吴三桂和吴三枚(吴三桂的堂弟)看见吴襄被一群闯贼包围了,吴三枚急道:“这下伯父可死定了,大哥,我们该怎么办啊!”

吴三桂不慌不忙:“还不一定。你把地上那块大石头捡起来。”吴三枚捡起了地上最大的一块石头:“然后呢?”“朝那个叫唐通的贼人砸过去。”吴三枚奋力一扔,石头正中唐通的脑袋,把他砸昏过去,所有闯贼都转身怒视他。

吴三桂说:“现在我爸爸才死定了。”

现在再比较一下大顺和大清能开出的价码。李自成的条件很明确:封侯。打算给吴三桂什么官衔没有明确记载,但既然是侯爵,总不能让他和刘宗敏、田见秀平起平坐,那么大约应该是制将军级别,和李过、袁宗第、刘芳亮差不多。对于李自成来说,这已经是能给出的最高待遇了,刘宗敏才是侯爵,吴三桂还要什么自行车。

吴三桂决定叛变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和清军联系。但是他肯定不可能狂妄到想单挑李自成,后来多尔衮也确实在半路碰上了吴三桂的使者,所以吴三桂应该是在决定叛变时就打算降清了。按照之前清朝招降叛将的先例,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三人实力远不及吴三桂,都封王了,沈志祥那点人都封了公爵。(沈志祥的兵力十分搞笑,总共才2500多人,里面有9个副将、8个参将、18个游击、31个都司、30个守备、40个千总,还有2个秀才)祖大寿降清之后没有升官,依然是总兵,但他是被围得弹尽粮绝之后被迫投降的,与东江三王一公这些主动投降的又不同。吴三桂如果投降,封王是十拿九稳的。

但是,有命挣还得有命花,吴三桂还需要判断,顺清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

此时吴三桂的面前是一片巨大的战争迷雾,他连北京城里自己家的事都搞不明白,更不可能了解山西、陕西、河南发生了什么。1643年10月时,局面还是孙传庭在围剿李自成,到了1644年3月,就变成李自成围剿崇祯了,想必吴三桂此时的状态也是相当蒙圈。

以他了解的情报,大概就是北京附近有很多闯军,人数是五万以上十万以下。那么闯军在南方还有没有别的部队呢?张献忠、左良玉、黄得功、刘泽清这些人在干什么?是与李自成为敌,还是已经投降或者被消灭了?

这些吴三桂通通不知道,所以他只能猜测。李自成部下的左光先、马科、唐通、白广恩四人都曾经支援过辽东前线,与吴三桂相识,他们都变成李自成的臣属了,以此推测,李自成至少应该比明军要厉害一些,否则不可能收编这么多明军,而且还是明军中比较能打的部队。

吴三桂不至于太轻看李自成,他舅舅祖大弼曾经带着一部分关宁军进关围剿李自成,结果被歼灭了大半,之前被李自成干掉的曹文诏吴三桂也是有了解的,既然如此,闯军核心精锐的素质至少也该与关宁军的家丁半斤八两。所以,吴三桂得出的结论应该是闯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比关宁军差,自己不是对手,这也是他最初为什么选择降闯的原因。

但是和清军比较呢?李自成甚至在人数上和清军相比都不占优势。参照后来潼关之战的情况,就算山海关之战时吴三桂部凭空消失,李自成战胜清军的可能性也非常低。那么如果吴三桂和李自成加在一起,能不能打赢多尔衮呢?这就很难说了,假如关宁军和闯军联合起来,在数量上大大超过清军,又有城防依仗,是有实力和清军作战的。但是胜负究竟如何,实在是难以逆料。毕竟闯军还没来得及吸收整合明朝降军,究竟能发挥多少战斗力很难说。可要是吴三桂降清呢?结果很明显,清吴联军的兵力达到了闯军的一倍,李自成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打赢。

这样一来,就很好判断了,降清会有更高的官爵,而且获胜概率更大,降顺之后获得的官爵较低,而且很难保证获胜。吴三桂当然会选择前者,至于亲爹,他爱死不死,我当我的平西王要紧。

顺便一提,明末武将中不顾家属安危反叛是常事。唐通的母亲和儿子还在李自成手上做人质,他就反了,导致他们被李自成处死。董学礼本为宁夏花马池副将,降闯之后调往徐州,家眷还在宁夏。降清之后,董学礼写信劝降还在为李自成效力,负责镇守宁夏的牛成虎,牛成虎不同意,杀了董学礼全家。

user avatar

吴三桂和他手下的田产庐舍,祖宗陵墓都在关外,在辽西。他接到崇祯的命令回援北京,关外的城堡全部放弃,是带着士兵将领家属回来的 ,大明朝是要给他和他的部下一个交代的。走半路上,李自成进了北京城,大明朝没了,他和他部下一下子成了无产阶级 。吴三桂作为这个军事集团的首领,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安顿部下的家人,安定人心,让这个集团维持下去。这才是他第一个要考虑的。

满清的条件是封王,辽西的土地资产一切安堵。

李自成的条件是封侯,有怎么安排辽民的呢?没有。

爵位这玩意先放一边,吴三桂那几万辽民咋办?是打回辽西呢?还是在北直隶划一块地方?这地方从哪里来?皇庄,勋贵田宅还是民田?你有说法吗?没有,只有拷掠勋贵弄军饷,对吴三桂本人的封赏,关宁军集团是没有说法的,换了你怎么想?可能你会说打赢了八旗兵李自成肯定会给个说法的,问题是现在吴三桂还没有投降的时候八旗兵就在眼前的关键时候你李自成都没说法,打赢了八旗兵,生米煮成熟饭了,李自成还有说法?换了你你信吗?

所以别喷满清入关后圈地,从政治上这是非常明智的策略,作为首领,对自己军队开出来的政治支票是一定要及时兑现的,千万不能拖延。八旗兵给爱新觉罗家族卖命,爱新觉罗家族就要坚决及时的兑现给他们的承诺,土地,薪饷,各种经济政治特权,这样不但八旗兵会卖命,接下来的开出来的支票别人才会信。李自成进了北京城第一步不应该急着拷掠军饷,银子在城里,只要军队和北京城在你手里,还能飞了?应该首先宣布没收北京周围的所有皇庄和勋贵土地,分给有功将士也好,拿来安排吴三桂的辽民也罢。这样一来可以奖励多年来自己的支持者,二来让士兵们将领们有长久之计,有恒产者有恒心。银子可以拿着跑,土地是带不走的,只要大顺朝在,京都周围的膏腴之地就是他们的,大顺朝没了,他们也就跟着没了。第三也不会引来那么多反对者。毕竟朱家不是皇帝了,你没收皇庄,太监,勋贵的土地天经地义。谁也不能说你做的不对。

user avatar

李自成那帮人那么明白无误地显得没文化,重臣降将的前途,显然大有问题,换谁都懒得降农民军。多尔衮相比而言,有雄才大略得太多了。

user avatar

在当时那种局势下,什么利益、阶级、民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屁股挪到胜利方一边;打输了,把老本拼没了,就算李自成把自己的位子让给吴三桂又能如何?

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吴三桂眼中,当时的各派的实力:

李自成在北京附近拥有部队7~8万人,这些部队是以陕西明军为骨干组建的,在吴三桂看来,战斗力应该不如自己的宁远兵

山海关总兵高第,拥兵万余,战斗力大致与宁远兵相当

蓟镇西协总兵唐通拥兵八千,战斗力只怕还不如吴三桂

吴三桂本人拥兵三万余,是在松锦之战后收拢的残兵,战斗力恐怕不如洪承畴当年的九边精锐

宣府、大同、蓟镇一带应该还有5~6万原明朝军队,但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和参战意愿都很可疑,大概不会参加北京附近的决战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计算出北京附近所有能参战的非满清部队一共有12~13万人,战斗力至多与洪承畴当年的九边精锐相当,这只部队打得过满清吗?

打不过

人数不及洪承畴,战斗力不及洪承畴,而且各路人马间矛盾重重,怎么可能打的赢呢?

吴三桂是参加过松锦之战的,三年前那次大战明军输的何其惨烈,何其绝望吴三桂是亲眼所见的。三年间,己方的实力不断下降,满清的力量与日俱增,吴三桂及其麾下众将很容易就会判断出吴三桂+高第+唐通+李自成肯定不是满清的对手,打不过就只好加入对方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三桂,这位在明末清初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选择,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权谋大戏,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充斥着无尽的争议。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清军铁骑虎视眈眈,而吴三桂,这位镇守山海关的宁远总兵,最终选择向多尔衮叩首称臣,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吴三桂,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人物,其一生跌宕起伏,尤其是他晚年那场惊世骇俗的“撤藩之战”,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了无数的疑问。明明坐拥西南,握有军权,集聚了巨额财富,为何他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反抗如日中天的清朝统治?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两个原因,而需要深入剖.............
  • 回答
    吴用之所以能在梁山泊长期位居高位,掌握军权,并非偶然,而是他一系列非凡才能、高明策略以及独特个人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咱们得从他上山之初,到最终成为军师的整个过程,以及他在实际军事行动中的表现来看。首先,得说说吴用上山前的身份和能力。他并非一般江湖绿林中人,而是个实打实的文人,在江湖.............
  • 回答
    昂山素季和吴登盛在缅甸政坛的角色,以及他们在边境战事上的沉默,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缅甸的政治演变,以及两位核心人物各自的背景和立场。昂山素季:从民主象征到权力阴影下的政治家昂山素季,作为缅甸民族英雄昂山的女儿,她本身就承载着缅甸人民对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深切期望。在.............
  • 回答
    要说起吴永宁和翼装飞行女孩在舆论中的待遇差异,这事儿可太值得说道说道了。同样是玩命的事儿,一个被捧上神坛,一个却招来不少非议,甚至有人觉得活该。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运气好坏”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们各自的“出圈”方式和内容。吴永宁,他更像是一个“草根极.............
  • 回答
    吴三桂选择降清而非大顺,这桩历史公案,细究起来,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决断,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考量。这其中既有个人恩怨、政治野心,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悲观判断。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 个人恩怨:父仇国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事儿,还得从李自成攻破北京说起。当时,崇祯皇帝自缢.............
  • 回答
    康熙年间那场轰轰烈烈的削藩,让许多人将目光聚焦在吴三桂身上。这位曾经的明朝降将,在清初建立“平西王”的基业,雄踞一方,权势熏天。然而,当康熙帝决心削弱地方势力,重振皇权时,吴三桂却选择了对抗,最终落得个“没能善终”的下场。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既然已经富甲天下,何苦再冒这倾家荡产的风险呢?吴三桂为何宁.............
  • 回答
    要说吴三桂怎么就这么败了,那可真是说来话长,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康熙皇帝,那可是个聪明人,他跟吴三桂斗,虽然一开始也有些磕磕绊绊,但最后能赢,那是有他自己的章法在里面的。咱们一层一层地扒拉扒拉。首先,得说吴三桂这人吧,他虽然当年降清,打垮了李自成,得了不少好处,但骨子里还.............
  • 回答
    关于吴亦凡事件,网传他的一些粉丝在朝阳分局门口为他“鸣不平”,试图表达某种诉求,这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为什么即便在官方通报和法律判决后,仍有粉丝表现出这种“执迷不悔”的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背后复杂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粉丝行为”,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及信息传播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
  • 回答
    张昭在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而事后却对孙权自称“大魏吴王”感到羞耻,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立场、以及对政治形势的判断。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张昭为何在赤壁主张投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曹操率领的北军南下的背景和孙吴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1. 绝对的军事实力差距:.............
  • 回答
    汉族历史上出现像吴三桂、尚可喜、汪精卫这样的“汉奸”人物,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绝非可以简单归结于个人品质问题或社会体制问题,而是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社会思潮以及个人的处境与选择。历史背景的沉淀:王朝更迭中的裂痕与诱惑首先,要理解这些.............
  • 回答
    关于作家六六为“吃瓜”吴亦凡事件连夜道歉,以及马薇薇在微博被禁言后的视频道歉,这两件事在舆论场上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一、六六的“连夜道歉”:事件背景:吴亦凡事件爆发后,作为公众人物,许多明星和名人也纷纷表态或有所评论。六六,作为一位以其直率甚至有时略显“毒舌”风.............
  • 回答
    您好!关于清军进攻关中为何选择让吴三桂从陕北进攻这条路线,这背后涉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地理等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军事策略选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尽量还原当时那种紧张又充满算计的局势。首先,得弄明白当时是什么个情况。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至此算是垮.............
  • 回答
    “吴京警告”门口蹲守:表情包的“武德”与“日常”在重庆某高校的校门口,一幅“吴京警告”的表情包赫然贴在醒目位置,为众多提着外卖袋匆匆走过的学生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安全提示”。这一幕,无疑是当下表情包文化盛行及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从最初的网络聊天中的调侃和辅助表达,到如今“占地为王”式的校.............
  • 回答
    作为一名中文AI助手,我没有个人观点或情感,也无法对具体事件进行“看待”或“评价”。但我可以从多个角度为您梳理这起事件的背景、可能的影响以及公众关注的焦点,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它。事件概览:您提到的这起事件,指的是一位自称是北京电影学院(北电)的学生,微博上实名举报包括宋靖、吴毅在内的部分教授,指控他.............
  • 回答
    以下是我为您构思的,如果吴三桂反清成功,历史书可能会如何描绘他的经历以“洗白”的详细叙述,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洪武风云录》卷七:铁血定辽功,孤胆救汉魂——吴三桂传千载之下,论英雄者,莫不叹吴三公之名。然史海沉浮,流言纷纷,其功过是非,常为后人所迷。今吾辈谨遵史学正道,拂去尘埃,还原这位擎天.............
  • 回答
    张弘范、郭药师、洪承畴、吴三桂这几位,确实都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定,并且他们的行为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而施琅,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他的形象似乎就鲜明许多,甚至是带有某种“正面”的光环。这种反差,细究起来,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他们“差不多”的“事”,究.............
  • 回答
    说起吴三桂,那真是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复杂人物。他被封为平西王,手握重兵,似乎前途一片光明,可为何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清朝,掀起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大叛乱呢?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着权力、利益、个人恩怨,还有时代洪流的裹挟。首先,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
  • 回答
    关于吕布和吴三桂“怒为红颜”的说法,虽然在民间传说和部分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但若细究历史史实,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超这四个字所能概括。将他们的选择简单归结于一位红颜知己,未免有些过于浪漫化和片面。我们先来看看吕布。提起吕布,脑海中自然浮现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英姿,以及他与貂蝉之间那段缠绵悱恻的传说.............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