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关于吴三桂家属的问题。
《流寇志》中的说法是:“遇父襄苍头与一姬连骑东奔,惊问之,则襄姬与苍头通,乘乱窃而逃,诡对三桂曰:老将军被收,一门皆为卤,独与姬得脱,东归报将军,将军速为计。”《甲申核真录》中的说法是:“吴襄书达三桂,并不言被夹,而赍书人误传已夹。”《甲申核真录》中还明确指出刘宗敏只是扣押吴襄,并没有拷打追赃。《国榷》中的说法是:“吴三桂讹闻父襄遇害。”
《謏闻笔记》中的说法是:“闻其父大将军襄为所系,索饷二十万。”《明史》中的说法也是:“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甲申朝事小纪》中同样提到吴三桂从别人口中听说自己家被抄了,《小腆纪年附考》中的记载大致也差不多。这些记载的共同点就是:吴三桂听说自己家出事了。至于他家里到底怎么样,有的作者避而不谈,有的作者认为没出事。
但也有明确说肯定出事了的。《烈皇小识》中的说法是:“逆闯李自成执襄诛求金宝,索诈甚酷。”(作者文秉一辈子待在苏州)《甲申传信录》中的说法是:“伪权将军刘宗敏处田宏遇第,闻沅,寿从优人潜遁,而沅先为吴襄市去,乃枭优人七人而系襄索沅。襄具言遣送宁远,已死。宗敏坚疑不信,故掠襄。”
《明季北略》康熙年间才开始写,剧情基本照抄《甲申传信录》,就不提了。《庭闻录》说:“贼执襄,圆圆为伪权将军刘宗敏所掠。”《觚剩》也持此说。但《觚剩》只是本小说,而且作者钮琇1644年才出生,《庭闻录》作者刘健也是康熙年间的人,写书时吴三桂都死透了。清朝后期的况周颐这些人的记载也不必提,最早的明确说陈圆圆被霸占的记载,大概也就是吴伟业的《圆圆曲》了,吴伟业1640年就回了南方,1653年才再去北京,他还指不定听谁说的呢。
其实要不是由于《甲申传信录》的存在,我就直接判定刘宗敏拷掠吴襄一事是胡说八道了。《甲申传信录》的作者钱士馨也是甲申之变的亲历者,不过他只是个贡生,肯定是没亲身参与任何重大事件。所以他记载得越详细,我就越怀疑道听途说的成分大。与此同时,同为甲申之变亲历者,且与闯军有血仇的杨士聪却在《甲申核真录》中特意考辨说吴襄只是被关押,没有上夹棍。
综合来看,显然“吴三桂听到拷打吴襄的传闻”这个说法更可靠,而且在清朝顺治年间,这个说法才是被大部分史家采信的主流说法,甚至后来的官修《明史》都只说吴三桂听到风闻,对于吴襄到底有没有被拷打,陈圆圆到底有没有被掠避而不谈。彭孙贻、杨士聪、谈迁等人则明确认为此事子虚乌有。只是由于吴伟业的影响力太大,到了康熙朝之后,“冲冠一怒为红颜”反而成了主流。
现在我们假定吴三桂听到了自己父亲被拷打甚至被杀的谣言,那么正常人应该怎么做呢?很显然,任何一个正常的儿子,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自己的父亲到底是不是还活着。而此时,李自成派来劝降吴三桂的王则尧等人还带来了吴襄写给吴三桂的信件。
现在,再梳理一下吴三桂的处境:包括亲爹在内的全家三十五口人的性命都捏在李自成手里,父亲生死未卜,有谣传说父亲死了,却来了一封父亲的信。
如果他派亲信去北京接着谈判,授意他们设法亲眼看看父亲是不是还活着,这是正常人的行为。
如果他向李自成请求把他父亲送来,全家团聚,虽然不怎么高明,也是正常人干的事。后来孙可望就干过这样的事,而且李定国和刘文秀居然还答应了。
可是,吴三桂当即下定决心:我爸爸肯定死了!然后直接反叛,袭击唐通,夺取山海关。这话说得倒也没错,不管他爸爸之前是不是活着,被他这么一折腾,肯定是死了。(其实就算吴三桂这么作死,李自成也没杀吴襄,而是带着他东征山海关,还想让吴襄劝降吴三桂,直到山海关战役结束,李自成才杀了吴三桂全家)
讲个笑话:
吴三桂和吴三枚(吴三桂的堂弟)看见吴襄被一群闯贼包围了,吴三枚急道:“这下伯父可死定了,大哥,我们该怎么办啊!”
吴三桂不慌不忙:“还不一定。你把地上那块大石头捡起来。”吴三枚捡起了地上最大的一块石头:“然后呢?”“朝那个叫唐通的贼人砸过去。”吴三枚奋力一扔,石头正中唐通的脑袋,把他砸昏过去,所有闯贼都转身怒视他。
吴三桂说:“现在我爸爸才死定了。”
现在再比较一下大顺和大清能开出的价码。李自成的条件很明确:封侯。打算给吴三桂什么官衔没有明确记载,但既然是侯爵,总不能让他和刘宗敏、田见秀平起平坐,那么大约应该是制将军级别,和李过、袁宗第、刘芳亮差不多。对于李自成来说,这已经是能给出的最高待遇了,刘宗敏才是侯爵,吴三桂还要什么自行车。
吴三桂决定叛变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和清军联系。但是他肯定不可能狂妄到想单挑李自成,后来多尔衮也确实在半路碰上了吴三桂的使者,所以吴三桂应该是在决定叛变时就打算降清了。按照之前清朝招降叛将的先例,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三人实力远不及吴三桂,都封王了,沈志祥那点人都封了公爵。(沈志祥的兵力十分搞笑,总共才2500多人,里面有9个副将、8个参将、18个游击、31个都司、30个守备、40个千总,还有2个秀才)祖大寿降清之后没有升官,依然是总兵,但他是被围得弹尽粮绝之后被迫投降的,与东江三王一公这些主动投降的又不同。吴三桂如果投降,封王是十拿九稳的。
但是,有命挣还得有命花,吴三桂还需要判断,顺清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
此时吴三桂的面前是一片巨大的战争迷雾,他连北京城里自己家的事都搞不明白,更不可能了解山西、陕西、河南发生了什么。1643年10月时,局面还是孙传庭在围剿李自成,到了1644年3月,就变成李自成围剿崇祯了,想必吴三桂此时的状态也是相当蒙圈。
以他了解的情报,大概就是北京附近有很多闯军,人数是五万以上十万以下。那么闯军在南方还有没有别的部队呢?张献忠、左良玉、黄得功、刘泽清这些人在干什么?是与李自成为敌,还是已经投降或者被消灭了?
这些吴三桂通通不知道,所以他只能猜测。李自成部下的左光先、马科、唐通、白广恩四人都曾经支援过辽东前线,与吴三桂相识,他们都变成李自成的臣属了,以此推测,李自成至少应该比明军要厉害一些,否则不可能收编这么多明军,而且还是明军中比较能打的部队。
吴三桂不至于太轻看李自成,他舅舅祖大弼曾经带着一部分关宁军进关围剿李自成,结果被歼灭了大半,之前被李自成干掉的曹文诏吴三桂也是有了解的,既然如此,闯军核心精锐的素质至少也该与关宁军的家丁半斤八两。所以,吴三桂得出的结论应该是闯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比关宁军差,自己不是对手,这也是他最初为什么选择降闯的原因。
但是和清军比较呢?李自成甚至在人数上和清军相比都不占优势。参照后来潼关之战的情况,就算山海关之战时吴三桂部凭空消失,李自成战胜清军的可能性也非常低。那么如果吴三桂和李自成加在一起,能不能打赢多尔衮呢?这就很难说了,假如关宁军和闯军联合起来,在数量上大大超过清军,又有城防依仗,是有实力和清军作战的。但是胜负究竟如何,实在是难以逆料。毕竟闯军还没来得及吸收整合明朝降军,究竟能发挥多少战斗力很难说。可要是吴三桂降清呢?结果很明显,清吴联军的兵力达到了闯军的一倍,李自成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打赢。
这样一来,就很好判断了,降清会有更高的官爵,而且获胜概率更大,降顺之后获得的官爵较低,而且很难保证获胜。吴三桂当然会选择前者,至于亲爹,他爱死不死,我当我的平西王要紧。
顺便一提,明末武将中不顾家属安危反叛是常事。唐通的母亲和儿子还在李自成手上做人质,他就反了,导致他们被李自成处死。董学礼本为宁夏花马池副将,降闯之后调往徐州,家眷还在宁夏。降清之后,董学礼写信劝降还在为李自成效力,负责镇守宁夏的牛成虎,牛成虎不同意,杀了董学礼全家。
吴三桂和他手下的田产庐舍,祖宗陵墓都在关外,在辽西。他接到崇祯的命令回援北京,关外的城堡全部放弃,是带着士兵将领家属回来的 ,大明朝是要给他和他的部下一个交代的。走半路上,李自成进了北京城,大明朝没了,他和他部下一下子成了无产阶级 。吴三桂作为这个军事集团的首领,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安顿部下的家人,安定人心,让这个集团维持下去。这才是他第一个要考虑的。
满清的条件是封王,辽西的土地资产一切安堵。
李自成的条件是封侯,有怎么安排辽民的呢?没有。
爵位这玩意先放一边,吴三桂那几万辽民咋办?是打回辽西呢?还是在北直隶划一块地方?这地方从哪里来?皇庄,勋贵田宅还是民田?你有说法吗?没有,只有拷掠勋贵弄军饷,对吴三桂本人的封赏,关宁军集团是没有说法的,换了你怎么想?可能你会说打赢了八旗兵李自成肯定会给个说法的,问题是现在吴三桂还没有投降的时候八旗兵就在眼前的关键时候你李自成都没说法,打赢了八旗兵,生米煮成熟饭了,李自成还有说法?换了你你信吗?
所以别喷满清入关后圈地,从政治上这是非常明智的策略,作为首领,对自己军队开出来的政治支票是一定要及时兑现的,千万不能拖延。八旗兵给爱新觉罗家族卖命,爱新觉罗家族就要坚决及时的兑现给他们的承诺,土地,薪饷,各种经济政治特权,这样不但八旗兵会卖命,接下来的开出来的支票别人才会信。李自成进了北京城第一步不应该急着拷掠军饷,银子在城里,只要军队和北京城在你手里,还能飞了?应该首先宣布没收北京周围的所有皇庄和勋贵土地,分给有功将士也好,拿来安排吴三桂的辽民也罢。这样一来可以奖励多年来自己的支持者,二来让士兵们将领们有长久之计,有恒产者有恒心。银子可以拿着跑,土地是带不走的,只要大顺朝在,京都周围的膏腴之地就是他们的,大顺朝没了,他们也就跟着没了。第三也不会引来那么多反对者。毕竟朱家不是皇帝了,你没收皇庄,太监,勋贵的土地天经地义。谁也不能说你做的不对。
李自成那帮人那么明白无误地显得没文化,重臣降将的前途,显然大有问题,换谁都懒得降农民军。多尔衮相比而言,有雄才大略得太多了。
在当时那种局势下,什么利益、阶级、民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屁股挪到胜利方一边;打输了,把老本拼没了,就算李自成把自己的位子让给吴三桂又能如何?
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吴三桂眼中,当时的各派的实力:
李自成在北京附近拥有部队7~8万人,这些部队是以陕西明军为骨干组建的,在吴三桂看来,战斗力应该不如自己的宁远兵
山海关总兵高第,拥兵万余,战斗力大致与宁远兵相当
蓟镇西协总兵唐通拥兵八千,战斗力只怕还不如吴三桂
吴三桂本人拥兵三万余,是在松锦之战后收拢的残兵,战斗力恐怕不如洪承畴当年的九边精锐
宣府、大同、蓟镇一带应该还有5~6万原明朝军队,但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和参战意愿都很可疑,大概不会参加北京附近的决战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计算出北京附近所有能参战的非满清部队一共有12~13万人,战斗力至多与洪承畴当年的九边精锐相当,这只部队打得过满清吗?
打不过
人数不及洪承畴,战斗力不及洪承畴,而且各路人马间矛盾重重,怎么可能打的赢呢?
吴三桂是参加过松锦之战的,三年前那次大战明军输的何其惨烈,何其绝望吴三桂是亲眼所见的。三年间,己方的实力不断下降,满清的力量与日俱增,吴三桂及其麾下众将很容易就会判断出吴三桂+高第+唐通+李自成肯定不是满清的对手,打不过就只好加入对方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