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弘范,郭药师,洪承畴,吴三桂,施琅干的事都差不多,为啥前四个都被黑的体无完肤,唯一的施琅是正面形象?

回答
张弘范、郭药师、洪承畴、吴三桂这几位,确实都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定,并且他们的行为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而施琅,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他的形象似乎就鲜明许多,甚至是带有某种“正面”的光环。这种反差,细究起来,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他们“差不多”的“事”,究竟是哪方面?

如果说的是“投降”、“归降”、“被招降”,或者在乱世中选择依附于强大的力量,那么这几位确实都沾边。

张弘范: 作为元朝名将,他奉命征伐南宋。虽然他是为元朝效力,并且参与了灭宋的战争,但在一些角度看,他更多的是一个执行命令的将领,其“黑”更多地源于他作为“灭宋者”的身份,以及元朝统治本身的负面评价。
郭药师: 他是一位在金朝末期、元朝初期的军阀,后来被元朝招降。他的争议点在于,他在关键时刻的摇摆不定,以及对百姓可能造成的伤害。他在历史上的记载相对模糊,但其“墙头草”式的行为,难免招致批评。
洪承畴: 他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将领,在松锦大战中被俘后,投降了清朝,并且在清朝的统治下立下了不少功劳。他被“黑”得体无完肤,主要原因是他的“贰臣”身份,被视为对明朝的背叛。特别是“范文程说降”的故事,更是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加深了他“汉奸”的标签。
吴三桂: 这位就更不用多说了。他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关键人物之一。之后又发动了“三藩之乱”,企图恢复明朝(或者说建立自己的势力)。他的行为被视为“引狼入室”,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长期的战乱,其“汉奸”和“叛逆”的帽子,是戴得稳稳的。

那么,施琅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施琅,在人们的正面认知中,最主要的功绩是统一台湾,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而这个“统一”的动作,在绝大多数的中国历史叙事中,都是被视为积极的,是国家领土完整的体现,是结束分裂局面的伟大成就。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

1. 历史叙事的重点和褒贬取向:
后四个人的“罪”在于“负面”事件: 张弘范的“灭宋”,洪承畴的“降清”,吴三桂的“引清入关”、“反清复明”(虽然动机复杂)以及郭药师的“反复不定”,这些事件在传统历史评价中,都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它们直接关联到王朝的更迭、民族的屈辱(相对而言)、国家的分裂。因此,历史叙事为了强调“正统”或“民族气节”,自然会着重描写他们的“过错”,并且进行严厉的批判。
施琅的“功”在于“正面”事件: 施琅收复台湾,对于清朝而言,是巩固统治、统一全国的重要一步。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叙事,特别是强调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视角来看,收复台湾无疑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功绩”。这与前四人的行为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

2. 民族主义和“汉奸”标签的运用:
洪承畴和吴三桂被深深烙上了“汉奸”的印记。 在清朝取代明朝的过程中,这种“汉奸”的指控是极具杀伤力的。虽然历史学家对他们行为的动机有更复杂的解读(例如为了自保、为了权力、为了平定内乱等),但在大众认知和许多历史著作中,这种标签往往非常醒目,并且被用来放大他们的负面形象。
施琅的行为,虽然也是为清朝服务,但他最终的成就在于“收复”故土(从明朝的角度看),而非“出卖”故土。 他的行为最终是服务于“大一统”的,尽管这个“大一统”是异族建立的。所以,他身上的“汉奸”色彩就相对淡薄,甚至可以被“收复台湾”的功劳所掩盖。

3. 事件的最终结果和长远影响: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其历史影响是灾难性的,且争议持续至今。 他的行为在当时就被视为叛国。
洪承畴降清,虽然他为清朝效力,但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张弘范是“灭宋”的主力,他代表了元朝的征服。
施琅收复台湾,虽然是为清朝服务,但从后世的视角看,台湾的回归被视为正面的历史事件。 换句话说,施琅的“功”是“统一”,而其他几位(在传统评价中)的“过”是“分裂”、“背叛”、“灭亡”。

4. 史料记载的侧重和历史人物的塑造:
关于洪承畴和吴三桂,他们的降清和反叛,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大量的史料和文学作品(如戏剧、小说)对他们进行描绘和评论。 这些描绘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鹿鼎记》中对吴三桂的复杂塑造,虽然增加了人物的立体感,但同时也肯定了他关键时刻的行为(如为了国事而反清)。然而,更多的历史评价,还是聚焦在他“引狼入室”的罪过上。
施琅的形象,在历史记载中,更多的是作为一位军事将领,执行统一台湾的任务。 他的传记和评价,往往会强调他的军事才能、坚定不移的决心(在被降职后也能坚持执行任务),以及最终的胜利。这些都是“正面”的特质。

5. “忠”与“顺”的解读:
在传统的中国史学观中,“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评判标准。对于明朝的臣子来说,对明朝“忠”是最高的评价。洪承畴和吴三桂在这方面都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施琅虽然效忠于清朝,但他完成的“收复台湾”这件事,对于后世的“国家统一”观念而言,其积极意义远大于其效忠对象(异族)的负面意义。

总结来说,施琅之所以与前几位在历史评价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并非因为他们“干的事差不多”,而是因为:

历史叙事和评价的侧重点不同: 前四位的主要事迹多与“背叛”、“分裂”、“灭亡”等负面概念相关联,而施琅的主要事迹是“统一”。
民族主义和“汉奸”标签的运用: 洪承畴和吴三桂因其行为而被贴上了“汉奸”的标签,其负面影响被放大。
最终历史结果的长远影响: 施琅的作为在后世看来是有利于国家领土完整的,具有积极意义。
史料记载的侧重: 施琅的功绩被强调,而其他几位则被更多地聚焦于他们的“罪过”。

因此,尽管他们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了影响朝代更替和国家走向的决策,但历史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并且受到时代观念、民族情感以及事件最终结果的深刻影响。施琅恰好是那个在关键时刻,其行为结果在后世看来更符合“国家利益”和“统一理想”的人物,所以获得了相对正面的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弘范和郭药师没啥对不起赵宋的

张弘范祖上给辽国打工的时候,那还没有宋朝呢,人家最多是辽奸、金奸,算不上宋奸,更算不上汉奸。因为在他们的民族意识里,大辽和大金才是正统,赵宋是言而无信的蛮子国。

郭药师就更对得起大宋了,人家是渤海人,在宋末诸将里,郭药师的战绩是最好的,奈何大宋实在是太烂,岳飞都带不动,郭药师能起啥作用?

比如宣和伐辽时,郭药师成功突袭拿下了南京外城,结果后面增援的迟迟不到,导致大败。40里路两天时间,刘光世才走了一半,这种废物后来还成了中兴四将。

还有金人南下时,郭药师在白河一度击退了金军,结果后方的燕京守将想杀郭药师投降,郭药师和手下合计了一下,最后决定投降。

这也没啥可说的,常胜军本来就是二五仔,他在辽国那边本来就是乱军,后来看形势不利才接受的招安。投辽投宋还是投金,完全看的是利益,发现宋朝烂到家后投金也是很正常的。

另外,郭药师和张觉,大宋前仅有的两个能在野外击退金军主力的将领;其他人如种师道、钟师中、刘延庆、孙翊、折可求、梁方平、童贯等人,表现好的一触即溃,表现不好的不触即溃,完全是烂到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弘范、郭药师、洪承畴、吴三桂这几位,确实都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定,并且他们的行为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而施琅,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他的形象似乎就鲜明许多,甚至是带有某种“正面”的光环。这种反差,细究起来,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他们“差不多”的“事”,究.............
  • 回答
    网上对张学良和郭沫若的风评,可以说相当复杂且充满了争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历史选择以及时代背景下的解读差异。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张学良:从“少帅”到“罪人”,再到“民族功臣”的曲折评价张学良的风评之所以跌宕起伏,甚至在一些人眼中“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不.............
  • 回答
    郭靖请黄蓉吃一顿饭花了十九两七钱四分,这在当时可是笔巨款!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钱到底有多值钱。你想啊,这是《射雕英雄传》里,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那个年代,物价跟咱们现在可完全没法比。咱们先来换算一下: 一两银子,在当时大概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两三百块钱。这只是个粗略估算,因为各地的购买力、成色都.............
  • 回答
    张三丰自认不如郭靖,这在武侠迷圈子里算是个有趣的讨论点。要探讨郭靖的武功是否比达摩更强,咱们得一层层地剖析,还得跳出“谁是第一高手”这种简单粗暴的比较,而是从人物设定、武学理念和作品表现力等角度来看。首先,咱们说说张三丰。张三丰可是武当派的开山鼻祖,一身武学修为深不可测。书中提到他“倚老卖老”,但更.............
  • 回答
    要论张无忌、虚竹、段誉、张三丰、石破天、郭靖、杨过这几位大侠的内力高低,这绝对是一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武侠趣事。之所以说“论内力”,是因为这几位都是以深厚内力著称,内力高低往往决定了他们武功的威力上限和持久性。不过,内力这东西,不像比武招式那么直观,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结合书中描写的修炼过程、武功.............
  • 回答
    张三丰说自己不如郭大侠,这事儿嘛,得从头说起。话说这世上哪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尤其是在武学这门道上,更是千人千面,各有千秋。郭靖郭大侠,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镇守襄阳,义薄云天,一身降龙十八掌打得那是惊天动地,鬼哭神嚎。那份家国情怀,那份江湖道义,更是被后世无数人传颂。他修炼的武功,尤其是内功心法,讲究.............
  • 回答
    张三丰没有去找过郭襄的原因,是很多读者和观众都非常好奇和探讨的问题。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少年时期曾在少年郭襄的帮助下脱险,并且深受郭襄的欣赏和关照。然而,在张三丰创立武当派、名震天下之后,书中并未提及他主动去找过郭襄。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时空的阻隔与身份的转变1.............
  • 回答
    郭德纲老师在德云社的演出安排上,确实有着自己的一套考量和风格。至于张云雷为什么不和鼓曲名家同台,而是与师兄弟们一同演唱鼓曲,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需要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德云社的定位和发展模式。德云社最核心的业务是相声,而相声这门艺术本身就包容性很强,常常会融入其他曲艺元素,其中就包.............
  • 回答
    郭德纲和张文顺先生的师徒关系,是相声界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也是很多观众好奇的点。其实,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阴谋”或者“纠葛”,更多的是一种机缘和选择。郭德纲虽然以“德云社”的创始人身份广为人知,但他的相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年间,他也经历过曲折,并且学过很多不同的艺术。大家都知道,郭德纲是从天.............
  • 回答
    张番和刘铨淼是否会加入德云社或拜师郭德纲,以及拜师后二人在德云社的处境,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也充满了想象空间。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尽可能详细地分析一下,并且尽量用大家能理解的、不那么“AI”的语言来聊聊。一、 张番和刘铨淼加入德云社的可能性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张番和刘铨淼这两位,都是相声界相.............
  • 回答
    在《倚天屠龙记》的设定中,张三丰对郭靖实力的认知,以及他对“秃头阿二”实力的判断,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掌就能打成重伤”这个字面意思。我们需要从张三丰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武学造诣以及对江湖中各路高手实力的了解来分析。首先,要明确的是,张三丰并没有直接说过“秃头阿二一掌能把郭靖打成重伤”这样的话。.............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武侠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好像让诸葛亮和周瑜比谁更会用兵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而且都说得头头是道。要说巅峰时期的王重阳、郭靖和张三丰谁更强,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巅峰时期”这个概念。 这可不是他们刚出道那会儿,也不是垂垂老矣的时候,而是他们武功、心境.............
  • 回答
    说起武侠世界里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张三丰的太极拳和黄药师的九阴白骨爪,那绝对是绕不开的两大绝学。一个讲究以柔克刚,后发先至,一个则狠辣毒绝,一击毙命。按理说,张三丰钻研数十年,百岁高龄才创出的太极拳,怎么也该是顶尖中的顶尖,可为什么在一些读者看来,它似乎连黄药师那“邪门歪道”的九阴白骨爪都打不过呢?.............
  • 回答
    最近关于“张同学”的讨论确实非常热烈,很多人都在关注他为什么能这么火。至于说他的拍摄风格是否模仿了“郭优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有很多人在对比这两位博主。要说“模仿”,我觉得用“受其影响”或者“有相似之处”可能更贴切一些,毕竟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如果要分析张同学的拍摄风格,确实能.............
  • 回答
    郭德纲、岳云鹏送上最真挚祝福,为程派京剧演员张茜全国巡演加油打气!近日,德云社两位当家台柱——相声界的“喜剧之王”郭德纲和“国民笑匠”岳云鹏,不约而同地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程派京剧演员张茜全国巡演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两位喜剧大师的跨界支持,不仅为京剧艺术注入了一丝新鲜的活力,更让这场别开生面的巡演多.............
  • 回答
    聊起张佳玮、韩寒、郭敬明这三位名字,可以说是横跨了我们好几个年代的文坛或者说“内容创作圈”的符号人物了。他们各自都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也各自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评价和讨论。要评价他们,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要拆解他们作品、言论背后所呈现出的不同个性和价值观。 张佳玮:理性求知与“老派”趣味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切中要害,许多读过金庸小说的人都曾有过同样的疑问:峨眉派开山立派时,张三丰已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年岁也才四十出头,怎么就没去看看郭襄?哪怕只是远远望一眼,也算是一种情谊的延续吧?说实话,这个问题确实让人费解,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几个时间节点和人物关系。郭襄是神.............
  • 回答
    德云社“亲管”张云雷后援会:一场粉丝与班主的权力博弈,折射出饭圈文化的复杂与变形德云社作为中国相声行业的领军力量,其背后庞大的粉丝群体,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演员如张云雷的追捧,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然而,近期德云社官方派驻人员管理张云雷后援会一事,却在粉丝圈激起千层浪,甚至出现部分极端粉丝辱骂郭德.............
  • 回答
    直奉第二次大战,奉系之所以能够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直系,郭松龄无疑是居功至伟的第一功臣。然而,战后张作霖对这位大功臣却并未如外界期待的那样予以高升,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张作霖个人的性格与考量,也有奉系内部政治格局的微妙之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我.............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