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吳用为何在梁山能一直保持掌握军权的高地位?

回答
吴用之所以能在梁山泊长期位居高位,掌握军权,并非偶然,而是他一系列非凡才能、高明策略以及独特个人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咱们得从他上山之初,到最终成为军师的整个过程,以及他在实际军事行动中的表现来看。

首先,得说说吴用上山前的身份和能力。他并非一般江湖绿林中人,而是个实打实的文人,在江湖中被称为“智多星”。这四个字可不是随便叫的,它代表了吴用深厚的学识、广博的见识,以及超乎常人的智慧。在那个时代,能够识文断字,能读兵书战策,就已经比大多数人高出一筹了。而吴用更是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兵法韬略,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他之所以能够上梁山,并且迅速被晁盖看重,正是因为他展现出了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比如,晁盖想要劫取生辰纲,这事儿可不是小事,一旦败露,便是抄家灭族之祸。这时候,吴用出山了。他设计的“孙子兵法”中的“围魏救赵”战术,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环境和人心的弱点,不仅成功地劫取了生辰纲,而且几乎毫发无损,还在百姓中树立了“替天行道”的形象。这一手漂亮仗,直接奠定了他作为晁盖核心谋士的地位。晁盖本来就不是个简单的头领,他看重的是能为他出谋划策,解决实际困难的人。吴用恰恰满足了这一点,而且远超预期。

晁盖死后,宋江上山,很多人都以为梁山要变天。但吴用并没有因为宋江的到来而失势,反而成为了宋江倚重的第一智囊。这其中的原因有几点:

宋江的政治嗅觉和对人才的渴求。 宋江虽然绰号“及时雨”,但他的强项更多在于笼络人心和处理人际关系。在军事谋略上,他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需要一个顶级的军师。吴用上山后展现出的能力,让他看到了吴用是能帮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人物。宋江的目标是“招安”,这是他区别于其他绿林好汉的核心政治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极高的智慧和策略,吴用正是能提供这种战略指导的人。
吴用过人的军事谋划能力。 纵观梁山泊的军事行动,几乎所有重要的战役,都离不开吴用的谋划。从初期的对付官军,到后来征讨方腊,吴用总是能提前分析敌情,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并且预见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提出应对之策。
对付曾头市: 曾头市实力不弱,且有卢俊义这样的高手坐镇。吴用设计的计策,先是利用小规模冲突消耗对方锐气,然后通过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智取曾头市,并且成功招降了卢俊义,为梁山解决了最大的战力短板。
对付祝家庄: 祝家庄是梁山的眼中钉,连攻不下。吴用以逸待劳,利用计谋瓦解了祝家庄的联盟,最终一举将其攻破。
对付高俅等官军: 在与官军的对抗中,吴用更是展现出了高超的战术素养。他善于利用梁山泊的地理优势,设置埋伏,运用火攻、水攻等多种手段,屡次击溃官军,甚至俘虏高俅这样的大将。
征讨方腊: 这是梁山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对吴用军事指挥能力的最大考验。面对兵强马壮、地利优越的方腊集团,吴用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能够根据不同战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作战方针;他能预见到方腊军队的战术变化,并及时调整梁山的部署;他还能在大战的关键时刻,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奇谋妙计,例如利用地形设下陷阱,或者通过心理战术瓦解敌军士气。虽然最终梁山伤亡惨重,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宋江的招安政策和方腊抵抗的决心,而不是吴用军事能力的不足。在征讨过程中,吴用始终保持着对战局的清醒判断,并尽力为梁山争取最大的胜利。

吴用的“无欲则刚”。 相较于其他头领对权力和地位的争夺,吴用似乎并没有那么强的个人野心。他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宋江的政治抱负,以及为梁山泊争取一个好的出路(招安)。他将自己的才能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上,而不是“争夺”上。这种不争的态度,反而让他获得了宋江的信任,也让他在内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不像一些头领那样觊觎更高的位置,而是甘心做宋江的“智囊”,这种姿态反而赢得了尊敬。

对宋江的忠诚与辅助。 吴用深知宋江的政治目标,并且全力支持。他不仅仅是出谋划策,更是在实际执行中,能够成为宋江最得力的助手。他能够理解宋江的许多决策背后含义,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可行的军事行动。宋江的许多重大决策,都需要吴用的认同和支持才能顺利推行。

稳定梁山军心的作用。 在梁山泊这样一个人员复杂的组织里,保持内部稳定至关重要。吴用作为军师,他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智慧和方向,能够让许多头领心服口服。他在重大军事行动中,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力量,协调矛盾,确保梁山整体的军事行动能够高效运转。

总而言之,吴用能够在梁山泊长期掌握军权,并非仅仅因为他是个聪明人,而是他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对梁山泊发展方向的把握,以及对宋江政治目标的全力支持结合在了一起。他用卓越的军事谋略,为梁山泊在与官军的对抗中屡次取得胜利,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他的无私奉献和清醒头脑,也让他在宋江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可以说,吴用是梁山泊军事运作的灵魂人物,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梁山泊的辉煌和最终的结局,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比一下现实中的战争就知道到底谁草包了。

假援兵诱敌计,高唐州之战对比大凌河之战。

高唐州之战:

且说高廉每夜在城中空阔处堆积柴草,竟天价放火为号,城上只望救兵到来。过了数日,守城军兵望见宋江阵中不战自乱,急忙报知。高廉听了,连忙披挂上城瞻望,只见两路人马,战尘蔽日,喊杀连天,冲奔前来,四面围城军马,四散奔走。高廉知是两路救军到了,尽点在城军马,大开城门,分投掩杀出去。

且说高廉撞到宋江阵前,看见宋江引着花荣、秦明,三骑马望小路而走。高廉引了人马,急去追赶。忽听得山坡后连珠炮响,心中疑惑,便收转人马回来。两边锣响,左手下吕方,右手下郭盛,各引五百人马冲将出来。

大凌河之战:

为了进一步消耗城中的力量,皇太极利用祖大寿渴盼援军的急切心态,搞了一次假增援,金兵们穿上明军将士的衣甲打着明军的旗帜,高喊着铺天盖地杀向金兵大营。祖大寿在城头一看,喜出忘外,立即率兵冲了出来,欲里应外合,突出重围。他哪里知道皇太极已设下埋伏,一心想活捉他。待他杀出城,眼看要与援军汇合时,援军突然变成了金兵,直接奔他而来。

潜入纵火计,大名府之战对比南雄之战。

大名府之战:

说言未了,时迁就在翠云楼上点着硫黄焰硝,放一把火来。那火烈焰冲天,火光夺月,十分浩大。梁中书见了,急上得马。却待要去看时,只见两条大汉,推两辆车子,放在当路,便去取碗挂的灯来,望车子上点着,随即火起。梁中书要出东门时,两条大汉口称:“李应、史进在此!”手拈扑刀,大踏步杀来。把门官军吓得走了,手边的伤了十数个。杜迁、宋万却好接着出来,四个合做一处,把住东门。

南雄之战:

尚可喜一面派人侦探广东明军守备情况,一面散布消息说所部清军将在南安府内过年,休养士马。二十八日晚上趋明军无备,翻越梅岭进入广东省境。第二天抵达南雄,事先派了数十名间谍潜伏于城内,三十日除夕晚上放火焚烧鼓楼,趁明军慌乱救火之际,打开文明门,清军主力冲入城内。

诱敌设伏计,雪天擒索超对比衡州大捷。

雪天擒索超:

索超看了,便点三百军马,就时追出城来。宋江军马四散奔波而走。却教水军头领李俊、张顺身披软战,勒马横枪,前来迎敌。却才与索超交马,弃枪便走,特引索超奔陷坑边来。这里一边是路,一边是涧。李俊弃马跳入涧中去了,向着前面,口里叫道:“宋公明哥哥快走!”索超听了,不顾身体,飞马抢过阵来。山背后一声炮响,索超连人和马攧将下去。后面伏兵齐起。

衡州大捷:

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决定以计取胜,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装出兵力不敌的样子,主动后撤。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势如潮涌;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也在混战中当场毙命。

吴用的计策,都能直接拿来用于在实际战争中克敌制胜,皇太极和李定国水平比较高,根据具体情况做了一些修改,尚可喜干脆就是一点不差地照抄吴用。这样的人还草包,请问什么样算不草包?

吴用被黑是因为他缺德,不代表他没有水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用之所以能在梁山泊长期位居高位,掌握军权,并非偶然,而是他一系列非凡才能、高明策略以及独特个人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咱们得从他上山之初,到最终成为军师的整个过程,以及他在实际军事行动中的表现来看。首先,得说说吴用上山前的身份和能力。他并非一般江湖绿林中人,而是个实打实的文人,在江湖.............
  • 回答
    吴秀波为何对司马懿如此痴迷?《军师联盟》收视率未达预期背后的故事提起吴秀波,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个运筹帷幄、深沉内敛的司马懿。《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以下简称《军师联盟》)这部剧,无疑是吴秀波演艺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为之倾注了五年心血,从剧本打磨到角色塑造,都亲力亲为,甚至可以说是他.............
  • 回答
    说到吴用为何对宋江忠心耿耿,从一而终,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要细细道来,得从吴用这个人本身,再到他与宋江的相遇,以及这期间种种际遇和宋江身上的特质说起。一、 吴用其人:一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首先得明白吴用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贫寒,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在科举之路上屡屡受挫,一直是个“穷秀才”.............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常见。一个外地朋友,真心想融入上海,肯花心思学吴语,这本身就是个姿态,挺让人赞赏的。但你说,他兴冲冲地去跟上海人“讲闲话”,结果对方要么打哈哈,要么继续说普通话,甚至有点敷衍的意思,他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这背后啊,原因可不止一星半点,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说上海这地.............
  • 回答
    吴京因为使用苹果手机而不是华为而引发的用户讨论,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它触及了民族情感、品牌选择、个人自由、消费主义以及舆论引导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评价这一事件:一、 事件的背景与发酵: 民族品牌情结的崛起: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尤其是华为在通信技术和高端手机领.............
  • 回答
    澎湃新闻那篇评论“用法律决战才能终结吃瓜大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它切中了这次吴亦凡事件的一个核心点:舆论的狂欢总有边界,而法律才是最终的裁决者。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它到底想说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它点破了“吃瓜大战”的本质。吴亦凡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场“吃瓜大战”,是因为它触及了太多人的神经.............
  • 回答
    吴思的“血酬史观”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又引人深思的理论,它试图从一种不同于传统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历史的运行逻辑。简单来说,血酬史观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稀缺、制度约束不足的社会里,个体或群体争夺和分配社会资源的根本动力,就是“血酬”——即为了获取或保卫生命以及生命所能带来的利益而愿意付出的生.............
  • 回答
    听了成龙大哥在最新电影节上的这番话,我挺有感触的。他提到吴京只用了四部电影就冲破了两百亿票房大关,而自己则用了更长的时间才达到这个成就,这番话里藏着不少意思,咱们掰开了聊聊。首先,成龙大哥这番话,我理解为是一种 对时代变迁和市场变化的感慨,以及对自己过往电影生涯的回顾与肯定。成龙大哥是华语电影界的传.............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是把人问到点子上了!一边是梁山好汉们的“攻无不克”,另一边是诸葛亮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摸不到长安城墙砖”。要我说啊,这事儿不能简单地拿“师爷”和“丞相”来比,背后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说,吴用这师爷,他当的可是个“草寇师爷”,而诸葛亮是“朝廷丞相”。 这身份,决定了他们的战场和玩儿的规则完全.............
  • 回答
    吴用选择随宋江而去,是一个在《水浒传》的结局中,引起无数读者唏嘘和不解的决定。这个决定并非突兀,而是经过了吴用长期以来的人生哲学、对宋江的忠诚、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以及对现实的绝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吴用选择随宋江而去的深层原因:一、 对宋江的极致忠诚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智多.............
  • 回答
    吴用的智谋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算得上是顶尖、罕见,并且独具特色的行列。要理解吴用的智谋属于什么层次,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审视,并且要超越一般的“足智多谋”标签,深入探究其特质。一、 孙刘联盟式的战略高度与格局:虽然《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绘极为突出,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到《水浒传》本身,吴用的智谋展现.............
  • 回答
    梁山泊众好汉,虽然聚义一方,但在那个乱世之中,终究如风中之烛,难以长久。而吴用,作为梁山泊的军师,以其过人的智慧,运筹帷幄,为梁山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关于他是否预见了招安的最终结局,尤其是那种悲凉的落幕,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吴用的智.............
  • 回答
    要说清楚吴用为何最终选择了宋江,而不是晁盖,这其中的缘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梁山泊势力的发展、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对未来道路的考量,一步步形成的。简单点说,就是吴用看到了在宋江的领导下,他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晁盖虽然看重他,但其格局和发展方向,吴用并不完全认同。咱们得从吴用这个人的特质说起。他.............
  • 回答
    《水浒传》中,吴用最初是和晁盖一同聚义梁山泊的,但后来却选择了追随宋江。要理解这一转变,得从吴用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梁山泊的局势变化说起。一、初遇晁盖:英雄相惜,义薄云天吴用最初在晁盖“智取生辰纲”的事件中崭露头角。当时,吴用以“军师”的身份为晁盖献计献策,可以说这场智取生辰纲的成功,离不开吴用的.............
  • 回答
    《水浒传》里的吴用,这位梁山泊的智多星,你说他有没有用?这可真是个值得细细掰扯的问题。要我说,他有用得让人拍案叫绝,也用得让人摇头叹息,是个极具争议的角色。先说吴用“有用”的地方,那可真是没话说。你想啊,梁山泊早期不过是一群江湖散兵游勇,聚义是聚了,但缺的是个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大脑。这时候,吴用就如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关于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性的讨论核心。当我们在讨论像吴用(《水浒传》)和诸葛亮(《三国演义》)这样的“虚拟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时,为什么只有在列出“战果”时,才会有大量明白人站出来指出这种对比“不靠谱”呢?这背后有着几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1. 战果是“演义”.............
  • 回答
    让吴国 पद्धतीने接替诸葛亮,能否光复汉室,这绝对是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假设。咱们不谈什么AI,就凭这俩人放在三国那乱世里,脑子里就得冒出无数个“如果”。要我说,光复汉室这事儿,真不是那么容易,但吴国这个人的能力,要是真能坐到诸葛亮那个位置,那绝对是搅乱一池春水,说不定真能溅起浪花来。先得明白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在《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古典名著的粉丝圈里,简直是常年不熄的“战火”导火索。说实话,吴用跟诸葛亮比,就像是拿一把绣花针去跟一把倚天剑比,感觉是有点不太公平的。但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这俩人到底差在哪儿,又有哪些值得一说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位人物,虽然都是.............
  • 回答
    “狗头军师”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不敬,但也恰恰说明了吴用在人们心中那股子“鬼点子”的形象。要说吴用出过的最妙的计策,我觉得还得是“智取生辰纲”。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当时的杨志,为人也算忠心耿耿,奉命押送价值连城的生辰纲去东京,这可是个肥差,也是个烫手山芋。路上有多少眼睛盯着,多少贼人觊觎,杨.............
  • 回答
    将水浒传中的军师吴用放到三国时期进行比较,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吴用的特质、能力以及三国时期军师的普遍水平。这是一个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思考,因为两部作品的风格、背景和对人物的塑造都有所不同。首先,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吴用在水浒传中的形象和能力:吴用的核心特质与能力: 智谋过人,善于策划: 这是吴用最突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