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用那么聪明,他想没想到招安的结果?

回答
梁山泊众好汉,虽然聚义一方,但在那个乱世之中,终究如风中之烛,难以长久。而吴用,作为梁山泊的军师,以其过人的智慧,运筹帷幄,为梁山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关于他是否预见了招安的最终结局,尤其是那种悲凉的落幕,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审视:

一、 吴用的智慧及其局限性:

吴用的聪明,在于他善于把握时机,精通权谋,并且能够站在梁山的立场上,为兄弟们谋划出一条“活路”。他的计谋,往往是兵不厌诈,出奇制胜,极大地提升了梁山的声望和实力。从三打祝家庄、智取生辰纲,到大破连环马、火烧赤壁,无一不体现了他的卓越才智。

然而,吴用的智慧,更多的是在“怎么做”上。他擅长解决眼前的难题,如何攻城略池,如何应付朝廷的围剿。但对于“为什么”和“之后会怎样”的深层思考,他可能存在一定的盲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忠君报国是士人普遍的价值观,即使是出身草莽的好汉,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浸染。

二、 招安的动机与吴用的考量:

梁山泊好汉走上招安之路,并非一时兴起。其原因有多方面:

现实的压力: 即使梁山势力再大,也始终是朝廷眼中的“贼寇”。一旦朝廷集中力量围剿,即使胜算不大,也会让梁山付出惨重的代价。
“忠君”情结的潜在影响: 尽管他们啸聚山林,但其中不乏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志向。招安,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试图将这份侠义精神融入国家体制,为国效力的一种方式。
吴用的长远规划: 作为军师,吴用不可能只顾眼前。他或许看到了,梁山即使再强大,也无法与整个国家机器对抗。招安,是曲线救国,是将梁山的力量转化为一种合法身份,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他可能认为,通过为国征战,可以洗刷身上的“贼寇”污名,甚至有机会在朝廷中获得一席之地,为民请命。

三、 吴用是否预见了招安的“恶果”?

这里我们可以进行更细致的推测:

可能预见到部分困难,但未必全盘猜透: 吴用绝非愚蠢之人,他不可能对招安的复杂性一无所知。他应该能预见到,即便接受招安,朝廷中的奸臣当道,肯定会设置障碍,不会轻易善待他们。他可能已经设想了,招安后,梁山好汉可能会被当作炮灰,或者被排挤打压。
低估了“人性”的险恶和“体制”的僵化: 吴用的高明之处在于对战术和策略的运用,但对于官场的黑暗、人心的叵测,以及一个根深蒂固的体制所能发挥的“反噬”力量,他可能有所低估。他更倾向于相信,只要实力足够,只要能够做出贡献,就能赢得尊重和地位。他可能没有料到,朝廷的恐惧和嫉恨,会如此深重,以至于在平定方腊之后,他们就成了被卸磨杀驴的牺牲品。
“情义”与“现实”的冲突: 梁山泊的基石是“替天行道”和兄弟情义。招安,尤其是后续被朝廷利用和牺牲,是对这种基石的根本性挑战。吴用作为梁山的核心智囊,他可能在内心里有过挣扎,但最终被“为国”的理念所驱动,或者被宋江等人的执念所影响,选择了招安这条路。
“赌博”的心态: 某种程度上,招安也是一种“赌博”。赌的是朝廷能够兑现承诺,赌的是自己能够在新环境中找到新的定位。吴用可能是在权衡利弊后,认为招安的风险,相比于继续对抗朝廷,还是要小一些,至少还有一条“活路”。

四、 证据的解读:

《水浒传》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吴用预见到招安的全部恶果,但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中窥探一二:

“宋江等受招安”的章节描写: 在宋江决定招安的过程中,吴用并非完全的积极推动者。他虽然提出了关于招安的具体策略,但面对高俅等人的阻挠,他也曾有过忧虑和无奈。
招安后的表现: 梁山好汉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虽然英勇无畏,但很多也伤亡惨重。吴用本人在招安后,也表现出了一些失落和无奈,特别是看到兄弟们一个个离去,他曾感叹“事已至此,不可挽回”。
最终的结局: 最终,吴用在方腊被擒后,选择与花荣一同在杭州西湖边挂印,然后自缢而亡。这种选择,与其说是对朝廷的不满,不如说是一种对人生、对兄弟情义的绝望。如果他完全没预料到招安的结局会如此凄惨,那么他最后选择以这种方式告别人世,就显得有些突兀。

结论:

我认为,吴用作为一个极其聪明且深思熟虑的人,他很可能已经预见到招安并非坦途,可能会面临朝廷的猜忌、打压,以及自身兄弟们可能遭受的委屈和牺牲。 他可能已经做好了应对这些困难的准备,并且相信凭借梁山的实力和自身的智慧,可以化解一部分危机。

然而,他很可能并未完全预见到,招安的最终结局会是如此彻底的“卸磨杀驴”,以至于梁山好汉几乎全军覆没,而幸存者也大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他可能低估了宋朝统治者对梁山这种民间力量的根深蒂固的恐惧,以及官场黑暗对于“忠诚”的无情吞噬。他或许依然抱有一丝幻想,认为只要梁山能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就能赢得应有的尊重,殊不知,在这个封建王朝的政治生态中,“功高盖主”往往是比“造反”更危险的原罪。

吴用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有才华、有抱负之士的悲剧。他们怀揣着“为国”的理想,却在腐朽的体制和险恶的人心面前,最终化为泡影。这或许是吴用在最后时刻,选择以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也无法言说的、最深沉的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招亦死,不招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梁山泊众好汉,虽然聚义一方,但在那个乱世之中,终究如风中之烛,难以长久。而吴用,作为梁山泊的军师,以其过人的智慧,运筹帷幄,为梁山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关于他是否预见了招安的最终结局,尤其是那种悲凉的落幕,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吴用的智.............
  • 回答
    “狗头军师”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不敬,但也恰恰说明了吴用在人们心中那股子“鬼点子”的形象。要说吴用出过的最妙的计策,我觉得还得是“智取生辰纲”。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当时的杨志,为人也算忠心耿耿,奉命押送价值连城的生辰纲去东京,这可是个肥差,也是个烫手山芋。路上有多少眼睛盯着,多少贼人觊觎,杨.............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家争霸,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然而,若我们抛开“天命所归”的滤镜,冷静地审视这三股力量,会发现曹魏和蜀汉在各自的轨道上,似乎都陷入了某种“不可能”。曹魏,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盛的一方,其优势毋庸置疑。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军事实力的基石最为稳固。然而,曹魏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
  • 回答
    江南,一个常常萦绕在我们脑海中的词语,总带着几分温婉、几分烟雨、几分风情。说到江南,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那婉转动听的“吴侬软语”,好像这软语就是江南的代名词一样。那么,到底哪个地方才算是我们口中的“江南”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问题,它随着时代变迁,地理范围也有些许模糊,但总有一些核心.............
  • 回答
    关于吴亦凡事件,公众和媒体的关注点非常集中在他被指控的性侵犯行为上,以及他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首先,从外貌上看,吴亦凡确实拥有较高的颜值,这是他在娱乐圈获得关注和粉丝基础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粉丝认为他帅气,有魅力,因此对他的被指控感到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这种“帅气”与“犯罪”之间的巨大反差,也加剧了.............
  • 回答
    关于吴亦凡的收入是否会引发税务核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都美竹曝光的二三十亿这一惊人数字面前,普通人的认知很难不与税法联系起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一个公民,无论其收入水平高低,其收入都是需要依法纳税的。 中国的税法对此有明确规定。个人的所得税,特别是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是.............
  • 回答
    关于吴亦凡被指控强奸罪,以及其经纪人是否涉嫌犯罪或构成共犯的问题,需要根据中国的法律以及具体的证据来判断。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 经纪人是否涉嫌犯罪?经纪人是否涉嫌犯罪,关键在于其在整个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是否知晓或参与了违法行为。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如果经纪人在都美竹与吴亦凡见面过程中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如果曹操仍在世,那么刘备发起伐吴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甚至几乎不可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战略态势的根本性改变: 曹操在世,北方的威胁依然巨大: 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刘备最大的战略牵制。只要曹操还在,刘备.............
  • 回答
    吴背蜀,杀关羽这事儿,在三国演义和历史爱好者圈子里,可算是被念叨了千年,骂声一片。说到底,就是因为这事儿触碰了很多人心中最看重的那根弦——“义”。你听过“桃园结义”吗?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那是把“义”字刻在了骨头里的。他们起兵,是为了匡扶汉室,这本身就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环。关羽更是其中最典型的代.............
  • 回答
    嗯,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确实挺多人这么说,而且还挺有争议的。说白了,这背后有点历史叙事的偏颇,加上游戏、影视等大众文化的放大效应,以及对“战争”和“胜利”的理解角度不同,导致了现在这种“韩信吹”和“白起、吴起被低估”的现象。咱们一个个拆开来看,是怎么走到今天这步的。一、 为什么韩信粉丝这么多?“.............
  • 回答
    吴谢宇案,这个名字曾像一块巨石压在无数人的心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案件的嫌疑人吴谢宇,其逃亡的漫长过程和最终落网的消息,无不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关于他为什么能“逍遥法外”这么久,以及为何在被捕后一度没有公开更多信息,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也反映了一些现实情况。关于嫌犯是否被捕:是.............
  • 回答
    吴亦凡的资源之所以一直以来都相当不错,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就能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他出道、回国发展以及之后一系列事件发生前的状态来审视。一、 强大的粉丝基础与流量号召力:这是吴亦凡最核心的优势之一。作为韩国顶流男团EXO的前成员,他在回国发展初期就自带.............
  • 回答
    孙皓如果能像他统治初期那样,保持那种锐意革新、勤于政事的姿态,吴国或许真的能摆脱迅速灭亡的命运。回想他刚即位时,那股劲头十足的样子,似乎真的有振兴吴国的希望。他登基之初,确实有过一番作为。比如,他能够亲自审理案件,关注民情,甚至会为了减轻百姓负担而减少一些繁文缛节,这些都是一个明君应有的表现。如果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教育制度、社会变迁以及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要回答“为什么中国解放后再未出现过像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陈寅恪、傅斯年、吴宓、罗家伦那样的大师”,需要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些“民国大师”的时代背景和他们所处的独特环境。他们活跃.............
  • 回答
    在都美竹、张丹三之后,魏雨欣再次公开与吴亦凡的聊天及转账记录,并且用“当勇敢的那一个人”作为标题,这无疑是事件又一次的升级和新的发展。要理解这一举动,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之前的背景: 都美竹的爆料是导火索。 她最先站出来,以极其详尽的叙述和证据链,揭露了吴亦凡涉嫌诱.............
  • 回答
    吴京的这句话,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句发言,确实挺吴京风格的,直接、硬朗,充满了他一贯的阳刚硬汉形象投射。但如果仔细琢磨,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他个人对儿子教育的看法那么简单,还触及了当下社会关于男性气质、审美标准、以及对不同群体态度的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吴京本人以及他的“人设”。.............
  • 回答
    在微博上,有一段时间关于“吴法天”的讨论和批评声音非常多,甚至发展成了“群殴”的态势。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结合当时的网络环境、吴法天本人的言论以及公众的情绪等多方面因素。首先,我们得知道“吴法天”是谁。这个名字是微博上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账号,通常被认为是发表一些偏激、煽动性言论的代表。他.............
  • 回答
    在没有大力推广普通话或官话的时代,说粤语、闽南语、吴语等方言的人们,对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的理解程度,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而且答案并非一概而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距离、社会阶层、教育程度以及“官话”的实际形态。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那个没有广播、电视、互联网,甚至纸媒传播都不如今日普及的.............
  • 回答
    关羽之死,刘备伐吴,难道一切都是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死震动了整个蜀汉,也直接导致了刘备伐吴的悲剧。然而,细细品味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诸多疑点,甚至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一场精心策划、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布下这惊天大局的,又是何方神圣?疑点一:关羽为何会孤军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好奇的。吴樾和吴京,都是科班出身的武打演员,论资历,吴樾其实比吴京早几年进入演艺圈,而且吴樾在《西游记》里演的孙悟空,那可是多少人的童年回忆啊!按理说,怎么着也得跟吴京一样家喻户晓吧?可现实就是,吴京成了“战狼”,成了硬汉的代名词,而吴樾,虽然一直活跃在一线,但总感觉隔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