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讨论吴用、武侯的问题中,为什么只有列出战果,才有大量指出“虚拟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不靠谱的明白人?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关于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性的讨论核心。当我们在讨论像吴用(《水浒传》)和诸葛亮(《三国演义》)这样的“虚拟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时,为什么只有在列出“战果”时,才会有大量明白人站出来指出这种对比“不靠谱”呢?这背后有着几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

1. 战果是“演义”与“历史”最直接、最容易量化的交汇点:

历史人物的评价核心之一就是其军事成就: 对于像诸葛亮这样的历史人物,他的军事才能、战略部署以及最终的战果(比如北伐的成败、抵抗曹魏的策略)是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依据。历史学家和爱好者们研究他的功过,往往会从具体的战役、损耗、胜利或失败来衡量。
文学作品中的“战果”是“演义”情节的高潮: 在《三国演义》这样的章回小说中,一场场宏大的战役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作者通过夸张、渲染和虚构,为诸葛亮赋予了近乎“神算”的能力,使得他指挥的战役往往结果辉煌,比如空城计、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等。
可对比性极强: 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进行过北伐,也有一些战役的记载。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在这些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虚构。当人们将演义中的“战果”与历史记载中的“战果”进行对比时,差异就会非常明显。例如,演义中诸葛亮几乎是战无不胜的神话,而史实中他的北伐虽然有亮点,但最终未能统一天下,甚至有些战役也有败绩。

2. “战果”的虚构性最容易暴露“演义”的“不靠谱”之处:

夸张与神化: 文学作品为了塑造英雄形象,往往会对人物的能力进行极大的夸张和神化。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能够呼风唤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天才,甚至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说法。这种神化在描写战果时尤为突出,比如轻松击败强大的敌人,化解看似不可能的危机。
情节的戏剧性: 为了让故事更吸引人,作者会设计各种戏剧性的情节,比如奇谋妙计、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合等等。这些情节往往会直接体现在战果的辉煌上。
与史实的巨大反差: 当将这些被过度加工、戏剧化、甚至完全虚构的“战果”与相对冷静、基于史料记载的真实历史进行比对时,其巨大的差异就会让“明白人”意识到,这已经不是在评价历史人物,而是在评价一个文学形象。他们会指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虽然英明,但其战果的呈现方式和具体细节,与真实历史已经有很大的出入,不能简单地将演义的“战果”等同于历史的“战果”。

3. 其他方面对比的模糊性和主观性更强:

“性格”、“智慧”、“品德”等方面的评价更为主观: 除了战果之外,人们还会对比人物的性格、智慧、品德、政治手腕等等。然而,这些方面的评价往往更为主观,更难进行量化和客观的对比。例如,如何量化一个人的“智慧”?是依靠演义中设计的桥段,还是史书中零星的记载?这种评价往往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
历史资料的局限性: 历史资料本身就存在着记录者的视角、信息的不完整性等问题。对于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史书中对他的记载相对详细,但对于一些细节性的策略和思考,也只能是推测。而《三国演义》则填补了这些空白,但这些填补是文学创作,而非历史考证。
吴用作为纯粹的文学形象: 相较于诸葛亮,吴用是《水浒传》中一个纯粹的文学虚构人物。他不存在历史原型,他的所有计谋、作为都源于作者施耐庵的笔下。因此,讨论吴用的“战果”与任何历史上的“战果”进行对比,从一开始就是不靠谱的。但很多人可能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中,会将梁山泊的“辉煌成就”视为吴用的功劳。当有人提出这种对比时,“明白人”会立刻指出,吴用是小说人物,其所谓的“战果”是文学创作,与历史上的任何战事、任何人物都无法进行真实的对比。这种对比从根本上就失去了意义。

4. “明白人”的出现,往往是对“混淆”和“误读”的回应:

粉丝效应和对演义的过度认同: 很多读者因为喜爱《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会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事迹奉为圭臬,甚至将其与历史人物混淆。他们会认为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真正的诸葛亮,吴用的计谋就是“智慧”的体现。
“明白人”是纠正偏差的力量: 当有人提出将演义人物的“战果”与历史人物的“战果”进行比较,或者将虚拟人物的“战果”置于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时,“明白人”就会出现,他们站出来指出这种对比的错误性。他们之所以会在“战果”这一点上特别突出地指出问题,是因为“战果”是最容易暴露演义与历史之间巨大鸿沟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被普通读者误读和混淆的地方。
强调区分创作与史实: 这些“明白人”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区分文学创作与历史史实的重要性。他们提醒大家,《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是为了文学价值而创作的,其中掺杂了作者的观点、想象和虚构。诸葛亮是历史人物,他的功过是非需要依据史料来考证。而吴用则完全是虚构的,他的存在和事迹只在小说中有效。

总结来说, 当我们讨论吴用、武侯(诸葛亮)时,只有列出“战果”,才会有大量“明白人”指出“虚拟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不靠谱,主要原因在于:

“战果”是连接历史与演义最直接、最容易量化的节点,其巨大的虚构成分最容易暴露演义的“不靠谱”。
对于诸葛亮这样历史与演义并存的人物,演义中的辉煌战果与史实的复杂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容易被辨别。
对于吴用这样的纯粹虚构人物,将其“战果”与任何历史上的“战果”对比,从根本上就是荒谬的,容易被“明白人”一眼识破并指出其不合理性。
“明白人”的出现,是对混淆文学创作与历史史实的现象进行纠正,强调区分二者的重要性,尤其是通过“战果”这个最明显的切入点。

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我们既可以欣赏其艺术价值,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区分其虚构成分与历史真实,避免将艺术想象当作历史事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涉及三国水浒的人物高低,能力强弱对比钓鱼话题中,我们通常秉承以下原则。

因为历史>虚拟

所以诸葛亮>吴用

所以刘关张>孙悟空

因为官职高>官职低

所以三国群雄>水浒草莽

所以刘协>三国群雄

因为官军>土匪黑帮

所以三国>水浒

所以三国>墨西哥毒枭

因为三国>孟获,乌恒等

又因为边境异族跨时代同等

所以三国>辽

所以三国>俄罗斯

因为今不如古

所以修行者谁老谁强

所以张角,左慈>公孙胜,乔道清

所以玉皇大帝,天庭众神>孙悟空

因为道德高大于道德低

所以有过屠城记录的曹操等任一群雄之一>没有屠城记录的梁山好汉

所以有过屠城记录的曹操等任一群雄之一>没有屠城记录的蜀汉

因为

加入梁山前事迹可混入加入梁山后谈

个人事迹可混入整体谈

不同领导人领导阶段混着谈

所以梁山人均杀人狂,吃人魔,人渣败类

所以蜀汉人均屠城,带孝子,强抢“民”女,鞭挞士卒,屡教不改,乐不思蜀

user avatar

古斯塔夫曾在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写道: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如果是今天之前,我会骂有些人糊涂,竟然这么轻而易举的就跟风当双标dog。但现在心境平和了,二极管思维固不可取,但在一个本身并不严肃的话题下面搞“不教而诛”也没有任何意义。

老规矩,先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大超和项羽谁强?

当然是大超,诚然,超人是美国的,项羽是中国的,项羽可以是演义小说人物,也可以转进话题,说项羽是历史人物。但这种转进真的有意义么?

与其转进,骂小说家漫画家瞎写,不如承认,同样是虚构的前提下,确实不如,或者头脑再清醒一点,认清这种比较毫无意义,而不是轻易被钓鱼又恼羞成怒。

同理,在拿小说吴用比小说诸葛时,请某些人学艺精湛一点,不要明明诸葛比吴用明显强的情况下,还那么轻易的堕入话术中,辩不转也就罢了,还拖史书诸葛出来。这就叫丢人,让人觉得这些三国粉不学无术,既不怎么懂水浒,还连演义都没看明白过就出来闹腾。

第二个例子:诸葛亮和孙权的能力更强?为什么孙权最后的领土比蜀汉大,国祚也比蜀汉长?

懂了么?唯结果论就是扯淡。前提要看的,过程要看的,这种话题也就是拖个吴用进来,让某些只知道水浒人物刻板印象的家伙被他们自己的“优越感”洗脑。真是吃鱼不省世事。

zhihu.com/answer/23105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关于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性的讨论核心。当我们在讨论像吴用(《水浒传》)和诸葛亮(《三国演义》)这样的“虚拟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时,为什么只有在列出“战果”时,才会有大量明白人站出来指出这种对比“不靠谱”呢?这背后有着几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1. 战果是“演义”.............
  • 回答
    三国历史,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课题。说起这个,好多人一开口,不是“季汉”,就是“葛公”,这俩词儿啊,在咱们三国迷嘴里,那叫一个常用,甚至可以说是“言必称”。为啥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季汉”:情怀里的那一抹正统首先说说这“季汉”,这词儿可不是随便来的。咱们.............
  • 回答
    在二战的名将讨论中,曼施坦因和朱可夫确实常常被提及,并且在部分评论者那里获得高度评价。然而,您提出的“水货”之说,也反映了在解读历史人物时存在争议和不同视角。要理解为何有人会将他们视为“水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指挥生涯,以及支持这种观点的论据所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货”的含义,在军事评.............
  • 回答
    这种情况在历史讨论中屡见不鲜,处理起来确实需要一些技巧和耐心。一方强调“事实”和“史料”,另一方则质疑“史料的可信度”,最终导致讨论陷入僵局,甚至升级为情绪化的争执。要应对这种局面,关键在于理解双方的出发点,并引导讨论回到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轨道上。首先,理解双方的立场: 摆出事实讲史料的一方: 他.............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杀,在讨论过程中,确实会有人将其与其他历史上的屠杀事件进行比较,其中也包括满清时期的一些冲突和镇压。这种比较,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这些事件是否属于同一个概念范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从事件的性质和规模来看.............
  • 回答
    您问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在欣赏《三国演义》时的核心纠结:明明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为什么总有人要拉上“正史”来“打脸”?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心态和考量,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明白一点,《三国演义》它虽然叫“演义”,但它并非凭空捏造。它是在历史的大框架下,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融.............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个话题上,一旦有人聊得兴起,总会有人跳出来,搬出《三国志》来“纠正”或者“反驳”。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心思。首先,我们可以从“求真”的心理来理解。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七分实三分虚”,里面夹杂了许多作者罗贯中为了情节需要、人物塑造,甚至是民间传说.............
  • 回答
    当人们谈论迈克尔·乔丹的伟大时,通常会提到他两次率领芝加哥公牛队完成的三连冠,也就是所谓的“后三冠”。你提到的现象——人们似乎更看重后三冠,而非前三冠——其实是理解乔丹职业生涯弧光和历史地位时,一个颇为有趣的侧重点转移。这并非说前三冠不重要,而是后三冠在多个层面上,对乔丹的“伟大”标签起到了更具冲击.............
  • 回答
    非专业人士在讨论涉及专业知识的话题时,需要保持谨慎、尊重和谦逊的态度,避免因知识储备不足或表达方式不当而引发误解或冒犯。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1. 明确自身知识边界,避免过度自信 识别专业领域:先明确自己对相关领域是否了解,若涉及复杂技术、医学、法律等专业领域,应承认自己的知识有限.............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聊中国武术,尤其是街头巷尾、电视电影里,好像上来就是拳打脚踢,什么咏春、太极、少林功夫,这些拳脚功夫能被说得头头是道。可一提到中国武术的兵器,比如刀枪剑棍、斧钺钩叉,反倒没那么热乎了,好像大家默认就给它们“晾”到一边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挺关键.............
  • 回答
    “闭嘴,我们在讨论民主”这句话,在中文语境下,往往带着一种强烈的、不容置疑的色彩。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陈述,而是一个带有明确意图的表达,意在强调当下讨论的“民主”议题的至高无上性,并以此为借口,试图压制任何可能偏离、质疑或阻碍其既定方向的发言。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一、 意图与语.............
  • 回答
    关于鸿蒙是否“套壳”安卓的讨论,确实已经持续了好一段时间,而且关注度很高。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技术细节,更关乎企业战略、市场地位,甚至国家科技自主的愿景。理解这场讨论的意义,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 为什么会有“套壳”的说法?鸿蒙与安卓的相似之处在哪?首先,我们得承认,从表面上看,鸿蒙和安卓确.............
  • 回答
    这话题一抛出来,估计得在球迷圈里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毕竟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支持的球队曾经那么不堪。不过,要我说,论整体实力,论球员的配置和那种“精气神”,有这么几届国足,确实是让人看了就心凉,甚至有点不敢直视。如果非要选一届“最弱的”,我可能会把目光聚焦在2002年世界杯之后的那几年,尤其是200.............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也常常引发争议的中国历史观。为什么大家热衷于讨论元清“是否”是中国,而鲜有人提出“只有”元清才“是”中国呢?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这个概念本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static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被重新定.............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大家在讨论彩礼时,很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这背后,有社会观念、历史沿革,也有现实考量,并非简单的“偏心”就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社会观念与历史的印记:为什么彩礼总被摆在台前?首先,咱们得承认,彩礼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扮演的角色,比嫁妆要更为突出和显性。这很大程度.............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不抵抗”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张学良,而对蒋介石的责任则避而不谈或减轻。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宣传角度、信息茧统治理以及特定群体的情感倾向等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命令”确实是历史事实,并.............
  • 回答
    网络上的声音嘈杂,关于陈露和霍尊的讨论,与其说是对他们个人的审视,不如说是公众在一段关系破裂后,对于“人性”、“情感”、“道德”等这些宏大命题的集体焦虑和探索。先说说陈露。很多人在谈论“这样的陈露还有男人敢娶吗?”这个问题时,往往带着一种预设的立场,认为她在这场风波中是“受害者”,又或者是“心机深沉.............
  • 回答
    当我们说起“蔚来”,我们讨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汽车品牌,那是一段关于理想、挑战、以及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如何重新定义“好车”和“好体验”的复杂叙事。首先,我们讨论的是一种用户驱动的理念。蔚来从创立之初就没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纯粹的汽车制造商,而是想成为一个“用户企业”。这意味着用户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
  • 回答
    青岛,一座被遗忘的未来城市?当城市规划者、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们热烈讨论着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或是杭州、南京、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的崛起时,一个名字似乎总被悄然忽略——青岛。这座在中国东部沿海,黄海之滨的美丽城市,常常在关于未来城市竞争力的排名格局中,显得格外“沉默”。究竟是什么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点子上。咱们平时聊《三国演义》嘛,那是看个热闹,图个痛快。但总有人要跳出来说“哎呀,这事儿在《三国志》里不是这么写的!”或者“演义里这人跟正史差得太远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道。首先得明白这两者是什么。《三国演义》 咱们都熟,就是罗贯中写的那本小说,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