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讨论吴用、武侯的问题中,为什么只有列出战果,才有大量指出“虚拟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不靠谱的明白人?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关于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性的讨论核心。当我们在讨论像吴用(《水浒传》)和诸葛亮(《三国演义》)这样的“虚拟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时,为什么只有在列出“战果”时,才会有大量明白人站出来指出这种对比“不靠谱”呢?这背后有着几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

1. 战果是“演义”与“历史”最直接、最容易量化的交汇点:

历史人物的评价核心之一就是其军事成就: 对于像诸葛亮这样的历史人物,他的军事才能、战略部署以及最终的战果(比如北伐的成败、抵抗曹魏的策略)是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依据。历史学家和爱好者们研究他的功过,往往会从具体的战役、损耗、胜利或失败来衡量。
文学作品中的“战果”是“演义”情节的高潮: 在《三国演义》这样的章回小说中,一场场宏大的战役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作者通过夸张、渲染和虚构,为诸葛亮赋予了近乎“神算”的能力,使得他指挥的战役往往结果辉煌,比如空城计、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等。
可对比性极强: 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进行过北伐,也有一些战役的记载。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在这些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虚构。当人们将演义中的“战果”与历史记载中的“战果”进行对比时,差异就会非常明显。例如,演义中诸葛亮几乎是战无不胜的神话,而史实中他的北伐虽然有亮点,但最终未能统一天下,甚至有些战役也有败绩。

2. “战果”的虚构性最容易暴露“演义”的“不靠谱”之处:

夸张与神化: 文学作品为了塑造英雄形象,往往会对人物的能力进行极大的夸张和神化。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能够呼风唤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天才,甚至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说法。这种神化在描写战果时尤为突出,比如轻松击败强大的敌人,化解看似不可能的危机。
情节的戏剧性: 为了让故事更吸引人,作者会设计各种戏剧性的情节,比如奇谋妙计、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合等等。这些情节往往会直接体现在战果的辉煌上。
与史实的巨大反差: 当将这些被过度加工、戏剧化、甚至完全虚构的“战果”与相对冷静、基于史料记载的真实历史进行比对时,其巨大的差异就会让“明白人”意识到,这已经不是在评价历史人物,而是在评价一个文学形象。他们会指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虽然英明,但其战果的呈现方式和具体细节,与真实历史已经有很大的出入,不能简单地将演义的“战果”等同于历史的“战果”。

3. 其他方面对比的模糊性和主观性更强:

“性格”、“智慧”、“品德”等方面的评价更为主观: 除了战果之外,人们还会对比人物的性格、智慧、品德、政治手腕等等。然而,这些方面的评价往往更为主观,更难进行量化和客观的对比。例如,如何量化一个人的“智慧”?是依靠演义中设计的桥段,还是史书中零星的记载?这种评价往往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
历史资料的局限性: 历史资料本身就存在着记录者的视角、信息的不完整性等问题。对于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史书中对他的记载相对详细,但对于一些细节性的策略和思考,也只能是推测。而《三国演义》则填补了这些空白,但这些填补是文学创作,而非历史考证。
吴用作为纯粹的文学形象: 相较于诸葛亮,吴用是《水浒传》中一个纯粹的文学虚构人物。他不存在历史原型,他的所有计谋、作为都源于作者施耐庵的笔下。因此,讨论吴用的“战果”与任何历史上的“战果”进行对比,从一开始就是不靠谱的。但很多人可能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中,会将梁山泊的“辉煌成就”视为吴用的功劳。当有人提出这种对比时,“明白人”会立刻指出,吴用是小说人物,其所谓的“战果”是文学创作,与历史上的任何战事、任何人物都无法进行真实的对比。这种对比从根本上就失去了意义。

4. “明白人”的出现,往往是对“混淆”和“误读”的回应:

粉丝效应和对演义的过度认同: 很多读者因为喜爱《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会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事迹奉为圭臬,甚至将其与历史人物混淆。他们会认为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真正的诸葛亮,吴用的计谋就是“智慧”的体现。
“明白人”是纠正偏差的力量: 当有人提出将演义人物的“战果”与历史人物的“战果”进行比较,或者将虚拟人物的“战果”置于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时,“明白人”就会出现,他们站出来指出这种对比的错误性。他们之所以会在“战果”这一点上特别突出地指出问题,是因为“战果”是最容易暴露演义与历史之间巨大鸿沟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被普通读者误读和混淆的地方。
强调区分创作与史实: 这些“明白人”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区分文学创作与历史史实的重要性。他们提醒大家,《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是为了文学价值而创作的,其中掺杂了作者的观点、想象和虚构。诸葛亮是历史人物,他的功过是非需要依据史料来考证。而吴用则完全是虚构的,他的存在和事迹只在小说中有效。

总结来说, 当我们讨论吴用、武侯(诸葛亮)时,只有列出“战果”,才会有大量“明白人”指出“虚拟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不靠谱,主要原因在于:

“战果”是连接历史与演义最直接、最容易量化的节点,其巨大的虚构成分最容易暴露演义的“不靠谱”。
对于诸葛亮这样历史与演义并存的人物,演义中的辉煌战果与史实的复杂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容易被辨别。
对于吴用这样的纯粹虚构人物,将其“战果”与任何历史上的“战果”对比,从根本上就是荒谬的,容易被“明白人”一眼识破并指出其不合理性。
“明白人”的出现,是对混淆文学创作与历史史实的现象进行纠正,强调区分二者的重要性,尤其是通过“战果”这个最明显的切入点。

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我们既可以欣赏其艺术价值,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区分其虚构成分与历史真实,避免将艺术想象当作历史事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涉及三国水浒的人物高低,能力强弱对比钓鱼话题中,我们通常秉承以下原则。

因为历史>虚拟

所以诸葛亮>吴用

所以刘关张>孙悟空

因为官职高>官职低

所以三国群雄>水浒草莽

所以刘协>三国群雄

因为官军>土匪黑帮

所以三国>水浒

所以三国>墨西哥毒枭

因为三国>孟获,乌恒等

又因为边境异族跨时代同等

所以三国>辽

所以三国>俄罗斯

因为今不如古

所以修行者谁老谁强

所以张角,左慈>公孙胜,乔道清

所以玉皇大帝,天庭众神>孙悟空

因为道德高大于道德低

所以有过屠城记录的曹操等任一群雄之一>没有屠城记录的梁山好汉

所以有过屠城记录的曹操等任一群雄之一>没有屠城记录的蜀汉

因为

加入梁山前事迹可混入加入梁山后谈

个人事迹可混入整体谈

不同领导人领导阶段混着谈

所以梁山人均杀人狂,吃人魔,人渣败类

所以蜀汉人均屠城,带孝子,强抢“民”女,鞭挞士卒,屡教不改,乐不思蜀

user avatar

古斯塔夫曾在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写道: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如果是今天之前,我会骂有些人糊涂,竟然这么轻而易举的就跟风当双标dog。但现在心境平和了,二极管思维固不可取,但在一个本身并不严肃的话题下面搞“不教而诛”也没有任何意义。

老规矩,先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大超和项羽谁强?

当然是大超,诚然,超人是美国的,项羽是中国的,项羽可以是演义小说人物,也可以转进话题,说项羽是历史人物。但这种转进真的有意义么?

与其转进,骂小说家漫画家瞎写,不如承认,同样是虚构的前提下,确实不如,或者头脑再清醒一点,认清这种比较毫无意义,而不是轻易被钓鱼又恼羞成怒。

同理,在拿小说吴用比小说诸葛时,请某些人学艺精湛一点,不要明明诸葛比吴用明显强的情况下,还那么轻易的堕入话术中,辩不转也就罢了,还拖史书诸葛出来。这就叫丢人,让人觉得这些三国粉不学无术,既不怎么懂水浒,还连演义都没看明白过就出来闹腾。

第二个例子:诸葛亮和孙权的能力更强?为什么孙权最后的领土比蜀汉大,国祚也比蜀汉长?

懂了么?唯结果论就是扯淡。前提要看的,过程要看的,这种话题也就是拖个吴用进来,让某些只知道水浒人物刻板印象的家伙被他们自己的“优越感”洗脑。真是吃鱼不省世事。

zhihu.com/answer/231056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