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李自成十多万军队守不住西安,而大同孤军姜襄却能守1年多?

回答
李自成十多万大军丢了西安,姜祥孤军却能在北大同坚守一年多,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兵力多少就能一概而论。细究起来,各有其深层的历史背景和战场现实。

李自成失西安:兵力虽多,却非铁板一块,战略重心转移是关键

李自成攻克西安,是在明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他作为闯王,带着一帮农民起义军席卷中原。西安作为关中重镇,一度被他视为大本营。然而,问题就出在“守”这个字上,这与他以往的“攻”和“掠”截然不同。

1. 起义军的性质与军队构成: 李自成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主体是农民起义军,军纪、训练和装备都存在很大问题。军队成分复杂,既有忠心耿耿的骨干,也有被裹挟的普通农民,更有趁火打劫的投机分子。这种军队在进攻时士气高昂,但一旦遭遇硬仗恶仗,或者长期围困,就容易出现动摇。

2. 战略决策失误:战略重心从防御转向进攻,导致空虚。 李自成攻占西安后,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他志在逐鹿天下,很快就将目光投向了北京。为了迅速北上,他大量抽调了驻守西安的兵力,用于进攻山海关,与清军决战。这意味着西安城内的守军被极大削弱,变成了孤城。而此时,他的主力在山海关惨败,多尔衮率领八旗精兵乘虚而入,一路西进,直指关中。

3. 后勤补给与民心基础: 攻占一座城市容易,长期维持一座城市的稳定和运转却困难得多。虽然西安富庶,但长期的战乱已经极大地破坏了生产,老百姓早已疲惫不堪。李自成虽然占据了西安,但能否有效组织生产、稳定民心,为其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持,是个大问题。而且,一旦清军兵临城下,城内百姓的反应也难以预测,这都增加了守城的难度。

4. 清军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战略优势: 清军的八旗兵是当时亚洲最精锐的常备军之一,装备精良,战术成熟,而且由经验丰富的将领指挥。他们不仅战斗力强,更重要的是,清军的战略部署是统一而有计划的。在攻克北京后,他们迅速展开对全国的清剿,而李自成主力被歼灭后,其残余势力如丧家之犬,面对清军的围剿,根本无力顾及所有防线。

5. 李自成军内部的分裂与瓦解: 随着李自成主体力量的失败,其麾下的一些将领开始出现动摇甚至投降。这种内部的离心离德,也直接导致了西安防线的崩溃。当主力溃败,失去了统一指挥和作战意志后,即便有多于防守者的兵力,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姜祥守大同:孤军但有坚实依托,战术得当,外部支援及时

姜祥守住大同,则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坚守待援的战役,其成功有其必然性。

1. 大同的地理位置与战略价值: 大同地处山西北部,是连接蒙古与中原的要冲,历来是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它的失守,意味着清军可以长驱直入,威胁山西腹地乃至北京。因此,大同的防御,对于明朝廷来说,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守住大同,就能有效迟滞清军的进攻。

2. 姜祥的军队构成与忠诚度: 姜祥所部,虽然是孤军,但他们是明朝的正规军,而非农民起义军。这些士兵虽然也经历了战乱,但相较于农民军,其训练程度、军纪和对朝廷的忠诚度更高。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在明末残存的坚定派官员和将领的指挥下作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抗击清军的决心。

3. 坚守的战术策略: 姜祥深知自己兵力单薄,无法与清军野战。因此,他采取了典型的坚壁清野、依托城池的防御策略。
充分利用城防工事: 大同城本身就有坚固的城墙和完善的防御体系。姜祥充分发挥了这一点,利用城墙的优势,组织士兵进行有效的防御,消耗进攻方的有生力量。
集中兵力,精打细算: 他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在最关键的防御点,避免分散兵力。每一次出击,都是经过精心策划,以求达到最大战术效益,最小的损失。
坚持不懈的心理战: 面对清军强大的攻势,姜祥及其部下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他们知道一旦城破,后果不堪设想,这种求生和尽忠的意志是支撑他们长期坚持的重要因素。

4. 外部支援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姜祥能够坚守一年多,并非孤军奋战。明朝虽然国力日衰,但仍有部分残余的官僚和军队在努力维持局面。
朝廷的重视与资源的倾斜: 大同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明朝廷会尽力支援。尽管朝廷本身也面临重重困难,但还是会从有限的资源中调拨粮草和援兵。
友邻部队的策应: 周边地区,如山西的其他明军,也可能在能力范围内对大同形成一定的策应或牵制作用,阻止清军集结更强的力量围攻大同。
清军的战略重心转移: 清军在攻占北京后,其战略重心首先是稳定北方,肃清李自成的主力,然后才逐渐南下。在大同方向上,清军也可能将其视为次要战场,或者在完成主要战略目标后,会抽调部分兵力去解决其他更紧迫的问题,这给了姜祥一定的喘息之机。

5. “围而不攻”或“久围”的策略: 清军围攻大同,并非总是一开始就发动猛烈总攻。有时他们会采取围而不打、或者“久围”的策略,试图通过封锁、饥饿来迫使城内投降。这反而给了坚守者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组织防御,并等待外部的救援。而姜祥的坚守,也让清军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兵力在此,分散了他们的力量。

总结来说,李自成丢掉西安,是因为他过于激进的战略转移,导致防守薄弱,且军队本身素质和稳定性不足以应对强敌;而姜祥守住大同,则是因为他充分利用了地理和城防优势,采取了得当的防御战术,以及在关键时刻获得了来自朝廷和友邻的有效支援,并抓住了清军战略上的某些空隙。这场对比,不仅仅是兵力上的简单较量,更是战略决策、军队素质、士气意志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纠正提问的一些问题

第一、李自成派出了亲信李过、高一功带领5万人重兵防守陕北,榆林和延安都守到了顺军放弃西安以后。

第二、大顺在1644年底并没有占据天险,事实上姜襄能在大军围攻下坚守一恰恰证明1644年以姜襄为首的原明军宣府、大同集团军的集体叛变,导致大顺丢失了庇佑山西的河东天险。

第三、大顺在潼关下和多铎的决战处于不利态势,但是潼关也不是被清军攻破的,而是李自成在对局势做出判断,认为无望后主动放弃的,潼关守将马世耀在投降后还试图充当内应响应顺军反攻,被多铎识破后失败。

第四、姜襄守了接近一年(1648年11月——1649年8月),而不是一年多

第五、大顺1644年北方政权的瓦解,我认为本质是李自成的政治决策有问题,跟军事素养关系不大。

先回答姜襄为什么能守一年

首先,姜襄并不是孤军,当时整个山西除了太原等少数城市外都被义军控制,代州有刘迁,晋东南有陈杜、张斗光,晋西南有虞胤、韩昭宣,陕北有王永强,这些义军都曾经尝试过以不同的方式为姜襄提供援助和支持。也正是因为这些义军的活跃,清军在山西的兵力虽多,但只有尼堪和阿济格是长期围困大同,满达海、博洛、瓦克达和陕西的孟乔芳、吴三桂都在对付周边的义军。并且姜襄坐拥坚城,反而并不是坚持到最后的,大同在1649年8月失守后,晋南和陕北依然有县城级别的义军坚守到1650年才被镇压下去。另外,山西的抗清运动得到了民众乃至士绅的广泛支持,明朝原大学士李建泰,崇祯任命他出征山西时他跑路,之后先降顺后投清,就是这么个屑人,山西大起义时还积极奔走,鼓动故旧起兵反清,最后被擒身死。而全县百姓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也不乏其数,以致残暴的八旗贵族对此极为恼火,在山西大肆烧杀抢掠,晋北、晋南几乎成了一片白地。

其次,多尔衮虽然在1649年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并且动用了几乎全部的八旗主力,但反常识的是,镇压山西起义的兵力可能还未必有1644年末对付大顺的多。因为1644年的弘光政权对清采取友善态度,因此多尔衮得以用极少数兵力盯防南京方面,主力几乎全部投入北方对付大顺。此外,清军还得到了背叛大顺的唐通、姜襄等人带领的近十万原明降军的帮助。

而1649年的永历政权虽然费拉,但毕竟牵制了清军在湖南和江西的兵力,清廷在南方不得不留下济尔哈朗和三顺王稳固湖广局势,还要分兵江西,派谭泰镇压金声桓的反正。而在1644年是清军盟友的原明降军,由于清廷“不会用人”,历经贺珍、孙守法反正,丁国栋、米勒印反正,金声桓、李成栋反正,王光泰反正等,可以说相当多都站到了清军的对立面,剩下的忠诚度清廷自己也要打问号,可以依仗的汉军除了完全改编的绿营外也就是三顺王和吴三桂的军队,兵力看起来虽众,但绝大多数只能维持本地治安,可以抽出来的机动兵力并不多。

最后,大明在城市守备上总体来说是重外虚内,西安虽然是大城市,但和九边重镇大同比,城防体系未必有大同完善。


而大顺最后放弃西安,是大顺在1644年初战略或者说政治上决策失误,以及战场消息滞后导致李自成对局势的判断有误共同的结果。

大顺在1644年初的决策很明显有问题,东进本身是正确的,但几乎兵不血刃攻取山西后,应该停下来做一定的修整,将投降的明军降兵集团与老本间的关系理顺,同时在山西建立起完备的军政机构,这些都结束后再进一步攻取北京,可大顺采取速取策略直扑北京,以致山西存留的问题很快成为了巨大隐患。结果大顺从北京退兵后,旧明降将唐通、姜襄挟裹降军叛乱,导致大顺在陕北损失万余老兵并且山西北部防线崩溃。由于军政机构不完备以及统治时间过短,对山西百姓没有大的恩德,此时山西人对顺清之战持中立态度,士绅则更偏向满清,这些因素导致山西的防御作战从一开始就处于极端不利状态,李自成本人也没有信心坐镇太原和清军打消耗战,而丢失山西后,清军坐拥地利形胜和十余万原明降军,加上自身进入关内的十余万八旗嫡系,三十万大军对抗大顺此时还需要分守各地的二十余万军队,北方胜负的天平已经不在大顺了。

不过,最后确实有一些偶然因素,李自成在正月初决心放弃西安的时候,他了解的情报是除潼关当面的清军主力外,另外有一支大军从陕北在进攻,而八大王的军队正在进攻汉中,之前的一系列失败可能导致他对局势持悲观的判断,但事实上李过等人在陕北和阿济格僵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而贺珍击败了北上的李定国,大顺在西北的局势尚未完全绝望,如果李自成有上帝视角,也有可能做出坚守西安,下令湖北的白旺军团北上共同对抗多铎的决定,但很遗憾,这一切都只是假设罢了。


我觉得两种说法都是错的,一是认为李自成为首的大顺高层是只知破坏、不懂建设的流寇,一是认为李自成为首的大顺高层在甲申年没有任何错误,纯粹是运气不佳。诚然,堕落腐坏是妄语,但1644年初的大顺高层明显在战略上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否则也不至于一年时间就丢失了北方的统治权。

user avatar

因为姜瓖没有别的出路,李自成有。有援军的守城叫死守,没援军的守城叫守死。

姜瓖刚一举兵,就陷入了无路可逃的境地,除了死拼到底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李自成还有湖广可以退,又怎么会在西安守死。潼关之战是真打不过。但高一功在榆林、李过在延安和清军都是打成平手,得知李自成放弃西安才撤退。

李自成如果没死在九宫山,就算是遭遇严重失败的顺军余部,打何腾蛟也不费什么力。而清军连续作战近一年,打到长江流域时攻击能力已经严重消耗,不太可能在夏季深入湖南。顺军割据湖广,事尚可为,远比在西安死拼到底强得多了。

李自成这一辈子曾经九次放弃陕西,前八次的结果都是重整旗鼓再杀回来,就最后这次因为敌人空前强大输了,但并不意味着在陕西死拼硬打就是对的。如果放弃老家就代表没有军事素养,那红军长征又算什么?

崇祯在人生最后四年连续对闯军发动五次主力会战,前后出动兵马数十万,被闯军打崩了五次,干死四个总督。然而在某些人眼里,依然是因为大明运气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自成十多万大军丢了西安,姜祥孤军却能在北大同坚守一年多,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兵力多少就能一概而论。细究起来,各有其深层的历史背景和战场现实。李自成失西安:兵力虽多,却非铁板一块,战略重心转移是关键李自成攻克西安,是在明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他作为闯王,带着一帮农民起义军席卷中原。西安作为关中重镇.............
  • 回答
    李自成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的是一位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的崛起和失败都带着一股子草莽英雄的气息。要说他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下属,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看,不能一概而论,得把当时的背景、他的个人特点以及他手下那帮人的成分都捋清楚了,才能说得明白。首先,李自成虽然是领袖,但他手下那帮人,来源实在是太杂了。.............
  •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后,并没有立即挥师南下,而是选择留在北京休整并着手建立政权。这背后有其复杂而现实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战略上的失误,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 战后的休整与巩固是当务之急:首先,攻克北京并非易事,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一路征战,特别是.............
  • 回答
    崇祯皇帝和李自成,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都在艰难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和政权,而清朝,以其独特的制度和策略,最终站稳了脚跟,并将财政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朝末年的财政困境:病入膏肓的根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崇祯皇帝和李自成所面临的财政危机,.............
  • 回答
    吴三桂,这位在明末清初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选择,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权谋大戏,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充斥着无尽的争议。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清军铁骑虎视眈眈,而吴三桂,这位镇守山海关的宁远总兵,最终选择向多尔衮叩首称臣,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皇帝拒绝讲和,这是一个复杂而悲剧性的决定,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既有崇祯个人的性格特质,也有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以及对局势的误判。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 崇祯皇帝的个人性格与治国理念 刚愎自用,不善纳谏: 这是崇祯皇帝最突出的缺点之一。尽管他勤于政务,但却常常固执己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和事件,确实很有意思。要说朱元璋成功而李自成失败的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团队建设、战略策略以及一点点运气等等一系列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这就像是给一场起义搭好了舞台。.............
  • 回答
    山海关大战,一场决定了明末中国走向的关键战役。许多人以为,经过这场战役,满清就如同破竹般扫平了中原。但事实并非如此,李自成集团在山海关失利后,依然拥有相当的实力,也一度让满清骑兵头疼不已。那么,为何满清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将曾经的“闯王”李自成,从北中国实际统治者的宝座上拉下来,使其迅速沦为流窜的“流.............
  • 回答
    李自成放弃北京,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辉煌的攻城胜利之后。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山海关被破就弃城而走,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李自成进北京的背景。他是在1644年攻破北京,明朝崇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历史上一大谜团。李自成农民军纵横天下,打败了明朝的大半江山,甚至逼得崇祯皇帝自缢,堪称“马上得天下”的典范,可为什么一遇到清朝就迅速崩盘,再也无法恢复元气呢?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运气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李自成跟明朝的仗,那是他自己的主场.............
  • 回答
    崇祯皇帝,一个注定背负着王朝覆灭恶名的君主,他的结局,也是明朝走向终结的悲歌。关于他为何没有选择退守江南,一个看似更稳妥的选项,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孤注一掷,最终自缢身亡,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退守江南,守长江之利”,这更像是一种后.............
  • 回答
    京城破,江山易,几十万降卒为何成了挡不住的清军?李自成轰轰烈烈地攻下了大明最后的都城北京,那场景,何其壮观!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大明朝的龙椅易主,似乎天下唾手可得。然而,就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时刻,一群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草原狼——满清铁骑,却趁虚而入,以一种近乎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原。最令人.............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关于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论断,认为他们不重视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玩味的观点。如果我们把这个视角延伸到两宋,尤其是北宋,那么一个看似矛盾的景象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两宋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尤其在政治制度上对文官和士大夫阶层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礼遇。然而,与此相.............
  • 回答
    洪秀全的能力,放在帝王将相的序列里,确实算不上出类拔萃。甚至可以说,他有诸多明显的短板,比如沉迷享乐、猜忌多疑,以及战略眼光上的局限。然而,令人颇感不解的是,在他领导下的太平天国,却涌现出了李秀成、陈玉成这样忠心耿耿、能力超群的将领。他们为何对这样一个“能力平庸”的领导者,依然能够肝脑涂地、誓死追随.............
  • 回答
    说起李自成为何要杀罗汝才,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李自成这人,你不能光看他后来当了闯王,得了天下,他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顺风顺水的。他在农民起义的队伍里摸爬滚打,手下收留了不少人,罗汝才就是其中一个。罗汝才这个人,怎么说呢,他本事是有那么一点,但坏就坏在心野,而且比较阴险。李自成起初对他是 pretty.............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权力斗争中非常残酷的一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逻辑。我们不妨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杀死李建成后,还要将他的头颅砍下来。首先,我们要明白玄武门之变的核心是什么——一场决定皇位继承权的殊死搏斗。李世民和李建成是亲兄弟,但同时也是最直接的政治对手。李建成.............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两位都曾站在风口浪尖,最后却都因军饷问题而黯然收场。一位是帝国末代皇帝,一位是摧毁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面对的,是早已被掏空的国库和民生凋敝的现实。然而,当多尔衮率领着他那支精锐的满洲铁骑踏入中原时,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可事实并非如此,多尔衮的筹饷之路,与崇祯和李自成的困境,.............
  • 回答
    李建成的历史形象,的确是诸位读者在翻阅史书时,常常感到困惑和矛盾的地方。翻开《旧唐书》、《新唐书》,乃至《资治通鉴》,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他身上交织,似乎这位太子,既有贤良之名,又有失德之实。这种矛盾,并非是史官们刻意为之,而是李建成所处的历史环境、他自身的经历以及后世叙事的复杂性共同作.............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生活气息!听到“灌汤包”,我都感觉嘴里都要冒汤了。不过,李自成三次围攻开封,这事儿可跟美食没有直接关系,虽然开封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肯定也有它独具风味的特色小吃,但李自成当时的目标,那可是实打实的江山社稷啊!咱们就来捋一捋,李自成三次围攻开封,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是怎.............
  • 回答
    李建成为秦王、太子期间,确实有过辉煌的军事记录,尤其是在与窦建德等割据势力的较量中,表现出了不俗的军事才能。然而,对于“李建成军事能力不行”的说法,存在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和不同的解读角度,并非简单地否定他的所有战绩。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李建成的军事成就:首先,我们需要肯定李建成在某些战役中的指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