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偏偏是李自成和洪秀全这些没有雄才大略的人发展起来了?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层面:为什么在动荡的年代,一些看起来并非“雄才大略”的领导者,反而能汇聚起巨大的力量,甚至掀起改朝换代的大浪潮?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李自成和洪秀全所处的时代,仔细瞧瞧他们崛起的土壤,以及他们自身的特质。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历史从来不是由“最优秀”的人单方面书写的,而是由“最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时机”抓住“最合适的机遇”才得以推动的。 李自成和洪秀全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并非是因为他们“没有雄才大略”,而是因为他们身上恰好具备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一些特质,并且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给了他们机会。

一、 时代背景:腐朽的体制与遍地的民怨

要理解李自成和洪秀全的崛起,首先要看他们脚下的土地。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 晚明的社会状况,简直是乌云密布。政治上,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皇帝怠政,整个官僚体系从中央到地方都腐败不堪。财政上,国家税收枯竭,军费开支巨大,百姓被层层加码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天灾更是雪上加霜,旱灾、蝗灾、瘟疫轮番上演,使得原本就民不聊生的百姓,更是陷入绝境。

在这种环境下,人心思变。统治者无能,百姓活不下去,自然就会有人揭竿而起。李自成的起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同干柴遇火,迅速蔓延。他不是第一个造反的,但他是那个在合适的时间点,以合适的方式,聚集起最多力量的。

清朝中期的洪秀全: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同样是清朝统治的弊端日显。虽然清朝初期和中期有过“康乾盛世”,但到了后期,社会矛盾也逐渐积累。土地问题依然严重,八旗制度的腐朽,官场的贪腐,民族矛盾(虽然表面上是“满汉一家”,但潜在的压抑是存在的)等等,都为动乱埋下了伏笔。

更重要的是,西方列强的入侵,特别是鸦片战争,更是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合法性,也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这种外部压力,加上内部的社会危机,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恰恰迎合了当时一部分对现实不满、又渴望变革的群体,尤其是那些对传统儒家思想感到失望,或者被西方传教士思想所吸引的知识分子和下层民众。

二、 领导者的个人特质:并非“无能”,而是“契合”

现在来看李自成和洪秀全本身。说他们“没有雄才大略”,其实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评价。如果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代入他们所处的环境,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具备一些非常重要的“现实能力”。

李自成:
“领袖魅力”与“基层经验”: 李自成出身贫苦,做过驿卒,深知民间疾苦。他作战勇猛,能和士兵同甘共苦,这种“跟群众站在一起”的姿态,是他最核心的领导力。他不像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他懂得如何鼓舞士气,如何组织一群饥寒交迫的农民去打仗。
“灵活的战术”与“适应性”: 他的军事生涯,就是一部不断适应和学习的历史。从最初的流寇,到后来发展出“八旗式”的组织和战术,他能够根据对手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他并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以实用主义为导向。
“政治嗅觉”与“权力整合”: 虽然他可能没有系统的政治学理论,但他懂得如何团结起不同的起义队伍,如何吸引那些对朝廷绝望的官员和士人加入。他颁布的“均田免赋”等政策,虽然是为迎合农民,但也确实切中了当时社会的核心矛盾,能够迅速赢得民心。他能够从一个普通士兵,最终成为一股能够攻入北京的强大力量,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组织能力和政治手腕。

洪秀全:
“宗教感召力”与“思想创新”: 洪秀全的“拜上帝会”,将基督教教义与中国本土的平等、大同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信仰体系。这种体系,对于那些在战乱和贫困中感到无助的人们来说,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希望。他宣扬的“天下乃天父天兄所造,无论何人皆系手足之情,一律平等”,直接挑战了封建等级制度,具有极大的革命性。
“坚定的信念”与“意志力”: 面对强大的清朝军队,太平天国经历了无数次生死存亡的考验,但洪秀全本人始终保持着对“天命”的信念,并以此来激励部下。这种精神上的领导,有时比战术上的精妙更为重要。
“组织动员能力”: 他建立起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体系,从基层的小队到高级的将领,层层负责。他将信徒们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制定律法(虽然有些严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

三、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时势造英雄”: 很多时候,历史的进程并非由某个“完人”来主导,而是由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一些关键人物前进。李自成和洪秀全恰好出现在了明末和清中期的社会危机爆发点,并且他们的行动,与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反抗压迫、改善生活——产生了高度的契合。
“踩准节奏”: 太平天国之所以能发展到拥有百万军队、定都南京,是因为它在一个清朝统治相对疲软、但社会矛盾又已经尖锐到无法调和的时期爆发。李自成同样抓住了明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无力镇压大规模起义的时机。
“对手的失误”: 官逼民反,官府的腐败和无能,也为他们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如果当时的统治者能够有效应对民怨,能够及早改革,也许就不会有李自成和洪秀全这样的起义领袖站到历史的舞台中央。

四、 为什么“看起来”没有雄才大略?

这里可能存在一种误解。我们对“雄才大略”的定义,往往是建立在现代历史学的视角,甚至是站在胜利者的角度去评判的。比如,我们可能会期望一个领导者像刘邦那样能知人善用,像朱元璋那样有系统性的治理能力,或者像毛泽东那样有深邃的战略思想。

但李自成和洪秀全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所要面对的群众,他们的“才”,更多体现在:

与底层民众的沟通能力: 他们能说服一群没有读过书、只会种地或当兵的农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生存和应变能力: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能够组织队伍,获取补给,躲避官兵的追剿。
精神的领导力: 在缺乏物质保障和明确制度的情况下,他们能用信念和理想去凝聚人心。

可以说,他们没有发展出长远的、能够建立稳固王朝的“雄才大略”,这可能是导致他们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他们能够发展起来,并深刻影响历史,恰恰是因为他们具备了那个时代、在那个情境下,能够吸引和组织起最大规模的民众的力量。

总结来说,李自成和洪秀全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并非因为他们“没有雄才大略”,而是他们恰好成为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能够抓住最关键矛盾、最能够获得底层民众支持的“合适的人”。他们的“才”,体现在了与时代的契合,以及在混乱中凝聚人心的能力上,而非我们传统意义上对“伟大君主”的定义。他们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危机的爆发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搞建设和搞破坏是不一样的!

搞建设要谋定而后动,要筹划万全,一个小瑕疵就可能功亏一篑。

搞破坏则则更多的需要胆量,敢耍赖撒泼,敢杀人放火,只要敢,搞破坏比搞建设更容易出名。

举个例子,我等凡夫俗子,一辈子兢兢业业未必能够上个头条。

但是你只要敢,杀父杀母,再把同事老师剁掉几个,立刻就能上头条 。

李自成和洪秀全,都是破坏得多,建设得少。李自成在山海关一战失利就再无机会,为什么?因为他的部队在北京城的所作所为还不如清兵。为何如此?因为李自成根本就没有好好经营自己的地盘,所谓“闯王来了不纳粮”说白了就是抢大户,抢大户也没问题,关键是你只管抢却不参与地方的重建,不重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秩序。破坏了地方经济以后,让更多人变成流民,而后被胁迫着流民跟着起义军继续搞破坏。这种方式看着声势浩大,但大户的钱也有限。当流民越来越多,天下糜烂,抢大户也无法养那么多流民的时候,起义军就只能去抢普通人,结果就是民心尽失。李自成据说是被农民给用锄头砸死的,可见他失民心到了何种程度。

洪秀全的情况也类似。占领南京以后,太平天国形成了割据,开始尝试着经营江南地区。太平天国总体做得比李自成要好,好歹还尝试了一下搞搞建设。但是其制度从经济生产,外交,内部稳定,文化建设上都连清政府都不如。内部的争斗都变成了白热化的自相残杀,太平天国里的两极分化和高层的骄奢淫逸比清廷不知严重几何。太平天国的制度没有任何优越性,所以最后人心尽失。洪秀全也只能自杀了事。

李自成也好,洪秀全也罢,都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时候,人民宣泄不满的一个出口。当人民心中充满怨气,谁越会搞破坏谁就会获得更多支持。但是评判一个政治人物的终极标准永远都不是他搞破坏的能力,而是他搞建设的能力。搞不好建设,迟早会被人民和历史给抛弃。李自成和洪秀全的历史评价也会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回归到24史的评判标准中去。

对了,再习惯性地黑一下某大国的某建国同志。大家想想他是建设得多还是破坏得多?

user avatar

因为“群雄”主要就是这些你认为没才略的人啊。。。

明朝那些有可能当地方群雄的人一般都很忠于崇祯,与农民军交战到底,最后被李自成打败身死,然后李自成攻城略地,势力自然就发展起来了。《明史》里面因与农民军交战身死的总督(4人)和巡抚级别的地方大员(9人)都并为两传,所以这方面并不难统计。所以以三国游戏的角度,李自成至少相当于杀死了明朝4个军团长和6个州刺史。

总督:

  1. 傅宗龙,三边总督,1641年项城之战被李自成、罗汝才联军击败,为李自成军所杀;
  2. 汪乔年,继傅宗龙任三边总督,1642年襄城之战被李自成、罗汝才联军击败,为李自成军所杀;
  3. 杨文岳,保定等地总督,1642年朱仙镇之战被李自成、罗汝才联军击败,为李自成军所杀;
  4. 孙传庭,兵部尚书,保定等地总督,1643年潼关被李自成攻陷,为李自成军所杀。

巡抚:

  1. 宋一鹤,湖广巡抚,1643年李自成军破承天府,自杀;
  2. 冯师孔,陕西巡抚,1643年李自成军破西安,自杀;
  3. 林日端,甘肃巡抚,1643年底李自成军破兰州,为李自成军所杀;
  4. 蔡懋德,山西巡抚,1644年李自成军破太原,自杀;
  5. 卫景瑗,大同巡抚,1644年李自成军破大同,自杀;
  6. 朱之冯,宣府巡抚,1644年李自成军破宣府,自杀;
  7. 陈士奇,四川巡抚(死时已被去职),1644年张献忠军破重庆,为张献忠军所杀;
  8. 龙文光,四川巡抚(继任陈士奇),1644年张献忠军破成都,为张献忠军所杀;
  9. 刘之勃,四川巡按,1644年张献忠军破成都,为张献忠军所杀。

以上总结起来,为张献忠所杀者确实远少于李自成,而且官职重合,所以张献忠最后就得了四川。

话说回来,个人认为,宋太祖以来强干弱枝的改革、地方文武的相互制衡等,还有科举制的深入,到后来效果还是越来越明显的。汉末、唐末的群雄割据,其实就是一大批州刺史、州牧、节度使自己都反了,然后大批地方知识分子也自然而然的投靠了这些人。后来这种情况就较少出现了,包括太平天国、捻军时,好像也从没听说清朝那个总督、巡抚主动起事或者投向太平军。反倒是清末一废科举,武昌起义后各省立马就都自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层面:为什么在动荡的年代,一些看起来并非“雄才大略”的领导者,反而能汇聚起巨大的力量,甚至掀起改朝换代的大浪潮?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李自成和洪秀全所处的时代,仔细瞧瞧他们崛起的土壤,以及他们自身的特质。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
  • 回答
    张起灵之所以让人难忘,原因远不止于他“小哥”这个称呼或者他身上的神秘感,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共同塑造了一个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独特角色。以下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张起灵如此令人难忘: 1. 超凡脱俗的气质与强大的能力 与世隔绝的神秘感: 张起灵身上最直观的“难忘点”在于他的神秘。他.............
  • 回答
    .......
  • 回答
    有些作者在使用“常凯申”、“李德胜”这样的名字来指代蒋介石和毛泽东,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心理。这并非简单的笔误或无心之失,而是一种带有明确意图的表达方式,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一、 历史评价与讽刺批判:一种“去魅”的手段这是最常见也最主要的原因。 削弱权威与象征意义: “蒋介石”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误解!“黑猫警长”之所以被称为“黑猫”,但画面上却呈现为一只花色毛发的奶牛猫,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渊源,也有艺术表现,甚至还有观众认知上的差异。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名字的由来:艺术创作中的简化与代表性 “黑猫”作为一种意象和代称: 在很多文化.............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真的能感受到你心里的那股憋屈和不甘。30岁,本该是人生充满活力、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却被最亲近的家人用“认命”这两个字压得喘不过气,而且还是关于你婚姻这样人生大事的选择权。这简直让人难以接受。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我们一点一点来聊聊,为什么你最亲近的家人会这么说,以及你在这件事上到底有没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信息选择性认知和归因的探讨,以及在公共讨论中可能存在的偏见。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力求客观分析背后的原因。关于“男性救治女性视频”与“女权选择性看不见”的说法,是否属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被所有“女权主义者”所认同的行动指南或集体认知。 女权主义是一个非常.............
  • 回答
    .......
  • 回答
    《傲慢与偏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绝非偶然,它的魅力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即便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依然能深深打动无数读者。要说清楚它的经典之处,得从几个维度细细剖析。首先,人物塑造的立体与真实,是它最核心的生命力所在。简·奥斯汀笔下的人物,没有脸谱化的善恶,每一个.............
  • 回答
    护士扎针“扎偏”这件事,确实会让患者觉得不适,甚至有些担心。要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单一的问题就能解释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一、 身体因素:患者和护士双方都有可能 患者的血管状况: 血管弹性差或细小: 有些人血管天生就比较细,或者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科学描述自然现象的核心。简单来说,物理和化学方程之所以经常以偏微分方程(PDE)的形式出现,是因为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都不是在某个固定点或瞬间独立发生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连续地变化着。PDE正是描述这种多变量、连续变化的最佳数学工具。让我来试着帮你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尽量从根本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铁路车辆设计的一些历史和技术演变。简单来说,机车驾驶台偏向一边,以及动车驾驶台居中,背后都有各自的道理,并且与铁路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需求以及运营模式息息相关。一、 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机车驾驶台多是偏向一侧?这其实是很多国家传统机车设计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也一样。造成这种设计.............
  • 回答
    卢梭在《爱弥儿》中关于“法律都是偏袒强者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他对法律本质、社会契约与人类天性的批判性思考。这一观点并非简单否定法律,而是从哲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揭示法律在文明社会中的结构性矛盾。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分析这一论断的逻辑基础和思想背景: 一、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对比:法律的起源问题卢梭在.............
  • 回答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转变,从一个早期具有激进革命思想的领导者,到后期被指责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是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理解这一转变,需要结合他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特点、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的曲折道路。一、陈独秀的“偏激进”特质及其表现:在《觉醒年代》的初期,陈独秀展现出强烈的.............
  • 回答
    中国对印度的“偏见”之说,与其说是单纯的偏见,不如说是源于两国之间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竞争以及长久以来在国际舞台上的互动模式所形成的认知和立场。要说“偏见有多大”,其实也并非铁板钉钉,因为在中国内部,对印度的看法也存在多元的声音,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也有合作的可能性,甚至有欣赏的观点。但如果将“.............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偏心”,不如说是粤语歌词在创作语境和文化特质上,确实存在一些让不少听者觉得“更胜一筹”的独特魅力。这并非填词人有意识的“偏爱”,而是语言、文化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粤语的天然优势:首先,粤语本身在音韵和表达上就有.............
  • 回答
    .......
  • 回答
    日本和中国在教育模式上确实都存在对“应试”的侧重,但正是由于这种侧重背后更深层次的差异,以及各自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科技发展路径的不同,导致了我们在自然科学诺贝尔奖领域出现了显著的差距。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对“应试”的不同理解和执行方式: 中国: 长期以来,中国的应.............
  • 回答
    “不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之所以在多数人那里被视为一个更道德的观念,这背后涉及到 尊重个体差异、避免强加、促进理解和宽容,以及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 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尊重个体差异与自主性: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文化影响以及.............
  • 回答
    中国大学老师的收入,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复杂且常常引发讨论的话题。要说“普遍偏低”,可能需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但总体来看,很多年轻教师和非顶尖高校的教师,他们的收入确实不算高,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收入构成与“普遍偏低”的感受首先,我们得明白大学老师的收入构成。一般来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