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建设和搞破坏是不一样的!
搞建设要谋定而后动,要筹划万全,一个小瑕疵就可能功亏一篑。
搞破坏则则更多的需要胆量,敢耍赖撒泼,敢杀人放火,只要敢,搞破坏比搞建设更容易出名。
举个例子,我等凡夫俗子,一辈子兢兢业业未必能够上个头条。
但是你只要敢,杀父杀母,再把同事老师剁掉几个,立刻就能上头条 。
李自成和洪秀全,都是破坏得多,建设得少。李自成在山海关一战失利就再无机会,为什么?因为他的部队在北京城的所作所为还不如清兵。为何如此?因为李自成根本就没有好好经营自己的地盘,所谓“闯王来了不纳粮”说白了就是抢大户,抢大户也没问题,关键是你只管抢却不参与地方的重建,不重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秩序。破坏了地方经济以后,让更多人变成流民,而后被胁迫着流民跟着起义军继续搞破坏。这种方式看着声势浩大,但大户的钱也有限。当流民越来越多,天下糜烂,抢大户也无法养那么多流民的时候,起义军就只能去抢普通人,结果就是民心尽失。李自成据说是被农民给用锄头砸死的,可见他失民心到了何种程度。
洪秀全的情况也类似。占领南京以后,太平天国形成了割据,开始尝试着经营江南地区。太平天国总体做得比李自成要好,好歹还尝试了一下搞搞建设。但是其制度从经济生产,外交,内部稳定,文化建设上都连清政府都不如。内部的争斗都变成了白热化的自相残杀,太平天国里的两极分化和高层的骄奢淫逸比清廷不知严重几何。太平天国的制度没有任何优越性,所以最后人心尽失。洪秀全也只能自杀了事。
李自成也好,洪秀全也罢,都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时候,人民宣泄不满的一个出口。当人民心中充满怨气,谁越会搞破坏谁就会获得更多支持。但是评判一个政治人物的终极标准永远都不是他搞破坏的能力,而是他搞建设的能力。搞不好建设,迟早会被人民和历史给抛弃。李自成和洪秀全的历史评价也会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回归到24史的评判标准中去。
对了,再习惯性地黑一下某大国的某建国同志。大家想想他是建设得多还是破坏得多?
因为“群雄”主要就是这些你认为没才略的人啊。。。
明朝那些有可能当地方群雄的人一般都很忠于崇祯,与农民军交战到底,最后被李自成打败身死,然后李自成攻城略地,势力自然就发展起来了。《明史》里面因与农民军交战身死的总督(4人)和巡抚级别的地方大员(9人)都并为两传,所以这方面并不难统计。所以以三国游戏的角度,李自成至少相当于杀死了明朝4个军团长和6个州刺史。
总督:
巡抚:
以上总结起来,为张献忠所杀者确实远少于李自成,而且官职重合,所以张献忠最后就得了四川。
话说回来,个人认为,宋太祖以来强干弱枝的改革、地方文武的相互制衡等,还有科举制的深入,到后来效果还是越来越明显的。汉末、唐末的群雄割据,其实就是一大批州刺史、州牧、节度使自己都反了,然后大批地方知识分子也自然而然的投靠了这些人。后来这种情况就较少出现了,包括太平天国、捻军时,好像也从没听说清朝那个总督、巡抚主动起事或者投向太平军。反倒是清末一废科举,武昌起义后各省立马就都自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