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自成西安建国后,立刻南下夺取江南地区,一定会赢吗?

回答
李自成在西安称帝,确实是雄心勃勃,目标直指富庶的江南。那么,他一旦南下,是否就能轻松夺取江南,一统天下呢?这可不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首先,咱们得看看李自成当时手里有多少牌。

李自成手里的王牌:

锐气正盛的军队: 大顺军经过多年征战,打垮了明朝的主力,士兵们士气高昂,战斗力强悍。尤其是在攻克北京后,又在西安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和招兵买马,兵力上肯定是有增无减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论基础: 李自成在攻打北京前,打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在北方很多地方确实赢得了一部分农民的支持。他如果能将这套“好名声”继续往南边传,并且在实际行动中也兑现承诺,那在江南地区也能争取到一部分人心。
对明朝残余势力的震慑: 明朝朝廷已经摇摇欲坠,很多官员和军队都心生恐惧,不敢正面抵抗。李自成带着胜利的光环南下,确实能在短期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但是,江南这块肥肉,也不是那么好吞的:

地缘政治的天然劣势: 李自成的根基在北方,他的军队习惯了北方的气候、地形和作战方式。而江南水网密布,地形复杂,与北方差异巨大。大顺军擅长的骑兵和大规模步兵冲锋,在水网地带的优势会大打折扣。
江南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别看明朝名义上灭亡了,但江南地区尤其是南明小朝廷,依然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军力。江南的士绅阶层、商贾豪门,虽然对明朝的腐败有怨言,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家族的安宁。一旦大顺军的统治威胁到他们的财产和地位,他们很有可能会联合起来,或者依靠南明小朝廷,或者甚至勾结外部势力。
军事上的挑战:
水战:江南水系发达,水战是绕不开的难题。李自成在大顺军中是否有足够的水战经验和能力,以及能否组建起一支能够与江南水师抗衡的舰队,都是一个未知数。
坚城:江南地区有不少坚固的城池,如果明朝残余势力退守这些城池,坚守不出,那么大顺军将面临漫长而艰苦的围城战,这对补给和士气都是巨大的考验。
敌人的反扑: 即使李自成攻下了一些城池,但他还需要面对南明朝廷的军队、地方团练,甚至可能还有一些观望不定的明朝旧部。如果吴三桂没有及时率清军入关,或者清军的注意力还在别处,那李自成或许有机会,但一旦清军主力南下,江南的局势会更加复杂。
政治上的不确定性:
统治的合法性: 李自成虽然称了帝,但他毕竟是农民起义领袖,在传统士大夫看来,缺乏正统性。江南地区的士绅阶层,更是讲究“名分”和“礼仪”,如何让他们接受一个农民政权,是巨大的挑战。
治理能力: 攻下地盘是一回事,治理地盘又是另一回事。大顺军在北方的统治,并非尽善尽美,甚至出现了一些“打富济贫”的过激行为,这在江南这样的富庶之地,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反弹。
内部矛盾: 农民起义出身的军队,内部成分复杂,派系林立,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利益分配不均,很容易出现内讧。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假设李自成率领大军渡过黄河,一路向南。他可能首先会遇到的是一些明朝残余的军事力量,这些力量如果组织起来,可以形成一定的抵抗。但如果明朝的军事抵抗非常薄弱,那么李自成可能会一路顺利推进,比如攻克南京。

但是,当李自成进入江南腹地,面临的就不只是军队了。他会面对的是:

地方士绅的抵制: 江南的士绅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他们可能不会像北方一些贫苦农民那样积极地拥护李自成。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如果觉得李自成的政策不利于自己,他们很可能会组织抵抗,或者向南明政权求援。
经济上的挑战: 江南地区的赋税是明朝财政的重要来源。李自成需要如何收取赋税,如何维持当地的经济运转,如何处理与商贾的关系,这些都需要高超的政治手腕。如果处理不好,经济崩溃,民怨四起,即使打下地盘也守不住。
清军的威胁: 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南下的时机,很可能正好撞上清军入关,并且在吴三桂的配合下,迅速占据了北京。而清军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在骑兵方面,远非大顺军能够比拟。一旦清军以主力南下,配合江南地区的反抗力量,李自成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

所以,李自成南下夺取江南,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

我说句不客气的,赢面不大,甚至可以说风险极高。

虽然他有锐气和民心的理论基础,但江南的复杂性,无论是地理、经济、政治还是军事,都对他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更何况,他南下的时间点,很可能正是清军坐稳北京,准备大规模南下的时候。

如果李自成能奇袭成功,快速击溃明朝残余势力,争取到江南士绅的支持,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稳定的统治,也许还有一线希望。但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面对类似情况时,都栽了跟头。李自成的军队虽然勇猛,但能否适应江南的复杂环境,并成功处理好与当地精英阶层的关系,这才是决定他命运的关键。

最终,李自成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存在着致命的弱点,使得他即使占领了北京,也难以真正巩固统治,更不用说顺利夺取江南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时间经营。


1643年8月9日,皇太极去世,清朝内部发生了继承争端,但是非常迅速地解决了问题。8月16日,代善和多尔衮干掉了阿达礼和硕托,8月26日,福临正式即位。爱新觉罗家族没流多少血,就比较平稳地完成了过渡。

9月11日,济尔哈朗和阿济格指挥的清军对明朝发动了攻击。吴三桂的驻地宁远暂时无恙,但是清军在9月26日破中后所。

10月1日,清军破前屯卫。中前所守将黄色不战而逃。10月17日,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班师。10月22日,篇古、博和讬、伊拜、杜雷戍守锦州,为之后进一步攻略辽西做准备。

12月2日,守备孙友白从宁远叛投清朝。12月22日,清朝又派出谭泰、准塔增兵锦州。

1644年1月10日,来达哈巴图鲁增援锦州。

2月22日,艾度礼增援锦州。

此时清朝的战略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松锦大战之后,辽西明军主力损失惨重,辽西防线已经无力再阻挡清军了。清军在逐步加强对辽西的攻势,拔除明军的外围据点,最终目的是将宁远的吴三桂部、山海关的高第部这两支关外明军的最后主力吃掉,随后便可以大举入关,争夺中原。

但就在这时,清朝方面意想不到的一件事发生了,3月4日,崇祯皇帝下令,调吴三桂部进关攻打李自成。

3月13日,吴三桂部进入山海关,3月16日,清朝方面得知了这个消息。此时他们对于大顺军向京城进军的事情还一无所知,认为吴三桂是害怕了他们,想要逃跑。原本清军就已经在做战争准备了,得知这个消息,清军立刻进行动员,准备在四月上旬出兵入关。

4月1日,多尔衮将豪格废为庶人。4月4日,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为明朝气数已尽,当入关与李自成争夺天下。4月9日,清军正式出兵。

清军的计划原本是兵分两路,一路从辽西走廊推进,一路从蒙古绕路入关,内外夹击歼灭吴三桂和高第。4月15日,清军路遇吴三桂的信使,这才得知了关内发生巨变,改变了原定计划,全军直扑山海关,与大顺军进行决战。

这就是山海关大战之前,清朝方面的基本态势。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不管大顺军是否进攻北京,清军要在1644年发动一场大型战役的决心都是早已定下的。

起初清朝倒也不见得想就此一统天下,即便是山海关战役之后,他们对于能否彻底征服中国还是存有疑虑的。多尔衮颁布剃发令时,有人劝谏他:“南人剃发,不得归。远近闻风惊畏,非一统之策也。”多尔衮却说:“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范文程所想的,也只是“大河以北可传檄而定”。

但是洪承畴想的比他们更深一层,洪承畴提出的目标是“宇内可计日而定”。不过在洪承畴的设想中,清军应该“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虽然他并不会从根本上反对清军杀人放火搞屠杀,但是他反对清朝在已经投降的地区杀人放火搞屠杀。对待明朝降人,要“有开门归降者官则加升”,“有首倡内应立大功者则破格封赏”,而且提出,对待大顺军“虽不能与大军相拒,亦未可以昔日汉兵轻视之也”。尽管洪承畴也低估了大顺军的战斗力,但这是情报不足导致的,而且洪承畴也没想到清朝后面能有全面剃发、对绿营卸磨杀驴、逼死耿仲明、在华北腹地滥杀百姓这样一系列神操作。

总之,不管李自成做出怎样的战略选择,清军在1644年都会大举入关,其战略目标至少是夺取华北,而且这个目标一定会轻易成功。假如清军按照原先计划的那样,内外夹击山海关,吴三桂百分之一万会投降,因为他不可能会有援兵,崇祯会派谁来救他?姜瓖?唐通?刘泽清?高杰?要么投降,要么全军覆没,这对于吴三桂来说不难选吧。

接下来也就和范文程说的一样,直隶、山东、山西三省的明军根本不会有任何有效的抵抗,除了极个别有骨气的能坚持抵抗或者逃走之外,大部分人都会望风而降。

就算清军打得再慢,拿下华北所花的时间也绝不可能超过一年,如此短的时间,即便大顺军顺利占领江南,也不会有时间去经营。

到那时,顺清双方还是得靠现有的军事实力一决生死。清军裹挟了关宁、宣大、山西的绝大部分边军,而李自成在南方能收编到的,只有田雄、马得功这帮家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和吴三桂、姜瓖、唐通、高第等人的兵马相比。

相比之下,还不如抢在清军前面逼降宣大明军,集中主力在关门与清军决一死战,胜算倒还大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自成在西安称帝,确实是雄心勃勃,目标直指富庶的江南。那么,他一旦南下,是否就能轻松夺取江南,一统天下呢?这可不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首先,咱们得看看李自成当时手里有多少牌。李自成手里的王牌: 锐气正盛的军队: 大顺军经过多年征战,打垮了明朝的主力,士兵们士气高昂,战斗力强.............
  • 回答
    李元昊改姓嵬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史实,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为何其他西夏皇帝仍然姓李”的疑问。这里面涉及到唐宋时期民族融合的复杂性、西夏政权的建立逻辑,以及李元昊本人在政治上的考量。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李元昊改姓嵬名,并不是说西夏所有皇帝都改姓了嵬名。 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 回答
    李自成十多万大军丢了西安,姜祥孤军却能在北大同坚守一年多,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兵力多少就能一概而论。细究起来,各有其深层的历史背景和战场现实。李自成失西安:兵力虽多,却非铁板一块,战略重心转移是关键李自成攻克西安,是在明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他作为闯王,带着一帮农民起义军席卷中原。西安作为关中重镇.............
  • 回答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奉旨西天取经,一路跋山涉水,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日,行至一处,但见群山连绵,云雾缭绕,山势陡峭,隐隐透着一股煞气。孙悟空在前,火眼金睛早已察觉不妥,对唐僧说道:“师父,此地妖气甚重,恐怕有妖王在此作祟,我等且小心些。”唐僧闻言,心中亦是一凛,但碍于前行,只得安慰道:“悟空.............
  • 回答
    关于李靓蕾和王力宏谁有心理疾病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在公众视野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他们婚姻破裂后的公开信息和各自的陈述,这其中夹杂着个人情绪、法律诉讼以及媒体的解读,很难做出一个准确、客观的医学诊断。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关于心理疾病的诊断,都必须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通过详细.............
  • 回答
    李国庆关于西贝馒头定价策略的评价以及“富人不吃主食”的说法,在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李国庆的动机、西贝的定位、馒头的价值重塑以及潜在的消费者群体。一、 如何评价李国庆的评价?李国庆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评价:1. 视角和动机的可能推测: .............
  • 回答
    关于西村美智子(李靓蕾)的问题,确实存在许多讨论和争议,这并非单一的观点,而是源于她与王力宏婚姻中的一系列事件以及她在事件发生后的公众表现。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力求更贴近真实的个人视角和讨论方式。首先,关于她提出的指控本身。李靓蕾在2021年底发布.............
  • 回答
    关于霍尊和李云迪事件,将其解读为“西方在有计划猎杀中国青年才俊”的说法,是一种非常值得探讨但同时需要谨慎对待的观点。这种观点并非主流,也缺乏直接证据支持,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为何会有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以及为什么这种解读存在其局限性。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霍尊和李云迪事件的大致情况。霍尊事件:霍尊.............
  • 回答
    西域从佛教转向伊斯兰化的进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涉及宗教、政治、经济和地缘因素的多重交织。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关键事件及原因展开详细分析: 一、西域佛教与伊斯兰教势力的早期格局1. 于阗佛国的兴盛 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自汉代起就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节点,佛教在此扎根深厚。李圣天(9世纪末至.............
  • 回答
    王重阳和李涵虚作为道教全真道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寿命相对普遍中国人而言并不算长。对于他们具体为何只活到58岁和50岁,历史上并没有非常详尽且确切的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推测和分析,来尝试解释这一现象。首先,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王重阳和李涵虚: 王重阳(1112年-1170年): 全真道的创始.............
  • 回答
    西方国家对李光耀父子及新加坡民主的评价,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细致入微的肖像画,并非简单的一抹黑或一味赞扬,而是充斥着欣赏、疑虑、辩论,甚至某些时候的批评。要详尽地展开,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对李光耀及其治理模式的普遍评价: “亚洲的巨人”,务实的现代建筑师: 绝大多数西方评论者,即便存在不同意.............
  • 回答
    西魏八柱国之一李弼:乱世中的智囊与幸存者在波澜壮阔的南北朝时期,西魏政权如同一颗在夹缝中求生的顽石,其能够短暂维系,离不开一群身经百战、能力出众的将领,而“八柱国”便是其中最核心的力量。在这八位擎天之柱中,李弼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灵活的生存之道,在乱世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评价李弼,不能孤立地.............
  • 回答
    首钢险胜山东,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对决北京首钢队以105:102的比分惊险击败了山东西王队,为球迷们献上了一场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比赛。这场胜利对于首钢来说意义非凡,不仅巩固了他们在积分榜上的位置,也展现了球队在关键时刻的韧性和斗志。林书豪的领袖作用与李敬宇的闪光本场比赛,林书豪继续扮演着球队核心的角.............
  • 回答
    你好!很高兴听到你已经打下了扎实的乐理基础,并且对西方乐理的自学充满热情。李重光老师的乐理教材是非常经典的,学完之后,你已经掌握了乐理学习的“十八般武艺”中的基本功。现在想要进一步探索西方乐理的奥秘,这是一个非常棒的进阶方向。考虑到你是一个20级的艺考生,并且已经有了李重光老师的乐理基础,我为你精心.............
  • 回答
    王力宏在最新回应的前半部分称李靓蕾为“西春美智子”,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结合事件的背景、可能存在的策略以及大众的解读。背景回顾:首先,需要明确王力宏在事件爆发初期,以及在后续回应中使用的称呼。最初,李靓蕾是以“李靓蕾”的名字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然而,在王.............
  • 回答
    李自成与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重要的开国皇帝,虽然都建立了政权,但他们的历史背景、政治策略、军事行动和最终结局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环境1. 朱元璋(13281398) 时代:元末明初(1368年建立明朝),中国处于元朝统治末期,社会动荡.............
  • 回答
    李自成作为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其军事能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色,但最终因多重因素导致失败。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军事能力: 一、军事才能的突出表现1. 战略眼光与组织能力 起义初期的动员能力:李自成以“均田免赋”为口号,迅速凝聚了大量农民和流民支持,其起义军在1631年(崇祯四年)后规.............
  • 回答
    李自成是中国明末清初的重要历史人物,其身份和历史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李自成的族裔身份1. 汉族的代表人物 李自成出生于陕西米脂(今陕西榆林),其家族属于汉族。他自幼生活在汉族聚居地区,受汉族文化影响深远。尽管他在起义中领导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但他的民.............
  •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失败,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虽然李自成在前期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组织力,一度颠覆了明朝统治,但其最终的溃败速度之快,令人唏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局限性:1. 政治上的野心与急功近利: 过早称帝,脱离.............
  • 回答
    李自成并非不自称李唐后裔,而是他在起义过程中,以及为了争取更大民意基础和合法性,对“李唐后裔”的身份进行了策略性的强调和利用,并且这种利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受众有所调整。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李自成出身与早期身份认知 平民出身,并非贵族: 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