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不管柴荣和赵匡胤都没有执行过一个明确的“先北后南”或者“先南后北”战略——虽然怎么看起来“先南后北”都要比“先北后南”更现实……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哪里有机会就去搞一搞,啃不下来就换另外一边啃。
首先以周世宗柴荣为例,954年攻北汉,955年攻后蜀,956-958年攻南唐,959年攻幽州;
再看看宋太祖赵匡胤的,963年灭荆平,964-965年灭后蜀,965年攻北汉,968年攻北汉,969年攻北汉,970-971年灭南汉,974-975年灭南唐,976年攻北汉;
赵匡胤在登基之初的960年,一平定李筠之叛后,就打算是不是趁机搞他北汉一把。然而大将张永德却劝他“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可仓促取也”[1],所以之后宋廷才调转枪头去打了南方诸国。但是晋梁之争始终是五代关系的主线,赵匡胤稍有余力后又总是忍不住回去打北汉;哪怕在对南方用兵期间,也始终保持着对北汉的持续骚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柴荣与赵匡胤前几次进攻北汉,最后都是因为辽国的干涉而被迫撤军的。所以问题不是你愿不愿意灭北汉,而是北汉背靠的宗主国辽国让不让你灭。宋太宗赵光义最后灭北汉之战,前提就是在阻援战斗中击败了辽军主力——当然,这让宋太宗自信心爆棚到觉得可以顺势收复幽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里再整理一下史料记载的“先南后北”理论发展的脉络。
这个理论最早大概是周世宗的谋主王朴与李谷最先提出,其中王朴《平边策》提到:“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算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先易后难”并且把南方当成软柿子的。不过,王朴的思路很清奇,他认为攻击的顺序应该是:南唐--后蜀--幽州--北汉[2],尤其他觉得只要能打下南唐,后蜀和辽国控制的幽州都会“望风而降”。所以对比实际的攻击顺序:北汉--后蜀--南唐--幽州,我们不难发现:周世宗最后还是十动然拒的。
北宋后期流传的故事中有“宋太祖雪夜访普”,姑且不论这个故事是否是宋人根据结果的总结,故事中的赵普则从北方辽国的威胁出发,探讨了“先北后南”面临的风险——“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3]
后来宋太祖的公开定调,则好像是综合了这两种不同角度的最终总结——“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矣。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翰,俟富实则取之。”[4]
至此,“先南后北”光从理论建设的角度上已经非常完善,基本立于不败之地——至于是否执行、如何执行,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如本文最初所说,虽然柴荣和赵匡胤实际上没有严格贯彻“先南后北”的战略,而是哪里有机会就去啃一啃,可是单就结果而言,明显在面对南方诸国时的进展更大。所以,事后诸葛亮的来看,我们只能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如果赵匡胤一开始就严格的执行“先南后北”,那么最终结果可能会比历史上的更好。
而另一种相反的“先北后南”理论,则无论从历史事实上,还是理论建设上都给不出强有力的证明,其逻辑自然也就根本不能成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