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若赵匡胤执行「先北后南」而非「先南后北」的政策,则北宋会如何发展?

回答
假设赵匡胤当年没有秉持“先南后北”的战略,而是采取了“先北后南”的方针,那么北宋的命运轨迹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军事行动顺序的调整,更会牵动整个国家战略的重心、资源配置以及最终的政权性质。

首先,我们得回溯一下历史上的“先南后北”。赵匡胤建立北宋,其最初的战略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当时主要的障碍是盘踞在北方的多个割据政权,特别是强大的北汉和随后崛起的契丹(辽朝)。然而,赵匡胤却选择了“先南后北”的策略,逐一攻灭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吴越等南方割据政权。这有其道理:南方相对富庶,攻打难度较小,能够迅速巩固后方,积累国力,并通过招抚安抚的方式,减少内耗。同时,南方政权也缺乏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威胁宋朝。

如果赵匡胤选择“先北后南”

这会是一条充满荆棘,也可能带来截然不同成就的道路。

一、战略重心与军事压力

直接面对北方强敌: 最大的改变在于,北宋建立之初,其精力将不再是巩固南方,而是要直接与北汉以及更为棘手的辽朝周旋。这就意味着,北宋的军队主力,无论是将领还是装备,都需要第一时间投入到北方边境的防御与进攻中。
军事消耗巨大: 辽朝并非弱旅,其骑兵强悍,且拥有相对成熟的国家治理模式。直接与辽朝开战,无论胜负,都将给初生的北宋带来巨大的军事消耗。粮草、军饷、战马、兵员补充,这些都是庞大的开支。
战争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一旦北宋在北方的战事不利,可能导致边境动荡加剧,甚至引发更广泛的地区性冲突。这会严重阻碍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南方那些割据政权,在北宋全力北顾的情况下,很可能趁机发展壮大,甚至可能联合起来反扑。

二、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

对经济的早期冲击: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旦战略重心转向北方,大量的资源将不得不向北倾斜。南方本应是国家经济的后盾,但如果南方政权尚未统一,就如同后方不安的腹地,其经济潜力难以完全发挥,反而可能成为被动员和搜刮的对象。这对北宋经济的早期发展并非好事。
政治稳定性的考验: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是为了压制武将,稳定政权。但如果北宋一开始就陷入与北方强权的长期军事对抗,可能会让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获得更大的政治影响力。如何在军事前线与后方稳定之间找到平衡,将是赵匡胤及继任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统一进程的长期化: “先北后南”意味着北宋将长期处于一种备战状态,甚至可能面临长期的拉锯战。统一全国的时间将大大延长。一旦北方战局不利,南方诸国的独立性将可能得到加强。

三、对政权性质的影响

军事化倾向的加剧: 长期的北方边境军事压力,很可能导致北宋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机器带有更强的军事化色彩。文官集团的崛起或许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军事将领的话语权可能会更重。
财政负担的持续沉重: 军事开支的持续投入,意味着国家财政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可能会限制在科举制度、文化教育以及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投入。例如,对文官的优待,对文化的繁荣,是否还能像历史上那样得到充分的支持,是个疑问。
与北方民族政权的相处模式: 如果北宋能够成功地在军事上压制住辽朝并进一步统一北方,那么它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王朝,并可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北方扩张或与之建立更稳定的关系。然而,历史上的辽朝虽然在军事上能与宋朝抗衡,但在文化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如果北宋能早日与辽朝交战,并形成一种更强的国家认同,或许能为日后澶渊之盟等事件奠定不同的基础。

四、可能的几种发展路径

1. 军事上的早期成功,但经济和政治承压: 假设北宋军事能力超群,能够迅速击溃北汉,并与辽朝形成有效制衡。这样,北方边境虽然动荡,但整体可控。然而,巨大的军事开支依然会压垮经济,可能导致民怨沸腾,内部改革更加困难。南方政权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也可能发展壮大,增加了后续统一的难度。
2. 长期拉锯战,国力消耗殆尽: 更为可能的情况是,北宋在北方战场陷入与辽朝的长期消耗战。双方兵力、财力不断损耗,北宋可能难以积攒力量去统一南方。最终,北宋可能只是一个偏安北方的政权,甚至因为战事不利而导致更早期的灭亡,或者永远无法完成统一。
3. 战略上的妥协与调整: 另一种可能是在初期尝试“先北后南”受挫后,被迫调整战略,重新回到“先南后北”的轨道。但这无疑会浪费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和国家资源。
4. 北方统一的契机,但后患无穷: 如果赵匡胤的战略果真能令北宋提前统一北方,那将是历史性的突破。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北方民族政权的军事优势,以及他们对中原文化的吸纳能力。过早的军事对抗,可能会激发辽朝更强的抵抗,也可能让宋朝在文化和政治上更加军事化。

五、结论

总而言之,如果赵匡胤选择了“先北后南”的政策,北宋很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它会是一个更具军事色彩、财政压力更大的国家。统一的进程将大大延长,甚至可能因为无法克服北方的强大阻力而导致国家分裂的局面持续更久。

历史上的“先南后北”策略,虽非一蹴而就,但它为北宋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和经济积累期,使其能够以相对稳固的后方去面对强大的北方。赵匡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平衡军事目标与国家实际承受能力,从而奠定了宋朝近三百年的基业,即使后来北宋在军事上屡受挫折,其政治和经济的韧性依然使其能够支撑相当长的时间。

若赵匡胤走了另一条路,那北宋或许不会是我们熟知的那般以文化昌盛、经济繁荣著称的王朝。它可能更像是一个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其政治形态、社会结构甚至民族认同都可能因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一个看似简单的战略选择,足以改写一个王朝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不管柴荣和赵匡胤都没有执行过一个明确的“先北后南”或者“先南后北”战略——虽然怎么看起来“先南后北”都要比“先北后南”更现实……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哪里有机会就去搞一搞,啃不下来就换另外一边啃。

首先以周世宗柴荣为例,954年攻北汉,955年攻后蜀,956-958年攻南唐,959年攻幽州

再看看宋太祖赵匡胤的,963年灭荆平,964-965年灭后蜀,965年攻北汉,968年攻北汉,969年攻北汉,970-971年灭南汉,974-975年灭南唐,976年攻北汉

赵匡胤在登基之初的960年,一平定李筠之叛后,就打算是不是趁机搞他北汉一把。然而大将张永德却劝他“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可仓促取也[1],所以之后宋廷才调转枪头去打了南方诸国。但是晋梁之争始终是五代关系的主线,赵匡胤稍有余力后又总是忍不住回去打北汉;哪怕在对南方用兵期间,也始终保持着对北汉的持续骚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柴荣与赵匡胤前几次进攻北汉,最后都是因为辽国的干涉而被迫撤军的。所以问题不是你愿不愿意灭北汉,而是北汉背靠的宗主国辽国让不让你灭。宋太宗赵光义最后灭北汉之战,前提就是在阻援战斗中击败了辽军主力——当然,这让宋太宗自信心爆棚到觉得可以顺势收复幽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里再整理一下史料记载的“先南后北”理论发展的脉络。

这个理论最早大概是周世宗的谋主王朴与李谷最先提出,其中王朴《平边策》提到:“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算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先易后难”并且把南方当成软柿子的。不过,王朴的思路很清奇,他认为攻击的顺序应该是:南唐--后蜀--幽州--北汉[2],尤其他觉得只要能打下南唐,后蜀和辽国控制的幽州都会“望风而降”。所以对比实际的攻击顺序:北汉--后蜀--南唐--幽州,我们不难发现:周世宗最后还是十动然拒的。

北宋后期流传的故事中有“宋太祖雪夜访普”,姑且不论这个故事是否是宋人根据结果的总结,故事中的赵普则从北方辽国的威胁出发,探讨了“先北后南”面临的风险——“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3]

后来宋太祖的公开定调,则好像是综合了这两种不同角度的最终总结——“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矣。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翰,俟富实则取之。”[4]

至此,“先南后北”光从理论建设的角度上已经非常完善,基本立于不败之地——至于是否执行、如何执行,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如本文最初所说,虽然柴荣和赵匡胤实际上没有严格贯彻“先南后北”的战略,而是哪里有机会就去啃一啃,可是单就结果而言,明显在面对南方诸国时的进展更大。所以,事后诸葛亮的来看,我们只能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如果赵匡胤一开始就严格的执行“先南后北”,那么最终结果可能会比历史上的更好。

而另一种相反的“先北后南”理论,则无论从历史事实上,还是理论建设上都给不出强有力的证明,其逻辑自然也就根本不能成立了。

参考

  1. ^ 《宋史》卷二五五《张永德传》:时并、汾未下,太祖密访其策。永德曰:“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易取也。臣以每岁多设游兵,扰其农事,仍发间使以谍契丹,绝其援,然后可下也。”帝然之”
  2. ^ 《旧五代史》卷一二八《王朴传》:“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
  3.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4. ^ 《东都事略》卷二三《东轩笔录》卷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假设赵匡胤当年没有秉持“先南后北”的战略,而是采取了“先北后南”的方针,那么北宋的命运轨迹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军事行动顺序的调整,更会牵动整个国家战略的重心、资源配置以及最终的政权性质。首先,我们得回溯一下历史上的“先南后北”。赵匡胤建立北宋,其最初的战略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当时主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情感、价值观以及人物动机的复杂交织。如果张无忌的武功不是天下第一,赵敏和周芷若是否还会喜欢他,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赵敏的角度:赵敏是一个极具智慧、胆识和独立精神的女子。她身处蒙古高位,见多识广,见过无数英雄豪杰。她喜欢张无忌,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武功盖世,而是.............
  • 回答
    韩信做齐王时,拥兵30万,占据齐、燕、赵、韩、魏大半个中国,麾下能臣武将众多。如果他选择叛汉,其胜算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韩信拥有的优势:1. 强大的军事实力: 兵力: 30万大军,这是刘邦阵营在早期也难以企及的庞大数字。这支军队久经沙场,.............
  • 回答
    关于方孝儒、铁铉(铁弦)是否会在知道朱棣日后成就非凡功绩后仍选择殉国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道德逻辑及历史评价等多角度综合分析。以下为详细论述: 一、历史背景与人物动机1. 方孝儒与铁铉的身份 方孝儒(1369–1444)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以忠诚著称,曾主持编纂《洪武正韵》.............
  • 回答
    中美作为全球两大超级大国,其关系的演变对国际秩序具有深远影响。若中美爆发战争(尽管历史上从未直接爆发过战争,但潜在冲突风险始终存在),国际社会的反应将取决于多重因素,包括地缘战略、经济利益、安全考量、意识形态倾向以及国际组织的中立性等。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可能的国际反应: 一、国际社会的潜在立场分类1.............
  • 回答
    中国拥有成功举办多届奥运会的丰富经验,如果再次申办奥运会,具备的城市众多。要从中选出“最合适”的城市,需要综合考量一系列关键因素,包括: 现有基础设施及未来升级潜力: 场馆(奥运村、比赛场馆、媒体中心等)、交通(机场、高铁、地铁、道路)、住宿(酒店、奥运村)、医疗等。 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经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假设情景,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家主权、民族认同等诸多因素。如果现实真的按照您设定的这个情景发展,那么这其中包含了多方力量的博弈,并且“胜利”的定义本身就非常主观,不同视角下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谁“胜利”:1. 俄罗斯的视角: 部分.............
  • 回答
    这是一道极具挑战性却又引人深思的问题。若确定一百年后巨行星将撞击地球,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方面都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重塑。以下是我对这种情景下人类文明可能如何发展的详细推测:第一阶段:震惊、否认与恐慌(最初的几年) 全球性的信息爆炸与震惊: 消息的公布将是即时且全球性.............
  • 回答
    如果哥布林真的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我们参考了在奇幻作品中它们普遍的形象和设定,那么它们的战斗力将会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问题。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现实中哥布林可能具备的战斗力:一、 物理属性与身体构造: 体型与力量: 现实中的哥布林通常被描绘成比人类矮小但同样强壮的生物。它们可能拥有相对发达.............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也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如果我是一个拥有这种能力的存在,并且真的要做出选择,我的回答会是:我会选择牺牲自己,阻止疫情的发生,即使无人记得,即使我从未存在过。让我详细地阐述我的思考过程:1. 牺牲的意义与价值: 生命的价值并非仅限于被记得或被感知。 作为一个存在,我的核心目标是尽可.............
  • 回答
    将科幻与中国风相结合,并非简单地将赛博朋克的霓虹灯和飞船置于古老的庙宇或长城之上,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一种文化底蕴与未来想象力的碰撞与共生。这是一种能够引发共鸣、展现独特魅力的全新风格,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视觉风格: 传统意境的未来演绎 东方美学的未来化: 色彩: 褪.............
  • 回答
    清朝若坚持闭关锁国且不与东西方交流,仅凭自身力量发展,在1000年后(即公元2000年左右)发明电视机,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断定为不能。其原因在于:一、 电视机发明并非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跨学科、跨领域长期积累与融合的产物。电视机的发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它建立在一系列基础科学和应用.............
  • 回答
    中国传统武术是否“不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实践和现代解读等多个层面。将这个问题简化为“武术不行,古人如何打架”,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首先,中国传统武术并非“不行”,而是其发展、应用和传承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古代,传统武术是生存、战争、治安和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毋庸置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李白和爱因斯坦都是人类历史上璀璨的巨星,各自在不同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果我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我会选择复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让我详细阐述我的理由:一、 对人类文明的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科学的进步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智商”、“情商”以及“逻辑”的理解,并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体差异的复杂性。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对几个核心概念进行更精确的界定: “世间万事皆基于逻辑”: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命题,通常指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一定的因果关系、规则和模式,可以.............
  • 回答
    您遇到的情况非常可怕,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保护女友的安全是首要任务。以下是一些应对建议,旨在最大程度地确保您和您女友的安全,并为后续的法律追究留下可能:最重要的一点:确保女友的安全是您的首要且唯一的任务。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您的所有行动都必须围绕着保护您女友免受进一步伤害展开.............
  • 回答
    探讨民进党执政台湾对2018年中国大陆可能产生的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且由于这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实际情况会受到当时两岸关系、国际局势以及两岸各自政策的诸多变数影响。以下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国际关系四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可能的“难处”:一、 政治层面:两岸关系的高度不确定性与压力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如果《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没有死,他还会成为周润发最经典的形象和电影中最深入人心的角色吗?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小马哥的死亡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 悲情英雄的宿命感: 小马哥的死亡,恰恰是他悲情英雄主义的极致体现。他为了兄弟情义,为了洗刷宋子豪.............
  • 回答
    国内考研和出国留学,究竟哪个选择能让你的人生轨道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困扰了无数莘莘学子的终极难题。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总会听到各种声音,有人说出国镀金回来就是高薪敲门砖,也有人说国内深造才是稳扎稳打的最佳路径。那么,出国真的就一定比国内考研好吗?这其中的水太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出国 vs .............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在的,挺让人挠头的。一家企业年亏损好几亿,眼瞅着停产了,把员工安置好,每年花出去的钱也比现在少一大截,结果呢?人家还是咬牙坚持着,继续亏。这背后到底是怎么想的?是脑袋被驴踢了,还是另有隐情?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年亏损 3 亿的企业,这绝对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