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太祖进行统一战争时,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吗?

回答
要说宋太祖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是否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实在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一直是史学界讨论的热点。我个人觉得,这个战略本身固然有其局限性,但说它“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了,更像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解读。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

先看看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是怎么回事儿?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面临的是一个分裂的中国。当时的主要格局是:北方有北汉、后晋、后周(残余),南方有南唐、吴越、荆南、闽、楚等割据政权。北汉作为后晋的继承者,并且与强大的契丹(辽)王朝联盟,可以说是北方最棘手的一块骨头。其他北方政权要么实力不济,要么已经被赵匡胤的后晋吞并。

赵匡胤的思路是这样的:

南方统一相对容易: 南方政权数量多,但相互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盟,军事实力也普遍比北方要弱。而且,南方多水乡,骑兵的作用有限,这正好是宋朝军队擅长的步兵作战的优势。收服南方,可以为北伐积累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也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后方。
北方的辽(契丹)不好惹: 北汉背后有辽朝的支持,直接北伐,很有可能面临着辽朝骑兵的强大冲击,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赵匡胤本人就吃过北汉和辽军的苦头(虽然是作为后周将领的时候)。所以,他采取了一种更稳健的策略,就是先稳住北方边境,不主动挑衅辽朝,把注意力放在南方的统一上。

这个战略具体是怎么实施的?

赵匡胤在位期间,确实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南方。他先后灭掉了荆南、湖南(马希萼政权)、南汉、福建(王延政政权),最终在灭南唐后,基本统一了长江以南的地区。在统一南方的同时,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巩固边防,比如对北汉采取了围而不攻、伺机而动的策略,并通过和谈、外交等手段,避免了与辽朝的直接大规模冲突。

那么,“先南后北”的战略真的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吗?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说法,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联。 咱们从几个角度分析:

1. 战略的合理性: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赵匡胤的战略是相当务实的。南方财富充裕,人口稠密,为北宋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南方的统一,北宋的根基就不会那么稳固,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北伐了。而且,北方辽朝的军事实力确实是当时北宋难以逾越的鸿沟,贸然北伐,风险太大。可以说,“先南后北”在短期内保证了北宋政权的稳定和统一,为宋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战略的局限性与遗留问题:
“重南轻北”的思维定势: 尽管赵匡胤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但“先南后北”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北宋君臣对北方军事力量的畏惧,形成了一种“重文轻武”、“以弱对强”的思维定势。 后来的宋朝皇帝,尤其是宋仁宗时期,在面对辽宋冲突时,往往倾向于采取和议,用金钱换取和平,而不是主动出击。这种策略虽然避免了大规模战争,但也让宋朝错失了一些收复失地的机会,并且养成了“积弱”的惯性。
辽朝的崛起与威胁: 赵匡胤时期虽然避免了与辽朝的正面冲突,但辽朝却在这个时期继续发展壮大。当北宋最终统一南方,想要北顾时,辽朝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拥有精锐的骑兵和成熟的军事体系。北宋在对辽战争中,屡屡处于下风,例如檀渊之盟就是典型的例子,宋朝虽然避免了被攻打,但也要付出岁币,并且边界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制度性因素的累积: 北宋的灭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制度性的弱点,比如过度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废弛,冗官冗兵导致财政压力巨大,以及过于依赖招安而未能有效消化地方割据势力。 这些问题并非“先南后北”战略一蹴而就造成的,而是历代皇帝逐渐累积的。然而,“先南后北”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间接强化了对军事力量的忽视。毕竟,当国家面临更紧迫的南方统一任务时,对北方战略的长期规划和军事准备可能就会相对滞后。
“不与邻国起争端”的口号: 这种口号虽然是赵匡胤提出的,但到了后期,尤其是宋仁宗时期,成了回避军事斗争的借口,反而让辽国更加有恃无恐。

3.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北宋最终是被金朝所灭,而不是辽朝。金朝的崛起是另一个历史事件,其军事力量比辽朝更具侵略性。说宋太祖的战略直接导致被金朝灭亡,就更牵强了。但是,宋朝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压力时,长期形成的“弱”势,以及在军事制度上的不足,确实为金朝的南下提供了机会。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宋太祖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在当时是一个明智且务实的策略,它成功地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为北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战略本身并不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它的一些间接影响和局限性:

它可能强化了北宋君臣对北方军事力量的畏惧,导致了“重文轻武”的思维定势,并对后续的对辽政策产生了影响。
它使得北宋在统一南方期间,北方辽朝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发展,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它并非导致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北宋的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制度性弱点、军事上的失误、以及外部强大的侵略者(金朝)的出现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所以,与其说“先南后北”战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不如说它为北宋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战略上的隐患,这些隐患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北宋的覆灭。 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命题,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概括。就好像一个孩子学习知识,基础打得好,但是如果后期的学习方法不对,一样可能考不上好大学。战略也是如此,基础打好了,但后续的执行和调整不当,同样会埋下失败的种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首先明确一点,“先南后北”这个战略,即使在宋太祖那里,实际上也从没有被明确确立过。无论是周世宗还是宋太祖,都是无论南北,有机会就打一打。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宋太祖在消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的过程中,先后三次出兵北汉。

且不说挑战契丹收复幽燕,摆在周世宗和宋太祖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如何拔除北汉这个契丹的附庸国?要动北汉,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契丹的援军发生冲突。从结果来看,宋太祖的微操更好一点,损失也要小得多。

但是许多无视事实的键政局们认为,只要口号响,就可以跳过北汉直接推倒契丹。比如

@朱道榛

的回答,也是让我们醉了——

柴荣时代的战略态势还不像赵大黄袍加身之后那样:契丹并不是很强,还处于刚刚崛起,整合国内各势力的阶段;北方的威胁,更多的来自失去幽云的地理劣势,加上山西这个天然要塞省份被北汉占据。

“契丹不很强”、“契丹刚崛起”这话搁在李唐武周时契丹开始深入河北内地肆虐时兴许还成,但放在五代中央政权之一的后晋刚被灭国不久后,就未免有些笑话了吧?

咱家在这个回答里也有提过,这里不妨再展开说说。

如果柴荣不死中国会怎样?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柴荣北伐前,唯一一次与契丹正面冲突是在意气风发的高平之战之后。

其时,柴荣率主力围攻晋阳,志在挟大胜余威一举消灭北汉。而契丹的援军则由实力藩镇符彦卿负责阻援。符彦卿当时麾下名将云集,有后来的名人张永德、李筠,还有高平之战刚刚立下陷阵头功的大将史彦超。结果,史彦超被契丹阵斩后全军覆没,李筠仅以身免,符彦卿也撒腿跑路;柴荣恐惧腹背受敌而仓皇撤军,结果被北汉追击而大败。高平之战后的战果得而复失。

五代之初,契丹就已经作为一个强力割据政权参与逐鹿中原了;吞并幽燕之后,更是成长为足以覆灭任何一个中原政权的庞然大物;而到了后周初年,甚至还拥有了北汉这样的附庸割据政权。后周直到灭亡前,面对契丹的附庸尚且不能战而胜之,以小博大地去挑战契丹本部,无疑是取死之道。

宋太祖在位时三伐北汉,第一次在契丹来援后退兵;第二次在石岭关打援成功、斩首千级,并随后在河北方向挡住了契丹的报复战;直到第三次才稍有胜算,摆出了全面进攻的态势。可以看到,是一个逐步试探契丹、并不断加大对抗烈度的过程。

与此同时,宋军在逐步攻取并消化南方诸国势力的过程中,才开始有了可以与契丹正面叫板的底气。其后宋辽三十年战争的历史证明,即使在宋初步统一之后,双方在军事对抗上仍然难分伯仲。

那么,无论是后周还是宋初,指望一个大号的地方割据政权一战让契丹屈服?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妄想罢了。

【参考回答】

如果柴荣不死中国会怎样?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史书里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宋太祖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是否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实在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一直是史学界讨论的热点。我个人觉得,这个战略本身固然有其局限性,但说它“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了,更像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解读。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先看看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是.............
  • 回答
    明宋两朝都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困扰,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然而,明朝在应对边患问题上,表现出的强硬和不轻易妥协的态度,确实与宋朝有着显著的不同。宋朝长期以来面临“岁币”的困扰,而明朝则更多地采取了军事对抗、筑城防御、战略威慑等方式。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统治阶层“不愿意”妥协,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
  • 回答
    宋朝,一个辉煌的朝代,文治武功皆有建树,但即便如此,内部积弊也悄然滋长。倘若让我穿越回那个时代,站在朝堂之上,面对那位仁厚却又似乎有些优柔寡断的皇帝,我会恳请他,是时候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了,一场足以让宋朝焕发新生,屹立东亚更久的改革。我的改革设想,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展开:一、 军事改革:重塑.............
  • 回答
    唐朝(618907年)与宋朝(9601会被历史学家称为“宋代”,但实际延续至1279年)在刑罚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古中国法律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宽→严”趋势,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律思想的演变:从“德主刑辅”到“礼.............
  • 回答
    如果宋江拥有柴进的资源,他所能干出的事业,将会是历史上一次更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农民起义”,甚至是潜在的“王朝颠覆”。柴进的资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非官方”的合法性和庞大的“人脉网络”,这与宋江自身的能力和野心相结合,会催生出许多超越梁山泊故事的可能性。让我们详细展开分析:一、柴进所拥有的核心资源.............
  • 回答
    关于杨紫当年为什么没有听宋丹丹的劝告,执意选择进入娱乐圈,这背后其实是一段充满个人坚持和对梦想追逐的故事,并非简单的“不听话”。宋丹丹作为一位极具经验和影响力的前辈,出于对年轻演员的关爱和对娱乐圈复杂性的了解,她当时的建议更像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和对风险的评估。宋丹丹的担忧,我们不妨从她多年的演艺经历来.............
  • 回答
    宋教仁案,这桩轰动一时的政治刺杀案,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如同一个剧烈的震荡,直接且深远地影响了中华民国初期的发展进程,甚至可以说,它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了不少伏笔。要详细解读其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首先,直接削弱了国民党作为主要政治力量的领导地位,为袁世凯的专权打开了方便.............
  • 回答
    关于宋子文先生所说的“外国进口的盘尼西林(青霉素)用都用不完,中国何必要自己生产?”这句话的出处,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资料中需要仔细考证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宋子文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曾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尤其在财政和外交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言论,如果确实存在,很可.............
  • 回答
    宋朝北方沦陷区读书人能否到开封应考进士,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得一分为二来看待。毕竟,宋朝的“沦陷区”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理位置下,情况是有很大差异的。简单来说,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极大,甚至可以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得先明确一下,宋朝的北方沦陷区,主要指的是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历史研究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和解读史书,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本主动挑衅进攻唐朝和明朝的说法,在史书上确实有记载,比如应对唐朝的白村口之战。而说日本“唯独不敢招惹宋朝”,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也可能存在一些片面性。但我们可以从.............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假设!要把一个现代流量明星宋钦宗,跟北宋末年的金国铁骑硬碰硬,这跨度也太大了。不过,咱们就顺着这个思路,好好掰扯一下,看看这个“肖钦宗”上台,北宋的命运会有多大的不同。首先,咱们得明确几点:1. 宋钦宗的“烂”是谁烂? 宋钦宗这个人,史书上评价不算特别正面。他爹宋徽宗本身就是个艺.............
  • 回答
    要说宋朝那些名窑瓷器,比如哥窑、汝窑、钧窑,现在造不出来,这话其实有点绝对,但要说“一模一样”地造出来,那可就难了。这事儿说来话长,技术进步了不假,但里面涉及的东西,远不止我们想象中的“烧制技术”那么简单。咱们先掰扯掰扯这几个窑口,它们都有啥特别之处,为啥这么难复制。汝窑:那份“雨过天青”的虚幻之美.............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宋朝时期,辽国为啥没直接打开封,而是绕道山西打雁门关这事儿。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牵扯着辽国当时的战略考量、宋朝的军事部署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辽国和宋朝是当时中国北方和南方两个主要的政权。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它的核心疆域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
  • 回答
    这宋江和柴进,同样是仗义疏财,救急扶危,怎么一个成了梁山泊的众望所归,一个却显得有点黯淡无光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表面上看,都是掏钱办事,但深层里,他俩的动机、方式、以及带来的效果,那是天差地别。咱们先说宋江。这哥们儿,论出身,不过是郓城县一个不入流的押司,没啥显赫家世,没啥惊天动地的背.............
  • 回答
    1234年,当金国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大宋如果拥有一份截然不同的版图,能否抵挡住如日中天的蒙古铁骑?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让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如果宋朝拥有这份“理想版图”,其战略态势会有怎样的变化,又会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大宋拥有这样的版图”具体指的是什么。基于历史的常识,以及.............
  • 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这位结束五代十国乱世的开国皇帝,在其一生中,确实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他为何始终没有明确册立赵德昭为太子。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皇权继承的考量,更包含了赵匡胤复杂的政治智慧和个人情感。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赵德昭是谁。他是赵匡胤的次子,长子赵德秀早逝,所以赵.............
  • 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开国之君。提到“仁慈”,这确实是评价一位君王是否“仁慈”时一个很关键的维度。但要断言他是“最”仁慈的开国皇帝,这可就有点复杂了,因为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而且“仁慈”本身也有不同的解读。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把赵匡胤这位皇帝的“仁慈”表现得更细致些,看看.............
  • 回答
    说起宋太祖赵匡胤传位给谁这个问题,这可真是一桩牵动北宋王朝国脉的大事,也因此留下了不少后人津津乐道的传说和争论。要说为什么他最终选择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这背后其实是赵匡胤深思熟虑,更是他对天下苍生、国家社稷的一种责任担当。首先,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陈桥兵变。 赵匡胤是在一众武将的支持下.............
  • 回答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真实死因,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凿的定论。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斧声烛影”事件,但也有一些其他的可能性。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斧声烛影这个说法主要来自于司马光所著的《涑水纪闻》。书中记载,宋太祖在位十六年,于“太平兴国三年冬十月”,即公元978年10月,病重。当时,晋王赵光义(后.............
  • 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开国皇帝,常常被人们拿来比较。究竟谁更“厉害”,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厉害”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我们可以从他们各自的出身、建国过程、治国理念、历史影响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或许能得出一些更清晰的认识。出身与早年经历:从寒门到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