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首先明确一点,“先南后北”这个战略,即使在宋太祖那里,实际上也从没有被明确确立过。无论是周世宗还是宋太祖,都是无论南北,有机会就打一打。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宋太祖在消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的过程中,先后三次出兵北汉。
且不说挑战契丹收复幽燕,摆在周世宗和宋太祖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如何拔除北汉这个契丹的附庸国?要动北汉,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契丹的援军发生冲突。从结果来看,宋太祖的微操更好一点,损失也要小得多。
但是许多无视事实的键政局们认为,只要口号响,就可以跳过北汉直接推倒契丹。比如
@朱道榛的回答,也是让我们醉了——
柴荣时代的战略态势还不像赵大黄袍加身之后那样:契丹并不是很强,还处于刚刚崛起,整合国内各势力的阶段;北方的威胁,更多的来自失去幽云的地理劣势,加上山西这个天然要塞省份被北汉占据。
“契丹不很强”、“契丹刚崛起”这话搁在李唐武周时契丹开始深入河北内地肆虐时兴许还成,但放在五代中央政权之一的后晋刚被灭国不久后,就未免有些笑话了吧?
咱家在这个回答里也有提过,这里不妨再展开说说。
如果柴荣不死中国会怎样?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柴荣北伐前,唯一一次与契丹正面冲突是在意气风发的高平之战之后。
其时,柴荣率主力围攻晋阳,志在挟大胜余威一举消灭北汉。而契丹的援军则由实力藩镇符彦卿负责阻援。符彦卿当时麾下名将云集,有后来的名人张永德、李筠,还有高平之战刚刚立下陷阵头功的大将史彦超。结果,史彦超被契丹阵斩后全军覆没,李筠仅以身免,符彦卿也撒腿跑路;柴荣恐惧腹背受敌而仓皇撤军,结果被北汉追击而大败。高平之战后的战果得而复失。
五代之初,契丹就已经作为一个强力割据政权参与逐鹿中原了;吞并幽燕之后,更是成长为足以覆灭任何一个中原政权的庞然大物;而到了后周初年,甚至还拥有了北汉这样的附庸割据政权。后周直到灭亡前,面对契丹的附庸尚且不能战而胜之,以小博大地去挑战契丹本部,无疑是取死之道。
宋太祖在位时三伐北汉,第一次在契丹来援后退兵;第二次在石岭关打援成功、斩首千级,并随后在河北方向挡住了契丹的报复战;直到第三次才稍有胜算,摆出了全面进攻的态势。可以看到,是一个逐步试探契丹、并不断加大对抗烈度的过程。
与此同时,宋军在逐步攻取并消化南方诸国势力的过程中,才开始有了可以与契丹正面叫板的底气。其后宋辽三十年战争的历史证明,即使在宋初步统一之后,双方在军事对抗上仍然难分伯仲。
那么,无论是后周还是宋初,指望一个大号的地方割据政权一战让契丹屈服?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妄想罢了。
【参考回答】
如果柴荣不死中国会怎样?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史书里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