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耻是活该,是偶然中的必然。
我想用一篇小说的开头来说。
靖康之变,不该成为靖康之变。它本该只是一次土木堡。
北宋不缺李纲这样的臣子,更不缺将领,宗泽,岳飞,种师道……
北宋的名臣堪称磅礴;
北宋的兵力并不匮乏;
北宋的民心可堪一用。
可汴梁偏偏陷落了。
山河破碎;
帝王牵羊;
千里江山易手。
北宋缺名君,北宋在最需要名君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艺术家。
那就换一位名君。
让名臣坦荡,
让将士安然,
让大散关的秋风,奔腾在应该奔腾的地方。
当时的金国明显的吃不下东京。而且宋钦宗跟一个傻子一样以为他自己是李二凤,居然跑到金国大营里去谈判。然后终于跑去北狩了。大量的皇室宗亲,大臣的女人,大宋的子民被抓走,当妓女的当妓女,当金人小老婆的当小老婆。
而且里面还有一个神奇的操作,够绝的。
最后,靖康耻的必然性是,宋朝的三个皇帝太怂,太挫,太笨蛋。
别瞧不起六甲神兵,相对于北宋的正规军来说,六甲神兵的表现已经不错了,我们看看北宋其他军队的表现:
河北禁军,经过北宋多年的经营后,河北禁军所剩无几,大多不战而降;
义胜军,驻防山西地区,不战而降;
朔宁军,驻防朔州,南下支援太原,至太原城下时发生哗变,不战自溃;
驻京禁军:主力由梁方平率领驻守黎阳,不战而逃;何灌驻守黄河南岸,不战自溃;金军第二次南下,北宋禁军十余万人据河防守,不战自溃,金军渡河后,留下了句名言:“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辈岂能渡哉!”
麟府军,与金军战于交城,后降金;
鄜延军:代表人物是刘延庆、刘光世父子;
刘延庆于宣化四年伐辽,以二十万众面对耶律大石几千兵马,不战自溃;金军第二次南下,刘延庆防守汴京,部队发生哗变,不久后弃城而逃;
刘光世,金军第一次南下时,率兵援太原,不战自溃;
泾原军:第一次汴京之围时,姚平仲率兵劫营,结果搞得满城皆知,全军覆没;
秦凤军:代表人物是种师道兄弟,宣和伐辽时,种师道率宋军主力布防于白沟,结果被兵力不足其五分之一的辽军半日击溃;太原之战时种师中率兵九万驰援,行至榆次发生哗变,不战自溃;
熙河军:太原之战时,姚古率兵六万驰援,行知盘陀后遭遇金军,不敢前进,种师中部崩溃后不久被击溃;
环庆军:金军第二次南下时由范致虚率兵二十万驰援开封,行至邓州时遭遇金军斥候,军队自行崩溃;
河北义军,由宗泽招募,代表人物有丁进、李成、杨进、张用、王善、王彦等人,大部分都成了伪齐的肱股之臣;
南方义军,张叔夜率兵十五万入援汴京,结果发生哗变,发挥了不小的副作用。
这么一看,其实六甲神兵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了,起码敢出城作战,还吓了金人大一跳,要是北宋的军队都有这个水平,没准北宋还真灭亡不了。
可以确定的是,宋徽宗上位时,当时的人一定想不到靖康之变。
就跟勃列日涅夫去世时怎么也料不到十年后苏联解体一样。
赵佶这个人,要命就要命在他不整实的,整一大堆虚的。花石纲,行《五礼新仪》,改公主为“帝姬”。叫公主帝姬这事,上下几千年,好像也就他这么整过……章惇说“端王性轻佻,不可为君”,一定是看穿了他的性情。他知道这人当国君肯定极度不务实啊……
吃喝玩乐不要紧。古今中外很多君主都爱吃喝玩乐,朝代也没在他手上断送。英国的查理二世爱吃喝玩乐吧?他比他弟弟坐在位子上长很多。
人做事就怕脱离实际,沉迷于自己的空中楼阁中。偏偏这个人是国君。
跟金兵碰撞后不少中原宋军武备废弛的弱点暴露出来。那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军队变得跟散沙一般?赵煦去世此时已有二十多年,中间这二十多年,皇帝都干什么去了?
赵佶任命童贯,当时曾引来吐槽“以宦官为上介,国无人乎?”这跟李隆基父子迎入宦官监军有区别吗?
他这种人跟戈尔巴乔夫有一个共同特点,真碰上事情,就知道推卸责任。之前的张觉事件,暴露了他绣花大枕头的本质。金军一下来,他不担当,先甩锅走人。
偏偏他不会教儿子,儿子也个个跟他一样没担当,甚至比他还蠢。偏偏他不死心,跑了又想掌权。
这时,靖康之变的发生,也是必然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