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朝鲜因全球疫情等原因无法参加北京冬奥会,但表示将全方位支持和声援中国,这将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朝鲜因全球疫情等原因无法参加北京冬奥会,但表态将全方位支持和声援中国,这一决定和表态,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却又饱含深意。撇开疫情这个最直接的理由,其背后折射出的地缘政治、朝中关系以及国际舞台上的微妙互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在表层上看,朝鲜的“支持和声援”是对中国一种姿态上的肯定。

政治上的声援,重申“同志加兄弟”的特殊关系。 朝鲜在最需要国际支持的时刻,尤其是面对西方国家因人权问题抵制北京冬奥会的背景下,选择明确站出来表达支持,无疑是在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即便受限于疫情,朝中两国依然是牢不可破的“盟友”。这对于中国来说,尤其是在外交领域需要“团结力量”以应对挑战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加分项。毕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有一个坚定的支持者,远比几个国家的空洞的“道义支持”来得实在。
“全方位支持”的模糊性,留有操作空间。 朝鲜用了“全方位支持”这样一个词,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需要打上问号的。考虑到朝鲜自身的经济和技术实力,这种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口头上、宣传上,以及在国际场合的集体发声。例如,在国际奥委会或联合国等场合,朝鲜可能会跟随中国的立场,对抵制行为进行批评,或者在媒体上发表支持中国举办冬奥会的文章。这种“象征性”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中国在外交上可能出现的孤立感。

然而,更深层次的影响,则体现在地缘政治和朝中关系的微妙互动上。

巩固地区稳定,牵制外部压力。 对于朝鲜而言,与中国的紧密关系是其政权生存和地区战略的关键。通过支持北京冬奥会,朝鲜实际上是在加强与中国的政治协调,也间接表明其不屈服于美国及其盟友压力的立场。在一个普遍对中国“疑虑重重”的国际环境中,朝鲜的“挺身而出”可以被视为一种对美国主导的地区战略的一种微妙反制,为地区稳定增添了不确定性,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可以对其施加影响的侧翼。
朝鲜的“牌局”艺术,借机博取利益。 毋庸置疑,朝鲜的每一次外交动作,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背后总有自身的利益考量。朝鲜此次表态,很有可能是在为自己争取在中朝关系中的主动权。随着朝鲜经济的持续困难,以及其在无核化谈判中的停滞不前,它需要中国的持续援助和外交支持。通过在事关中国颜面的北京冬奥会问题上表达支持,朝鲜可以期待中国在经济援助、食品援助,甚至是在国际社会对朝制裁问题上给予更多“通融”。换句话说,朝鲜是在用自己的“支持”,来“交换”中国的“关照”。
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一个侧面的观察。 朝鲜作为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员,其缺席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遗憾。而其表态支持,则在一定程度上突显了政治因素对体育盛会的影响。在西方国家以各种理由抵制的情况下,朝鲜的这种“非西方”力量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了一抹“意识形态”的色彩。这对于那些试图将体育与政治完全剥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反例。

更具体地来看,这种支持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媒体宣传和舆论造势: 朝鲜的官方媒体,如朝鲜中央通讯社、劳动新闻等,一定会就北京冬奥会进行积极报道,强调中国举办冬奥会的成功,并借此机会赞扬中朝友谊。这会在其国内形成一种正面宣传,同时也在国际上发出微弱但清晰的声音。
2. 外交场合的协调: 在联合国、国际奥委会等国际组织,朝鲜的外交官可能会与中国代表保持密切沟通,在相关议题上相互支持,共同反对带有政治色彩的抵制行为。
3. 潜在的经济或物资援助(有限): 虽然朝鲜自身经济困难,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能会在某些领域向中国提供一些有限的帮助。这可能不是直接的经济援助,而是例如在某些联合国安理会投票中,跟随中国的立场,或者在两国边境贸易方面进行一些“配合”。但考虑到朝鲜自身的处境,这种“全方位”更多是概念上的,而非实质性的。

总结一下,朝鲜无法参加北京冬奥会,但公开表达全方位支持和声援,其影响是多维度的。

对中国而言: 这是一个政治上的“雪中送炭”,巩固了朝中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西方国家的政治施压。
对朝鲜而言: 这是其外交策略的一部分,通过支持中国来争取自身利益,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独立自主”的姿态,并牵制其面临的外部压力。
对国际社会而言: 这再次证明了地缘政治与体育赛事的纠葛,以及朝中两国在特殊时期的战略抱团。

当然,这种“全方位支持”的力度和实际效果,还需要结合朝鲜的国情和国际局势进行动态观察。但无论如何,在这样一个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国际关系复杂交织的背景下,朝鲜的这一表态,无疑为北京冬奥会增添了更多政治和地缘战略上的解读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朝鲜不来北京的原因是,它来了也不能参赛——去年不参加东京奥运会后,9月份国际奥组委对朝鲜做出禁赛决定(至2022年底),北京冬奥会就在禁赛期内。全球疫情是一个最好的借口,朝鲜也顺水推舟反正来不了,那就口头上「全方位支持和声援」。


从整个奥运历史来看,论用奥运会作为“要挟和谈判的筹码”,世界上还真想不到有什么国家比朝鲜更精的……

不过还是主要就奥运会竞技成绩的层面说一下,四个字:

影响不大。


朝鲜第一次进入奥运大家庭,参加的就是冬奥会(1964年因斯布鲁克)。

但事实上因为各种原因,朝鲜对奥运会一直“忽冷忽热”。这里也有开头提到的,奥运/体育一直在追求、试图减少场外政治因素的影响,但朝鲜非常懂得利用奥运会作为谈判和利益拉扯的筹码,拒绝参赛的借口也是五花八门,包括多次口头答应参赛而后又出尔反尔。

拿冬奥来说,从1964因斯布鲁克到2022北京一共16届赛事,朝鲜缺席7届,参赛率只有56%,比夏奥会的出战率还更低些(77%)。


而且对于一个有山有雪、有较长冬期的北方国家,朝鲜理应很适合冬奥项目/冬季运动,可事实上朝鲜的冬奥成绩完全没法和竞争更激烈的夏奥比。参加的9届冬奥会,朝鲜一共只拿到1银1铜、两枚奖牌(1964因斯布鲁克1银,1992阿尔贝维尔1铜),非常平庸。

作为对照,朝鲜参加的近三届夏奥,拿到金牌2/4/2枚,总奖牌榜排名第31(2008北京)、21(2012伦敦)、34(2016里约),相比其经济和人口,不能说特别糟糕。

如果去年夏天前往东京奥运会,朝鲜也依然存在几个夺牌/夺金点。

但冬奥就乏善可陈了,就算能派团来北京,大概率挂零回府,也拿不到什么名次。



历史上朝鲜最拿得出手的冬奥项目是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这同样是韩国最擅长的——

韩国要比朝鲜更早参加冬奥会,可前十届都颗粒无收,朝鲜则是第一次参加冬奥就由韩弼花拿到朝韩两国的第一块冬奥奖牌(银),可以说起点还更高一些。结果从1992年阿尔贝维尔开始,朝鲜只有一个李玉实拿了块铜牌,韩国则开始大爆发,一跃成为冬奥强国。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奖牌拿到手软(韩国超过90%的冬奥奖牌都来自速滑和短滑),朝鲜则在冬奥彻底失去存在感。

每届冬奥会,朝鲜参加的项目和选派运动员都越发零星(当然也没有多少能达到冬奥标准的选手)。



所以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为什么朝鲜对冬奥会那么冷淡:

第一,朝鲜本身就是非常适合冬季运动的国家,先天自然条件在那。冬奥参与国撑死了80左右的国家地区,这其中还有大量重在到场的热带国家,朝鲜完全可以考虑投入资源在冬奥运动上;

第二,冬奥项目对群体参与度的要求要比夏奥低得多,朝鲜既然能在举重摔跤等夏奥项目上有作为,那冬奥依然可以这么执行。个别项目发力+体制内培养,实现成绩突破并不见得天方夜谭;

第三,朝鲜在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上曾有过一定的实力,甚至还曾经比如今强大的韩国有优势些。包括花样滑冰等,都具备一定基础;

第四,也是最朝鲜特色的,相比其它国家得到的经济荣誉和社会地位,在朝鲜通过体育项目拿到名次/奖牌,是少有的可以彻底改变阶级的方式。还能代表朝鲜更多的亮相世界舞台。

可对冬奥会,朝鲜始终没有太重视起来。


这一点,光拿经济因素去解释不太站得住脚。到职业竞技层面的体育,整个投入都是很烧钱的,也普遍需要大量的团队和物力。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举重只需要护具和杠铃即可”。而且即便对朝鲜的禁运里涉及到运动器械,很多朝鲜运动员还是有大量时间在欧美加等地区进行训练。

器械和训练上的问题未必那么大。



另外朝鲜很多关于奥运会的争议,多数都和南边的邻居有关。比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朝鲜要求共同举办无果,直接派特工恐袭炸了大韩航空的一架客机;比如双方在奥运会上的联合代表队、联合进场时,各种形式上的扯皮。

很难用正常的国家思维去理解朝鲜。


2018年平昌冬奥会,朝鲜和韩国曾经组过女子冰球联队,35人大名单里23个韩国人、12个朝鲜人,然后每场比赛商量好必须上至少3个朝鲜选手。

这支联队显然形式大于实际,1+1并未直接形成战力提升,三场皆负。



但对朝鲜运动员来讲,起码这也是一种参与的可能。只可惜朝鲜如今这样的机会都越来越少、被自己掐灭否决。

如今朝鲜的很多运动员,尚有一定实力的,包括上面提到的花滑组合梁泰玉和金柱植(17年亚洲冬运会铜牌,也是唯一直接拿到平昌冬奥会参赛资格的朝鲜运动员),在这样并不积极的国家政策面前,未来只能慢慢淡出体育舞台了。


user avatar

鲜血凝结成的友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