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晋商的兴起是因当地的土地贫瘠人们无奈而经商,还是当时朝廷于蒙古兴兵、屯兵?

回答
晋商的崛起,并非单一原因促成,而是多种因素盘根错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当地土地的贫瘠和人们寻求生计的迫切愿望,与明清时期国家在北方边疆的军事部署和经济政策,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要说哪一个更“根本”,则需要更细致的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看“土地贫瘠,人们无奈经商”的说法。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地方。虽然山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但农业生产条件并不优越,尤其是在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缩小,粮食产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使得山西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和丘陵地带,土地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当靠土地吃饭这条路越来越窄,生存变得艰难时,人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其他领域。这种“无奈”并非意味着晋商是完全被动的,而是说,恶劣的自然环境倒逼着山西人必须发挥出更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去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他们不甘于仅仅依靠那点有限的土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这种强烈的求生欲和对财富的渴望,是晋商能够走出山西、闯荡天下的重要内在驱动力。他们从小商小贩做起,凭借着吃苦耐劳、精打细算的本领,一点点积累资本,逐步发展壮大。

然而,如果仅仅将晋商的崛起归结为土地贫瘠,那就未免过于简单化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推力,来自国家在北方边疆的军事政策,特别是明清两朝与蒙古的长期军事对峙和屯兵政策。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抵御北方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策略。在长城沿线,特别是山西北部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卫所,驻扎着数量庞大的军队。军队的供给,尤其是粮草、军需品,都需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边关。这就在边疆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消费市场。同时,为了支持军事行动,朝廷也会鼓励商贸活动,并对边贸采取一些扶持或管理的政策。

到了清朝,虽然统治者变更为满洲,但对北方边疆的重视并未减弱。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为了巩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也持续在边疆地区进行军事部署和屯垦。特别是在对准噶尔的战争中,需要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支持。这些军事活动,极大地刺激了边疆地区的商业发展。

那么,晋商是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崛起的呢?

首先,山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山西紧邻蒙古,是连接中原与漠北的重要通道。这使得山西商人能够成为连接边疆和内地的桥梁。他们利用长城沿线的贸易节点,开展与蒙古地区的互市贸易。

其次,朝廷的军事需求为晋商提供了巨大的商机。朝廷需要粮草、军服、武器、马匹等各种物资,这些都需要商人来采购和运输。晋商凭借其精明的头脑和强大的组织能力,能够高效地完成这些任务,并从中赚取丰厚的利润。例如,他们经常承担为军队供应边粮的任务,这不仅能获得朝廷的报酬,还能通过其他途径,如粮食的差价、军需品的“搭售”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收益。

再者,朝廷的屯兵政策也催生了边疆地区的商业集聚。军队的驻扎,带来了大量的消费人口,也促进了当地城镇的发展。晋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纷纷在边疆的军事重镇设立商号,抢占市场份额。

更重要的是,晋商在与政府的合作中,逐渐掌握了与官僚体系打交道的技巧,甚至发展出“官商”的模式。他们通过与官员的良好关系,获取信息、争取特权、规避风险,甚至为官员输送利益,从而在商业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便利和优势。朝廷在某些时期,为了筹集军费或发展经济,也会出台一些鼓励商贸的政策,或者默许甚至纵容一些商业行为,这都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所以,与其说晋商的兴起是“因为”土地贫瘠“而”经商,不如说是土地贫瘠“促使”了他们去寻找生机,而当时朝廷在北方的军事部署和相关政策,则为这种生机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和最直接的商机。可以说,土地贫瘠是晋商走出去的“拉力”,而边疆的军事需求和政策则是将他们“推”向商场的“推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晋商的辉煌。晋商的成功,是他们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无奈”的求生,也有“有为”的机遇把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晋商”这个概念,并不只局限在明清两朝,更不只是依赖于明朝的开中制和清朝在关外兴起后所谓“走私生意(即明末山西商人冒险同关外的满蒙从事贸易)”。早在春秋战国时,晋商就出现了。武则天的祖父武华、生父武士彟,也是隋唐时代的晋商。

晋商能在春秋(甚至在此前就有)就出现,而各个朝代的晋商之间并没有血统、政治资历之间的传承关系,这是因为,山西这个地方物产丰盛,一向有东西可卖。

地上有森林木材、动植物资源,晋南运城的盐池;地下有储备丰富的煤、铜、铁。

山西的地形,在中国也比较特殊——表面上看,山西和四川,都是“盆地之富”。但是二者具体说起来就不一样了:四川的盆地,高度集中在一个成都平原,周围四面八方都是山,把盆地围在中间,是个非常明显的聚宝盆


但是山西可不一样,太行山系纵贯全省,从东边的太行、五台山,到西边的吕梁山,以及晋南的王屋、中条山,间错分布,这些南北走向的山脉把山西省的地形都割碎了,在山脉之间,分割出诸如汾河流域的临汾盆地、太原盆地,滹沱河流域的忻州盆地,桑干河流域所处的大同盆地等盆地。

如果咱们用手按照东西方向去摸山西省,手感就是一道深一道浅,疙疙瘩瘩,忽起忽落,波浪一样的体会。


山西这种两道大山之间分布盆地,两个盆地以大山相隔的地形,对于人类活动,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1、好的方面,就是这些盆地,都是主要河流的河谷平原,土壤肥沃,适居易耕,堪称是孕育文明的沃壤,周边大山里林木资源又多,地下矿产还挺丰富,真是如歌里唱的“人说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五谷香~~”;

2、坏的方面,就是盆地太散碎了,每块盆地的面积都不大,确实养人,但养不了太多的人,随着盆地的人口膨胀,人地矛盾很快就凸显出来,只能向外迁移。因此山西几千年来,都是北方重要的人口迁出大省。

本身物产丰富,人口又多,这就促使他有和外界展开物质交换的需求,从山西走出来的移民,除了务农,就要有一部分人选择经商。必定要把本省内的一些过剩资源,以贸易的形式运出去。

这才是产生晋商的本质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晋商的崛起,并非单一原因促成,而是多种因素盘根错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当地土地的贫瘠和人们寻求生计的迫切愿望,与明清时期国家在北方边疆的军事部署和经济政策,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要说哪一个更“根本”,则需要更细致的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土地贫瘠,人们无奈经商”的说法。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
  • 回答
    晋商的崛起,绝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劳、胆识和智慧的结晶。要说他们为何能成为影响中国商业格局数百年的巨擘,那得从头细细道来。一、 天时地利人和,地理环境的馈赠首先,得说说晋商的老家——山西。这地方,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就是煤矿和高原的代名词,但正是这看似贫瘠的土地.............
  • 回答
    关于“明末晋商是汉奸”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理解其产生的背景、论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汉奸”过于片面,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一、 “汉奸”论的来源与核心论点这种言论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与清朝的经济往来与合作: 最核心的指控在于,.............
  • 回答
    晋商,这个曾经响彻中华大地的名字,如同昨日黄花般凋零,令人扼腕。回溯历史的长河,晋商的兴衰变迁,不仅仅是一个商帮的没落,更折射出时代巨变的洪流,以及诸多深层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晋商为何没落,绝非一蹴而就,也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细细梳理:一、 时代大潮的裹挟:王朝更迭与经济.............
  • 回答
    晋朝时期,军容鼎盛,文治武功皆有可观,然而在与匈奴的较量中,却屡屡受挫,甚至不堪一击,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因为匈奴勇猛,晋军羸弱这么简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这场看似悬殊的对决。首先,晋朝的军事体制和将领素质,远不如其表面看起来.............
  • 回答
    战舰无声,江山易主:晋灭吴之战中,那支曾叱咤风云的东吴水师缘何沉默?公元280年,历史的滚滚洪流汇聚于长江之上。统一中国的宏伟画卷即将落笔,而描绘这关键一笔的,是强大的晋王朝。彼时,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东吴,正面临着来自北方的灭顶之灾。然而,令人扼腕的是,那支曾以“控弦万队,飞钩巨舰”闻名于世,.............
  • 回答
    晋八王之乱与南明内斗,同为汉族政权内部的剧烈动荡,但若论“内斗巅峰”,其内涵和外延却有着显著的区别。要判断哪个是巅峰,我们需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参与人数与权力层级: 晋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的核心参与者是司马氏家族的宗室诸王。晋朝的宗室藩王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这在历史上.............
  • 回答
    晋灭吴,孙吴政权也就此终结。仅十年后,也就是公元291年,中国就迎来了“八王之乱”这个政治大动荡。按理说,国破家亡的孙吴宗室,应该会有一些血性十足的后裔,趁着西晋内部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试图复国雪耻。但事实却并未如此,一个孙吴的复兴势力都没有站出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绝非仅仅是“没有人.............
  • 回答
    晋语和普通话,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区别,用“天壤之别”来形容或许有些夸张,但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绝对是实事求是。就好比一个南方人和一个北方人,虽然都是中国人,但他们说的“话”听起来可能完全是两码事。咱们就从几个大家最容易感受到的方面来说道说道。一、语音:声母、韵母、声调,样样都有“小脾气” .............
  • 回答
    晋国攻打吴国时,吴国在长江里布置铁链阻止晋军渡江,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并非普遍记载,也没有像赤壁之战中曹操被火攻那样成为广为人知的军事壮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可能性,以及历史上确实存在的、类似但性质不同的防御措施。为什么“长江铁链”的说法可能不那么普遍?首先,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晋国(这里.............
  • 回答
    新晋管理者,就像刚下水的泳客,心里既有对新身份的兴奋,也难免会手足无措,一不留神就踩进一些坑里。这些坑,说白了就是他们还没来得及熟悉的“管理规则”和“人情世故”。我从观察和经验里总结了几个特别容易犯的错,希望能帮新晋管理者少走些弯路。1. 急于求成,过度控制欲强:这是最常见的毛病。刚从基层员工变成管.............
  • 回答
    晋祠,这座坐落在太原市西南、风光秀丽的悬瓮山麓的古老园林,是山西省最负盛名、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之一。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个融合了皇家祭祀、园林艺术、宗教文化和民俗信仰的立体画卷,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记忆。晋祠的魅力所在,究竟是什么?晋祠的吸引力是多维度的,可以说,它触及了每一个热爱历史.............
  • 回答
    作为一名新晋管理者,面对曾经的平级同事现在成了你的下属,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巧妙处理的局面。毕竟,你们曾经是并肩作战的伙伴,如今身份的转变,很容易让旧有的关系模式产生摩擦。要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关键在于尊重、沟通、公平和以身作则。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更详细地讲讲如何与这些“前同事”下属相处,希望能给你一些.............
  • 回答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管理岗位的新晋管理者,面试工作无疑是你必须面对的,也是决定你团队未来构成的重要一环。别把它当成一场“审判”,更应该看作是一次“寻宝”或者“对话”。做得好,你就能为团队找到真正能一起打拼的战友;做得不好,则可能为团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那么,怎么才能在面试这件“大事”上,做得有声有.............
  • 回答
    “晋显风流,闻鸡起舞弄清影”这副上联,颇有文人雅士的气韵,也暗含了人生哲理。要对出绝妙的下联,我们得先拆解上联的精妙之处。上联的构成与意境解析:1. “晋显风流”: “晋”: 既是朝代名(晋朝),又包含“晋升”、“前进”的含义。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महत्वपूर्ण的时期,涌现了许.............
  • 回答
    要说骂人话里“透”这个字,那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在咱们汉语里,特别是在北方那些说着晋语的朋友们那儿,用得那是相当地地道。首先,你要知道,“透”字本身就带有那种深入骨髓、彻底没辙的意思。比如说,咱们说一个人“累透了”,那肯定是累到不行了,一点力气都没了。所以,把它用到骂人的语境里,那效果一下就上.............
  • 回答
    晋灭吴之战是西晋统一中国的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80年(太康元年)。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仅历时数月,最终以西晋灭亡东吴、实现南北统一告终。这一结果看似迅速,实则背后蕴含了多重政治、军事和战略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将从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为何这场战役能在短时间内结束。 一、历史背景:三国.............
  • 回答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末期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秦国、楚国、齐国作为当时的主要强国,是否能够“约好一起出兵瓜分了晋国”呢?答案是: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非常困难,而且即使瓜分了,也并非易事,并会引发新的复杂局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一边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一边是冲锋陷阵的英雄,听起来都让人心头小鹿乱撞。不过,谈恋爱可不是选谁更“厉害”,而是谁更适合你,能和你一起走得更远,让生活更精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两位“潜力股”,看看谁更能俘获你的芳心。新晋骨科医生:稳健,专业,生活中的“定海神针”想象一下,你.............
  • 回答
    《江山如此多娇》: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扶贫剧,但未能完全展现其潜力罗晋和袁姗姗主演的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作为一部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作品,在播出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总体而言,这部剧在传递积极向上、展现脱贫攻坚的艰辛与成就方面,有着一定的正面价值,但其在艺术表现、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上存在一些不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