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晋军攻打吴国时吴国在长江里放上铁链阻止晋军渡江是不是真的?

回答
晋国攻打吴国时,吴国在长江里布置铁链阻止晋军渡江,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并非普遍记载,也没有像赤壁之战中曹操被火攻那样成为广为人知的军事壮举。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可能性,以及历史上确实存在的、类似但性质不同的防御措施。

为什么“长江铁链”的说法可能不那么普遍?

首先,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晋国(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后期到西晋建立,或者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与吴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域,但最著名、最激烈的战役往往是围绕着关键的渡口和战略要地展开。

地理限制: 长江在不同河段,水流速度、宽度、深度以及底部的地质结构都大相径庭。在某些河段,特别是下游,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河床深不可测。要在如此巨大的水域中,而且是在敌人可能随时发起渡江攻击的情况下,铺设一条能够有效阻挡一支大规模军队渡江的铁链,其难度是极其巨大的。
材料消耗: 想象一下,要制造足以承受战船冲击、固定在江底的铁链,需要何等庞大的钢铁产量?这在古代技术条件下,是一项天文数字的投入。
固定问题: 如何将沉重的铁链牢固地固定在江底?需要巨大的锚点,而这些锚点的建造和安放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如果江底是流沙或者岩石层,固定难度会进一步增加。
维护和操作: 即使铺设成功,如何维护这条铁链?如何应对其自然损耗?战争期间,如何快速收放以允许己方船只通行,同时阻止敌方?这都需要精密的组织和技术。
战略考量: 即使吴国拥有这样的技术和资源,将如此巨大的资源集中用于一条“铁链”上,是否是最佳的防御策略?历史上,吴国更擅长的是利用其水军优势,以及在长江沿岸构建坚固的城池和防御工事。

历史上可能存在的类似防御措施:

虽然“长江铁链”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装置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古代确实存在过一些利用水域进行防御的策略,它们可能被后人以讹传讹,演变成了“铁链”的说法:

1. 木桩和障碍物: 在一些重要的渡口或狭窄水域,防御方会提前在江底预埋大量的尖锐木桩,或者沉下一些大型的木制、石制的障碍物。这些东西能有效地破坏敌方船只的底部,或者阻碍船只的航行,尤其是在夜间或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对敌方渡江部队会造成巨大的混乱和伤亡。
赤壁之战的“连环船”: 虽然这是曹操自己造成的,但“连环船”本身就是一种水上障碍。而吴国在赤壁之战中,之所以能有效地利用火攻,也与他们了解曹操船只易燃、且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连接有关。反过来,吴国也可能在长江的某些狭窄河段,利用类似的“障碍物”策略来迟滞敌军。
2. 沉船作为障碍: 在某些情况下,防御方也会故意凿沉大量的旧船,或者将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水上屏障。这虽然不如铁链坚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阻止敌方大规模船队的通行。
3. 水军的部署和火攻: 更为现实的防御手段,是依靠强大的水军和对地形的熟悉。吴国长期占据长江天险,其水军力量非常强大,能够有效地封锁长江的关键水道。同时,火攻也是他们惯用的战术,能够让敌方渡江部队在未渡过江之前就遭受重创。

晋与吴的战争史实:

我们回顾一下晋国与吴国之间的战争,主要集中在三国末期至西晋初期。

三国时期的晋: 此时的“晋”指的是司马氏集团,他们作为曹魏的权臣,逐渐掌握了实际权力,并最终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司马氏在伐吴过程中,最著名的两次是:
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派岳父王畿等伐吴: 结果大败。
泰始元年(265年)西晋建立后,司马炎派名将镇守北方,并筹划灭吴。
泰始二年(266年)晋武帝司马炎派皇甫谧督江州诸军事,准备攻吴。
最关键的灭吴之战是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至咸宁二年(276年)。 司马炎多次派兵攻打吴国,但都未能成功,主要原因是吴国守军顽强,且水军优势明显。
最终灭吴是在咸宁二年(276年),东吴的陆抗去世后,晋国趁虚而入,由杜预、王浑等率领大军,从多个方向渡江,最终灭亡了东吴。

在这些战役中,虽然有记载吴国利用长江天险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例如在一些关键渡口设置了大量的防御工事,也可能动用了水军进行阻击,但关于“长江里铺设铁链”的直接、确切的史料记载,我所知的并不多。

结论:

“晋军攻打吴国时吴国在长江里放上铁链阻止晋军渡江”的说法, 并非一个被普遍证实的历史事实,更没有像赤壁之战的火攻那样深入人心。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吴国在长江的防御体系中,确实使用了各种水下和水面障碍物,比如大量的木桩、沉船、或者通过绳索连接的船只,来迟滞和破坏敌方渡江的船队。这些措施的真实性是存在的,只是“铁链”作为一个具体的、标志性的描述,可能是一种对这些防御手段的 概括、夸大或后人的想象。

历史的记载往往是通过战争的宏大叙事来传达,一些具体的、细节性的防御措施,如果没有被特别突出地记载下来,也很容易被模糊或遗忘。但从军事常识和古代技术条件来判断,在辽阔的长江全线铺设一条“铁链”作为主要防御手段,可能性相对较低,而局部水域的障碍物设置,则更为可信。

如果真的有关于“铁链”的记载,那么它更可能出现在某个特定狭窄河段的防御战役中,而不是整个长江战线的普遍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到太平天国时期的田家镇半壁山之战依然是采取铁锁横江的防御战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阻止了湘军水师的进攻,这已经是1854年的事了。

1854年5月,太平军自天京溯江而上,争夺天京上游战略要地和长江控制权,史称太平军西征。当年10月份,太平军攻打武穴,清军兵力集结长江北岸的田家镇,南岸疏于防护。太平军先于楚勇统帅江忠源的脚步,攻占了半壁山。并以此为制高点,炮轰北岸田家镇,将清军防御阵地打垮,夺下田家镇。此后,太平军“增守设险”,在半壁山结垒五座,并在两岸间拉起了3道铁索、7道篾缆。同时在江中以大木筏连缀,搭建工事,放置辎重,外围用船只拱卫,形成木城。

“每年枯水季节,半壁山与田家镇之间的江面,只有500多米。”7月21日下午,站在半壁山旁江堤上,半壁山农场副场长王忠盛用手指点着当年“铁索拦江”的大概位置。“太平军设防是在枯水期,这样看来,铁链的长度也与当时江面相差无几。”湘军史学者,曾国藩与湘军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超平推断,“铁索和篾缆,起到了阻拦船只的作用,它们与太平军的堡垒、炮台和木城,构成了整个半壁山防御体系。”

12月1日,杨载福与塔齐布等商讨进攻田家镇的计划,鉴于太平军江防坚固,确定将战船分为四队:一队专管斩断铁链;二队专管攻击太平军炮船;三队待铁链破除后直趋下游,焚烧太平军船只;四队守卫老营,防太平军袭击。12月2日,湘军战船出动,塔齐布督同罗泽南等率陆师六千人,排列南岸,以助水师声威。湘军水师傍南岸急桨而下,直至铁链之前,“以洪炉大斧,且熔且椎,须臾锁断”。

铁链不是烧断的,是砸断的,而且操作上看,很有可能采用了烧热后立即用江水冷却,相当于淬火后金属硬而脆会产生的表面残余应力造成冷裂纹,容易砸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晋国攻打吴国时,吴国在长江里布置铁链阻止晋军渡江,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并非普遍记载,也没有像赤壁之战中曹操被火攻那样成为广为人知的军事壮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可能性,以及历史上确实存在的、类似但性质不同的防御措施。为什么“长江铁链”的说法可能不那么普遍?首先,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晋国(这里.............
  • 回答
    晋朝时期,军容鼎盛,文治武功皆有可观,然而在与匈奴的较量中,却屡屡受挫,甚至不堪一击,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因为匈奴勇猛,晋军羸弱这么简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这场看似悬殊的对决。首先,晋朝的军事体制和将领素质,远不如其表面看起来.............
  • 回答
    关于阎锡山的晋军为何“总是很有钱”,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有钱”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晋系军阀的形成、阎锡山的政治经济手腕、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得从晋军的“根”说起。阎锡山是辛亥革命后山西的主要领导人,他能够长期掌握山西,离不开他对山西.............
  • 回答
    晋绥军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的概括,并非一个铁板一块、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军事集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回到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晋绥军”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它主要是指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由阎锡山领导的、以山西为主要根据地的一系列军事力量,以及在相对区域内,与阎锡山军事.............
  • 回答
    战舰无声,江山易主:晋灭吴之战中,那支曾叱咤风云的东吴水师缘何沉默?公元280年,历史的滚滚洪流汇聚于长江之上。统一中国的宏伟画卷即将落笔,而描绘这关键一笔的,是强大的晋王朝。彼时,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东吴,正面临着来自北方的灭顶之灾。然而,令人扼腕的是,那支曾以“控弦万队,飞钩巨舰”闻名于世,.............
  • 回答
    晋八王之乱与南明内斗,同为汉族政权内部的剧烈动荡,但若论“内斗巅峰”,其内涵和外延却有着显著的区别。要判断哪个是巅峰,我们需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参与人数与权力层级: 晋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的核心参与者是司马氏家族的宗室诸王。晋朝的宗室藩王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这在历史上.............
  • 回答
    晋灭吴,孙吴政权也就此终结。仅十年后,也就是公元291年,中国就迎来了“八王之乱”这个政治大动荡。按理说,国破家亡的孙吴宗室,应该会有一些血性十足的后裔,趁着西晋内部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试图复国雪耻。但事实却并未如此,一个孙吴的复兴势力都没有站出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绝非仅仅是“没有人.............
  • 回答
    晋语和普通话,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区别,用“天壤之别”来形容或许有些夸张,但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绝对是实事求是。就好比一个南方人和一个北方人,虽然都是中国人,但他们说的“话”听起来可能完全是两码事。咱们就从几个大家最容易感受到的方面来说道说道。一、语音:声母、韵母、声调,样样都有“小脾气” .............
  • 回答
    晋商的崛起,绝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劳、胆识和智慧的结晶。要说他们为何能成为影响中国商业格局数百年的巨擘,那得从头细细道来。一、 天时地利人和,地理环境的馈赠首先,得说说晋商的老家——山西。这地方,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就是煤矿和高原的代名词,但正是这看似贫瘠的土地.............
  • 回答
    晋商的崛起,并非单一原因促成,而是多种因素盘根错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当地土地的贫瘠和人们寻求生计的迫切愿望,与明清时期国家在北方边疆的军事部署和经济政策,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要说哪一个更“根本”,则需要更细致的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土地贫瘠,人们无奈经商”的说法。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
  • 回答
    新晋管理者,就像刚下水的泳客,心里既有对新身份的兴奋,也难免会手足无措,一不留神就踩进一些坑里。这些坑,说白了就是他们还没来得及熟悉的“管理规则”和“人情世故”。我从观察和经验里总结了几个特别容易犯的错,希望能帮新晋管理者少走些弯路。1. 急于求成,过度控制欲强:这是最常见的毛病。刚从基层员工变成管.............
  • 回答
    晋祠,这座坐落在太原市西南、风光秀丽的悬瓮山麓的古老园林,是山西省最负盛名、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之一。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个融合了皇家祭祀、园林艺术、宗教文化和民俗信仰的立体画卷,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记忆。晋祠的魅力所在,究竟是什么?晋祠的吸引力是多维度的,可以说,它触及了每一个热爱历史.............
  • 回答
    作为一名新晋管理者,面对曾经的平级同事现在成了你的下属,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巧妙处理的局面。毕竟,你们曾经是并肩作战的伙伴,如今身份的转变,很容易让旧有的关系模式产生摩擦。要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关键在于尊重、沟通、公平和以身作则。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更详细地讲讲如何与这些“前同事”下属相处,希望能给你一些.............
  • 回答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管理岗位的新晋管理者,面试工作无疑是你必须面对的,也是决定你团队未来构成的重要一环。别把它当成一场“审判”,更应该看作是一次“寻宝”或者“对话”。做得好,你就能为团队找到真正能一起打拼的战友;做得不好,则可能为团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那么,怎么才能在面试这件“大事”上,做得有声有.............
  • 回答
    “晋显风流,闻鸡起舞弄清影”这副上联,颇有文人雅士的气韵,也暗含了人生哲理。要对出绝妙的下联,我们得先拆解上联的精妙之处。上联的构成与意境解析:1. “晋显风流”: “晋”: 既是朝代名(晋朝),又包含“晋升”、“前进”的含义。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महत्वपूर्ण的时期,涌现了许.............
  • 回答
    要说骂人话里“透”这个字,那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在咱们汉语里,特别是在北方那些说着晋语的朋友们那儿,用得那是相当地地道。首先,你要知道,“透”字本身就带有那种深入骨髓、彻底没辙的意思。比如说,咱们说一个人“累透了”,那肯定是累到不行了,一点力气都没了。所以,把它用到骂人的语境里,那效果一下就上.............
  • 回答
    晋灭吴之战是西晋统一中国的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80年(太康元年)。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仅历时数月,最终以西晋灭亡东吴、实现南北统一告终。这一结果看似迅速,实则背后蕴含了多重政治、军事和战略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将从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为何这场战役能在短时间内结束。 一、历史背景:三国.............
  • 回答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末期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秦国、楚国、齐国作为当时的主要强国,是否能够“约好一起出兵瓜分了晋国”呢?答案是: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非常困难,而且即使瓜分了,也并非易事,并会引发新的复杂局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一边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一边是冲锋陷阵的英雄,听起来都让人心头小鹿乱撞。不过,谈恋爱可不是选谁更“厉害”,而是谁更适合你,能和你一起走得更远,让生活更精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两位“潜力股”,看看谁更能俘获你的芳心。新晋骨科医生:稳健,专业,生活中的“定海神针”想象一下,你.............
  • 回答
    《江山如此多娇》: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扶贫剧,但未能完全展现其潜力罗晋和袁姗姗主演的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作为一部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作品,在播出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总体而言,这部剧在传递积极向上、展现脱贫攻坚的艰辛与成就方面,有着一定的正面价值,但其在艺术表现、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上存在一些不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