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家分晋的时候秦国楚国齐国能不能约好一起出兵瓜分了晋国?

回答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末期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秦国、楚国、齐国作为当时的主要强国,是否能够“约好一起出兵瓜分了晋国”呢?答案是: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非常困难,而且即使瓜分了,也并非易事,并会引发新的复杂局面。

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各国的实力与战略目标、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和政治运作方式。



一、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与晋国的地位

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是春秋时期当之无愧的霸主,其势力范围遍布中原北部。然而,晋国内部的卿大夫势力日益膨胀,尤其是赵、魏、韩三家,他们的实力已经超越了晋侯本人。周王室名存实亡,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实力说话,而非宗法伦理。

当时的“天下格局”可以大致概括为:

中原霸主(名义上的): 晋国。
西部强国: 秦国。
南方强国: 楚国。
东方强国: 齐国。
其他势力: 如鲁国、卫国、宋国、郑国等,以及北方的戎狄部落等。

晋国作为中原强国,其衰落和分裂对周边国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与晋国接壤的国家。



二、秦国、楚国、齐国是否能“约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析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协调:

共同的敌人: 晋国的分裂确实给秦、楚、齐提供了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都希望削弱晋国。
瓜分战利品的矛盾: 然而,一旦决定瓜分晋国,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谁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晋国的领土广阔,战略位置重要,其精华地区(如晋南、晋北的肥沃土地)是各国都垂涎的。
“先到先得”还是“均分”? 历史上的瓜分行为往往是实力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实际利益的分配。秦、楚、齐三国之间本身就存在竞争关系,要达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瓜分协议,并且还能共同执行,难度极大。

2. 军事实力与地理位置:

秦国: 位于西部,主要威胁来自西部和北方。向东扩张,可以直接威胁到晋国的西部边境,甚至进入中原腹地。
楚国: 位于南方,与晋国接壤的地区主要是中原的南部边缘(如淮河流域)。楚国扩张的重点往往是南方和向北争夺中原的领导权。
齐国: 位于东方,与晋国接壤的地区是晋国的东北部。齐国强大的海上和陆上实力使其在中原的争霸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三国约好瓜分晋国,其出兵方向和目标区域会是什么?

秦国: 最有可能的目标是晋国的西部地区,如河西之地(黄河以西,今陕西、山西部分地区)。
楚国: 可能的目标是晋国南部的一些地区,如晋的南部边境(今河南、安徽部分地区)。
齐国: 可能的目标是晋国的东北部地区(今河北、山东部分地区)。

问题在于:

赵、魏、韩三家本身的实力: 分裂后的晋国,赵、魏、韩三家虽然内斗,但各自的实力仍然不容小觑,尤其是他们占据了晋国精锐的军队和富饶的土地。三国联军要迅速击溃他们,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地理上的隔阂: 秦国和齐国之间有晋国(及其分裂后的国家)作为缓冲,而秦国和楚国之间也有晋国等地的阻隔。三国联合出兵,需要协调跨越不同地理区域的作战计划,以及后勤补给,这本身就极为复杂。

3. 政治互信与外交策略:

战略欺骗的可能性: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联盟往往是脆弱的,充满了猜忌和背叛。三国之间很难建立起足够的互信来共同发动一场针对晋国的全面战争。
“坐收渔翁之利”的诱惑: 任何一方都可能考虑,与其冒着被盟友背后捅刀的风险,不如等其他国家与晋国(或其分裂的派系)缠斗时,再伺机出手,摘取胜利果实。例如,秦国可能乐见楚国和齐国与赵魏韩交战,然后自己趁机吞并晋国西部。
对其他国家实力的忌惮: 齐国虽然强大,但其地缘上离晋国核心地带较远。楚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其北方的防线也需要顾忌。秦国则可能担心过度扩张导致后方不稳。

4. 历史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春秋时期的“伐交”与“伐谋”: 春秋时期的战争,更多的是有选择性的、目标明确的军事行动,而非全面灭国。即使要瓜分,也可能是吞并一两个晋国的边境城邑或小国。
“三家分晋”的进程: “三家分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晋国国君早已丧失实权,赵、魏、韩三家争斗了很长时间。在此期间,秦、楚、齐等国可能已经与其中的某一家或几家发生了局部冲突或结盟。



三、如果他们“约好了”会如何?

即使忽略上述困难,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秦、楚、齐三国能够达成一个极为罕见的、稳固的瓜分晋国的协议,并且同时出兵:

1. 军事上的打击:
秦军可能从西部攻入,直指河西。
楚军可能从南部逼近,争夺晋南或淮北地区。
齐军可能从东部进攻,威胁晋国的东北边境。
赵、魏、韩三家将面临来自多个方向的巨大压力。他们可能会被迫联合起来对抗外敌,也可能继续内斗,导致更快的覆灭。

2. 政治上的后果:
瓜分协议的执行:三国如何界定瓜分边界?这会是最大的难题。如果协议不明确或存在漏洞,三国很可能在瓜分过程中爆发新的冲突。
对其他小国的挤压: 晋国的灭亡会使得周边的小国(如卫、鲁、宋等)更加孤立无援,很可能成为秦、楚、齐的下一个目标,或者成为三国争夺的新战场。
战国格局的加速形成: 晋国的灭亡本身就是战国时代开始的标志。三国瓜分的结果,会极大地改变中原的政治版图,进一步强化秦、楚、齐等国的实力,也可能催生新的联盟和新的冲突。
战国七雄的雏形: 理论上,三国瓜分晋国后,他们自身的实力会进一步增强。再加上原有的燕国和韩国(虽然韩在三家分晋后才真正强大)、赵国、魏国、齐国,这几股力量的对比会更加鲜明,更接近战国七雄的格局。



四、历史事实与“三家分晋”的真正背景

历史上的“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智伯被赵、魏、韩联手灭亡,其地被瓜分)并非由秦、楚、齐三国联合推动或瓜分。晋国的分裂是内部卿大夫兼并的结果。

晋国内乱: 晋国国君的权威早已旁落,三卿(赵、魏、韩)实力膨胀。
智氏的崛起与覆灭: 智伯是当时最强大的卿大夫,他试图消灭赵氏,联合韩氏、魏氏进攻赵氏。最终,赵氏与韩、魏联合,反过来灭了智氏,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周天子名义上的承认: 公元前453年,周天子(周贞定王)承认了赵、魏、韩三家为诸侯,这在形式上标志着晋国的灭亡。
秦国、楚国、齐国在此时期的作为:
秦国: 此时的秦国正在进行变法图强(如更早的秦穆公时期以及后来的秦献公、秦孝公等),其主要战略方向是向东扩张,与晋国西部(特别是河西)存在长期争夺。对于晋国的分裂,秦国更倾向于从晋国内乱中渔利,而不是主动联合他国瓜分。
楚国: 楚国在春秋末期也相对强大,一直在向北扩张,与晋国在中原地区存在利益冲突。他们可能乐见晋国削弱,但同样不倾向于与秦、齐联合进行大规模的瓜分行动。
齐国: 齐国(齐景公后期至齐宣公时期)也处于变法图强之中。晋国的衰弱对齐国有利,但其地理位置和战略重点使其难以参与对晋国腹地的直接瓜分。



结论:

三家分晋时,秦国、楚国、齐国确实有机会通过瓜分晋国来扩张自己的势力。然而,“约好一起出兵瓜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是极其困难的。

利益分配的难题: 各国无法就如何公平瓜分晋国达成一致。
政治互信的缺失: 各国之间存在猜忌,任何一方都可能背叛盟友。
地理上的限制与战略重点: 各国都有自己的战略重点和地理优势,联合行动效率不高且风险大。
“坐收渔翁之利”的诱惑: 各国更可能采取观望策略,等待晋国内乱进一步加剧,或趁其他国家与晋国交战时,趁机夺取利益。

因此,虽然三国都有意愿削弱晋国,但让他们达成一个共同的、协调一致的、大规模的瓜分行动协议并同时执行,在历史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实际情况更可能是各国分别采取对自身最有利的策略,例如在晋国分裂的过程中,争夺一些边境地区,或者与其中的某一方势力结盟以对抗另一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瓜分三晋?想什么呢。怕是不知道公元前400年前后的三晋是个什么怪物吧。

魏文侯时期的规矩就是天下只有挨三晋打的份。你能忍就忍,忍不了也得忍。

三家分晋前后正是“晋”国对外扩张期,魏斯领导下的三晋同盟可谓是盛极一时。

楚悼王前期叫三晋联军打的鼻青脸肿,大梁、榆关等中原重镇丢失。只能“厚赂秦”,让秦国进攻三晋才平息此事。

秦国的河西之地就在这一时期丢给魏氏的,吴起担任西河守一度压制秦人退守到洛水以西。从此秦魏围绕着这一地区展开了七十多年的反复拉锯,一直到秦惠文王时期才完全收回。

齐国就更不用说了,齐康公本人都叫人家俘虏了。堂堂齐侯被三位卿大夫绑去见周天子,还得主动请求天子册封三晋为诸侯,这还来灭人家?

而实际掌握齐国的田氏,此时正和魏氏眉来眼去呢。田氏的诸侯身份都是魏文侯上表请封的。

其余的宋国国君叫韩国俘虏了;

郑国在韩魏的打击下已经是朝不保夕;

中山国想趁人家进攻时偷袭赵国,转手直接被魏赵联军灭了……

三晋:听说有人想灭我们?


题外话1:广义上的“晋国”从晋文公称霸一直到秦始皇拉开统一大幕之前,都是非常强大的存在,霸权基本无中断。

题外话2:对于齐、燕来说,在秦始皇之前外部的主要矛盾是晋人。

user avatar

苏联解体了,谁敢动俄罗斯!!!

晋国虽分解了,魏武卒谁不怕?

开上帝视角读历史,要不得!!!

user avatar

不能,因为这三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麻烦,无法实施如此大规模的协调军事行动,但是三家都趁火打劫捞到了不少好处。

三家分晋始于晋出公时三家灭智后晋出公欲联齐、鲁两国攻三卿却反为其所败,三卿共立晋哀公(昭公曾孙,等同于灭公室大宗立小宗),导致晋国公室彻底大权旁落;成于晋幽公(哀公之子)时瓜分晋国领土(晋国公室仍保有国都新绛、故都绛、宗庙所在的曲沃,以及端氏等地),幽公反朝三卿(此时名义上仍是三卿之君);终于晋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册封三卿为诸侯,三家正式独立;尾声则是晋孝公(烈公之子)时新绛、曲沃被夺取,孝公被迁到端氏,最终晋静公(孝公之子)时晋国被灭。

三家灭智之前,虽然晋国公室已经衰弱,但是仍享有晋君的地位,诸卿并不敢独自僭越于晋君之上,晋国仍是一个整体,即使智伯仍是以晋国执政的身份行事。此时秦国、楚、齐即使联合起来也不是晋国的对手(晋国的盟友宋、鲁、卫会站在晋国一边,而越国很可能也会支持晋国)。

三家灭智后,齐国正处于田氏代齐的过程中,田氏正在积极夺取齐国公室的权力,此时若和晋国大战,一旦遭到挫败会严重损害田氏的威信,而齐国公室也将借机反扑。并且早在齐景公时齐国就趁着晋国内乱(范、中行二家与韩、魏、赵、知四家开战),在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郑、卫支持齐国,鲁、宋、楚、莒等国皆中立)的情况下支持晋国内战中的一方(范、中行)却依然战败;此时齐国内部稳定程度远不如齐景公时,外部环境也更糟糕,直接大举进攻晋国风险极大。不过齐国趁机攻占了数座晋国东部的城池,又攻打原先依附晋国的鲁国。显然对执掌齐国大权,正在积极篡位的田氏来说,趁机夺取一些城邑比直接和晋国大战更符合其自身利益。

此时的楚国之前经历了楚昭王时被吴灭亡后又复国,之后数次为吴国所败,楚惠王前期又爆发了白公胜之乱导致多为卿士被杀。白公胜之乱平定后楚国则在西部和巴国交战,又向东进攻取代了吴国的越国。三家灭知后楚惠王趁机灭掉了蔡国,又跑到山东千里迢迢灭掉了原先依附晋国的杞国,并压迫宋国和郑国。楚国不去大举进攻晋国的原因是之前被吴国重创的影响仍在,并且此时避免越国成为下一个吴国那样的心腹大患显然比越过郑国和黄河直接攻打晋国本土更重要。之前楚国虽然多次和晋国大战,但是争夺的都是郑、宋两国的土地,双方的本土并不接壤。

秦国在三家灭知之前已经长期对晋国保持守势。自秦穆公之后秦国多次被晋国击败,晋国甚至渡过洛水攻入秦国腹地,之后两国大致以洛水为界。此时的秦国忙于征讨附近的西戎,又和蜀国争夺南郑周边。而晋国此时的体量几乎两倍于秦穆公时期,秦国却没多大发展,秦国根本无力直接面对晋国。不过晋国在黄河以西洛水以东的领土此时为知氏所控制,三家灭知后知氏的残余带着这部分土地投奔了秦国,秦国一下子把边界推回了黄河,实打实地捞了一大把好处并满足于此。

至于再之后……魏文侯时魏国崛起,拉着赵、韩把这三国都暴打了一遍……

user avatar

不能的

首先,从军事实力上,三国并不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如果对战国时代进行一个简单的划分的话,那么在战国的初期和中期,魏国无疑是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而同时期的几个大国,秦国还未经改革,正处于谷底;齐国早已没落,一蹶不振;楚国虽然实力很强,但是楚国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它的占有只有占领全部这一个选项,在楚国身上,不存在占领部分中原地盘这个选项。而显然,当时的楚国一来没有这样的能力,二来楚国后方不稳,江南地区的国家,例如越国,是楚国潜在的威胁。

其次,利益分配不均。春秋战国时期的局势一直都是一种制衡的结果,其国际关系的复杂程度较今天不遑多让。

齐国、秦国、楚国,从一开始就不属于同一个家族,也就是说,他们是三个独立的利益集团,那么想要促成三个国家共同完成一件事,就必须保证这件事对于这三家来说都有十足的利益和诱惑力。

三晋的确可以说是这样的一块香饽饽,但是三晋并不是一块完美的奶油蛋糕,在划分的时候依据面积或是重量。三晋内部,各个国家的位置也是优劣有差。

以赵国举例。。赵国位于北部,当时的世界局势并不是只有中原的国家,北方长期遭受着少数民族游牧部落的骚扰,而且因为作战方式的不同,农耕民族对上游牧民族更多是一种防御的态势,接受赵国的面积就意味着要同时承担对抗游牧民族的重任,一旦游牧民族突破防线,插手中原,那么这个防守不利的国家就是被记上了一笔永远无法擦除的黑账。

在当时的形势下,“飞地”是一个比较危险的选择,一旦操作不好,很容易被吞并,所以从赵国来说,接壤的大国就是秦国和齐国。

秦国对于函谷关、河东一带一直渴望,但是秦国不可能拿下赵国。一来函谷关是天险之地,将这片地方让出去,无疑是增强了秦国的实力,是其他国家所不愿意看到的。二来,当时的秦国实力不够。

齐国没有少数民族的威胁,但是同样不会选择赵国的土地。如果赵国归属齐国,那么实际上是切断了燕国和中原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必然遭到燕国的强烈反对。

所以说,瓜分三晋,无论是按照面积大小还是自由选择,对于这几个国家来说都有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三,三家分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和周天子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时,三晋内部并不存在动乱。

三家分晋并不是一场突发性的动乱,而是历经数百年,各方利益经过审慎平衡之后才完成的,所以实际上对于国家的实力并没有很严重的削弱,也就不是外国的可乘之机。

韩赵魏三家最开始来源于晋文公时期的三军六卿。因为晋国“国无公族”的特殊现象,才给了三军六卿这一共十一个卿族发展壮大的机会。而韩赵魏三家是经过激烈厮杀而来的,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的经营着自己的封地,并侵占其他卿族的封地。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其实彼此的各种势力分配、利益划分都已经安排妥当,所以进程是温和无害的。

第四,三晋的对外关系。

在三家分晋初期,韩赵魏三家还是一个松散的集团,虽然三晋内部也时长有各种矛盾,但是在遭到外部威胁的时候,三晋还是会凝聚成为一个整体。而三家分晋因为进程缓慢,所以并没有造成严重的经济人口损失,所以说,在这个时候的三晋,在对外方面,不但不会弱于晋,甚至还有可能略强于之前。

究根本而言,三家分晋并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只是脱掉了庞然大物上外在的死皮。

user avatar

你以为没人想过干这事吗?不仅有人想过,还真有人干过。

早在栾氏之乱时,就是齐庄公把栾盈偷偷送回曲沃发动政变。栾盈不仅差点攻陷晋国国都,齐庄公还真发动大军攻入晋国境内大打出手。不可谓不牛逼吧。但结果呢?等晋国平定栾氏之乱后,反手就对齐国进行反攻倒算,吓得齐国权臣们亲手把齐庄公杀了,以平息晋国的愤怒。

若干年后,当晋国发生范氏中行氏与赵魏韩三家的六卿内斗时,这时候的齐景公学乖了:不公开支持范氏中行氏,改做台面下暗通曲款的出枪出粮。但总是如此,在后来面对赵鞅的兴师问罪,还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所以经过这两次失败的干涉晋国内斗后,但凡脑子正常的人,都不会再去自讨苦吃了。超级大国就是超级大国,只要摆平内部矛盾,对外都是毫无悬念的碾压。至于三家分晋后的三晋联盟正式破裂,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谁能预见到会发生这事?所以做事后诸葛亮容易,别开了上帝视角把前人都当傻子,最后会发现自己才是才疏学浅的纸上谈兵。

user avatar

三家分晋一般公认有两个节点,前一个是公元前453年三晋灭智,后一个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三晋为诸侯。

在前一个节点,晋国内部动乱,赵襄子说服韩、魏反水,把智伯瑶给灭了,然后自己当了晋国的一把手。秦、楚、齐这几家当然是很想趁虚而入,有样学样,再策反一下韩、魏,把赵襄子直接做掉的。不然,为什么楚国收留晋出公,秦国收留智氏余孽?这还不是等同于宣战吗?至于齐国,早就成了流亡反赵势力的大本营了。

而且齐、楚也确实准备出兵了,只是最后没打成。

(张孟谈)耕三年,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战国策》

后一个节点,本身就是因为秦、楚、齐已经快被三晋同盟打垮了,所以三晋才大摇大摆地去朝见周天子索要诸侯身份,当然更别提被瓜分的事情了。

user avatar

1、

有关晋卿火并前后晋、秦、楚、齐三国之间的动向,我们可以简单地先捋一遍年表。

公元前464年,越王勾践逝世,此后虽有“八代称霸”之名,但越国的霸权已经有了明显的衰退迹象。

同年,晋执政智瑶率军伐郑,此举应与晋廷有意重新夺回霸权有关。在攻坚战时,智瑶命令赵孟攻坚,被后者拒绝,智卿与赵卿之间的矛盾更一步公开。

公元前463年,晋、楚均对秦廷尝试拉拢,此举应与晋、楚均有意向填补越国的霸权有关。

公元前462年,晋智瑶于一个名为“高粱”的地方筑城,具体位置笔者并未查到。

公元前461年,秦廷对晋河西发兵,攻取了当地的大荔王城,并对庞戏城进行修补。

公元前461年-前458年,晋卿之间的关系应趋于白热化。

公元前458年,晋智、赵、韩、魏四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领地,范氏、中行氏被彻底逐出了晋卿之列。

公元前457年,晋智瑶攻击中山,此举应与压制赵氏有关。

同年,秦国则在西北方面发生了战事。

公元前456年,晋军攻取了潼关以西的武成,秦国则在河西西侧的频阳置县,晋廷似乎有意将秦国的势力从河西逐出——不过这一计划应被内部的火并而搁置——从之后秦、晋在少梁、籍姑等地的冲突来看,秦军在之后逐渐攻取了河西全境。

同年,晋智瑶对韩、魏进行勒索,韩、魏向智氏屈服,但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有加剧的趋势。

应是在当年或次年,智瑶尝试对赵氏勒索,被后者拒绝,于是晋卿内部的矛盾再度进入白热化。

公元前454年,智、韩、魏三家将赵氏围困在晋阳,并对其使用水攻。

公元前453年,韩、魏突然反水,同赵氏杀死了晋执政智瑶,并瓜分了智氏的领土。

此时,赵氏在晋廷最具权势——从之后魏氏的上位来看,晋廷在之后的状态也不会太平和。

公元前452年,晋智开被秦廷接纳,晋出公被楚廷接纳(一说奔齐,死于路途中),秦、楚(齐)方面似乎有着干涉晋廷内部以扶执政或晋侯上位的意向。

公元前451年,秦国在南郑筑城,秦、楚两国之间的通道更为通畅。

公元前449年,秦、越联姻。

公元前448年,晋智宽也被秦廷接纳。

公元前447年,楚国灭蔡。

公元前446年,魏文侯即位。

公元前445年,楚军灭杞,又与秦廷进一步确认联盟关系。

同年,公输班为楚水师提供了一些新装备,致使越水师陷入劣势。

彼时,原霸主越国已无力对抗楚军在淮河流域及泗上一带的扩张。

公元前444年,秦攻义渠,俘虏了义渠王。

公元前443年,秦厉共公逝世。

公元前441年,南郑叛秦。

公元前439年,楚廷有攻宋意向,公输班还为楚军涉及了新式的攻城机械,此举因墨子的活动被终止。

公元前434年,晋卿对公室的瓜分基本完毕,晋公室仅占有绛、曲沃。

从六晋火并到三晋最终将公室瓜分殆尽,大抵就是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其后,魏氏基本控制了晋廷或者说三晋联盟,列国也就不再后趁机瓜分的条件。

2、

晋廷内部从六卿火并到三家分晋总共持续了30年左右。

在这段时间内,秦国的动作最为频繁,大抵利用了晋廷内部火并的窗口期而攻取了河西一带,还顺势打击了北、西、南方面的敌人。

楚国的动作虽不如秦国频繁,但效果非常惊人。就蔡到杞的攻势而言,楚军基本打穿了泰山以南的大片地区,并把原霸主越国狠狠地压制在了沿海一带。

从墨子的活动来看,楚军对蔡、杞的吞并应为全面攻宋作准备,以此完全控制泗上——假设这一计划成功的话,那么郑、鲁也基本成了楚国的囊中之物——虽然这一计划并未得以实施,但宋廷在事后多少也得表现出对楚国的恭顺态度,这应为之后楚国在郑国东部的扩张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由于楚人在淮北、泗上一带的活动,当时齐执政的田氏当然不敢乱动,所以齐廷不见太大的动作倒也不奇怪。

下图为晋卿火并期间秦、楚的主要动向。

如图所示:

黄箭头为楚国灭蔡、杞的大致形势;

黄圈为目标,即宋国抑或是郑国东部地区;

白箭头是秦攻河西的大致形势,白圈即河西全境;

红箭头是秦国对周边的攻击。

注意,秦、楚在这一时期基本处于联盟状态。

3、

从秦、楚两国的行动来看,双方的诉求都非常明显。

秦廷方面的诉求在于:

夺取河西,清扫周边威胁,将秦国的国势恢复到晋国称霸以前。

楚廷方面的诉求在于:

压制越国,夺取郑、宋、鲁的控制权,将楚国的国势恢复到晋国掌控中原霸权以前。

秦、楚联盟本身并没有瓜分晋国本土的意思,但秦国的诉求在于夺取晋国长期控制的河西之地,楚国的诉求在于夺取晋国曾长期把控的中原控制权,从广义上讲其实也是对晋国边缘地区的瓜分。

4、

至于为什么秦、楚联盟为什么不拉上齐国一起完全瓜分晋国领土——就像五国伐齐时对田齐的瓜分一样——原因其实特别简单:

因为齐、楚都不和晋国接壤,齐、楚两国如果想跳过当时的郑、宋、鲁、卫、中山去占领晋地又不现实,所以这个议题根本没法谈。

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秦、楚联盟对晋国的边缘地带及传统势力范围进行攻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末期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秦国、楚国、齐国作为当时的主要强国,是否能够“约好一起出兵瓜分了晋国”呢?答案是: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非常困难,而且即使瓜分了,也并非易事,并会引发新的复杂局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
  • 回答
    晋国,在春秋晚期“三家分晋”之前,那绝对是春秋霸主中的翘楚,论实力,说它“最鼎盛”绝不为过。那时的晋国,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大”,再加一个字,就是“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占据着如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甚至还辐射到陕西、山东的东部。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晋国的疆域在春秋时期.............
  • 回答
    如果三家分晋未能成功,晋国得以延续,那么“秦齐楚燕合力攻晋”的情景,虽然并非绝对必然,但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战国初期晋国所处的复杂局面,以及其他诸侯国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三家分晋”的背景。那并非一个简单的权力分配,而是晋国内部卿大夫势力极度膨胀,最终取.............
  • 回答
    三家分晋,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变革,它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诸侯争霸进入新的阶段。这场变革的精髓在于“分”,一个庞大且稳固的政治实体,在内部力量的驱动下,最终分裂成几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由此引发了新的权力格局和历史进程。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与“三家分晋”如此契合的例子,我们并非.............
  • 回答
    韩、赵、魏三家分晋,这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政治和军事变革。很多人会好奇,在这场瓜分盛宴中,谁是最大的赢家?谁能得到那最“厚实”的家底?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家底厚”的定义可以从很多维度来解读:土地、人口、经济、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等等。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相对而言最能体.............
  • 回答
    赵氏孤儿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成为忠义的典范,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故事的内核——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个体对承诺、对道义的坚守,以及为了保护一个象征性的“未来”而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先来看看赵氏孤儿。这是一个关于复仇与传承的故事。赵家因为政治斗争被灭门,只留下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赵武。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程婴.............
  • 回答
    孙皓的统治,与其说是影响了“三分归晋”的历史进程,不如说他是加速了吴国灭亡,从而直接促成了这场历史大戏的落幕。 他的统治,与其说是政治博弈的精彩篇章,不如说是江东政权由盛转衰、走向覆灭的催化剂。在说孙皓如何“加速”之前,我们得先看看他接手的是一个怎样的吴国。孙綝废黜孙休,拥立孙皓,这本身就是一场内.............
  • 回答
    三家分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启。那这偌大的晋国宗室,在晋国分崩离析之后,他们的命运究竟如何?他们都去了哪里?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家族,并非一两个人的去向就能概括。我们得仔细梳理一番。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三家分晋”,并非是晋国宗室内部的分裂,而是晋国国君的.............
  • 回答
    三家分晋,这桩足以撼动周天子权威的大事,问周王应不应该封三家为诸侯,这可真是一个牵扯到礼法、道义、现实与长远利益的复杂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回到当时那个节骨眼上。晋国,那可是周朝开国以来,诸侯国中地位最尊崇、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之一。从周初的“春秋五霸”到后来的晋文公称霸,晋.............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三家分晋并没有完全发生,而是演变成了秦、晋、燕、楚、齐这五雄争霸的局面,那么秦国能否统一天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复杂而充满变数。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晋国依然存在,是最大的变数“三家分晋”的核心是晋国的分裂,削弱了它作为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如果晋国没有彻底分.............
  • 回答
    如果三家没有分晋,晋国确实拥有了统一中国的相当大的潜力。但这并非必然,因为历史进程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变数。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三家分晋”这件事本身带来的直接影响。在原本的晋国,权力分散到韩、赵、魏三大家族手中,虽然名义上依然存在晋侯,但实权早已旁落。这种内部权力斗争和分裂,极大地削.............
  • 回答
    “历史三大分卫,乔丹、科比、韦德,这个排名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像点燃了球迷圈里一场永不熄灭的战火。说实话,这个“乔丹第一,科比第二,韦德第三”的说法,在很多人心里是根深蒂固的,也确实有着非常扎实的理由。但要说完全没问题?那可就得仔细说道说道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排名的合理性。.............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剑桥大学的研究称新冠病毒有三个变种,A类是“爆发根源”,并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更多出现,这个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谱的,但需要理解其背景和局限性,并且“爆发根源”的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 1. 剑桥大学的研究及其发现 研究背景: 这项研究发表于2020年3月,.............
  • 回答
    .......
  • 回答
    副市长酒桌上“人分三等,酒分三档”的言论,无疑是一出令人啼笑皆非又心寒的闹剧。这种将人与酒用等级区分的论调,不仅暴露了某些官员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和等级观念,更折射出权力寻租、关系网腐蚀社会公平的阴暗面。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这句“人分三等,酒分三档”背后的逻辑。 “人分三等”: 这句话赤裸裸地宣.............
  • 回答
    这场比赛绝对是本赛季至今为止最令人血脉贲张的对决之一,休斯顿火箭在主场以135:134惊险加时击败金州勇士,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胜负关系能够概括的了。 这场比赛的精彩程度,足以载入史册,完全符合大家对“巅峰对决”的期待。首先,我们得说说这场比赛的双方阵容,那简直就是一场星光璀璨的盛宴。 火箭这边,詹姆斯.............
  • 回答
    .......
  • 回答
    篮网的这场胜利,可以说是他们新赛季的一个缩影,也标志着球队阵容重组后的首次亮相。122比115的比分,并不算轻松,但赢球永远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交易之后。哈登的首秀,绝对是这场比赛最大的看点。 32分、12个篮板、14次助攻,这个三双数据本身就说明了一切。他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所有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