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宋的行政区划是以山川形便为依据的吗?

回答
北宋的行政区划并非完全以山川形便为唯一依据,但山川形便 在一定程度上 是影响其行政区划设置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地方层级的划分上。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将其置于整个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和北宋时期特有的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

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 北宋行政区划的基本框架及其历史渊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北宋的行政区划层级。北宋主要的行政区划层级包括:

路(Dao): 这是北宋时期最主要的监察和行政区域划分,其性质与后来的省相似,但又有区别。
州(Fu/Jun): 州是北宋最主要的二级行政单位,负责地方政务。
县(Xian): 县是州下属的基层行政单位。

北宋的行政区划并非横空出世,而是继承和发展了前朝(特别是唐宋)的制度。

唐朝的“道”: 唐朝已经设置了“道”作为监察区,虽然其行政权力不如后来的“路”,但已经奠定了区域划分的基础。唐朝设立道的目的之一就是便于地方监察,而监察的便利性自然会考虑到地理因素。
五代的沿袭: 五代时期,各政权在行政区划上继续沿用前朝制度,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整。

北宋建立后,在政治上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国策,军事力量和地方权力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这种中央集权的趋势也体现在行政区划上,但并非意味着对山川形便的完全忽视。

二、 “路”的设置与山川形便的关系

“路”是北宋行政区划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山川形便”影响的地方。

1. “路”的起源与演变: “路”最初是在唐朝监察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北宋初年,设立了“监军区”,后来随着监察和行政职能的加强,逐渐演变为“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防止地方势力坐大。
2. “路”的设置原则:
兼顾监察与行政的便利: 设置“路”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监察(如安抚使、转运使等),并统辖区域内的若干州。因此,划分“路”时需要考虑交通便利、通讯效率以及地域的连贯性。
避免过大或过小: 路的规模要适中,既要能够有效监察和管理,又要避免权力过分散。这必然会涉及到地理上的考量。
历史沿革和文化认同: 有些路会继承前朝的建置,或者以历史上的重要地域名称命名,这其中也包含了地理和人文因素的综合考量。
山川形便的影响: 在具体划分时,山脉、河流等天然地理界线常常被作为“路”的天然边界。例如,一条大山脉可以成为两个“路”的分界线,一条大河流域的地区可能被划归同一个“路”,以便于水运和经济联系。这样划分可以提高交通和通讯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使地方行政更容易与地理环境相适应。

具体例子:

江南西路、江南东路: 唐朝就有江南道,北宋将其进一步细分。这两个“路”的划分,很大程度上与长江、鄱阳湖等水系以及山脉的分布有关,旨在将地理上相对连贯、经济上相互联系的地区归属同一区域。
河东路: “河东”之名本身就与黄河相关,指黄河以东的地区。其地理边界也很大程度上受到黄河及其支流的约束。
关中路的划分: 陕西地区的划分也会受到秦岭等山脉的影响。

3. “路”与州县关系的变化: “路”的设立,使得州县不再直接隶属于中央,而是隶属于“路”。“路”的长官(如安抚使)拥有对所属州县的行政和监察权力。这种层级划分,虽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和监察,但划分“路”时对地理要素的考虑,间接影响了州县的区域划分。

三、 州和县的设置与山川形便的关系

相比于“路”的宏观划分,州和县的设置更加贴近具体的山川形便。

1. 州县的传统划分原则: 历史上,州县的设立通常会考虑以下因素:
人口和经济: 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容易被划分为州。
军事战略: 重要的军事要地容易被设置为州或重要的县。
交通枢纽: 交通便利的地区容易成为中心,从而被划分为州。
山川形便: 天然的山脉、河流常常是州县边界的重要参考依据。例如,一个山峦环绕的盆地,或者一条大河两岸的地区,都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州或县,以方便管理和交通。

2. 北宋时期的州县调整:
因地制宜: 在实践中,北宋政府也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设置或调整州县。一些地理上相对独立、适合作为行政中心的地区,即使人口或经济规模不是最大,也可能被提升为州。
方便税收和征兵: 州的设置也会考虑到财政和兵源的需要,而这些往往与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密切相关。
地方的自然区域: 许多州县的设置,与历史上形成的自然区域(如某个河流流域、某个盆地)是吻合的。这些自然区域的划分本身就是基于山川形便。

四、 山川形便作为行政区划依据的局限性与综合性

需要强调的是,山川形便并非北宋行政区划的唯一或决定性因素。它与其他更重要的因素相互作用:

1. 政治因素的优先性: 北宋建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重演,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往往会优先于纯粹的山川形便。中央集权化的倾向,使得行政区划的设置更倾向于便于中央监控和调动。
2. 经济和交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如修建道路、开凿运河),一些原先因山川阻隔而形成的行政区划可能会发生调整。例如,通过修建跨山通道或者发展水运,可以连接原本分离的地区,从而可能在行政区划上进行整合。
3. 历史沿革的惯性: 很多行政区划的设置具有历史延续性,即便是地理条件有变化,或者政治上有新的需求,也未必会立即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4. 人头和户籍的考虑: 行政区划的设置也与人口的分布、户籍管理以及赋役征收密切相关。

五、 总结

总而言之,北宋的行政区划并非是简单粗暴地以山川形便为唯一依据来划分,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综合考量体系之中。

在宏观层面(“路”的划分),山川形便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因素,影响了“路”的界定,以求达到监察和管理的便利性。天然的地理边界有利于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便于交通、通讯和地方管理。
在微观层面(州县的划分),山川形便的作用更加直接和明显。很多州县的设置,就是顺应了当地的山川河流的自然区域划分。

但是,政治、经济、历史沿革、军事战略等因素往往是更优先或更主要的考量。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地方权力的制约,以及行政效率的追求,共同塑造了北宋的行政区划体系。山川形便在这个体系中扮演着一个“顺势而为”的角色,使其更具合理性和操作性,但它始终是在服务于更宏观的政治和行政目标。

因此,更准确地说,北宋的行政区划是在以加强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包括山川形便)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山川形便提供了天然的区域划分基础,但最终的行政区划设置则需要这些基础与政治、经济等现实需求进行磨合和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從唐末方鎮結構發展來的。

「山川形便」與「犬牙相錯」只是後人進行解釋建構一個區劃地理的理論時做的總結,並不是完全由其一組成,要具體看到這一時代及其此前一段時間是怎麼看待行政區劃的,而不能簡單去套理論,也不能簡單去套這兩個詞。

《元和郡縣圖志》中,方鎮已然成為表現的行政區劃的一個層級,天下分以方鎮分別敘述當時地理郡縣。反應的是當時的人看待行政區劃層級的方式。

到了五代,方鎮吞併到了一定的程度,出現了幾個較大的國家政權,以及中原政權跨地一直是大半個北方。在五代的行政區劃裡,州之上便是某軍,很顯然是唐末方鎮的遺留。但隨著中原政權逐步在收回權力,藩鎮的獨立性逐步被縮小,方鎮官越設越多,方鎮越來越小,最後到宋代演變成了與州同級的玩意,方鎮不再適合作為最大的行政區劃的層級,又回到了道/路這一層級上去了,但基本的區劃,卻再也回不到開元十五道去了。

宋初人的行政區劃的認知自然繼承了這一情況,所以會看到唐末五代的一些方鎮,被整體歸屬於某一路,在行政區劃及職官設置中,還保留有一部分過去方鎮的要素在裡面,這在宋初更是尤為明顯。雖然也妄圖恢復十道、十五道的規劃,最後因為各種現實需求,最後發展出了二十四路,算上被斬首南渡前得到的燕雲兩路,也有二十六路。

但宋初的規劃總體而言,還是順著方鎮這一結構的基礎上再演變的,所以就不可能完全屬於山川形便,也不可能完全的犬牙相錯。因為軍事攻防易勢,往往就在山川形便之間,你脫不開的。但長期的方鎮鬥爭中,總有些超過了山川形勢的結果,看上去犬牙相錯,但也不是統治者故意而為之,只是軍事結果。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對比《宋史·地理志》和《元和郡縣圖志》,就基本心裡有數了。

唐宋間的行政區劃演變,《元和郡縣圖志》是極為重要的材料,因為它記載了唐代後期的人,也就是處於唐宋大轉折之間的人,是如何分類藩鎮大亂後的行政層級、區劃,以及如何分門別類敘述整個國家的地理。如果這個搞不通,那麼對於宋代的行政區劃是源頭,就難以摸清。

user avatar

不是。

明确说以“山川形便”作为行政区划原则的,是唐朝的贞观十道。

“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这一版的区划基本上是用了山川形便的原则,江南道就是长江以南,淮南道就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黄河以南是河南道,以北是河北道,太行山西、黄河以东是河东道。不过纵是如此,也仍然保持了相应的犬牙交错之地,比如比如怀州(焦作一带)在黄河以北、太行以南,却给了河南道而不是河北道。

说回北宋。

宋初的区划变化非常多,淳化年间分成了十道,明显是追思唐朝,但毕竟岁月变迁不能教条主义,于是仅仅一年就“以非便罢”取消了,直到至道三年定型为十五路。

相对来说,这一版的基本依据是山川形便,但同时也运用了大量的犬牙交错,而且非常明显。比如淮南路同时有淮北三州一军及两个横跨南北的州,兴国军隔着幕阜山属于江南路,河东的河中府、解州及陕州芮城、平陆、夏县属于关中的永兴军路,汉中盆地一分为二,西部属于西川路,东部属于京西路。

北宋灭亡前夕的区划,则将这种牵制体现的一览无余。京东东路主体在山东,却通过淮阳军一直往南伸到淮河边上,将淮南东路的淮北地区分隔为东西两块;淮南东路主体位于淮河以南,却在淮河以北有五个州军;荆湖北、南路大体以洞庭湖分界为南北,而荆湖北路却据有湘西辰沅靖州接攘广西;江南西路主体位于江西,而扼守鄱阳湖口的江州及南康军却划给江南东路(治江宁府);河东路主体在黄河以东、太行以西,然而黄河以西的晋宁军却属于河东路;中条山地区位于河东,却属于关中;同在太行王屋以南、黄河以北,怀州属于河北西路,而孟州却属于黄河以南的京西北路。至于四川是出于什么原则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块的,想必也有这个因素在。

不过,天底下没有单纯的山川形便,就像没有单纯的犬牙交错一样,单说“是以山川形便为依据的吗?”肯定不是,因为这只是其中的一半原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