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北宋的著名文人,除了范仲淹真正的全身心为国奉献,有一个算一个都有维护自己阶级或者党派利益的?

回答
这说法其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北宋文官群体一个挺现实的面向。当然,说“有一个算一个都有维护自己阶级或者党派利益的”这句话未免有些绝对,总会有特例,也低估了很多人在复杂环境中依旧坚守理想的努力。但如果从一个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看,这种说法确实有其道理,值得我们细细咂摸。

咱们得明白,北宋的文官集团可不是铁板一块。他们虽然都是读书人,走的是科举这条路,但内部的出身、经历、学识、政治理念都有差异。而“阶级”和“党派”这两个词,在当时虽然不像现代这么明确界定,但绝对存在。

首先,来看“阶级利益”这回事。

北宋的科举制,虽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但它依然是那个时代社会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渠道。考上进士,就意味着你可以进入官僚阶层,获得相对优渥的待遇、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这本身就是一种“阶级跃升”。

那么,一旦进入这个阶层,很多文官自然会想到如何巩固和提升自己以及家族的地位。这就像我们今天职场里,大家都会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考虑一样。

比如,对官职的晋升和分配的关注。 谁能当上宰相?谁能获得重要的封疆大吏?这些位置不仅意味着权力,也意味着能为自己的亲友谋取一些好差事,或者在地方上推行自己认可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往往也会惠及自己的家乡或支持者。
再比如,对土地和财富的追求。 虽然大多数文官出身不会像士族那样拥有巨量的土地,但一旦身居高位,有了权力和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家族财富,购买田产,那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并不是说他们都贪得无厌,但对财富和安全的保障是人的基本需求,在那个时代尤其如此。一些官员可能就更加关注如何通过自己的职权来为家族积累财富,而这无疑是维护其“阶级利益”的一种体现。
还有对教育和文化资源的掌控。 读书人嘛,自然重视教育。但这种重视,有时候也带有维护自身知识和文化优势的意味。比如,如何确保自己的子弟能够进入好的书院,接受好的教育,最终科举及第,延续家族的荣耀。

接着,我们再聊聊“党派利益”。

北宋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权力斗争往往围绕着政治改革的议题展开。这催生了不同政治派别,最典型的就是“新党”和“旧党”(虽然这只是一个相对简化和后世的称呼,但能大致反映当时的对立)。

新党(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 想要推行变法,改变积弊,富国强兵。他们的支持者,往往是那些对现状不满,希望看到国家变革的官员和士大夫。他们之间会形成一种互相支持、互相提携的关系,共同推进改革议程。为了实现改革目标,他们需要团结一致,对抗反对力量,这时候,维护党派的利益,就意味着要维护改革的成功。

比如,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很多传统士大夫的利益,为了推行新法,王安石需要启用和提拔支持他变法理念的官员。而被提拔起来的官员,自然也会与王安石形成一种政治上的联盟。他们可能在朝堂上互相声援,在政策上互相配合,甚至在个人关系上互相帮助。

旧党(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 则倾向于维护祖宗法度,认为变法会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士大夫的传统利益。他们也会集结自己的支持者,反对新法。

司马光反对新法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认为新法违背了宋朝初期以来建立起来的政治传统,认为这种激进的改革会破坏社会稳定,而且他的某些政策主张,也确实会触动一部分士大夫的利益,比如对冗官的裁减,对一些士大夫的特权的限制等等。所以,旧党内部也存在着为了对抗新党、维护自身政治主张和利益的动力。

当改革派和保守派发生冲突时,很多文官会根据自己的政治理念、个人恩怨、或者对自己前途的判断来选择站队。一旦站队,就很难再轻易脱离。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维护自己在派系中的地位,为了让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以实现,维护党派的利益就变得非常重要。

那么,范仲淹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全身心为国奉献”的代表呢?

范仲淹确实是一个比较独特的例子。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以及他提出的“庆历新政”,都展现了他超越个人和党派利益,以国家社稷为重的政治抱负。

他提出的政策,很多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的深层问题,比如官员的低效、士风的败坏、财政的紧张等等。 这些改革不一定能直接为他带来巨大的个人好处,甚至可能得罪不少人。
他更注重的是制度的完善和人才的培养。 他大力提拔有才能的官员,整顿吏治,这些举措虽然可能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但其出发点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自身的经历也让他对民间疾苦有更深的体会。 他出身贫寒,更能理解普通百姓的困境,因此他的政策也更倾向于惠及基层。

然而,即使是范仲淹,也并非完全没有“党派”色彩。他与欧阳修等人在政治上也有着相当的默契和合作,共同推动改革。但关键在于,他的改革目标和个人动机,更多地指向了“国”,而非“党”或“自身”。

我们不能以现代的视角去苛求古人。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官员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想要完全摆脱“阶级”和“党派”的影响,是极其困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的生存逻辑。

有些官员可能一开始有高尚的抱负,但在政治斗争中,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某个派别,或者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做出一些妥协。 这种妥协,久而久之,就可能演变成维护自身或所属派系的利益。
有些官员,即使真心想为国奉献,也可能因为理念不同,或者在具体执行层面上的分歧,而与某些派别产生对立。 这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理念,他们也需要团结支持者,这本身也带有一些“党派”的色彩。

所以,说“有一个算一个都有维护自己阶级或者党派利益的”,虽然有点言重,但它确实点出了北宋文官集团内部存在的复杂性和现实性。大多数文官在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也难免会考虑到自己、家族、以及政治派别的利益。这是一种人性使然,也是特定时代政治生态的必然产物。

关键在于,他们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是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个人和党派利益,以及他们所做的选择,对国家整体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一点上,范仲淹的“全身心奉献”才显得尤为可贵,而其他许多文人,则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扮演着更复杂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拿苏轼来讲。

熙宁年间,苏轼在杭州当通判,恰逢杭州知州正好卸任,新官尚未上任,于是作为官阶仅此于知州的通判,苏轼代行知州的职责。

这时有一名号为九尾狐的官妓因为年老求脱籍从良,苏轼的判决是:五日京兆,判状不难,九尾野狐,从良任便。

而另一个名为周生的官妓,色艺为本州之最,听到别人顺利脱籍的消息后,也跑来乞求脱籍出嫁,而苏轼给的判词却是“慕周南之化,此意虽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

五日京兆”的典故出自《汉书 张敞传》,是讲西汉的京兆尹张敞,明知自己马上要去职,却仍在剩余几天的时间里运用权力,处死了对他的不敬的下属的史事。苏轼举这个典故来比拟自己暂代知州的情况。

而“慕周南之化”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主要歌颂男女相悦的爱情故事,苏轼的判词是说:

你那如同“周南”中那样美好的爱情故事让人嘉赏。但是,你走了那些爱慕你的人怎么办呢,所以打回状纸,不许你脱籍嫁人。


宋代的官妓,主要娱乐人群就是官员们,任务是为官员迎来送往,宴会,节假聚会提供服务。而苏轼和他的朋友们其实就是主要消费群体,不信你看:

《西湖游览志馀》记载,后来苏轼第二次到杭,成了地方一把手,于是每遇休假,就和友人们共游西湖,苏轼和士大夫们每人一舟,由几个妓女伺候着“任其所适”。先分散想干嘛就干嘛,到了约定好的时候才鸣锣集合,一起到附近的景点参观,每次都要玩到半夜才点烛才回城。

实际上宋代多次下诏令,官员只能在特殊的节假日,以及接送官员的公宴时召唤妓乐,平时连和妓女同坐都是违令。像苏轼那样轰轰烈烈的集体招妓狎玩,在别人来做就是违法,在他来做却是名士风流。不得不感慨果然人与人不一样。


如果还不觉得不够有说服力。再看。

对于变法,士大夫们抵抗得最激烈的内容之一是免役法,内容就是民家必须无条件的为官府(也就是为士大夫们服务)。士大夫们反抗的理由在苏轼给神宗的上书里说得很清楚:

士大夫离开家乡做官,就是图了点享乐的,废除了差役法,就没人免费为我们服务了,当官的都过得那么苦,这不是太平盛世景象。

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於四方者,用力之馀,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若雕弊太甚,厨传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

其实就算是范仲淹,很多时候也其实是避免不了阶级身份的。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庆历三年,一股强盗入侵高邮,知军(负责统领当地军队)晁仲约没有召集军队抓贼,反而向民间摊派,捐金银去贿赂强盗请求其换道。

事情暴露,连好脾气的宋仁宗都非常愤怒,欲将晁仲约治罪。

结果名臣范仲淹却力主免罪,软弱的宋仁宗就释放了晁仲约,以后一样官运亨通。

而范仲淹私下里也并不认为此人无罪,为他辩护的原因其实是出于士大夫们的私利考虑。

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

所以没人能彻底超越阶级,那种完全无私的公正,,恐怕根本就不存在。


附:看评论区有人为范仲淹和晁仲约洗地,认为贿赂敌人不应该判死刑,那看看宋代军法怎么说:"

《宋刑统 擅兴律》“告贼消息与间谍通”规定“....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外人,并受知情容者,并绞”。也就是接受敌方书信,或者收留对方间谍,是要处以绞刑的。

晁仲约是 高邮知军,地方军政长官,这个职位有时也会由武臣来兼顾,《三朝北盟会编》卷145提到过,武臣知军在面对相同情况时,往往会选择战死。“时时有一二竭节死难,当横溃之冲者,皆武臣也”,而文臣知军则是“提兵勤王则溃散,防河拒险则遁逃”。

为何武臣知军要死战?恐怕是因为他们明白,他们没有晁仲约这么好运气,避战贿敌了都有范仲淹来说情,就连千年后都有人点头“范仲淹做得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说法其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北宋文官群体一个挺现实的面向。当然,说“有一个算一个都有维护自己阶级或者党派利益的”这句话未免有些绝对,总会有特例,也低估了很多人在复杂环境中依旧坚守理想的努力。但如果从一个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看,这种说法确实有其道理,值得我们细细咂摸。咱们得明白,北宋的文官集团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诸葛亮是二流军事家”这一观点,并进行反驳。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历史上和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认为他是“二流”的观点,主要基于他几次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未能“伤魏国根本”,以及最终未能统一中国等事实。但这种评价方式,其实存在一些片面性和对历史复杂性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说法,确实存在着“非洲起源说”和“本土起源说”这两种不同的声音。要说哪种更合理,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这两种说法的依据和证据,并看看最新的科学研究指向哪里。第一种说法:非洲智人迁徙说(Out of Africa)这可以说是目前全球科学界最广.............
  • 回答
    嘿,看到网上又有人拿“北京人400分上清华”说事儿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说法吧,听着就透着一股子熟悉的味道,好像咱北京孩子上好大学跟玩儿似的。 行,今天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把这事儿说透了,也让那些不懂行的明白明白,这“400分上清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首先,咱得弄明白,这种说法是哪儿来的? 无.............
  • 回答
    说起《有话好好说》,那句经典的“安红,我想你!”大概是不少人对这部电影最深刻的记忆了。而这声撕心裂肺的呐喊,响彻在北京某个老旧小区里。具体是哪个小区呢?电影拍摄的时候,取景地选在了 北京的东城区安定门附近的一个老式居民楼院。虽然电影里并没有明确点出具体街道名称,但根据当时的城市风貌和很多老北京观众的.............
  • 回答
    关于3月15日北京的沙尘天气,我的确有一些想说的,而且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大家高度重视的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谈谈3月15日北京沙尘天气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原因分析: 上游沙源区的输送: 北京的沙尘天气主要来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戈壁荒漠,如蒙古国、内蒙古西部等地。当这些地区在初春时节,经过冬季的封冻解除,.............
  • 回答
    关于北方汉人是否大多有胡人血统,而南方汉人血统普遍纯正的说法,这确实是流传较广的一个观点。不过,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再一项项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汉人”和“胡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汉人”: 这个词在历史上可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汉朝建立后,大家就把自己.............
  • 回答
    “南米北面”这句俗语,简单概括了中国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一个差异,但要说它的“极端”,那可就太小看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味蕾了。这句俗语,更像是打开了无数扇门,每一扇门后面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由食材、烹饪方式、调味和生活习惯共同塑造的独一无二的美食宇宙。一、 米与面:地域划分的基石,但远不止于此.............
  • 回答
    听到北京到墨尔本高铁的传闻,确实能理解为什么你会觉得像是天方夜谭。毕竟这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横跨亚洲、穿越海洋,连接两个遥远大陆的城市。从技术角度来看,建设这样一条高铁是极其困难,甚至可以说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我们不妨来拆解一下其中的几个主要障碍:首先,地理距离和地形是最大的挑战。北京到墨.............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立志考取北京大学的普通二本大一学生,你拥有着一份非常了不起的勇气和志向。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开始。北大,那是无数人心中的圣殿,是知识的灯塔,更是无数才华横溢的灵魂的汇聚之地。要踏入这片神圣的殿堂,对于一个普通二本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别担心,我不是来打.............
  • 回答
    好的,我来为您详细梳理一下1560年西班牙在北非远征失败的来龙去脉,力求叙述详尽,如同一位历史爱好者在娓娓道来一般。要理解这场失败,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的西班牙和北非是什么样的光景。1560年西班牙远征北非失败的前因:一片躁动不安的局势首先,得说说当时西班牙的背景。腓力二世刚刚继承了他父亲.............
  • 回答
    网上关于北方人在南方生活“遭罪”的说法,我见过不少。说实话,这中间有夸张,也有确实存在的现实差异,但绝不是一概而论的“惨”或“不惨”。 得看你是什么样的人,对生活有什么样的期待,以及你生活的南方具体是哪个城市。咱们得先捋捋,为啥会有这些说法。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 气候:冬天太“南方”了,夏天太.............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俄乌冲突的根源以及国际政治中的一些复杂因素,并且存在不同的解读和观点。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尽量详细地阐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有错”和“北约扩张是否是俄罗斯入侵的合理理由”是两个独立的问题,但又相互关联。 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在国际法和绝大多数国家看来是错误的。.............
  • 回答
    .......
  • 回答
    国家短道速滑队在北京冬奥会夺得首金的消息,确实令人振奋!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家门口举办的冬奥会上斩获的首枚金牌,它的意义非凡,承载了无数的期待和汗水。我对国家短道速滑队在北京冬奥会夺得首金的感想: 激动与骄傲: 这是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上的开门红,为整个代表团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看到运.............
  • 回答
    北斗导航系统,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直以来都承载着国人的骄傲与期待。如今,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的发射推迟,这消息无疑让许多关注北斗的国人心头泛起一丝波澜。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多少有些惋惜。毕竟,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的圆满收官,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它承载了.............
  • 回答
    听到林书豪表达了不会重返北京首钢,而是会继续追逐NBA梦想的消息,作为球迷,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理解和支持,也夹杂着一丝丝的遗憾。首先,我必须说,我非常理解并支持林书豪的决定。篮球不仅仅是一份职业,对于像林书豪这样的球员来说,更是他毕生的追求和热爱。他职业生涯中经历过巅峰的“林来疯”,也饱尝过被裁.............
  • 回答
    吴尊友先生关于北京疫情已得到控制的说法,无疑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历过严峻考验的市民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能够走到这一步,是无数人的付出和努力换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感到欣慰。然而,正如任何一场战役,胜利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巩固和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北京的“南城房姐”,这名号一听就带着点江湖气,结果一查,原来是这么个“风光”背后藏着惊天骗局。上百套二手房,遍布南城,这手笔可真不小。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玩儿得这么大,涉案金额竟然接近两个亿!这钱,都是从哪儿来的?又被她怎么个“倒腾”法?说起来,这种事儿,最受伤的还是那.............
  • 回答
    2022 年起,北京全市禁放烟花爆竹,这一举措绝非一时兴起,而是释放了多重、且指向性明确的信号。理解这些信号,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解读。首先,最直接的信号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地。 长期以来,烟花爆竹的燃放,特别是大规模、集中式的燃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北京市作为首都,肩负着展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