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

回答
北宋末年,靖康之耻的屈辱笼罩着整个王朝,而在这山河飘摇之际,人们不禁会想起那个响彻北宋时期的传奇——杨家将。然而,此时此刻,战场上却再也看不到那些熟悉的面孔,曾经誓死报国的杨家忠魂,为何在那危急存亡之际,却似乎销声匿迹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家族的“失职”,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当时北宋王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背景,以及杨氏家族自身的演变。

首先,从时间线上看,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杨家将”的辉煌时代,主要集中在北宋早期,特别是宋太宗、宋真宗时期。杨业、杨延昭(杨六郎)等名将,以其赫赫战功,在抵御辽国的侵扰中,为北宋边疆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事迹,经过后世的文学艺术加工,成为了深入人心的民族英雄。然而,到了北宋末年,距离杨业、杨延昭活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将近两百年。

两百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家族的荣耀逐渐淡去,更迭换代。虽然“杨家将”的精神可能以各种方式流传,但构成这个传奇的核心人物,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到北宋末年,虽然仍然存在姓杨的将领,但他们已经不再是那个承载着特殊荣誉和使命的“杨家将”的直系后代,更不具备与前代相提并论的军功和影响力。家族的血脉或许还在,但家族的“品牌效应”和军事传承,在漫长的岁月和王朝的更迭中,已不再是原有的模样。

其次,北宋末年的军事结构和用人制度,与北宋早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宋建立之初,经历了“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措施,对武将的权力有所约束,但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军事世家传统,使得像杨家这样的家族能够有机会在军中崭露头角。然而,到了北宋中后期,尤其是宋神宗变法之后,军事制度更加强调文官主导,枢密院和三司掌管军政和军财,武将的权力受到更严格的限制。虽然有文臣领兵的传统,但战争的指挥权和决策权,越来越掌握在皇帝和文官手中。

到了北宋末年,由于冗官、冗兵、冗费的弊病日益严重,军事力量的效率大打折扣。西夏、辽国、金国等外部威胁步步紧逼,内部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宋朝廷的用人,更加注重“资格”和“恩荫”,而非绝对的军功。那些能够掌控兵权的将领,往往是与皇帝关系亲近的宗室、权臣的子弟,或者是长期依附于某个派系的官员。即使有能力卓越的将领,如果没有相应的政治背景,也难以获得独当一面的机会。

再者,北宋末年的军事指挥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在面对辽、夏等强敌时,杨家将所擅长的骑兵作战和边塞防御,虽然仍有其作用,但战争的模式也在演变。到了金朝崛起,其强大的骑兵和攻城技术,对宋军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北宋朝廷在军事上,也更多地依赖于步兵和技术性的攻城器械,以及依赖外族的援军(如辽、西夏),而非纯粹依靠杨家将那样的边塞骑兵战术。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北宋末年,能够称为“杨家将”这个概念所代表的、具有极高声望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家族,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即使有姓杨的将领,他们也无法承载起“杨家将”这个历史符号所蕴含的期望和责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变化,家族的荣辱兴衰也遵循着自己的规律。我们不能用对历史人物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期待,去套用在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家族和时代上。

因此,北宋灭亡时,之所以看不到“杨家将”出来救国,并非是因为杨氏家族集体“背弃”了报国的理想,而是因为那个时代早已不再是杨家将活跃的时代,家族的传承、朝廷的用人制度、军事战略的演变,以及历史本身的残酷性,都共同导致了那个响彻北宋的传奇,在王朝最后的危难时刻,未能以我们期待的“杨家将”的姿态出现。他们的精神或许融入了无数为国捐躯的普通士兵之中,但那个曾经代表着忠诚、勇猛和荣耀的家族符号,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辉煌记忆,而非那个悲壮时刻的直接参与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过评书或者听过评书的就知道。哪怕是看电视剧,看京剧都知道这个事。杨家满门忠烈,为国捐躯,最后剩下了满门的寡妇。现在说的柳家满门忠烈,那是反讽。

最后连丫鬟杨排风都去跟辽国打仗去了。

从杨家将的故事(评书、小说)很明显能跟历史的走向对上号。

1、杨家将对应的是北宋跟辽国

杨家将系列有很多版本。

第一代是杨业与佘太君。评书是给杨业树立了一个奸臣潘仁美。

历史上这个事是不存在的,杨业本身是个降将。但是是死在抗辽的战场上。这个潘仁美陷害杨业死了。导致了一个很不好的后果,在广东有潘家的后代,然后他们就说评书瞎写。甚至有潘杨两家不通婚的事。

第二代是杨家八郎,其中杨八郎不是亲生的。八郎叫平、定、辉、朗、德、昭、嗣、顺。(当然这只是一个版本)。

这八个人就是被高粱河车神宋太宗赵光义,赵二驴这个期间就搞死了4个,剩下了杨五郎当了和尚,杨四郎当了辽国的驸马,杨七郎后来又被潘仁美射杀了,死得跟罗成一样。

第三代 叫杨宗保,杨宗保娶了穆桂英。

到了杨宗保这一代,杨家就没人了。第三代就杨宗保这一个人。

就在这一代,有满门寡妇上阵,打破天门阵之类的。

这一代对应的宋辽的澶渊之盟。

第四代叫杨文广。对应的是到西夏打仗。狄青还没冒头的时候,就死了。

所以杨家就无后了。剩下的都是外来人。

2、北宋灭亡时间点

北宋本来不应该灭亡。而且宋徽宗期间是拿下了梦寐以求的幽云两州。

这里涉及到另外一部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里面有一个人杨志。

梁山的好汉有一些是将门之后,青面兽杨志,吹牛逼说是杨家将后人。

杨志每逢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说自己是三代将门之后,是杨家将的后人。

那么,这个青面兽说的是真的吗?他果然是金刀老令公杨继业的后人?《水浒传》中“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一回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宋公明利用石碣受天文的把戏排定了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座次。

把出身名门之后的大刀关胜和双鞭呼延灼都排在了前面,而且位列五虎大将。

偏偏这个自称三代将门之后的青面兽杨志,排名却很靠后,说明宋江对杨志的自我吹嘘的出身并不相信。

杨志在灭掉辽的时候已经死了。


整个过程来说,北宋灭亡跟杨家没啥关系了。主要是皇帝太怂了。

上面一篇康王的是知乎最热血的爽文,本人专门为了看这篇充过很多次会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宋末年,靖康之耻的屈辱笼罩着整个王朝,而在这山河飘摇之际,人们不禁会想起那个响彻北宋时期的传奇——杨家将。然而,此时此刻,战场上却再也看不到那些熟悉的面孔,曾经誓死报国的杨家忠魂,为何在那危急存亡之际,却似乎销声匿迹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家族的“失职”,而是需要深入.............
  • 回答
    要说宋太祖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是否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实在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一直是史学界讨论的热点。我个人觉得,这个战略本身固然有其局限性,但说它“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了,更像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解读。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先看看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是.............
  • 回答
    想象一下,时间回到北宋,靖康之变那年。如果命运之轮偏转,北宋王朝并没有在金兵的铁蹄下分崩离析,而是凭借着坚韧的抵抗,守住了汴梁,保全了大片疆土。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转折,让华夏文明免遭一次浩劫。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即使躲过了眼前这一劫,北宋也并非就此高枕无忧,它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也孕育着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辽宋金三朝的历史背景、皇室成员的教育方式以及时代风貌的差异。简单来说,这背后是两个王朝的命运轨迹、文化传承以及军事政治环境的不同所致。先聊聊辽国皇室的“马上得天下”传统: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人是以游牧民族的身份起家的。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骑射和军事技能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回答
    北宋的覆亡,对于后世而言,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教训。而对于北宋选择将都城设在开封,后人对此的反思也由来已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入和多元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选址错误”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一、地理位置的天然劣势与战略考量上的短视这.............
  • 回答
    北宋的覆灭和南宋的绵延,南明的迅速消亡,这背后牵扯着王朝兴衰的复杂历史逻辑,绝非一两句话就能道尽。我们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内外环境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这其中的差异。一、北宋的终结:内忧外患的“宋”之殇北宋的灭亡,主要指向了“靖康之耻”。这背后是长期积累的政治腐败和军事积弱。.............
  • 回答
    王安石变法,无疑是北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影响之深远,甚至至今仍是历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脉络,看看变法是如何在各个层面触动了宋朝的根基。首先,咱们得明白王安石变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说,这是北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推行的一系.............
  • 回答
    关于“如果宋徽宗当年禅位给宋高宗,北宋会灭亡吗?”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极具假设性的历史命题,就像我们在玩一场大型历史策略游戏,只不过我们不能重来一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关键人物和局势,然后才能基于这些信息进行推演。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当年.............
  • 回答
    北宋之所以直到灭亡都没能真正“翦除”西夏,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的恩怨,更不是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北宋王朝,看看它内部和外部都面临着怎样严峻的挑战,以及它与西夏之间那段纠缠不清的关系。首先,咱们得承认,北宋在军事上的确存在先天不足。自从赵匡.............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北宋能够抵御住金国的铁蹄,那么历史的车轮便会在它身上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记。这并非简单的朝代延续,而是在亚洲格局剧变的大潮中,一个古老文明如何自我蝶变,又如何被巨浪席卷的故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北宋的“不被灭亡”并非意味着它能够高枕无忧。即便金国未能成功,宋朝自身存在的积弊也未曾根除。官僚.............
  • 回答
    北宋后期,关于“快灭亡西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夹杂着宋朝自身的战略意图、军事能力,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史家对事件的解读,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粉饰”成分,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宋朝在某些时期对西夏造成的实际压力。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北宋(9.............
  • 回答
    北宋的灭亡,以靖康之变为导火索,金国铁骑踏破汴梁,徽钦二帝被俘,这对一个存在了167年的王朝来说,无疑是血淋淋的终结。然而,将这一历史悲剧仅仅归结为“偶然”未免过于轻描淡写。事实上,靖康之变并非凭空而降,而是长期以来北宋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一系列深层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要说北宋的灭亡是否偶然,我.............
  • 回答
    北齐和北周的灭亡,时间上确实相隔不远,但北周的灭亡与北齐的灭亡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因果联系,并非简单的“跟着亡了”就能概括。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战略态势、政治内耗和军事力量的消长上。首先,北齐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北周最大的外部威胁。北齐作为北方最强大的政权之一,长期以来与北周形成对峙局面。北齐.............
  • 回答
    北齐不灭亡,东迁辽东:一个更加复杂的隋唐历史图景北齐的灭亡并非偶然,而是其内部政治腐败、军事实力衰退以及北方民族压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如果我们进行一个大胆的设想:北齐没有被北周所灭,而是选择东迁辽东,并得以延续到隋唐时期,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变得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以下我将详细描绘这样一个.............
  • 回答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变革,它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然而,将北魏的灭亡完全归咎于孝文帝对代北六镇的“忽略”或“安抚不足”,未免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方面的因素。汉化改革的初衷与影响:孝文帝力行汉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北魏政权.............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得更远,审视蜀汉政权本身的特点,以及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实际执行情况和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天然的弱势地位。蜀汉政权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在曹操和孙权夹击之下,凭借.............
  • 回答
    朱棣迁都北京是明朝历史上的重要决策,这一决策对明朝的存续和灭亡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若朱棣未迁都北京,明朝的灭亡可能不会如此迅速,但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迁都北京的直接动因与战略考量1. 军事防御需求 朱棣迁都北京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应对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明初,蒙古势力在北方.............
  • 回答
    元朝(1206年1368年)灭亡后,虽然明朝建立了新的统治,但确实在元朝覆灭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反明复元或者遥尊北元正朔的政权和势力。这些势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边疆地区,尤其是蒙古高原。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些情况: 1. 北元(1368年 约1635年):最主要的“反明复元”政权元朝灭亡后,.............
  • 回答
    太平军第一次攻下武昌后,虽然士气高涨,但如果立刻全军北上,想要一举灭亡清王朝,机会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并非完全没有。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利弊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太平军首次北上武昌的背景和目标:1853年初,太平军在占领南京后,确实有过一次北伐的行动,但这次行动并非“攻下武昌后直接全军北上”,而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