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金灭辽时,皇室宗亲耶律大石还能武功骑射,创建西辽。而金灭北宋时,却没一个赵家宗室能挥刀杀敌?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辽宋金三朝的历史背景、皇室成员的教育方式以及时代风貌的差异。简单来说,这背后是两个王朝的命运轨迹、文化传承以及军事政治环境的不同所致。

先聊聊辽国皇室的“马上得天下”传统: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人是以游牧民族的身份起家的。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骑射和军事技能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他们的皇室自然深受这种文化影响。

军事贵族传统: 契丹皇室的男性成员,从小就被培养成优秀的骑手和射手。这不仅仅是兴趣,更是职责。他们从小就参与围猎、军事演习,甚至是实际的边境冲突。这种训练是融入血液的,是权力传承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耶律大石的背景: 耶律大石出身辽朝皇室,尽管辽朝后期国势衰微,但皇室的军事传统并未完全泯灭。他本人就以“善骑射,通三蕃语,且有大略”著称。在辽朝灭亡之际,他能够集结残余力量,组织军队,并且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靠的正是这些从小训练出来的过硬本领。可以想象,他在组织军队、鼓舞士气、以及亲自冲锋陷阵时,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武功骑射,是他能够在乱世中成为领导者的重要资本。
“马上得天下”的根基: 契丹人的政治结构和军事制度,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部落联盟的特点。即使成为帝国,军事力量依然是维持统治的重要支柱。皇室成员作为最高军事统帅的继承人,接受军事训练是理所当然的。

再来看看北宋皇室的“文弱”基因:

北宋是汉族建立的王朝,其政治和文化重心与辽朝有着本质区别。

重文抑武的国策: 宋朝经过唐末五代的分裂和战乱,深感武将专权带来的危害。因此,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之后历代宋朝统治者都奉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极高,而武将的权力则受到很大制约。
皇室成员的教育: 北宋皇室成员的教育,更侧重于儒家经典、文学艺术、书法等方面。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对安逸,更多的是在宫廷内接受教育,学习治国之策、礼仪制度,而不是亲自上战场搏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观念在士大夫阶层尤为盛行,这种观念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皇室。
缺乏实战经验: 即使北宋也养着军队,但皇室宗亲很少有机会或意愿去接触真实的军事训练和实战。他们更像是“监国”或者“理论家”,而不是“指挥官”或“战士”。因此,当金朝大举进攻,尤其是在靖康之变这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那些习惯了安逸生活、疏于武事的赵家宗室,自然难以拿起刀剑,去对抗训练有素的金兵。
政治环境的束缚: 即使有少数赵家宗室对军事有兴趣,在当时“重文抑武”的政治环境下,他们也很难获得实际的军事指挥权,更谈不上通过军事才能来建立威望。他们的才能更多地体现在文学、艺术或者行政管理上。
靖康之变的特殊情况: 靖康之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一场政治和文化的灾难。当时的北宋朝廷已经腐朽不堪,政治斗争激烈,君臣离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少数宗室想要奋起反抗,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军事力量。而且,很多宗室成员在战乱中被俘,失去了抵抗的机会。

总结来说:

辽朝是游牧民族,皇室继承了“马上得天下”的军事传统,从小接受骑射和军事训练,这使得耶律大石能在国破家亡之际,凭着个人武勇和领导力,重振旗鼓,开创西辽。
北宋是农耕文明,奉行“重文抑武”政策,皇室成员的教育重心是儒学和文化,缺乏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因此,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更多的是文臣武将的责任,而不是皇室宗亲的个人武力,也就没有“挥刀杀敌”的传统和能力。

这就像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和生存逻辑:一个是为了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活下来并扩张,另一个是为了在相对稳定的社会中管理和发展。当外来的强大军事力量冲击时,两种体系的差距就暴露无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完颜九妹在,赵宋宗室有心杀敌也无力回天啊。

赵构的弟弟信王赵榛,被掳走北上的路上逃出来,与马扩等在河北五马山组织义军抗金。并派马扩南下联络朝廷。结果赵构听信汪伯彦、黄潜善的谗言,不与支援。结果五马山山砦被金军攻破,信王不知所踪。

太宗系的赵不试,在河北相州抗金,坚守到建炎二年,因为始终得不到救援,城破自杀;

同为太宗系的赵不尤,曾经招募义军与金人作战,“雄张河南北”,被尊称为“小使君”,还跟着岳飞平过杨幺,结果岳飞死后,他跟着吃瓜落“飞死,秦桧夺其兵,遣守横州而卒”;

太宗璞王系,赵构本家的大宗正赵士㒟,对赵构有拥立之功,苗刘兵变时又保全赵构性命,积极推动北伐;结果因为为岳飞案时替岳飞仗义执言两句,被流放岭南致死;

太祖系的赵士崧,曾经组织义军救援开封。金军退走后又怒斥张邦昌等。因为有“太祖后当再有天下”的流言,被赵构找借口贬死岭南;

甚至魏王赵廷美系的赵叔向,开封城破时逃出开封,在京西路组织义军抗金。结果是被赵构派刘光世捕杀。

赵叔近守秀州,被裹挟进民乱之中,结果被张俊捕杀。

有大金开国功臣完颜九妹在,赵宋宗室还想抵抗?

user avatar

啊这,完颜构在骑射上其实还可以的,特别是善于骑马,弓也能开一石五斗。

而耶律大石是大辽唯一一个契丹进士,入翰林院任翰林承旨,大石林牙的林牙就是翰林的意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辽宋金三朝的历史背景、皇室成员的教育方式以及时代风貌的差异。简单来说,这背后是两个王朝的命运轨迹、文化传承以及军事政治环境的不同所致。先聊聊辽国皇室的“马上得天下”传统: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人是以游牧民族的身份起家的。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骑射和军事技能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琢磨一下,辽朝和宋朝在对待武将问题上的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背后,是两个朝代不同的建国基础、统治模式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辽朝的特殊国情:骑马民族的天然制约与分封制度的独特应用首先,要理解辽朝为何不像宋朝那样“顾虑武将做大”,我们得回到辽朝的根本。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蒙古帝国灭亡金、西夏、南宋所花费时间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战争视为单一的军事行动。这是一个牵涉到政治、军事策略、地域环境、民族特性、经济实力以及战争持续时间内的技术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互动过程。首先,我们来逐一审视这三次灭国之战:一、 蒙古灭金:23年(1211年—1234年)金.............
  • 回答
    南宋之所以选择与蒙古联手灭金,尽管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南宋统治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权衡利弊、出于生存和发展的考量所做出的痛苦抉择。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积压已久的亡国之恨与深层矛盾: 靖康之耻的伤痕: 自1127年靖康之变以.............
  • 回答
    很多人觉得曹云金“欺师灭祖”,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故事,其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曲艺界师徒关系中的一些特殊规矩,以及曹云金与郭德纲之间一度亲密的师徒关系破裂后的公开对峙。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首先,咱们得说说中国传统相声界的师徒关系。在相声这个行当里,师徒关系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是一种非.............
  • 回答
    金帐汗国、伊儿汗国之所以没能像忽必烈南征北战,征服西欧、北非,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没能力”或者“没野心”就能概括的。这涉及到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更深层面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了说:一、 战略重心与地理限制: 金帐汗国: 他们的核心区域在东欧大草原,北临.............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历史的深处,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地缘政治、民族关系以及统治者的策略。13世纪蒙古灭金的“残酷”和清朝推行的“满蒙一家亲”之间,看似矛盾,实则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政治考量。首先,咱们得区分“灭金时的蒙古”和“后来的清朝”。13世纪的蒙古,以成吉思汗为首,正处于一个崛起、扩张的阶.............
  • 回答
    这几个历史事件,说起来都是异族入主中原或对中华民族造成深重苦难的例子,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存在不少显著的区别,不仅仅是发生在不同朝代,更体现在 征服的性质、过程、影响以及被征服者的抵抗方式 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细致地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异,力求让大家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些历史事件的独特性。一、 元灭.............
  • 回答
    金朝与南宋的恩怨纠葛,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金朝自东北崛起,最终灭辽、吞北宋,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其战略重心自然是南望中原,虎视眈眈于富庶的南宋。然而,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何金朝的目光似乎很少投向西边,去消灭那个同样是游牧民族建立但已日渐衰微的西辽呢?这背后并非简单地“想不到”,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关于北朝至唐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四位对佛教进行过严厉打击(史称“灭佛”)的皇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北齐武成帝高湛(以及其子后主高纬,尽管高纬没有“灭佛”的重大举措,但其统治时期佛教恢复,其父高湛时期才有一次较小规模的“灭佛”)、唐武宗李炎——都以“英年早逝”而告终的现象,历来被许多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欣欣向荣”的理解,以及灭霸行为的深层影响。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答案也会有所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欣欣向荣”的含义。 通常我们理解的欣欣向荣可能包括: 物质富足与资源充沛: 战争消失,人口减少,意味着资源压力大大缓解,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多的.............
  • 回答
    秦朝覆灭,天下格局瞬息万变。说实话,当时的情况复杂得很,绝不是一句“响应刘邦号召”就能概括的。那些曾经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豪强们,他们之所以会选择站在刘邦一边,围攻项羽,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一碗熬得火候十足的炖肉,味道层层叠叠,说不清是哪个香料最提味,但合在一起就是那股子劲儿。首先,得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对比点。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李自成那边相对“星光黯淡”,而刘邦和朱元璋身边却群星璀璨。首先,得承认,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刘邦打下江山,有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朱元璋起事,也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一大批才智超群.............
  • 回答
    灭霸的选择,看似极端,实则隐藏着他对宇宙命运的深刻考量,以及对生命本质的独到见解。他并非一个盲目的杀戮者,他的行为背后有着一套自洽的逻辑,即使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首先,让我们从灭霸的视角审视这个问题。灭霸所处的宇宙,是一个资源有限且不断增长的生命个体集合体。他看到的不是一个可以无限扩张、无限生产的乐.............
  • 回答
    .......
  • 回答
    很多人对《复联4》里灭霸穿越时空的情节感到困惑,觉得他既然没有皮姆粒子,那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一些细节和推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复联4》中复仇者们穿越时空,核心依赖的是皮姆粒子。这是斯科特·朗(蚁人)的黑科技,能够收缩或扩张物体的大小,而这种收缩或扩张也伴随着在量子领域的移.............
  • 回答
    魏国在灭蜀汉之后,确实存在一个“为什么不接着快速灭吴,实现一统”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决策失误,而是 魏国自身国情、蜀汉灭亡后的战略态势、以及东吴的实力和防御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魏国自身实力与战略考量:1. 连续作战的消耗与兵力不足: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坏得明明白白”的家伙们,为什么能俘获这么多粉丝的心。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些人设之所以能立起来,并且吸引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身上那种极致的“个性”和“魅力”。 你看灭霸,他不是那种为了爽而杀戮的疯子,他有一套自己看似.............
  • 回答
    希腊,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在公元前5世纪险些落入强大的波斯帝国之手。然而,尽管波斯军队在数量和资源上占据压倒性优势,他们最终未能征服希腊。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军事对抗,更是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一、波斯帝国:横跨欧亚的巨兽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波斯帝国当时的实力。这个由居鲁士大帝建立.............
  • 回答
    《鬼灭之刃》自问世以来,可以说是现象级的存在,在国内国外都收获了海量的粉丝和极高的评价。但与此同时,它也确实招致了不少批评和“黑”,甚至可以说被“喷”得挺惨。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远不止简单的“有人看不惯”那么简单。我个人觉得,《鬼灭之刃》被“喷”得这么惨,主要可以从几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