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帐汗国、伊儿汗国为什么不像忽必烈灭南宋一样,征服西欧、北非?

回答
金帐汗国、伊儿汗国之所以没能像忽必烈南征北战,征服西欧、北非,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没能力”或者“没野心”就能概括的。这涉及到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更深层面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差异。

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了说:

一、 战略重心与地理限制:

金帐汗国: 他们的核心区域在东欧大草原,北临森林地带,南接黑海、里海。他们的军事力量,尤其是骑兵,最擅长的就是在广阔的大草原上驰骋作战。他们的扩张方向天然地被指向了罗斯诸国(后来的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周边地区。
征服西欧的障碍: 想要打到西欧,首先要跨越波兰、日耳曼地区。这些地方并非像当时的南宋那样,存在内部离心、军事体系相对落后的问题。日耳曼地区虽然分裂,但封建骑士制度的军事力量不容小觑,且地理上也更复杂,不适合蒙古骑兵的集团冲锋。更不用说,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穿越法国、意大利等地的地形,对以骑兵为主的蒙古军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征服北非的障碍: 北非离金帐汗国的核心地带太远了。即便他们能西进,也要面对强大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这个王朝在中东与蒙古的交锋中,曾展现过强大的战斗力。而且,北非的沙漠和沿海地区,对蒙古骑兵的发挥也有限制。

伊儿汗国: 伊儿汗国的核心在波斯及周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伊朗、伊拉克等地。他们的战略重心放在了进一步巩固在中东的统治,以及与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争夺霸权。
征服西欧的障碍: 和金帐汗国一样,西欧对伊儿汗国来说,是远在天边的存在。即便他们能击败十字军残余势力,继续向西推进,也要面对东罗马帝国(虽然衰弱但仍有一定实力)、意大利城邦的抵抗,以及更复杂的欧洲政治格局。
征服北非的障碍: 伊儿汗国距离北非更近一些,但他们要面对的是实力强劲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马穆鲁克王朝在军事上,尤其是在骑兵和步兵的配合上,以及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上,都有其独到之处。伊儿汗国在与马穆鲁克王朝的多次较量中,并未占到绝对优势,甚至有几次失利。

二、 政治和统治模式的差异:

忽必烈与南宋: 忽必烈灭南宋,是统一中国的一环。他作为大蒙古国的继承者,肩负着“马上得天下,也要马下治之”的使命。南宋在政治上,经过长期的内耗,尤其是与金朝的长期战争,国力相对衰弱,内部矛盾重重,给了忽必烈可乘之机。更重要的是,征服南宋,意味着忽必烈能够获得中国的广袤土地、庞大人口和成熟的经济体系,这对于他巩固和发展整个蒙古帝国至关重要。他将统治中心从草原迁至中原,也证明了这一点。
金帐汗国与伊儿汗国:
分裂与自治: 随着大蒙古国的扩张,蒙古帝国被分封给不同的汗王,形成了一些相对独立的汗国,如金帐汗国、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等。虽然表面上承认大汗的宗主地位,但实际上,这些汗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越来越独立,各自为政。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巩固自身统治,平定内部叛乱,以及与邻国争夺地盘。
统治模式的演变: 随着在当地扎根,这些汗国也开始受到当地文化、宗教和政治制度的影响。金帐汗国逐渐斯拉夫化,伊儿汗国则波斯化。这种“被当地同化”的过程,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处理本地事务,而非进行跨越大陆的远征。他们需要建立稳固的行政体系,收取税赋,安抚当地居民,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

三、 军事与后勤的考量:

蒙古骑兵的优势与局限: 蒙古骑兵以其速度、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力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在开阔地带作战。然而,这种优势在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欧洲骑士,或者熟悉地形、擅长伏击的当地军队时,可能会受到限制。
后勤保障: 远距离的征服,尤其是跨越复杂地形和陌生区域,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蒙古军队的后勤依赖于沿途的补给站和当地的征用,一旦进入陌生的、敌对的区域,后勤线就会变得异常脆弱。征服西欧或北非,意味着需要建立漫长而难以维持的后勤补给线。
城市攻坚: 虽然蒙古人也擅长攻城,但西欧和北非的许多重要城市,都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攻坚战往往耗时耗力,且伤亡率高,这会削弱远征军的战斗力。

四、 经济与利益驱动:

忽必烈征服南宋的经济效益: 征服南宋,不仅获得了大量土地和人口,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经济和税收。这为元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金帐汗国与伊儿汗国的经济重点:
金帐汗国: 他们的经济主要依赖于草原畜牧业、劫掠以及对罗斯诸国等地的贸易和税收。他们的目标更倾向于控制贸易路线,例如黑海沿岸的港口。
伊儿汗国: 他们的经济则与波斯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丝绸之路贸易紧密相连。他们也致力于稳定国内经济,发展地方产业。
西欧和北非的经济吸引力: 相对于征服中国,征服西欧和北非,对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来说,其经济回报的直接性和确定性更低。占领这些地区,意味着需要投入巨大的军事和行政成本,而收益却不一定能覆盖成本。

五、 战略机遇与时机:

忽必烈灭南宋的时机: 当时南宋国力相对虚弱,内部政治斗争不断,并且经历了与金朝的长期战争,国力大伤。而此时的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领导下,处于巅峰时期,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的指挥。
金帐汗国与伊儿汗国面临的挑战: 当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独立发展时,西欧和北非的一些国家,如英格兰、法兰西、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埃及马穆鲁克王朝,都在各自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影响力。这些地区并非像南宋那样,存在明显的内部瓦解迹象。

总结来说,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未能像忽必烈一样征服西欧、北非,并非简单的实力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地理限制和战略重心不同: 他们的核心区域和军事优势,使得他们的自然扩张方向与西欧、北非存在巨大的距离和地形阻碍。
政治分裂与统治巩固: 分裂为独立的汗国后,他们更侧重于巩固自身统治,而非进行大规模的远距离扩张。
军事和后勤的挑战: 远距离征服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这对于以骑兵为主的蒙古军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经济利益驱动的差异: 相较于征服中国,征服西欧、北非的经济回报不确定性更高。
战略机遇的时机不同: 当他们独立发展时,西欧和北非的政治军事格局已非昔日可比。

忽必烈征服南宋,是蒙古帝国统一中国,建立一个庞大而稳定的中华帝国的重要一步,其战略目标和地理环境与金帐汗国、伊儿汗国的西进或南进是完全不同的。后两者更多的是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进行巩固和发展,追求的是区域性的霸权,而非像忽必烈那样,肩负着统一一个文明古国的使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伊儿汗国不是没有决心进军北非,而是真心进不去,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一、未能彻底击败马木路克王朝

伊儿汗国想要通过陆路占领北非的话,需要先控制大叙利亚地区,然后南下西奈半岛进入埃及,这就意味着伊儿汗国需要彻底击败盘踞在叙利亚和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但是1259年艾因·贾鲁特战役之后,伊儿汗国和马木路克王朝开始在今天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沿幼发拉底河一线形成对峙,期间双方互有胜败,伊儿汗国始终未能对马木路克形成压倒性优势。


补充一句:艾因·贾鲁特阿语作‘Ayn Jālūt,意为“贾鲁特的泉眼”。其中‘ayn以为“眼睛”或“泉眼”;Jālūt又译“查鲁特”,是《古兰经》中记载的人物,与希伯来语的גלית/Galyat一词同源,即《圣经》中的巨人歌利亚(Goliath)。在《古兰经》中,贾鲁特(Jālūt)与以色列的后裔(Banū ’Isrā’īl)为敌,后被年轻的先知达乌德(Dāwud/大卫)击杀。


比如公元1281年,伊儿汗阿八哈(’Abaghā,1265-1282年在位)出兵叙利亚,但在霍姆斯被马木路克素丹曼苏尔·赛义夫丁·盖拉温(al-Manṣūr Sayf al-Dīn Qalāwūn,1279-1290年在位)击败。

又比如公元1299年,伊儿汗马哈茂德·合赞(Maḥmūd Qāzān,1295-1304年在位)跨过幼发拉底河,一路攻占阿勒颇、哈马、霍姆斯、大马士革等叙利亚重镇,兵锋直指加沙。但此时的合赞汗也成了强弩之末,不但没能一鼓作气攻入埃及,先前占领的大马士革也在1303年被马木路克素丹纳赛尔·穆罕默德·本·盖拉温(al-Nāṣir Muḥammad ibn Qalāwūn,1299年-1309年第二次执政)收复。


二、来自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威胁

伊儿汗为什么总也凿不穿马木路克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伊儿汗国北部和东部的边境也不甚太平。

伊儿汗国在西方应对马木路克王朝的同时,还需要在北方对付金帐汗国。金帐汗国与马木路克王朝是盟友关系,其控制下的钦察地区是马木路克奴隶的主要来源。

历史上金帐汗国与伊儿汗国在高加索一带战事频仍,尤其是马木路克素丹的良心队友——金帐汗别儿哥(Birkah,1257-1266年在位)在1262年自高加索边境大举南下,向伊儿汗国发动进攻,双方尽管没有打出什么结果,但金帐汗国的助攻显然有效分散了伊儿汗国的精力,使之无法拿出足够兵力部署在叙利亚对抗马木路克,从而给了马木路克兵线反推的机会。

另外,伊儿汗国东部的呼罗珊地区也时常受到察合台汗国的袭击。我们阅读史料可以发现,伊儿汗国对于呼罗珊甚为重视,旭烈兀的长子阿八哈、阿八哈的长子阿鲁浑以及阿鲁浑的长子合赞在即位之前,都曾就任呼罗珊的长官。伊儿汗国派遣长子镇守呼罗珊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为了防备察合台汗国对自家后院的窥伺,这也使得伊儿汗国更加难以将全部精力集中于汗国西部的战事。


三、伊儿汗国内部的原因

在伊儿汗国内部,信奉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蒙古贵族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往往与汗位的继承有关,他们之间明争暗斗,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汗国的内耗。

比如阿八哈汗死后,其弟艾哈迈德·帖古迭儿(《人类史纲要》作“毕库达尔/Bīkudār”,1282-1284年在位)继承汗位。帖古迭儿信奉伊斯兰教,在位期间曾试图与马木路克素丹交好,双方关系一度有所缓和。

但是帖古迭儿的做法无疑得罪了大多数信奉佛教和基督教的蒙古贵族,阿八哈汗之子阿鲁浑(’Arghūn)就是其中之一。阿鲁浑依靠反对帖古迭儿的贵族势力起兵夺取汗位,成为汗国的第四任大汗。

阿鲁浑在位期间(1284-1291年),伊儿汗国仍然延续着旭烈兀、阿八哈时期与马木路克王朝对抗的政策,但与旭烈兀、阿八哈不同的是,阿鲁浑没有对马木路克发动大规模战争。

需要说清的是,宗教信仰本身并没有对伊儿汗国的对外政策构成决定性的影响。即使后来的伊儿汗马哈茂德·合赞将伊斯兰教上升为汗国的官方信仰,这也未从根本上改变他敌视马木路克政权的立场。


附一:马木路克人如何看待蒙古人

《人类史纲要》成书于公元14世纪的马木路克王朝,作者艾布·斐达(’Abū al-Fidā’,1273-1331)出身萨拉丁后裔,曾亲自参加过对抗合赞汗的战争。

该书把蒙古人称为“鞑靼人(al-Tatar)”或“蒙古人(Mughl)”,其中“鞑靼人”近似于一种政治称谓,“蒙古人”则作为一种民族概念,比如书中常见的表述是“某年鞑靼国王XX率领若干蒙古人、库尔支人(al-Kurj,即格鲁吉亚人)来犯......”。

《人类史纲要》对于伊儿汗和金帐汗的评价也是截然不同的。该书一般会在旭烈兀的名字后面加上“愿真主诅咒之(la‘anahu Allāh)”。至于皈依伊斯兰教的合赞汗,《人类史纲要》尽管不再用“愿真主诅咒之”来形容他,但对他的评价依旧不高,也没有提到他皈依伊斯兰教的事情:

叙鞑靼国王合赞去世
本年年底,合赞·本·阿鲁浑·本·阿八哈·本·旭烈兀·本·托雷·本·成吉思汗(Qāzān ibn ’Arghūn ibn ’Abaghā ibn Hūlākū ibn Ṭulū ibn Jinkizkhān)在雷伊①去世。他于694年年底即位,在位八年零十个月。他的军队在萨法尔草原②战败使他感到忧心忡忡,因此,他患上了急性热病,在巨大的悲痛中死去了。合赞死后,其弟胡尔班德③·本·阿鲁浑(Khurband ibn ’Arghūn)即位,他于本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登上王位,别号乌勒坚布④素丹。
——艾布·斐达《人类史纲要》伊历703年

注释:

  1. 雷伊:al-Rayy,今伊朗德黑兰附近。
  2. 萨法尔草原:Marj al-Ṣafar,位于叙利亚大马士革南部,1303年马木路克王朝在此地大败伊儿汗国,从而收复大马士革。
  3. 胡尔班德:Khurband,可能是波斯语胡达班迭(Khodābande)的讹写。
  4. 乌勒坚布:’Uljanbū,可能是’Uljaytū的讹写,即合赞汗的继承者完者都(Öljeitü,1304-1316年在位),波斯语名穆罕默德·胡达班迭(Muḥammad Khodābande)。

我们可以对比同一本书对自家队友——金帐汗别儿哥(Birkah)的评价:

叙北方的鞑靼国王之死
本年,最伟大的鞑靼国王别儿哥·本·拔都汗·本·笃西汗①·本·成吉思汗(Birkah ibn Bāṭū Khān ibn Dūshī Khān ibn Jinkizkhān) 去世,他的王都位于萨莱城②。别儿哥已经皈依了伊斯兰教,他去世后,他的侄子忙哥帖木儿·本·托罕·本·拔都·本·笃西汗·本·成吉思汗(Munkū Timur ibn Ṭughān ibn Bāṭū ibn Dūshī Khān ibn Jinkizkhān)即位。
——艾布·斐达《人类史纲要》666年

注释:

  1. 笃西:Dūshī,即术赤(Jochi),成吉思汗长子。
  2. 萨莱城:Madīnat Ṣarāy,即别儿哥萨莱(Sarai Berke),今俄罗斯伏尔加格勒。

这段资料不但指出别儿哥已经皈依了伊斯兰教,更把他评价为“最伟大的鞑靼国王(’a‘ẓam mulūk al-Tatar)”,如果艾布·斐达能够代表马木路克的官方立场的话,则足以看出马木路克人对别儿哥的推崇。


附二、伊儿汗国与“瓦哈比思想鼻祖”伊本·泰米叶

1299-1303年间,伊儿汗国数次进攻马木路克统治下的大马士革。期间大马士革的罕百里派教法学者伊本·泰米叶(Ibn Taymiyyah)曾随教法学者代表团出城与合赞汗交涉,据说伊本·泰米叶曾这样质问合赞汗:

“你既自称穆斯林,身边有着法官(qādī)和伊玛目(’imām),也有着教长(shaykh)和宣礼员(mu’adhdhin),那么你侵略我们是为何意?你的父亲(阿鲁浑)和祖父(阿八哈)俱是不信道者,他们也曾和你一样兴兵入寇,但他们一旦立下约定,就会信守。而你呢,你立下约定就会反悔,许下承诺就要违背。”

尽管合赞汗一再承诺保障大马士革居民的安全,大马士革却仍然免不了伊儿汗国的侵袭。于是伊本·泰米叶决意号召地方官吏和居民与伊儿汗国对抗。

由于伊儿汗国同样信奉伊斯兰教,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伊本·泰米叶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点,其内容主要包括:

1、鞑靼人“既背叛了穆阿维叶也背叛了阿里”,他们既不是逊尼派也不是什叶派,而是与上述两派同时为敌的出走派(al-Khawārij,又译“哈瓦利吉”派);

2、尽管鞑靼人自称穆斯林,但他们不遵守“真主的法度(伊斯兰教法)”,而是遵循“人造的法律(大札萨)”,因此他们如同处在蒙昧时代的人们一样,不是真正的信仰者,与他们作战并不违法;

3、强调“吉哈德”的重要性,对鞑靼人进行“吉哈德”乃是一项神圣的“宗教义务”。

伊本·泰米叶的观点逐渐发展为“重返蒙昧论”和“定叛论”,并为近现代一些原教旨主义者所利用和演绎。

user avatar

金帐汗国和伊尔汗国的后续扩张都失败了。

先说金帐汗国,

1285年金帐汗国入侵匈牙利,希望能再次征服匈牙利,但大败而回,1287年金帐汗国入侵波兰,被波兰联合匈牙利击败,从此金帐汗国没有对欧洲再发动大规模远征,虽然一直到15世纪后期,呈现游牧习惯的金帐汗国对东欧仍然一直是威胁,但动摇不了根本,金帐汗国军队屡屡受挫于攻城战,就算是掠夺统治下的罗斯诸公国城市,也经常出现久攻不克的事,可见金帐汗国军队很缺乏火器还有有效攻城器械,也迪该和立陶宛人打仗就向梁赞公国征集过火器,由此可见,金帐汗国扩张失败也和生产力不高有关系。

再说伊尔汗国,

伊尔汗国和马穆鲁克的战争屡屡处于下风,第一次第二次歆姆斯战役皆失败,直到中兴之主合赞指挥的第三次歆姆斯战役才大获全胜,然而之后又是战败,主要和马穆鲁克军队战斗力强又熟悉蒙古人的战术有关系,还有就是因为伊尔汗国地缘差,试图对外扩张时,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就会大举入侵,最终,伊尔汗国和马穆鲁克签订了和平协议。

以上就是我所知的金帐汗国,伊尔汗国难以对外扩张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