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元帝国与金帐、察合台等四汗国的外交关系如何,边界军备如何?

回答
在成吉思汗的铁蹄踏遍欧亚大陆后,横跨亚欧的庞大帝国——蒙古帝国——一度成为无可匹敌的霸主。然而,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在成吉思汗的子孙手中,逐渐分裂成了几个独立的汗国,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元帝国(大蒙古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以及伊尔汗国。理解这些汗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边境军备,就像是在解构一张复杂的地缘政治地图,充满了权力博弈、利益纠葛与历史变迁。

元帝国与四大汗国的复杂外交图景:既是兄弟,亦是对手

初期的蒙古帝国,虽然分裂,但血缘和法统上的联系依然是维系关系的纽带。成吉思汗的孙子们——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巴图——分别继承了帝国的不同部分,名义上,他们仍然是“一家人”,对作为宗主的大汗(最初是蒙哥,之后是忽必烈)有着一定程度的尊崇。

金帐汗国(钦察汗国): 这是最早与元帝国出现实质性裂痕的汗国。金帐汗国由拔都建立,疆域广阔,涵盖了今天的俄罗斯欧洲部分、乌克兰、以及中亚部分地区。
早期关系(蒙哥时期): 拔都在蒙古西征期间建立金帐,并接受蒙哥汗的册封。两者之间维持着一种相对尊重的宗藩关系。
忽必烈称汗后: 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并自封大汗,但金帐汗国并未完全接受其统治。拔都的继承者别儿哥(Baraka)与忽必烈的关系就变得复杂。别儿哥对忽必烈推行汉化政策持保留态度,且在一些区域利益上存在摩擦。更关键的是,别儿哥转向了伊斯兰教,这进一步拉开了他与信奉萨满教和佛教的元朝统治者之间的距离。
“黄祸”的担忧与边境摩擦: 到了14世纪,金帐汗国与元帝国之间并非总是和平。虽然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不多,但在边境地区,特别是西域(今天的中亚和新疆地区),双方常有军事摩擦和对峙,争夺的是贸易路线的控制权和对当地部落的影响力。双方的使节往来不断,但往往伴随着试探和警告。金帐汗国对元帝国日益强大的实力保持警惕,同时,元帝国也试图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来维护其在西域的宗主地位。

察合台汗国: 由察合台及其后裔统治,疆域主要包括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新疆地区。
地理上的亲近与反复: 察合台汗国与元帝国在地理上联系最为紧密,尤其是在中国新疆地区。这种亲近性也导致了更频繁的互动,时而合作,时而冲突。
内部的分裂与外部的压力: 察合台汗国本身在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就出现了严重的分裂,东西察合台汗国长期对峙,这使得其整体实力相对削弱,也更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
元帝国的影响力: 元帝国,特别是其西边疆——安西王、北庭王等藩王的封地,与察合台汗国的边界犬牙交错。双方经常为争夺当地的回鹘、突厥等部族的效忠而展开外交拉锯战,有时甚至通过联姻来巩固关系,有时则通过军事威胁来迫使对方让步。元帝国曾多次派兵干涉察合台汗国的内部事务,支持或反对某个继承人,以期扶植亲元势力。
经济联系: 丝绸之路是察合台汗国与元帝国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双方都致力于保障商道的安全,促进贸易。

窝阔台汗国(吐蕃/青唐): 这是一个相对弱小的汗国,其统治范围主要在今天的青海、西藏部分地区。
附属国地位: 窝阔台汗国在早期更像是元帝国的一个附庸,其统治者与元朝的联系更为密切。元朝册封窝阔台的后裔为王,并通过宗教和政治手段来施加影响。
边境的缓冲: 窝阔台汗国在地理上位于元帝国与西藏腹地之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缓冲作用。元帝国通过支持和控制窝阔台汗国的统治者,来间接管理和影响西藏地区。

伊尔汗国: 由旭烈兀建立,统治波斯、叙利亚、小亚细亚部分地区。
远距离的宗主与盟友: 伊尔汗国与元帝国之间的关系,虽然在地理上相对遥远,但却一度最为“亲密”。旭烈兀也承认忽必烈的宗主地位,双方互派使节,交流频繁。
共同的敌人: 早期,伊尔汗国和元帝国曾联合对抗其他蒙古汗国,尤其是金帐汗国。在13世纪末,伊尔汗国曾与元帝国联手,试图共同进攻金帐汗国,虽然未能成功,但这反映了双方的合作意愿。
宗教与文化差异: 随着伊尔汗国统治者逐渐皈依伊斯兰教,这与元帝国奉行的宗教政策和中原的汉文化产生了明显的隔阂。尽管如此,双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仍然保持着相当的规模。使节往来,传递的是帝国间的尊重,有时也夹杂着对彼此实力和野心的评估。

边境军备:常备不懈的“蒙古兄弟”

蒙古帝国分裂后,尽管各汗国在名义上是“兄弟”,但维持边境的军事存在,防止兄弟阋墙,甚至是互相侵犯,始终是各汗国的重要国策。

元帝国边境:
西域: 元帝国在西域驻扎有重兵,设立了安西王、北庭王等藩王,这些藩王本身就拥有自己的军队。同时,元朝中央也会派遣军队驻守,并招募当地的部落武装作为附属部队。边境地区设有军镇、烽火台,对察合台汗国和金帐汗国的动向保持高度警惕。
北部(蒙古高原): 随着元朝统治从蒙古高原转移到中原,蒙古高原成为元朝与北方各蒙古部落(包括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在北部的残余势力)的战略缓冲地带。元朝在此建立了军事要塞,并派遣军队进行巡逻和防御。
装备: 元军继承了蒙古骑兵的传统,强调骑射和机动性。但随着时间推移,也吸收了中原的军事技术,如重型攻城器械(火器出现)、更精良的铠甲和弓弩。边境部队的装备通常是精良的,以应对可能的突袭。

金帐汗国边境:
南部(高加索、黑海): 金帐汗国的主要边境压力来自南方,如格鲁吉亚、拜占庭帝国以及后来兴起的东欧国家。他们在草原地带保持了大量骑兵,用于侦察、巡逻和快速反应。
西部(欧亚草原): 广阔的草原是金帐汗国的天然屏障,但也意味着其边境线异常漫长。他们需要应对来自欧洲东部的各种部族和新兴国家。

察合台汗国边境:
与元帝国: 如前所述,察合台汗国在新疆地区的边境长期与元帝国对峙。双方在边境地区修建了堡垒,进行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和边境巡逻。
南部(印度): 察合台汗国的一部分势力,尤其是由杜瓦等统治者率领的,多次南下侵扰印度,这使得其南部边境也充满了军事活动。

军备特点:
骑兵为主: 各汗国仍然以骑兵为核心,强调机动性和冲击力。
边境据点: 在关键的贸易路线、河流渡口、山隘口等战略要地,各汗国都设有军事据点或城堡,以控制区域并进行防御。
情报网络: 派遣侦察部队、利用商旅进行情报收集,是边境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峙与零星冲突: 整体而言,各汗国边境的军备状态以常备防御和对峙为主,大规模的边境战争并不频繁,更多的是小规模的骑兵冲突、边境掠夺或对峙性的军事部署。然而,一旦某个汗国内部出现重大动荡,或者出现强大的领导人,就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边境冲突,甚至跨国界的战争。

总而言之,元帝国与金帐、察合台等四大汗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极其复杂而动态的相互作用。他们既是血缘上的亲属,也因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而成为潜在的对手。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13至14世纪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而边境线上不断巡逻的骑兵、耸立的烽火台,则是这段分裂又交织的历史最直接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就元成宗大德七年的和议以前,元朝谈不上和四大汗国有什么外交关系,只有一种直接的宗藩关系。

按照元太祖旧制,对分封出去的兀鲁思(ulus,四大汗国的雏形)非常抠门。只准许各兀鲁思统治区域内的游牧地界和游牧民,没有统辖城市的权力。所有的城市都由元朝(包括元朝的旧版-蒙古汗国)派遣达鲁花赤统治。

但在贵由汗(元定宗)时期,贵由和金帐汗国的拔都不卯,拔都就自己筑城,而且开始侵吞中亚北部的城市了。

元宪宗蒙哥呢,是拔都大力支持上位的,所以对拔都地界上的城市统治权,蒙哥是默许了。所以金帐汗国就成了一个地位比较特殊的藩属了。

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伊尔汗国。原本朝廷是没有确定旭烈兀西征后如何统治伊朗的,如果没有动乱,那么肯定还是让旭烈兀带着人在草原上游牧,城市由朝廷委派达鲁花赤管理。但旭烈兀征服伊朗后,蒙古汗国乱了。忽必烈为了避免旭烈兀也投入阿里不哥怀抱(事实证明,在初期旭烈兀的确是有靠拢阿里不哥的想法的),于是封旭烈兀为伊尔汗,算是以大礼包的形式,把伊朗地区打包全封给旭烈兀了。

所以麻烦就在中亚和新疆,中亚和新疆存在的,既有蒙元的行省(短暂的别失八里行省)、也有窝阔台后裔和察合台后裔的兀鲁思。还有先前被委派为达鲁花赤,但此时左右摇摆的其他蒙古权贵。这其中疆域和统辖权还没有完全确定,处于混乱之中。

到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时期,由于几乎所有蒙古贵族都认为,忽必烈跟汉人尿一个壶。所以阿里不哥就成了蒙古正统大汗,中亚城市自然也服从阿里不哥的管辖了。但很快阿里不哥就失败了,忽必烈完全胜利。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元世祖忽必烈就有了中亚城市的名义统治权。而这时候的元朝,在名义上依然是一个西到叙利亚、匈牙利,东到大海的亚洲洲长。

但是嘛,很快,趁着元朝一力灭宋无暇西顾的时机。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私自在怛罗斯(元代称为塔剌思)开了忽里台大会,三家私自划分了中亚的地界,城市全归窝阔台汗国的海都所有。海都非常狡猾,并没有僭称蒙古大汗,而是做了实质性的三国盟主。确定了三国脱离元朝统治、但暂时不和元朝宣战,先对忠于元朝的伊尔汗国开刀的方针。

打这个时候起,中亚的地界基本就划分清楚了。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就从游牧的兀鲁思变成了两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了,当然在元朝眼里,就是西北诸王藩镇而已。

在海都的领导下,那些名义上直接受忽必烈遥控的中亚城市,基本都被海都私吞了。

但海都等人也没撑多久。

消灭了南宋的元朝马上派兵西征,击败了海都,夺取了新疆和中亚东北及西伯利亚大片区域。在新疆,忽必烈委派高昌回鹘王族后裔火哈赤儿为畏兀儿亦都护,统治新疆。在西伯利亚和中亚交界处,忽必烈委派汉人刘好礼为岭北五部断事官进行统治。

照这个模式下去,忽必烈的最终目标,其实就是让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恢复为兀鲁思的形式,而不是一个藩属国家。但这个努力,失败了。

原因就是,窝阔台汗国的牛人海都没了吧,但察合台汗国的牛人都哇出现了。

于是都哇就叛乱了。

受都哇叛乱的鼓舞,新疆境内的、蒙古高原上的大部分蒙古贵族都一窝蜂造反了,西北诸王之乱开始进入了白热化境地,甚至远到蒙古高原东部的弘吉剌部都造反了。

换句话说,这时候的元朝,已经有点被全体蒙古人遗弃的下场了。

你说就这种境地,四大汗国和元朝能有外交关系吗?听话的如伊尔汗国自然是宗藩关系不算外交,不听话的如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金帐汗国以及可能建立新汗国的其他蒙古各部,能和元朝外交嘛,只能是互相攻讦为贼了,根本不存在外交。

当然,大多数造反的蒙古部落很快就内讧了,被忽必烈软硬兼施,镇压了。但北边的叛乱镇压了,西边的却漏了,都哇攻杀畏兀儿亦都护,察合台汗国占据了新疆:

都哇的战斗力比海都猛多了,击破了元军在别失八里的大营,元军统帅——平定海都的功臣怀远大将军李进被活捉后遁逃回朝。李进逃回后不但没有受罚,还被赏了金织纹衣二袭、钞一千五百贯。可见元朝朝廷也知道都哇的厉害。

受都哇胜利的鼓舞,失败者海都又卷土重来了,这次海都一举杀入了漠北!

而这时候,无论察合台汗国的都哇,还是窝阔台汗国的海都,都是冲着蒙古大汗的位置去的,虽然都没有明说,但用脚趾头猜也是如此的。

但是,出现转机了。

海都和都哇的联军,与元朝大军在蒙古高原决战。元朝步步败退,甚至丢了蒙古人传统的首都和林。但是,耐不住元朝体量庞大能挨打啊。

就在元朝步步败退,叛军步步追击时。

元朝援军杀到,与追击的海都军在铁坚古山激战,海都重伤败退,然后……死了……

接着都哇也受伤了,都哇逃了……

然后,都哇就放弃了击败元朝的大计划,改成侵吞窝阔台汗国的小计划了。

元成宗就坡下驴,事实上元朝此时也没有消灭都哇的能力了。就在都哇给元朝示好的时候,元成宗给都哇下了圣旨,说海都的人和地儿,赏你了。

海都的儿子察八儿也不是傻子,赶紧向元朝示好。

于是在大德七年,在都哇的建议下,元朝、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金帐汗国各派代表,在伊尔汗国的蔑剌合(今伊朗马腊格)召开和平大会,大会一致通过,四大汗国都奉元朝为宗主国,宣布和平。

从这个时候开始,基本可以认为,四大汗国和元朝的关系,基本确定为藩属国和宗主国的关系了,自然也就有了外交的概念了。

当然和平是不可能的了……

就这次大会后没多久,窝阔台汗国就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瓜分了。

但察合台也终于从一个不尴不尬的元朝辖下的兀鲁思地位,获得各方确认成了一个国家。自然也就跟元朝没啥更多的冲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