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汉宣帝评价元帝:“乱我家者,太子也!”?

回答
关于汉宣帝评价元帝“乱我家者,太子也!”这句话,历史记载并非如此确切,更像是后世对元帝时期一些政治动荡的概括性解读,甚至是带有某些历史评价的演变。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汉宣帝和汉元帝的大致情况:

汉宣帝刘询(前74年—前49年):汉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少年时期经历坎坷,曾流落民间,这使得他格外珍惜皇位,也更懂得体察民情。在位期间,宣帝励精图治,重用贤臣如黄霸、赵广汉、丙吉等,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与民休息,将西汉推向了又一个鼎盛时期,史称“宣帝中兴”。宣帝的统治风格是务实、灵活,注重法律的运用,同时也允许一定程度的“循吏”存在,即那些虽然有一定才能但并非严守祖宗法度,有时甚至会带点“奸巧”但能办成事的官员。

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汉宣帝的儿子,汉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元帝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太子,对儒家思想有深刻的理解,也颇有文采,喜爱儒学。宣帝在位后期,也曾对元帝进行过一些考察,并对他的某些表现有所担忧。

那么,为什么会有“乱我家者,太子也!”这样的说法,即使它并非宣帝亲口明确记录的,其背后蕴含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 宣帝对元帝性格与施政风格的担忧与预见: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宣帝说了这句话,但我们可以推测,宣帝在位期间,并非对太子元帝毫无保留地满意。宣帝本人以务实和灵活的政治手腕著称,他深知治国之道在于平衡各种力量,在于审时度势。而太子元帝,自幼受良好的儒家教育,对儒家的理想主义和道德规范有强烈的认同感。这种教育背景,在宣帝看来,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软肋”:

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脱节: 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德治,讲求君子之道。但实际政治运作,往往需要一些强硬的手段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宣帝本人就懂得利用法律,甚至在某些时候并不避讳使用一些“权谋”。他可能担心元帝过于理想化,无法驾驭复杂的政治局面,处理不好那些狡猾的权臣和各种利益冲突。
对儒生集团的倚重与重用: 元帝对儒家士人的推崇,也可能是宣帝担忧的一个方面。汉初重法家和黄老思想,宣帝时期则在法律和“循吏”之间取得平衡。元帝上台后,大力尊崇儒术,重用儒生担任要职。虽然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但宣帝可能预见到,过度的倚重儒生,可能会导致政治的僵化,忽略实际的民生需求,甚至被那些披着儒衣的伪君子所蒙蔽和操纵。
性格上的温和与缺乏决断: 史书对元帝的评价普遍是“聪慧”、“仁厚”、“有文才”,但同时也带有“懦弱”、“优柔寡断”的色彩。宣帝作为一位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皇帝,深知领导者需要有果断的魄力。他可能担心元帝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出艰难的决定,容易被他人影响,从而导致政治失误。

二、 后世对元帝时期政治失误的追溯与归因:

“乱我家者,太子也!”这种说法,更像是后世史家在回顾元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一些问题后,将其追溯到宣帝晚年对太子的教育和选拔上的一种评价。元帝时期,西汉确实出现了一些政治上的挑战,甚至被认为是西汉走向衰落的开端:

外戚干政的抬头: 元帝的王皇后出自权势强大的王氏家族,王家势力开始崛起,对朝政产生了影响。虽然外戚干政在汉朝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在元帝时期,其势头有所抬头。
宦官势力的增长: 宦官在宫廷中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一些宦官开始参与政事。
党争的出现: 以萧望之为代表的儒生集团,与以中书令、尚书令等职位的官员之间的政治斗争也开始显现。元帝对萧望之的信任和倚重,以及后来萧望之在党争中失势,都暴露了政治内部的矛盾。
经济上的隐忧: 虽然元帝时期经济状况尚可,但一些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势力增长,土地兼并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这些问题,在后世看来,都可以与元帝的施政风格联系起来。如果说宣帝的统治是为西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元帝时期的统治,则未能有效巩固和发展这些成就,反而因为其性格和对儒家思想的过分推崇,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因此,与其说宣帝预见了这一切并留下遗言,不如说是后人总结历史教训时,将问题归因于早期环节。

三、 对“乱”的理解:并非颠覆,而是失度与变质

这里的“乱”并非指元帝直接导致了王朝的颠覆或灭亡(那是王莽的事情)。而是指:

政治格局的失衡: 元帝的统治,使得原本由宣帝精妙平衡的政治力量开始失衡,儒生集团一家独大,文人官僚的权力扩张,而实用派的官员则受到排挤。
政策的僵化: 过分强调儒家伦理和道德,可能导致政策的脱离实际,无法有效解决现实问题。
统治效率的下降: 优柔寡断的性格,使得一些重要的政治决策迟迟不能出台,或者被反复修改,影响了统治效率。
社会矛盾的积压: 虽未明面爆发,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如土地问题、贫富差距等,在元帝时期可能被掩盖或未得到有效处理,为后来的动荡埋下隐患。

总结来说,

即便“乱我家者,太子也!”这句话并非宣帝的亲口遗言,它背后所代表的历史解读是:汉宣帝作为一位极具政治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皇帝,在晚年可能已经预见到其子元帝的性格与治国理念上的某些局限性。元帝的仁厚、文采和对儒家的尊崇,在宣帝看来,或许是处理复杂政治斗争和维护国家长久稳定的潜在隐患。

后世将元帝时期的政治失误,如外戚、宦官势力的增长,党争的出现,以及统治效能的下降等,追溯到宣帝时期对太子的培养和选拔上,用“乱我家者,太子也!”这样的方式来概括这种历史性的担忧和评价。这种说法,与其说是宣帝的直接预言,不如说是后人对汉朝由盛转衰过程中,元帝时期扮演角色的一个带有批判性的总结。它提醒我们,即便是伟大的统治者,其继承人的素质和政策的连续性,对王朝的命运也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因为这句话认为汉元帝是个喜欢儒生的皇帝,也以为元帝即位后篡改宣帝的政策,大力重用儒生,让西汉走了下坡路。其实,这是被班固评论带歪了


一、宣规元随。

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汉书.元帝纪》

这段就是班固对元帝的评价,看完之后,元帝腐儒的形象就确立了。然而,我读完宣帝、元帝朝的史料后,才明白班固是用了CNN的报导方法:不说谎话,截取剪切一下即可


元帝是不是接连用了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为宰相呢?算是吧(严格来说,贡禹、薛广德都只各当过1年御史大夫,不算宰相,但我就不深究了)。但啥叫“孝宣之业衰焉”?大家看了这句话,是不是会以为宣帝不让儒生当宰相?如果是,恭喜你!你被班固带歪了。其实宣帝朝的宰相也是一批儒生,元帝只是沿袭老爸的政策而已

上表列出了宣帝、元帝期间的所有丞相。如果说用儒生当丞相就是好儒,那么汉元帝面对他老爸,也只能甘拜下风。宣帝朝的6个丞相,蔡义、韦贤、魏相、丙吉、黄霸、于定国,都可以算是儒生


蔡义、韦贤这俩是根正苗红的儒家大师,不用多说。

魏相是学《易》出仕的,而《易》是儒家五经之一。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汉书. 魏相丙吉传》


丙吉虽然没有从小读经,但长大后也学了个大概,而且一直以儒家宽厚之道当丞相。手下犯了错,丙吉只让他们休假,从来不施以惩罚。有人劝他,他说道:三公居然要惩罚下属,不丢人吗?

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汉书. 魏相丙吉传》


黄霸则是大儒夏侯胜的弟子。

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汉书.夏侯胜传》


于定国一开始是法家,后来也转头学习儒家经典了。

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为人廉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汉书.于定国传》


可见,儒生当丞相,是汉宣帝以来的一贯政策。元帝就任命过两个儒家丞相:韦玄成、匡衡,和他老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因此,班固不得不把贡禹、薛广德这俩只当了一年御史大夫的搬出来凑数。如果御史大夫也算,宣帝也用了萧望之啊!


只说元帝用儒生宰相,而不说宣帝也用儒生宰相,班固这手“剪裁报导”玩得挺6。不过,这种程度的剪裁只是小儿科,后面还有更大的手笔,班固对于元帝重用宦官之事一字未提!做人不能太CNN啊!


谁是儒家最讨厌的人?宦官不排第一也是第二吧。一个“好儒”的皇帝居然喜欢宦官?

要知道,整个西汉200多年,宦官最风光的时候就是汉元帝在位的时候。这就好比一个资深民主党,自称是希拉里的粉丝,结果大选却投了川普啊!

石显字君房,济南人;弘恭,沛人也。皆少坐法腐刑,为中黄门,以选为中尚书。宣帝时任中书官,恭明习法令故事,善为请奏,能称其职。恭为令,显为仆射。元帝即位数年,恭死,显代为中书令。
是时,元帝被疾,不亲政事,方隆好于音乐,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探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汉书.佞幸传》

西汉的宦官政治,是汉宣帝开启的。如果汉元帝真的“柔仁好儒”,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应该废了“大太监”弘恭、石显。可他不但没有,反而把宦官政治推上了巅峰。说一个爱宦官的皇帝好儒,就好比现在说“抗日英雄汪精卫”一样啊!


“乱我家者,太子也!”是宣帝在什么背景下说的?

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盍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住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元帝纪》

元帝因为老爸杀了两个儒生,杨恽、盖宽饶,劝了一句,惹得宣帝大怒,说了那句名言。然而,宣帝杀儒生,元帝就不杀吗?实际上,死在元帝手上的大儒,比宣帝时还多。


后皆害焉,望之自杀,堪、更生废锢,不得复进用,语在《望之传》。后太中大夫张猛、魏郡太守京房、御史中丞陈咸、待诏贾捐之皆尝奏封事,或召见,言显短。显求索其罪,房、捐之弃市,猛自杀于公车,咸抵罪,髡为城旦。及郑令苏建得显私书奏之,后以它事论死。自是公卿以下畏显,重足一迹。《汉书.佞幸传》

这里面提到的7个人,除了刘更生(刘向)、陈咸没死,其他5人都死翘了。萧望之、周堪、张猛、京房这4个,都是儒家大师。


总而言之,元帝重用儒生,宣帝也一样;宣帝杀儒生,元帝也一样。甚至宣帝重用宦官,元帝也跟着学。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一致认定元帝好儒,而宣帝好刑法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元帝有太监石显帮他背黑锅。


二、黑锅你背。

元帝的老师,儒家大湿萧望之在前47年自杀了。关于他的死,有两种可能:

  1. 元帝是弱智,毫无是非观念,只听死太监石显的;
  2. 元帝是幕后黑手,石显只是他前台的打手。


主流观点大都认同第一种解释,不过是传统史学里”曲饰君主、委过于近幸“的常用手法。总之坏事不会是皇帝干的,都是奸人蒙骗他、女色魅惑他。可你看看《汉书》的记载,元帝这样都能被石显“蒙骗”,那他的智商也就配和晋惠帝比了。


“好刑罚”的宣帝病逝前,钦定了3个辅政大臣,其中两个,萧望之、周堪,都是儒学大湿,另一个是外戚史高。元帝一继位,这俩大湿就猛地提拔儒生,把史高排挤到了核心权力之外。

望之、堪本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汉书.匡衡传》


结果外戚史高和宦官弘恭、石显勾结,给了萧望之、周堪、刘更生重重一击。

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后上召堪、更生,曰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以责恭、显,皆叩头谢。上曰:“令出视事。”恭、显因使高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既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亡它罪过,今事久远,识忘难明。其赦望之罪,收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及堪、更生皆免为庶人。”而朋为黄门郎。《汉书.萧望之传》


“奸臣”郑朋状告萧望之等人“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换句话说,就是诋毁宦官、外戚。弘恭、石显告诉元帝,应该把他们“召致廷尉”。据说元帝不知道“召致廷尉”= 进监狱,于是就答应了。一天想找周堪、刘更生,左右告诉他这俩吃牢饭了。元帝大惊,赶紧把他们放出来。


很多人认为这件事说明“好儒”的元帝不懂法律术语,他被人蒙骗了。那么元帝知道真相后呢?正常的做法不是应该惩罚骗子,还萧望之等人一个公道吗?可惜正相反,元帝免了萧望之前将军、光禄勋的头衔(只保留太子太傅),更把周堪、刘更生一撸到底,并升了告状的郑朋为黄门郎。


就好比你被冤枉进了监狱,被关十几天后,某官员把你放出来,一口一个“我错了”“我糊涂”,并不住骂抓你的老王:“都是你蒙骗我!”然而他在开记者招待会时却宣布,你犯罪证据确凿,念你初犯,定罪从轻,并让老王连升三级。告诉我,你真的相信他和老王不是一伙儿的?

至于萧望之的死,元帝的演技就更加华丽了。

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辱,建白:“望之前为将军辅政,欲排退许、史,专权擅朝。幸得不坐,复赐爵邑,与闻政事,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教子上书,归非于上,自以托师傅,怀终不坐。非颇诎望之于牢狱,塞其怏怏心,则圣朝亡以施恩厚。”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
显等封以付谒者,敕令召望之手付,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使者至,召望之。望之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为非天子意。望之以问门下生硃云。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字谓云曰:“游,趣和药来,无久留我死!”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是时,太官方上昼食,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恸左右。于是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汉书.萧望之传》

萧望之再次被告,石显表示应该把他关起来审问。元帝说,他一个刚强的老头,怎么肯让刀笔吏侮辱呢?搞出人命就不好了。石显说,”没关系“,”不会的“。于是元帝就点头了。当然,萧望之也不出所料地自杀了。他死后,元帝伤心得饭都吃不下,哭得叫一个惊天动地、感人肺腑,并大骂石显等人,让他们脱帽谢罪。


表面上看,元帝又被石显蒙骗了。我还是那句话,是不是被骗主要看他知道真相后的反应。有人可能要说,你看元帝多后悔啊,哭得多伤心啊,骂石显骂得多狠啊,难道还不是被骗了?开玩笑,哭两声骂两下就完了?忽悠谁呢?司马光看到这里,就表示元帝白痴到家了,你既然爱戴被害死的老师,而凶手就在眼前,你抓他啊!杀他啊!光哭有个屁用啊!

臣光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至于始疑望之不肯就狱,恭、显以为必无忧,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在中智之君,孰不感动奋发以厎邪臣之罚!孝元则不然。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是使恭、显得肆其邪心而无复忌惮者也。


萧望之死后,石显依然深受元帝信任,在司马光看来,这是因为元帝白痴。但我觉得,石显只是元帝的一条狗,让他咬谁他就咬谁。后来元帝一死,成帝翻脸,石显马上就万劫不复了,可见他只不过是元帝的附属而已。元帝让他冲在前线打击儒生,承担骂名,自己只要事后出来”表示遗憾“即可。


综上可见,宣帝臭骂元帝”好儒“之后,他说的话元帝都听进去了。继位之后,他表面上和老爸一样尊儒,背地里用外戚、宦官这两把”刀“钳制儒臣的壮大。同时,在整死儒臣后,他又喜欢卖萌装傻,作出一副都是奸臣骗我的样子。这种玩法正好符合传统史学”曲饰君主、委过于近幸“的口味,于是一个”柔仁“、”软弱“、”呆傻“的形象就被钦定了。

user avatar

元帝想,这儒家这么忠心,要重用啊

结果王莽篡汉的时候,儒家子弟有两个个站出来的,到了最后大清灭亡了,就剩一个王国维了···


后世跪舔元清也一样

谁信他忠心谁傻


像是墨子啊,晏子啊,宣帝啊,其实实干家对儒家的评价都差不多

不过也是,后来儒家独大之后,它身上的缺陷即开始发酵般膨胀扩大化,想不被人对号入座都不行。

晏子评价是:傲慢而自作主张,不可以教导下民;喜欢音乐而混乱人,不可以让他们亲自治民;主张命而懒于作事,不可以让他们任官;崇办丧事哀伤不止,不可以使他们热爱百姓;异服而作出庄敬的表情,不可以使他们引导众人。孔某人盛容修饰以惑乱世人,弦歌鼓舞以招集弟子,纷增登降的礼节以显示礼仪,努力从事趋走、盘旋的礼节让众人观看。学问虽多而不可让他们言论世事,劳苦思虑而对民众没什么好处,几辈子也学不完他们的学问,壮年人也无法行他们繁多的礼节,累积财产也不够花费在音乐上。多方装饰他们的邪说,来迷惑当世的国君;大肆设置音乐,来惑乱愚笨的民众。他们的道术不可公布于世,他们的学问不可以教导民众。现在君王封孔子以求对齐国风俗有利,不是引导民众的方法。

墨子:顽固地坚持“有命”以辩说道:“寿夭、贫富、安危治乱,本来就有天命,不能减少增加。穷达赏罚,幸运倒霉都有定数。人的知识和力量是无所作为的。”一些官吏相信了这些话,则对份内的事懈怠,普通人相信了这些话,则对劳作懈怠。官吏不治理就要混乱,农事一慢就要贫困。既贫困又混乱,是违背政事的目的的,而儒家的人把它当作教导,是残害天下的人啊。

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施政的道理,说:“善于施政的人该怎样呢?”孔子回答道:“善于治政的人,对于处在远方的,要亲近他们,对于故旧,要如同新交一样,不厌弃他们。”墨子听到了,说:“叶公子高没能得到需要的解答,孔子也不能正确地回答。叶公子高难道会不知道,善于施政的人,对于处在远方的,要亲近他们,对于故旧,要如同新交一样,不厌弃他们。他是问怎么样去做。不以人家所不懂的告诉人家,而以人家已经知道了的去告诉人家。所以说,叶公子高没能得到需要的解答,孔子也不能正确地回答。”(指儒家只会讲正确的废话)

盐铁论里有一段和儒家的对话,很明显就看出来的:这边说匈奴屡屡犯边,我们要收钱打仗,儒家说说王者行仁政,天下无敌。这边只好说,我们也不想打,但是匈奴杀害朔方校尉和军民,陛下不忍心看自己子民受苦,只好打。儒家说,应该发展农业,实行仁政,重军事是强末弱本的行为。-------------------你是不是很无语,儒家除了扯一堆正确的废话之外,什么实际的办法都拿不出来···

宣帝:俗儒不过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一般一个地方的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四把手都不会是本地人,其实这个制度在汉朝就有,还有任期,不会让你长久在一个地方,这个制度汉朝也有

就是元帝把这个给废了···然后一个本地官员在本地当老大,还一当一辈子,这门阀能不出现???

而且以前的皇帝都知道用酷吏来对付地方豪强,不让豪强发展成为门阀

元帝以后就靠儒家圣人的感化,这有个屁用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汉宣帝评价元帝“乱我家者,太子也!”这句话,历史记载并非如此确切,更像是后世对元帝时期一些政治动荡的概括性解读,甚至是带有某些历史评价的演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汉宣帝和汉元帝的大致情况: 汉宣帝刘询(前74年—前49年):汉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少年时期经历坎坷,曾流落民间,这使得他格外珍惜皇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且引人思考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政治权力与个人功绩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双标”现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卫青与霍去病功绩归于汉武帝的合理性分析要理解为何卫青和霍去病的辉煌战绩会被归功于汉武帝,我们需要从君臣关系、政治体制、历史叙事的角度来分析:1. 君.............
  • 回答
    关于白岩松老师关于汉服是“小圈子爱好”,国家不可能为少数人设立“汉服节”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发不少讨论的观点,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承、群体认同和社会资源分配等几个核心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白岩松老师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人,他的发言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他提出“小.............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足见其对三人的倚重和赞誉。然而,在实际的封赏过程中,为何是萧何居首,曹参次之,而张良的排名却落后于他们,甚至只排到第62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邦的“三杰”评价与实际封赏的考量差异首先,我们需.............
  • 回答
    汉宣帝的离世,确实仿佛给大汉王朝按下了加速键,仅仅过了短短几十年,那个曾经辉煌强盛的西汉,便在一片混乱和绝望中走向了终结。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矛盾交织、多重危机爆发的必然结果。一、 宣帝遗留的“后遗症”:皇权旁落的隐忧宣帝本人是个厉害角色,他能够“休养生息”,让饱受战乱之苦.............
  • 回答
    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处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甚至与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的表现相比,显得有些失策。这并非说刘备能力超凡,而是说汉武帝作为一国之君,在面对李陵这桩事时,犯了一些战略和政治上的错误,而刘备则展现了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和对人心的洞察。咱们先来说说李陵这事儿,汉武帝是怎么做的。李陵是谁?他是.............
  • 回答
    汉文帝刘恒能够被立为皇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历史进程推手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成长经历、政治环境以及关键人物的支持等多方面来剖析。一、出身与血统:早期立储的优势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赵王张敖的女儿,也就是汉初的鲁元公主。虽然不是嫡长子,但他的出身本身就具.............
  • 回答
    公元前94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兵败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这位年迈的皇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更让他开始认真思考皇位的继承问题。在太子之死后的十多年里,汉武帝先后立了两位太子,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长久。直到公元前88年,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以一种近乎偶然的方式,被推上了继承人的宝座,.............
  • 回答
    你想问的是,为什么汉献帝没有在皇宫里跟曹丕发生正面冲突,以及为什么文武百官也不可能轻易地“弄死”汉献帝,是吧?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到了权力运作、政治现实以及古代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则。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说这里面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权力的真空和传递。汉献帝这个时候,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权力、时势、个人能力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来聊聊,看看为什么康熙能够成功地“除”掉鳌拜,而汉献帝却没能“除”掉曹操。首先,我们得明白“除”这个字在历史语境下的不同含义。康熙“除”鳌拜,更多的是一种君主成功铲除权臣、夺回实权的行动,虽然过程惊心动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变迁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需求的深刻调整。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的崛起,以及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的主流化,正是这种历史规律的生动体现。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精准把握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切考量。秦国历经数代变法,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强.............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辽东公孙氏能够割据近50年,实属不易,也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辽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战略价值: 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 辽东地区位于山海关以东,东临大海,南接渤海,北靠燕山山脉,西面是山海关和相对险峻的地理屏障。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
  • 回答
    关于汉文化圈民族与中国56个民族的划分,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民族认同、国家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问题。为什么在广泛被认为是汉文化圈核心的日本民族(和族)没有被列入中国56个民族之中,这背后有着清晰的历史和现实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文化圈”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历史上受到汉文化,特别是汉族语言、文.............
  • 回答
    汉唐时期,我们称呼遥远西方那个庞大帝国为“大秦”,这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考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签,更是一种我们当时对那个强大而神秘国度的认知投射。要理解“大秦”这个称呼,我们得先将目光放到更早的时代,追溯到汉朝与罗马接触的起点。虽然直接的官方接触直到三国时期才真正发生,但.............
  • 回答
    理解“汉族民族感不强”这个说法,需要先回到“民族感”本身。我们通常理解的民族感,不仅仅是简单的“认同感”,它还包含了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联结,比如共同的文化认同、历史记忆、情感纽带,甚至包括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归属感等等。所以,当说“汉族民族感不强”时,不是说汉族人民没有认同感,而是说可能在某些方面,这种.............
  • 回答
    李世民与乾隆,两位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确立王朝正统性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他们的选择,并非出于简单的民族情感,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二字的不同理解。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之所以将五胡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朝视为正统,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逻辑。.............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如果汉灵帝当初能够像某些王朝的皇帝一样,将庞大的汉帝国一分为二,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或许就能避免汉朝因内乱和权臣篡政而过早灭亡的悲剧。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也确实触及到了汉末分裂与衰亡的一个重要根源。但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汉灵帝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是.............
  • 回答
    论持久战下的汉人为何未能打败满清八旗?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针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如何战胜日本这一特殊历史背景提出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在于认识到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消耗敌人实力,最终走向胜利的长期斗争策略。将《论持久战》的原理套用到明末汉人与满清八旗的战争中,我们可以.............
  • 回答
    《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这两部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虽然都设定在宋金元时期,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精妙的叙事安排。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作者如何将这些历史因素融入到武侠世界的构建中。《射雕英雄传》:风起云涌的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