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汉宣帝死后,西汉衰亡的如此之快?

回答
汉宣帝的离世,确实仿佛给大汉王朝按下了加速键,仅仅过了短短几十年,那个曾经辉煌强盛的西汉,便在一片混乱和绝望中走向了终结。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矛盾交织、多重危机爆发的必然结果。

一、 宣帝遗留的“后遗症”:皇权旁落的隐忧

宣帝本人是个厉害角色,他能够“休养生息”,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喘息,重新恢复国力。他也深谙权术,能够驾驭朝臣,平衡各方势力。然而,他晚年的一些决策,却为后来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无为而治”的过度解读: 宣帝提倡“无为而治”,本意是让社会恢复活力,减少政治干预。但到了他儿子汉元帝时期,这种“无为”被曲解成了“什么都不管”,甚至任由外戚和宦官干政,将国家大事拱手让人。
对外戚的纵容: 宣帝为了巩固统治,对一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代给予了相当的尊重,甚至允许他们成为外戚。然而,他低估了外戚干政的危害性。到了他孙子汉元帝时期,外戚王氏家族凭借皇帝的宠爱,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重用“庸才”: 宣帝晚年,为了自己的养老和所谓的“稳定”,开始重用一些能力平平,但态度温顺的官员。这些人缺乏远见卓识,也缺乏雷厉风行的魄力,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局面。

二、 继任者的能力缺陷:王朝衰败的直接推手

宣帝之后,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汉孺子婴,这些皇帝一个比一个不给力,甚至可以说是个个都是“昏君”的料。

汉元帝: 这是一个典型的“太平盛世”下的产物,他没有经历过战乱,也缺乏处理复杂政务的经验。他沉迷于享乐,对朝政不上心,对女儿的宠爱甚至到了“爱屋及乌”的地步,纵容了外戚王氏的崛起。他的“无为”成为了臣子们“有为”干政的温床。
汉成帝: 这是西汉走向灭亡的“关键先生”。他痴迷于女色,尤其是赵飞燕姐妹,将朝政完全抛诸脑后。朝堂之上,宠臣得势,贤臣被排挤,政治腐败到了极致。王氏外戚更是趁机大权独揽,为王莽篡权铺平了道路。
汉哀帝: 哀帝虽然年轻,但同样昏庸。他对男宠董贤的宠爱,更是荒唐到了“割席断袖”的地步,将国家大事交给一个毫无能力的宦官,令朝野上下哗然。外戚专权的势头并未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汉平帝和汉孺子婴: 这两位可以说是“傀儡皇帝”,他们在位时,王莽已经掌握了朝廷的实际权力,汉朝的江山名存实亡,只是一个空壳子。

三、 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内部消耗的致命伤

随着皇帝们一代不如一代,朝堂上的权力真空开始被外戚和宦官填补。

外戚的崛起: 汉朝有着“外戚干政”的传统,从吕后开始,就有后宫干政的先例。但到了西汉末年,这种趋势达到了顶峰。王氏家族就抓住了机会,凭借与皇室的联姻,一步步渗透到朝廷的各个要职,最终架空了皇权。
宦官的兴风作浪: 宦官在宫中地位特殊,但他们缺乏根基,因此往往依附于某位皇子或某个外戚,通过参与权力斗争来获取利益。他们掌握着皇帝的耳目,能够左右皇帝的决定,对朝政的破坏同样不容小觑。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外戚和宦官相互利用,又相互制衡,但最终的结果都是牺牲了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福祉。

四、 政治腐败与社会矛盾的激化:民怨沸腾的导火索

政治的腐败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土地兼并: 随着王侯贵族的势力扩张,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流民。贫富差距的巨大鸿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赋税徭役的加重: 为了满足统治阶层和贵族的奢侈生活,国家对百姓的剥削也越来越重。繁重的赋税和无休止的徭役,让百姓苦不堪言,社会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官吏腐败: 官员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整个官僚体系如同一个巨大的吸血虫,将国家的资源和民脂民膏榨干。

当国家机器的运转已经变成少数人的敛财工具,当百姓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障,那么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燎原之火。

五、 王莽篡权的必然性:从西汉到新朝的“过渡”

在上述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王莽篡权并非偶然。他作为一个外戚,并且长期在朝为官,对汉朝的弊端看得一清二楚。他利用汉朝政治的腐败和百姓的普遍不满,打着“恢复周礼”的旗号,一步步蚕食皇权,最终成功登基,建立了“新朝”。

王莽的篡权,虽然带来了短暂的“新朝”,但他的改革措施脱离实际,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了西汉的彻底灭亡。

总结一下:

汉宣帝死后,西汉之所以衰亡如此之快,根本原因在于:

1. 宣帝晚年为后世埋下的隐忧: 对外戚的纵容,以及对继任者培养的不足。
2. 继任皇帝的能力集体“掉链子”: 汉元帝、汉成帝等人的昏庸无能,直接导致了权力的旁落。
3. 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 内部的权力争夺,耗尽了国家的元气。
4. 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土地兼并、赋税徭役加重,民怨沸腾。
5. 王莽的抓住时机: 在汉朝腐朽不堪的时候,王莽适时出现,完成了“顺理成章”的篡权。

可以说,汉宣帝的“太平盛世”就像一抹短暂的夕阳红,照亮了西汉最后的荣光,却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漫漫长夜。继任者们无力承担起维系王朝的重任,王朝的基石在内部腐朽和外部压力下,轰然倒塌。这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最终爆发的连锁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汉王朝的衰亡其实从汉武帝时期便已埋下了祸根,只不过凭借汉昭帝、霍光、汉宣帝三人融汇王道与霸道的统治方式又维持了下去而已,我们在这里固然不能过分贬低汉武帝并且得出“汉武帝导致西汉灭亡”的结论,也不能过分拔高以汉宣帝为代表的“王霸杂用”派统治者,如果能够以“汉武遗祸”+“昭宣补过”的视角来看汉武帝统治后期以来的西汉历史,那么西汉的衰亡就谈不上“如此之快”了。

从汉武帝晚年的举措来看,外战方面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7年间重用李广利结果与卫霍时期同样劳民伤财却几乎没什么重大成果,称之为“劳而无功”也不为过,经年累月对匈作战已经由卫霍时期目的明确、战果重大的有效战略部署,变成了充满冒险主义的盲目扩张。外战上不计成本的盲目浪进,彻底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矛盾,而桑弘羊之流为了支持外战而疯狂敛财的聚敛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自耕农经济之运转,并且与外战浪进共同催化了土地兼并现象的发酵。

汉武帝统治的最后十年,国内流民起兵的风起云涌便是关东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瓦解所致,这一时期遍布关东的各种起义,私以为与隋炀帝杨广大业年间的天下相仿佛,都是外战浪进与聚敛过度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危机。所以,西汉之亡,源自公元前1世纪初(汉武帝末年),私以为是我们认知西汉中后期历史所必需具备的一个判断,没有这个判断是无法理解西汉灭亡的。

公元前89年至公元前48年间活跃的汉昭帝、霍光、汉宣帝三位统治者,基本上都采用了“休养生息”与“亡羊补牢”相结合的执政策略,对匈战争与西域经略也分别在昭宣中兴的后半段才取得一次接近卫霍时期的战略成果,正是“昭宣中兴”时期成功执行“亡羊补牢”策略的良性结果,西汉帝国对于匈奴与西域的治理架构也在宣帝时期得到巩固。

但,昭宣二帝与霍光始终无法解决关东豪族日益壮大的问题,不论是把关东豪族迁徙到关中地区的陵邑周围还是迁徙到河西、河朔等西州新土,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而且土地兼并绝不仅仅是一个把自耕农逼成破产农民的“农业社会癌症”,更是一种釜底抽薪地削减秦汉帝国赋税来源的“帝国政治癌症”。

皇帝的周围逐渐被军功贵族衰落以后逐渐无所不在的豪族官僚官僚世家所环绕,即便汉宣帝能够看出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重视豪族利益代言人——汉儒,终将会导致汉家的衰落,他也完全没有办法彻底清算已经构成汉家天下统治中坚力量的官宦世家与地方豪族。如果连继任皇帝本人都无法坚持汉武帝所确立并被昭宣二帝与霍光遵循的“王霸杂用”之术,汉宣帝也便只能长叹一声“:“乱我家者,太子也!”了。

从汉宣帝到汉元帝,一个是明睿深沉且懂得玩各方势力平衡术的现实帝王,一个是仁柔好儒却又偏袒宦官势力的天真帝王,原本靠着最高统治者的英明还能维持下去的所谓中兴局面,便不可避免地滑向了衰亡的轨道。由此也可看出“昭宣中兴”并不能在根本上挽救汉武之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政治根本问题,所谓“中兴”并没有“根治”西汉的癌症。

不过,即便我们从时间上来看,从公元前48年宣元交接,到公元8年汉新禅代,西汉晚期的明显衰落与最终灭亡也趔趔趄趄地演进了整整56年的时间,半个多世纪的衰亡期,将近两个世代的更替都快完成了(王莽是王政君的侄子,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好像也并不算快。另外,西汉的衰亡属于那种“僵而不死型”的衰亡,好歹还有一个与关东豪族达成彻底妥协的东汉王朝为它复辟招魂。若说秦汉制度的彻底衰亡,长达一个半世纪并充分发挥“僵而不死”技能点的东汉中后期,也必须被我们纳入视野当中。

换言之,汉武帝晚年以来的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经昭宣中兴、王莽改制、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四次不同程度的打补丁,终于在元成、桓灵这类怠政、懒政、荒政到极品的皇帝,以及外戚、宦官的反复夺权斗争中,彻底衰亡。秦汉制度的失灵、补丁与自暴自弃,私以为,至少经历了公元前90年至公元190年间,整整280年的反复挣扎,方才经过最后三十年的傀儡式存活,在公元220年最终谢幕,从大历史的尺度来看,“秦政PRO”——“汉制”的衰亡要更加漫长。如果换到制度史视角来看,不再局限到断代史的老框框里,自然就不会觉得“快”了。

user avatar

宣帝已经是很好的裱糊匠了,汉武帝时期对国家的破坏太严重,要不史家也不会把汉宣帝时期叫中兴。

政治经济上汉武帝的一屁股屎就不说了,一个比较隐蔽的是意识形态上的。汉武帝重儒的目的大家都懂,就是为了培植自己的私人班底,不过儒生不像以前的奴隶之类的好对付,政治领域向儒生开放后,儒生的想法就活络了。一个重要标志是武帝后期开始公开谈论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利用社会各界对武帝的极度不满,从武帝末期开始儒生领头公开宣扬轮流坐庄,仿佛国朝初年那会儿。儒生配合其他搞怪力乱神的各种势力,时不时就搞一次政治风波,甚至直接上书要求皇帝下台。谶纬学说就是儒生的武器,折腾到最后的结果就是王莽振臂一呼天下相应,众望所归汉朝和平演变,热火朝天建设周礼乌托邦。

user avatar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几个谥号或庙号为宣的帝王,都是在一段变乱后上位,拨乱反正,开创了中兴之治,然后人亡政息,国家迅速衰亡。

他们在历史上存在感都不高,但是却和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有着千丝百屡关系,而他们本人也在重大事件中经历了重重坎坷挫折。

我在这里列举出来,希望能引发一点大家的思考,抛砖引玉。

周宣王:

周宣王姬静,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在位四十六年。

虽然他在历史上存在感不高,但是说起他爹和他儿子,那可是鼎鼎大名。

他爹周厉王,就是那个吾能弭谤矣的周王,路人只能道路以目,最终造成了国人暴动,被赶下台过完了凄惨的后半生。

姬静他老子跑路的时候没带着他,国人没找到周厉王,就想到父债子偿,杀他儿子出出气也行,小姬静就这么无辜躺枪了,还好被召公藏了起来,拿自己儿子替姬静去死,才躲过了一劫。

就这样西周罕见地开启了共和行政年代,没有帝王在位,国家大事全凭辅政大臣商量做主,这在历史上也是头一遭。

十多年后,周厉王死在了流放地,国人的气也消的差不多了,躲藏了十多年的周宣王这时候才被大臣推出上台执政。

宣王期间内政任用贤臣,对外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周王朝一时四方皆定,史称宣王中兴

不过在他执政后期,也是犯了滥杀无辜,用兵无度的毛病,吃了几场大败仗。

他儿子周幽王,那就更出名了,西周最后一位君主,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可谓人尽皆知,最后西周被蛮族入侵而诸侯坐视不理,镐京陷落,西周灭亡。

汉宣帝:

汉宣帝刘询(刘病已),西汉第十位皇帝,在位二十七年,期间对内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形成“麒麟阁十一功臣。对外平定匈奴,西羌,设立西域都护府,史称孝宣中兴。

汉宣帝故剑情深和王霸道杂之的治国之法,知乎已经被说烂了,知名度高很多,但在知乎之外就差多了。

刘病已的传奇故事始于巫蛊之祸,他爷爷刘据是武帝朝的太子,在那场变乱中谋反失败被杀,还是婴儿的刘病已被收在狱中,因为丙吉的坚持躲过了被杀的灾祸,后来流落于民间,汉昭帝死后无嗣,权臣霍光先立后废刘贺,又立了刘病已,行废立皇帝之事,历史上这也是头一遭。

汉宣帝隐忍退让,待到霍光死后彻底清算了霍家势力,结束了武帝死后的权臣时代,让汉王朝再次走上正轨,收服匈奴西羌,设立西域都护府,彻底巩固了汉武帝打下的基业。

不过他的儿子汉元帝就让人一言难尽了,其实他在位并无大过,但却埋下了两个汉朝灭亡的伏笔。他任用宦官石显,这是汉家王朝第一次有宦官弄权,他的皇后王政君,由于超长待机太能活,成为外戚专政,王莽篡汉的钥匙。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在位十四年,在位期间收复河湟故地,明察沉断,从谏如流,厉行节俭,创造了唐朝最后的繁荣。

李忱他爹是让唐朝中兴的唐宪宗,被称为元和中兴,唐宪宗死后几十年,历经穆敬文武四代皇帝,政局尤其混乱,期间发生了著名事件甘露之变,和东汉的党锢之祸有的一拼,他的上一任唐武宗,虽在位仅仅六年,却能压制宦官,灭佛崇道,开创了会昌中兴

在文宗武宗两朝,李忱基本是被当个傻子,供宗室成员取笑的玩物,他也乐意配合装疯卖傻,所以让宦官产生了傻子好控制的错觉,才在武宗死后没有立武宗的儿子,而是拥立他这个皇太叔为帝。

李忱当上皇帝后,马山就不装疯卖傻了,而是展现了超强的执政能力,宦官们表示智商压制被这老小子忽悠了。

他为甘露之变中无辜的朝臣平反,罢黜李德裕,重视科举制度,终结了牛李党争。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十四年,强行为大唐续命。

可以他儿子孙子都没李忱的能力手段,尤其是他孙子唐僖宗,更是个坑货,在位期间发生了黄巢起义,从此大唐王朝真的就只剩一个空壳子,静静等待灭亡的命运,而这距离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不过五十年。

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蛐蛐皇帝,和他爹在位期间并称仁宣之治

朱瞻基的爷爷是发动了靖难之役的朱棣Judy,他从小就受到爷爷宠爱,皇位是朱棣钦定的,所以他爹朱高炽不过是个过渡的工具人,而朱高炽这个大胖子也很配合,登记不到十个月就胖死了。

朱瞻基在位期期间评定了朱高煦的叛乱,确定北京的皇城地位,又把文官地位抬高,维持了大明制度的稳定传承。

和上述三位一样,他也有一个好儿子朱祁镇,效仿他父亲率二十万大军亲征蒙古,土木堡之变打包送走了朱棣以来培养的全部精锐和朝廷重臣,要不是于谦,大明朝能不能喘过来这口气还真不好说。

不过之后的明朝,再也不是洪武永乐时代的大明了,而是成了文官和宦官的秀场,皇帝就像是个吉祥物,这是后话了。

这几位的谥号和庙号为宣的中兴之主经历如此相似,甚至身前是后故事和结局都如此类似,是巧合吗?还是正巧应了谥法的解释:

施而不成曰宣

user avatar

汉宣帝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中兴之主",其统治时期也被称为”孝宣中兴“。

刘向甚至还称赞汉宣帝时期:

政教明 ,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

但这只是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当时西汉统治集团存在深重的弊端,豪强势力的发展和农民大规模的流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所以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比如土地兼并,其实比汉文帝时严重得多。

胶东、渤海等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根据史书的记载,起义的农民军是进攻地方政府,放出牢里的囚犯,把商人和官僚、小诸侯的财物据为己有。

攻官寺,篡囚徒,搜朝市,劫列侯。

就连汉宣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当时人民生活大多贫苦,盗贼泛滥,治安混乱。

民多贫,盗贼不止。

汉元帝时,西汉王朝可以说是大势已去。农民在“乡部私求,不可胜供"的情形下,依然是“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穷则起为盗贼”。

汉元帝为了怀柔关东豪强,消除他们蠢蠢欲动的反心,甚至把汉初以来迁徙关东豪强充实关中陵寝地区的制度也放弃了。

儒生京房和汉元帝的这段对话很能说明问题。

京房:陛下视今为治邪?
汉元帝:亦极乱耳,尚何道!

汉成帝时,西汉王朝走上了崩溃的道路。史书记载汉成帝实行暴政。

大兴徭役,重赋敛。

这时候,外戚王氏权倾天下,实际上控制了西汉政权。

皇帝的舅舅王凤、王商、王音、王根兄弟四人和王凤的侄子王莽相继任职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封侯者多达九人,朝廷中的重要官吏和很多地方的刺史、郡守,也都出于王氏的门下。

外戚贪贿掠夺最为惊人。红阳侯王立在南郡占垦草田几百顷,连贫民开辟的熟田也在占夺之列。王立把这些土地高价卖给国家,得一亿钱。

外戚在汉元帝时势力还不是很大,资财过千万的人还很少;他们后来家财上亿,良田万顷,住的豪宅可以媲美皇宫,都是在成帝、哀帝在位时,短期内暴敛的结果。

其他官僚也大多以权谋私,大占良田。

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价,它财物称是。

以上文字记载就是当时的丞相张禹的财产情况。

汉哀帝宠臣董贤得赐田二千余顷,董贤死后家财被斥卖,得钱竟达43亿之巨。

商人的势力也开始抬头。成都的罗裒,临淄的姓伟,洛阳的张长叔,京城长安和附近诸县的王君房、樊少翁、王孙大卿、樊嘉、挚网,都是资财巨万的大商人。

罗裒除了垄断巴蜀盐井之利以外、往来长安、巴蜀之间,以大量资财贿赂外戚王根、宠臣淳于长,官商勾结,横行乡里。史书记载是:

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

汉成帝即位不久,今山东、河南、四川等地陆续爆发了农民和铁官徒的暴动。

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有东郡茌平(今山东茌平)候毋辟领导的暴动。

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有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铁官徒申屠圣等领导的暴动。

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有广汉(郡治今四川梓潼)郑躬等的暴动。

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有尉氏(今河南尉氏)樊并等和山阳(郡治今山东金乡)铁官徒苏令等的暴动。苏令领导的暴动经历19郡国 ,诛杀长吏,夺取库兵,声势最大。

汉哀帝时,西汉王朝的危机更加深重。

师丹建议限田、限奴婢,孔光、何武等人拟定了一个办法,规定诸王、列侯以至吏民占田以30顷为限;占奴婢则诸王最多不超过200人,列侯、公主100人,以下至吏民30人;商人不得占田,不得为吏。这个办法损害了当权的外戚官僚的利益,受到他们的集体反对,最终无疾而终。

在官府和地主的双重压迫下,底层的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苦。

有七亡而无一得。
有七死而无一生 。

这样的形势下,农民只能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汉哀帝在农民起义的威胁下,荒唐地采纳了阴阳灾异论者的主张,企图用“再受命"的方式来挽救西汉王朝的统治危机。他自己改称“陈圣刘太平皇帝",改元“太初元将"。这种自欺欺人的行径,除了暴露了统治者绝望的心情以外,毫无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宣帝的离世,确实仿佛给大汉王朝按下了加速键,仅仅过了短短几十年,那个曾经辉煌强盛的西汉,便在一片混乱和绝望中走向了终结。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矛盾交织、多重危机爆发的必然结果。一、 宣帝遗留的“后遗症”:皇权旁落的隐忧宣帝本人是个厉害角色,他能够“休养生息”,让饱受战乱之苦.............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关于汉宣帝评价元帝“乱我家者,太子也!”这句话,历史记载并非如此确切,更像是后世对元帝时期一些政治动荡的概括性解读,甚至是带有某些历史评价的演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汉宣帝和汉元帝的大致情况: 汉宣帝刘询(前74年—前49年):汉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少年时期经历坎坷,曾流落民间,这使得他格外珍惜皇位.............
  • 回答
    在讨论“为元抗明而死的汉族士大夫地主是否是汉奸”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政治环境以及“汉奸”这一概念的内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及其演变。 传统意义上的“汉奸”:通常指的是在国家.............
  • 回答
    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处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甚至与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的表现相比,显得有些失策。这并非说刘备能力超凡,而是说汉武帝作为一国之君,在面对李陵这桩事时,犯了一些战略和政治上的错误,而刘备则展现了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和对人心的洞察。咱们先来说说李陵这事儿,汉武帝是怎么做的。李陵是谁?他是.............
  • 回答
    汉文帝刘恒能够被立为皇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历史进程推手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成长经历、政治环境以及关键人物的支持等多方面来剖析。一、出身与血统:早期立储的优势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赵王张敖的女儿,也就是汉初的鲁元公主。虽然不是嫡长子,但他的出身本身就具.............
  • 回答
    公元前94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兵败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这位年迈的皇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更让他开始认真思考皇位的继承问题。在太子之死后的十多年里,汉武帝先后立了两位太子,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长久。直到公元前88年,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以一种近乎偶然的方式,被推上了继承人的宝座,.............
  • 回答
    你想问的是,为什么汉献帝没有在皇宫里跟曹丕发生正面冲突,以及为什么文武百官也不可能轻易地“弄死”汉献帝,是吧?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到了权力运作、政治现实以及古代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则。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说这里面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权力的真空和传递。汉献帝这个时候,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权力、时势、个人能力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来聊聊,看看为什么康熙能够成功地“除”掉鳌拜,而汉献帝却没能“除”掉曹操。首先,我们得明白“除”这个字在历史语境下的不同含义。康熙“除”鳌拜,更多的是一种君主成功铲除权臣、夺回实权的行动,虽然过程惊心动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且引人思考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政治权力与个人功绩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双标”现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卫青与霍去病功绩归于汉武帝的合理性分析要理解为何卫青和霍去病的辉煌战绩会被归功于汉武帝,我们需要从君臣关系、政治体制、历史叙事的角度来分析:1. 君.............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变迁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需求的深刻调整。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的崛起,以及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的主流化,正是这种历史规律的生动体现。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精准把握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切考量。秦国历经数代变法,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强.............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辽东公孙氏能够割据近50年,实属不易,也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辽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战略价值: 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 辽东地区位于山海关以东,东临大海,南接渤海,北靠燕山山脉,西面是山海关和相对险峻的地理屏障。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
  • 回答
    关于汉文化圈民族与中国56个民族的划分,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民族认同、国家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问题。为什么在广泛被认为是汉文化圈核心的日本民族(和族)没有被列入中国56个民族之中,这背后有着清晰的历史和现实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文化圈”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历史上受到汉文化,特别是汉族语言、文.............
  • 回答
    汉唐时期,我们称呼遥远西方那个庞大帝国为“大秦”,这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考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签,更是一种我们当时对那个强大而神秘国度的认知投射。要理解“大秦”这个称呼,我们得先将目光放到更早的时代,追溯到汉朝与罗马接触的起点。虽然直接的官方接触直到三国时期才真正发生,但.............
  • 回答
    理解“汉族民族感不强”这个说法,需要先回到“民族感”本身。我们通常理解的民族感,不仅仅是简单的“认同感”,它还包含了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联结,比如共同的文化认同、历史记忆、情感纽带,甚至包括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归属感等等。所以,当说“汉族民族感不强”时,不是说汉族人民没有认同感,而是说可能在某些方面,这种.............
  • 回答
    李世民与乾隆,两位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确立王朝正统性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他们的选择,并非出于简单的民族情感,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二字的不同理解。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之所以将五胡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朝视为正统,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逻辑。.............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如果汉灵帝当初能够像某些王朝的皇帝一样,将庞大的汉帝国一分为二,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或许就能避免汉朝因内乱和权臣篡政而过早灭亡的悲剧。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也确实触及到了汉末分裂与衰亡的一个重要根源。但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汉灵帝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是.............
  • 回答
    论持久战下的汉人为何未能打败满清八旗?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针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如何战胜日本这一特殊历史背景提出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在于认识到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消耗敌人实力,最终走向胜利的长期斗争策略。将《论持久战》的原理套用到明末汉人与满清八旗的战争中,我们可以.............
  • 回答
    《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这两部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虽然都设定在宋金元时期,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精妙的叙事安排。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作者如何将这些历史因素融入到武侠世界的构建中。《射雕英雄传》:风起云涌的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