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汉灵帝不把帝国分成两部分,分给两个儿子这样汉朝不至于那么早亡吧?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如果汉灵帝当初能够像某些王朝的皇帝一样,将庞大的汉帝国一分为二,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或许就能避免汉朝因内乱和权臣篡政而过早灭亡的悲剧。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也确实触及到了汉末分裂与衰亡的一个重要根源。但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汉灵帝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是否真的能挽救汉朝,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当时的情况。汉朝到灵帝时期,虽然表面上还是一个统一的帝国,但内部的矛盾已经积累得很深了。地方豪强势力壮大,朝廷的控制力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如从前。党锢之祸、宦官专权,这些政治上的动荡,更是让中央的权威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哪怕是为了稳定统治,都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汉灵帝的儿子们。灵帝有几个儿子,但最被大家熟知,也是最可能继承皇位的是刘辩(弘农王)和刘协(陈留王)。刘辩是皇后何氏所生,名正言顺,但从小就表现得比较“不着调”,政治上没什么能力,而且性格鲁莽冲动,容易被别人左右。刘协虽然是董贵人所生,但从小就聪慧过人,对政务也颇有了解,更受宦官集团的青睐。

那么,灵帝为什么不分国呢?

1. “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里,“大一统”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自秦朝以来,分裂一直是社会动荡和民生凋敝的根源,而统一则是国家强盛、人民安乐的象征。汉朝更是以“汉承秦制”,并将“大一统”发扬光大。皇帝作为天子,理应继承和维护整个帝国的完整,将帝国分成两部分,这在思想上是极其难以接受的,也几乎等于否定了汉朝历代皇帝的统治合法性。

2. 担心引发更严重的内斗和分裂: 试想一下,如果灵帝真的把帝国一分为二,比如把东边分给一个儿子,西边分给另一个儿子,那这两个儿子会不会和平共处?别忘了,当时的诸侯王手里也握着实权,地方官僚系统也盘根错节。一旦形成两个独立甚至半独立的政治实体,为了争夺资源、扩大地盘,他们之间的冲突几乎是必然的。再加上周围虎视眈眈的军阀,分裂可能不会结束,反而会演变成更持续、更血腥的内战。

3. 宦官和外戚势力的考量: 灵帝时期,宦官和外戚势力已经渗透到朝廷的各个角落,他们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分国这件事,必然会触动他们的利益。无论是把哪个儿子立为太子,或者分给哪个儿子一部分帝国,都会让另一派的宦官或外戚感到不满,从而引发新的政治斗争。宦官张让等人,更倾向于支持更有可能被他们控制的刘协,而他们也明白,一旦帝国分裂,他们的权力基础也会随之动摇,甚至被新势力取代。

4. 对继承人的摇摆不定: 灵帝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其实非常纠结。他喜欢刘协的聪慧,但又碍于皇后何氏和刘辩的名分。这种摇摆不定也表明,他自己对哪个儿子能真正“继承大统”没有十足的把握,更别说在没有明确继承人的情况下贸然分国了。

5. 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理解偏差: 汉朝虽然推行郡县制,但诸侯王封地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权限被大大限制了,但这种“分封”的痕迹并未完全消失。灵帝可能也考虑到,如果再进行大规模的“分国”,无异于回到周朝那种诸侯割据的状态,这与汉朝“大一统”的制度是背道而驰的。

那么,如果灵帝真的分了国,汉朝就能避免早亡吗?

这个问题很难给出肯定的答案,甚至很可能适得其反:

中央集权被进一步削弱: 即使灵帝分国,只要中央朝廷还在,新的皇帝依然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如何有效控制地方,如何制衡强大的军阀。分国本身就意味着中央权威的进一步分裂,新的两个政权也难以有效整合全国力量来应对危机。
加速军阀割据: 汉末的军阀割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央财政枯竭、军事力量衰弱,地方官员和军队拥兵自重。如果帝国分裂成两个,中央政府更难调动资源和军队来镇压地方反叛。那些地方势力,比如董卓、曹操、袁绍等人,完全有可能借着这种分裂,将自己的地盘经营得更牢固,甚至挑战新的中央政权。
更早的内战: 如前所述,两个儿子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很可能爆发大规模的内战,而且这种内战可能比历史上实际发生的更早、更惨烈。历史上,东汉末年虽然有军阀混战,但至少名义上还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这种名义上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维系一些秩序。一旦明确分裂,这种联系就彻底断了。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汉朝为什么会早亡?

汉朝的灭亡,并非仅仅是某个皇帝的决定失误,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

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巨大: 豪强地主势力不断扩张,农民失去土地,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专权: 皇权被严重架空,政局动荡不安。
民族矛盾和边疆危机: 北方的匈奴等民族以及西南的少数民族,对汉朝构成了持续的威胁。
思想文化的禁锢与僵化: 儒家思想在后期变得僵化,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灵帝如果分国,这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弊病并不会因此消失,反而可能因为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分裂而被放大,导致更快的崩溃。

总结一下:

汉灵帝不分国,主要是受制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以及对政治后果的顾虑(担心引发更严重的内斗和军阀割据)。而即使他真的分国,也极有可能因为中央权威的进一步削弱和地方势力的抬头,导致汉朝灭亡得更快、更彻底。汉朝的早亡,是那个时代多方面矛盾激化和国家治理能力衰退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分国”与否就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后人站在上帝视角,看到历史的走向,总会觉得“如果当时那样做就好了”。但对于身处其中的灵帝来说,在那个复杂而充满风险的环境下,他的选择,无论多么糟糕,都有其当时的逻辑和考量。只不过,他的选择,以及整个东汉末年的政治生态,最终将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是 赵武灵王是怎么死的呢?

user avatar

然后两个儿子一个变成董卓的傀儡,一个变成袁绍的傀儡。开打!

user avatar

因为对儒家思想的争论不休,大汉皇帝把他的帝国沿长江分封给了两个不同信仰的皇子,之后儒教开始在北方蛮族中逐步传播。

而儒家南北教会也正式分裂,北方的衍圣公和南方的至圣先师,各自领导教会。

之后北汉征西大将军曹操收复匈奴诸部,进而封侯。

然而到了西历220年

来自匈奴的蛮族雇佣兵联合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汉帝国的首都长安,废除了北汉皇帝,北汉帝国灭亡,但匈奴人的首领没有屠戮衍圣公一族,而是控制了长安,大量匈奴蛮族开始汉化。

西历223年

南汉神武帝刘备在北伐中原时,身中流矢而驾崩,次年承武帝刘禅继续北伐大业,汉军一度光复了长安和洛阳。

但在之后,在神武末年爆发的神武大瘟疫让大汉帝国的中兴复国的梦想被砸的粉碎。

汉帝国在大瘟疫失去了整整三千万人口,连长江防线都无法维持,一只匈奴军队甚至开始尝试渡江。

南方的宿敌大南越国也趁机对南汉发动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

西历433年

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成立高句丽王国,前往长安接受了衍圣公册封,接纳儒教信仰,儒教也向朝鲜开始传播。

西历550年

鲜卑人统一了北方,而其他蛮族在华北建立一系列封建国家,纷纷汉化,自号鲜卑,南汉在长江以北的领土全部沦丧于鲜卑人之手。

衍圣公向鲜卑人领袖元恪大献殷勤,得到了包括长安在内的大片封地,始称元恪赠土,元恪继承其父遗愿。

要求衍圣公封自己为“大汉天子”,鲜卑人天授大汉帝国建立,元恪改姓为刘,是为天汉太祖。

鲜卑人实行了七大选帝王侯制度:

刘、赵、王、曹、孙、陈、李等七个最强大、汉化程度最高的鲜卑部族成为选帝王侯,后来帝国逐步被魏国的选帝侯控制,成了实际上的世袭皇帝。

天汉64年(西历614年)

曲阜、济州、琉球群岛的武装儒士团抵达日本,开始向倭国输出儒家思想。

天汉85年(西历635年)

天汉征西域,大获全胜,西域千里佛国被屠灭。

天汉94年(西历644年)

阿拉伯帝国灭波斯,阿拉伯骑兵追赶波斯人直到天汉的西域,天汉第一次接触伊斯兰教,魏国公吸收波斯遗民,建立波斯都护府,之后的几百年内,天汉南征北扩,一度与阿拉伯帝国发生激烈冲突。

天汉226年(西历776年)

大和王国和虾夷王国接纳儒教为国教。

天汉314年(西历864年)

中南半岛在异族征服者都入侵下迅速的佛教化,曾经贡养整个大汉帝国的稻米产地暹罗湾都被佛教徒们控制。

天汉450年(西历1000年)

大越人在佛教化后,攻灭了诸多东南亚人,并且开始对南汉帝国发动圣战,大越的异教徒利用优势的丛林地形,把南汉打的落花流水,甚至在1071年攻入了南汉腹地,夺走了南汉帝国最重要的产粮区和兵源地红河三角洲平原,南汉逐步开始衰落。

不久天汉帝国打着消灭异教徒的名义趁机南下,南汉长江防线彻底崩溃,天汉大军在南汉领土上扶持建立了一系列封建国家,甚至一度在吴越共和国总督的帮助下攻入世界渴望之城新洛阳,建立了鲜卑帝国,几乎彻底断送了大汉正统中兴的梦想。

天汉626年(西历1176年)

大越击败数次了至圣军的围剿,征服中南半岛。而西方的耶路撒冷王国攻灭波斯帝国,天主教传播到印度,迅速成为印度主流信仰,印度佛教徒也持续逃亡大越。

天汉662年(西历1212年)

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继承拜占庭领土,拜占庭帝国成功复兴,同年拜占庭光复埃及,而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兰西则被来自安达卢西亚的穆斯林军队推翻。

天汉687年(西历1237年)

安达卢西亚穆斯林攻克了罗马,罗马天主教庭移圣座于莫斯科。

天汉726年(西历1276年)

天授大汉帝国两位选帝王侯,宋王赵昚和梁王陈崎带领各自的族人发动了大规模的西征,一路进攻到克里米亚地区。

天汉829年(西历1379年)

在大汉帝国军队的刀锋下,克里米亚地区阪依了正确的儒教,长安的使者带着衍圣公的信物来到克里米亚半岛,衍圣公把克里米亚和库班封为了独立王国,大宋和大梁就此立国。

天汉902年(西历1452年)

代表大汉帝国正统的南汉帝国在异教徒排山倒海一般的进攻中几近崩溃,成为了吴越商人的事实附雇。

圣天子陛下也想向北方衍圣公的求助。

但帝国的至圣先师说道:宁见大越王七宝冠,不见衍圣公文宣冠!

终于在次年,大越的转轮圣王摩诃末二世带着14万大军和楚国工程师鲁尔班的铸造的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炮,抵达了南汉帝国的首都、新洛阳城下。

而有能力帮助帝国的势力中,高句丽和齐鲁王国的百年战争还未结束。

蜀公国、楚公国、黔公国组成的联军在不久之前刚刚被大越异教徒击败,联合统治三国的国王也架崩了,王国分崩离析。

吴越共和国的商人们虽然拥有整个世界最强大的舰队,但是陆军的确不堪一击。

至于最强大的天授大汉帝国,刚刚发动了对波斯人的圣战,暂时还没有能力来帮助异端的南汉帝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