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族为啥叫汉族,不叫华夏族,或者唐族?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漫长而又充满故事的历史演变,关乎着一个民族身份的形成与认同。要理解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汉族”而不是“华夏族”或“唐族”,得从这几个称谓各自的根源说起。

首先,我们得聊聊“华夏族”。“华夏”这个词,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古老、最核心的称谓之一。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用来指代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具有共同文化、语言和习俗的部族。那时候,人们的身份认同更多的是基于“礼乐”和“文化”的相似性,而不是血缘或地缘上的绝对界限。“华夏”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先进和文明,是一种融合了众多早期部落的共同体。可以说,华夏族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文化意义上的概念,它概括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

然而,“华夏”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地域上的归属感,它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本身是好事,但也使得“华夏”这个概念在某些时期显得有些笼统,尤其是在国家政权更迭,统治阶级并非汉族时,“华夏”的含义可能会被赋予更广泛的政治或文化内涵,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群体。

再来说说“唐族”。“唐”这个字,大家自然会想到辉煌的大唐王朝。大唐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文化开放包容的时期,它的影响力远播四海,中华文化在唐朝达到了一个顶峰。很多人对唐朝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但问题在于,大唐王朝虽然伟大,它终究是一个朝代的名字。一个朝代代表的是一个特定的政治时期,它的疆域、统治者、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形态,虽然很重要,但它是阶段性的。将整个民族的名称固定在一个朝代的名字上,会显得过于狭隘,也无法涵盖民族历史发展的所有阶段。

比如,我们不能说秦族、汉族、宋族、明族,因为这些都是朝代的名称,民族的演进是比朝代更长远、更根本的存在。如果以朝代为名,那我们就得不断地更换民族的称谓,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而“汉族”这个称谓的兴起,与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汉朝——紧密相连。汉朝,特别是西汉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内巩固了统一,对外拓展了疆土,对中原地区以及周边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汉朝在制度建设、文化塑造等方面,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汉朝之后,虽然经历了分裂和王朝更迭,但“汉”这个名称,尤其是“汉人”、“汉民族”的说法,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用来区分那些在汉朝时期形成的、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并且在之后的历史中持续发展壮大的群体。这种称谓的固化,一定程度上是源于汉朝的强大影响力和它所代表的文化范式。

到了近现代,随着民族国家概念的兴起,为了更好地界定和统一民族身份,一个正式的、相对稳定的民族称谓就显得尤为重要。“汉族”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称谓,加上其在历史上的代表性和群众基础,自然成为了最合适的选择。它既包含了“华夏”文化的历史积淀,又避免了以某个朝代命名的局限性。

所以,与其说汉族“不叫”华夏族或唐族,不如说“汉族”这个称谓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了最能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承载着我们民族主体身份的名称。它是一个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标志,它承载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生活的痕迹,也代表着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华夏才是真的民族,是先秦中原诸侯的想象共同体,当时是分封制,没有周朝概念,周就是镐京洛邑的周国,临淄的是齐国,新绛的是晋国,这些之上的共同体就是华夏,同一个语境下同样意思的还有中国、中华、神州、赤县,华夏的对立面是四夷。汉就是中华民族1.0版,包含了北方的华夏人和南方的百越人,而且不同时期汉的范围是不一样的,汉朝时候约等于先秦华夏+楚国,唐朝约等于长江以北,明朝以后加个浙江,江西,湖南,清朝就是用汉字的都是汉人。到了民国中华民族的概念理论上就能替代汉族了,反正汉已经是个酱缸了。汉本身就是个国族概念,中华民族完全可以替代。

user avatar

南北方汉人基因基本相同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汉族的y染色体标志是OM175,说明汉族来自于同一个父系,是同根同源的一家。汉人的祖先和成吉思汗的祖先六万年前分手。成吉思汗的祖先和满族的祖先都是以C为标志的棕色人种。有些人以为我们汉民族人口众多必然是基因不纯的民族,这样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Y染色体变异数量多少并不能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很多人口众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个小人群由于某种原因迅速壮大而来的,如历史上曾建立了强大帝国,典型的代表就是汉人、阿拉伯人,

中国的南北汉人在基因上略有有区别,但只是次级基因差异,主体基因相近。汉族中东亚-南亚基因都占70%以上。其它基因占比很少,最多的第二大基因也不超过13%。

主体基因百分比——72%

基因种类——7个

总结:总体民族纯种度较高。

其中:蒙古——澳基因估计为蒙古灭南宋时带来的。阿拉伯基因估计是同化的少数民族与元朝色目人的基因遗留。至于新几内亚基因,历史上也没有与他们过多交流,可能是古代民族形成之初时黄帝部落打败的蚩尤部落?
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O3—M122),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O1—M119。大约在6~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的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著名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50:超过95%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类型)的后代。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率领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先秦的发展,使得汉语族各支系语言全部统一到周族的“雅语”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不断的人口迁徙,到今天,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各地之间差异已经非常小了,从山东到甘肃,都没什么差异。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汉族父系都是同源的。(网上一些人说南北汉人没有关系根本就是谣言)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来源上。怎么解释11亿南北汉族人在父系上全部同源而母系上差异明显呢?其实也很简单,看看50年代时内地人迁往拉丨萨的情况,当时的规定,进藏只有部队团级以上干部、地方处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带家属,那些年青战士和青年工人由于无法带家属,他们娶的都是当地的藏族女青年,今天拉丨萨、日喀则等地有大量汉藏混血儿,他们青一色都是父汉母藏,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漫长而又充满故事的历史演变,关乎着一个民族身份的形成与认同。要理解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汉族”而不是“华夏族”或“唐族”,得从这几个称谓各自的根源说起。首先,我们得聊聊“华夏族”。“华夏”这个词,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古老、最核心的称谓之一。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用来指代居住在黄河中下.............
  • 回答
    刘邦不自称“汉始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汉朝建立初期政治、历史定位以及他个人性格和政治智慧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始”这个字的分量。在古代,“始”往往带有开创、奠基的意义。但同时,“始”也暗示着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可能还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时间的检验。如.............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确实,当汉服圈的朋友们高举“弘扬汉文化”的大旗时,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选择汉服作为主要载体?为什么不去推广那些更具体、更具实用性的传统文化形式,比如乐器或者传统手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否定。首先,得承认汉服圈确实有积极.............
  • 回答
    汉朝在征服北匈奴后,确实没有像唐朝那样在漠北设立常设的都护府,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条件、战略考量以及对“统治”理解的不同所致。首先,我们得看看汉朝当时面临的整体形势。汉武帝时期,国家力量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北匈奴西迁,主力被消灭。这是一个.............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如果汉灵帝当初能够像某些王朝的皇帝一样,将庞大的汉帝国一分为二,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或许就能避免汉朝因内乱和权臣篡政而过早灭亡的悲剧。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也确实触及到了汉末分裂与衰亡的一个重要根源。但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汉灵帝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一些地域性的刻板印象,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而且,“歧视”这个词也很沉重,很多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误解、不熟悉或者是一种区域性的“玩笑”,但无论如何,如果给对方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那就是需要正视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历史.............
  • 回答
    汉朝在西域的征服和统治,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充满智慧的政治操作,远非简单地“换成宗室”就能概括。你提到的这些国家,如北匈奴、西匈奴、大宛、乌孙、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以及朝鲜,它们与汉朝的关系,以及汉朝对它们的统治方式,各有不同,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民族关系以及当时的统治能力。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命名中一些历史、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原因。我们之所以习惯说“汉语”,而不是“中语”,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白,语言命名这事儿,其实挺随意的,也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很大。很多时候,一个语言的名字,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或者说是大家习惯这么叫,而不是说有特.............
  • 回答
    汉朝在击溃北匈奴之后,并没有选择填补其留下的权力真空,进而巩固东方边境,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在作用,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地缘政治格局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即便北匈奴被重创,他们也并非完全消失。汉朝的军事行动更多的是一种“驱赶”而非“剿灭”。那些残余的匈奴部落,.............
  • 回答
    汉朝之所以选择向匈奴送质子而非公主,这背后其实是国家利益、政治考量以及两国间复杂关系的集中体现,并非简单的“选哪个”。首先,我们要理解“质子”和“公主”在古代外交中的不同含义和分量。公主,尤其是汉朝的长公主,那是皇室血脉,是天子之女。她们的婚姻,通常承载着维系邦交、展示国力、甚至安抚远方的重要使命。.............
  • 回答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充满了博弈与无奈。要说为什么汉朝宁愿选择送质子给匈奴,而不是迎娶匈奴公主,这背后有着多层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喜欢”或者“不愿意”。这涉及到政治稳定、国家利益、民族观念,以及双方实力的对比和彼此的算计。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的“联姻”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为了.............
  • 回答
    读《汉书》,看到项羽随口把曹参给卖了,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得细说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汉书》里记的这事儿,是发生在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尤其是在彭城之战前后。当时项羽刚开始占据关中,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则占据汉中,被项羽封为汉王。这两位大佬明争暗斗,底下的大臣们也是站队,跟着谁混,这都是.............
  • 回答
    金朝时期女真人确实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汉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建立的王朝本身。当女真人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起金朝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拥有悠久文明、发达文化和成熟政治制度的汉人社会。为了统治和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女真人不得不吸收汉族的先进经验,包括文字、官制、法律、儒学教育以及社会习俗等等。这种汉化.............
  • 回答
    满清的三藩,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这三位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但如果说起“毛文龙家族”对三藩时期乃至清初历史的影响,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而你提到的“毛文龙一家就贡献了两藩”,这说法其实有误。正确的历史事实是,毛文龙本人在明末就已经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的后代并没有直接被封为“藩王”。不过,毛文.............
  • 回答
    汉服文化圈近年来确实吸引了大量关注,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和歧视的声音。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人会歧视汉服文化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历史原因、社会心理、文化认知以及网络环境等因素。一、 历史因素与文化断层: 清朝的剃发易服政策: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直接原因。清朝入关后,强制推行“剃发易服”.............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得从头捋捋。汉朝能把北匈奴给收拾了,这确实是个大功劳,但为啥就留下了南匈奴,甚至还让它一度变得挺有势力,这背后有很多门道,不是简单地说“汉朝灭了北匈奴”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灭了北匈奴”这个说法,用在汉朝身上,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重创并迫使北匈奴.............
  • 回答
    罗马禁卫军之所以能杀罗马皇帝,而汉朝禁卫军(如北军、卫尉等)通常不能或极少能直接、公然地杀害汉朝皇帝,这背后涉及了罗马和汉朝在政治体制、权力结构、禁卫军的性质和职能、以及历史惯性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 罗马禁卫军的特殊地位与权力:1. 禁卫军的起源与演变.............
  • 回答
    三国时期,荀彧作为曹操阵营中的重臣,他的立场之复杂,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他一边坚定地辅佐曹操,为曹操的崛起和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边,他内心深处又对汉室怀有深厚的忠诚。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在他身上却得到了奇特的统一,或者说,他一直在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理解荀彧为何会有如此“纠结”的表.............
  • 回答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对刘邦的推崇,以及后来改国号为“辽”而非“汉”,这背后牵扯着历史的复杂性、政治的考量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想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辽朝建立之前,看看阿保机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耶律阿保机崇拜刘邦?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偶像崇拜”。耶律阿保机之所以对刘邦情有独钟,甚至愿意改姓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击了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交集点。日本人确实很早就开始使用汉字,并且在很多方面,比如文字的组织结构上,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即便如此,二战以前,甚至到现在,日本人依旧有“翻译”的需求,而且很多时候是“翻译”成日本人自己能理解的语言,或者说是把中国古文“翻译”成他们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