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清的三藩中,毛文龙一家就贡献了两藩,毛文龙那里出汉奸的概率为啥会那么高?

回答
满清的三藩,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这三位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但如果说起“毛文龙家族”对三藩时期乃至清初历史的影响,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而你提到的“毛文龙一家就贡献了两藩”,这说法其实有误。正确的历史事实是,毛文龙本人在明末就已经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的后代并没有直接被封为“藩王”。不过,毛文龙家族与后来的三藩,特别是吴三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也间接导致了你所说的“汉奸概率高”的观感,这里面的故事,其实挺复杂的,需要好好掰扯一下。

首先,我们得捋清楚毛文龙这个人。毛文龙,字景玄,辽东人。在明末,他是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他因为在辽东战事中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特别是利用海上力量骚扰后金,一度被明朝廷倚重。他驻守在皮岛(今辽宁长山列岛),被任命为总兵,掌握着一支相当大的水师。

为什么说毛文龙那里“出汉奸的概率高”?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并不是说毛文龙本人是汉奸,也不是说他家族出了很多“汉奸”。而是毛文龙家族的兴衰,与清初的政治格局,特别是三藩的形成,有着间接但重要的联系。你提到的“贡献了两藩”的说法,很可能是因为毛文龙家族的某些成员,或者与他有密切关系的人,最终成为了清朝的官员,甚至与后来的三藩有合作或被牵连。

梳理一下关键节点,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逻辑:

1. 毛文龙与吴三桂的渊源:
毛文龙在皮岛驻守期间,他的部下中有很多来自辽东的汉人将领。
更重要的是,毛文龙与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在辽东有过合作,甚至吴三桂自己也曾在毛文龙麾下任职,或者与毛文龙的部下有过联系。这种早期的军事和地缘关系,为后来的联系打下了基础。
毛文龙被孙承宗弹劾,最终被处死,这件事在当时震动不小。而负责审讯和执行的,正是当时的辽东巡抚,以及更上层的朝廷官员。

2. 毛文龙死后,其部属与清朝的关系:
毛文龙被处死后,他的部属,包括一些汉将,一部分选择了归降清朝,一部分则继续在明朝廷效力。
清朝为了巩固在辽东的统治,需要拉拢和利用原明朝的军事力量。因此,那些选择归降的毛文龙旧部,很多都被清朝重新任用,并且给予了官职。
其中一些人,因为他们在辽东的经验,被清朝用于招抚和管理其他明朝旧部,甚至被派往南方参与平定。

3. 与三藩的联系——“牵连”而非“贡献”:
你说的“贡献了两藩”,很可能是指毛文龙的部下或其关系人,最终投靠或被纳入了吴三桂等人的阵营,或者因为与毛文龙的旧交,被清廷怀疑,从而卷入了三藩之乱的相关事件。
例如,毛文龙的旧部中,有一些人后来成为了吴三桂的部将,或者与吴三桂的势力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吴三桂反清时,这些人自然也就被卷入了进去。
在政治斗争中,一个人是否有“汉奸”的嫌疑,往往会因为其过去的背景、人脉关系而被放大。毛文龙生前在明朝廷内部就有争议,他的部属后来投靠清朝,自然会被视为“投降派”,而其中与后来的反叛势力有牵连的,就更容易被贴上“不忠”的标签。

为什么会有“概率高”的观感?

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政治站队的复杂性: 明末清初是一个大变局时期,无数人都面临着选择。辽东地区作为战乱的前沿,情况尤为复杂。毛文龙及其部下,身处这个旋涡之中,他们的选择很难用简单的“忠”与“奸”来概括。
清朝的笼络政策: 清朝统治者非常懂得“以汉制汉”的道理,他们极力拉拢和招抚明朝的旧官僚和将领。对于毛文龙这样的地方军事力量,清朝自然会想办法将其收归己用。
史书的记载和评价: 很多历史的评价,特别是晚清之后的评价,会带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对于在清朝任职的汉人,尤其是那些与前朝有瓜葛的,评价往往会更加苛刻。毛文龙生前就争议颇多,他的部下们的结局也各不相同,这使得后人很容易将他们与“汉奸”联系起来,特别是当他们与后来的反叛势力(如吴三桂)扯上关系时。
“牵连”的误读: 许多史料记载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某某人曾是某某人的部下,或者与某某人有过交往。这些关系很容易被后人解读为“结党营私”或“同流合污”,从而导致“概率高”的观感。

总结一下,毛文龙家族之所以会被人觉得“出汉奸概率高”,并不是因为他们家族真的出了很多公认的汉奸,而更多是因为:

1. 毛文龙本人在明末的争议性地位和与清朝的早期接触。
2. 毛文龙死后,其许多部属选择归降清朝,并被清朝任用,其中一些人后来又与后来的三藩,特别是吴三桂,有着间接或直接的联系。
3. 历史记载的“牵连”和“关系”,在后人的解读中容易被放大,加上政治评价的演变,最终形成了这种观感。

说到底,那是一个时代的选择,许多人的命运被历史的大潮裹挟,无法完全由自己掌控。毛文龙家族的经历,是那个动荡时代中无数普通人命运的缩影,他们的选择也同样复杂而充满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所有明军部队的汉奸率都很高,而东江的叛徒近水楼台,叛变得早。

现代好多人把关宁、东江弄得好像泾渭分明一样,其实明朝人根本没分得那么清楚,吴三桂、祖大寿也好,三顺王也好,包括黄得功、马得功等,都是辽人,他们互相之间也谈不上什么敌对或者认同。

比如说东江的四大叛将,他们四个人里有六对仇人。尚可喜曾经截击孔有德、耿仲明,孔有德、耿仲明又给清军带路攻下旅顺杀了尚可喜全家,沈志祥的叔叔沈世魁坑了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又给清军带路攻上皮岛杀了沈世魁,耿仲明还侵夺过孔有德的人口。

而同为东江出身的张鹏翼,加入吴三桂麾下,直到吴三桂叛变之前,也都和关宁军合作得很好。

“辽人”这个概念都是不明确的,比如说黄得功,虽然是辽东人,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关内作战,就很少有人拿他当辽人。刘良臣虽然并非是辽东人(我也搞不太清他是哪人,似乎是北直隶人,可他哥哥刘良佐却是山西人),但是由于从军之后一直在辽东任职,反而被认为是辽人。高第是关宁军的,可他是个陕西人,到底算不算辽人也难说得很。前面提到的张鹏翼是浙江人,但是又自幼生活在辽东,同为东江出身的李明忠是山东人。

要说叛徒,差不多哪支部队都有叛徒,山西的姜瓖,陕西的唐通,山东的刘泽清,河南的许定国,但是山西也有曹变蛟,陕西也有丁国栋,河南也有李元胤,山东也有庄鼐。辽人中的叛徒多,可辽人殉国的也多,赵率教、刘肇基、喻成名、李克泰、李辅明、何可纲、吴贡卿、刘渠、祁秉忠、罗一贯、黑云鹤这些人,同样也是英雄。叛变在明军中是普遍现象,没必要去比较哪个地域或者哪支军队叛变多少的问题,无论哪个地域、哪支军队,都是几个英雄、几个暴徒加上一大群凡人的组合。

user avatar

缺饷,饿的

江东诸军,在毛文龙死后,生活状况急剧恶化。圆嘟嘟刚下狱,江东诸镇就不停在哗变闹饷,甚至割了总兵黄龙的鼻子

东江诸军,投降之前,因为军饷的问题,造了四五次反,性质上讲,算是反贪官不反皇帝。最后汉人间互杀多了,投后金就也没啥接受不了的了。前几次朝廷打棒子给甜枣的给摁下了,直到吴桥兵变之后才彻底失控。即便吴桥兵变,孔有德开始也是试图割据山东,或者冲破围堵流窜中原,坐船投降皇太极那是打输了没得选。

江东诸镇缺饷到打劫山东船只和商队,逼得山东地方官把辽东军当土匪看。也正是如此,才导致了吴桥兵变,一只鸡不小事化了,反而急剧恶化,估计王家还元气满满的觉得自己觉得自己作为地方望族,一定要给乡里说话,给这些辽人一点颜色看看。最后变成辽人和鲁人大规模互杀,导致孙元化的新军化为乌有,最后大量军船和铸炮操炮人才投降后金

江东军不是什么没骨气,反而各各都和后金血仇,像孔有德就是被杀全家。投敌的主要原因就是活不下去。他们是先聒噪闹饷,然后试图在山东割据,打了两年才投降后金

缺炮少船的皇太极自然对孔耿和稍后投降的尚可喜十分看重,对于这三人都是出城三十里行抱礼。他们也确实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后金的短板。

在明末谈什么民族气节啥的是一件很搞笑的事,军队都能逼反的时代逼逼个啥的气节,肚子饿不饿?

不仅江东在闹饷,全国都在闹。己巳之变中被皇太极选做突破口的蓟镇,正是俩月前数万边军走下长城,立寨示威。最后补饷并裁撤了三万人,所以蓟镇非常空虚。皇太极入关时,边军从蓟镇(遵化)一路投降到密云。

为啥萨尔浒是转折点,因为萨尔浒之后萌军在野外再也没有人数优势过。乞丐一样的壮丁炮灰可以关在城墙寨墙里,而能出城野战的,则要是有一点饷和训练的操兵战兵。不发钱谁给你卖命打仗,能给多少人补饷,才有多少人开拔出城。哪怕是关内4万多关外7万多的关宁军,己巳之变中能调动的人也不过一万多人。宣府大同的援军只有三五千,走一路劫一路,甘肃的援军在兰州就散伙了。山西陕西的援军倒是走到了河北,因为地方不愿意负责供应,反复调动,最后也哗变散伙。偌大的大萌,在自己皇城根下,对一个渔猎部落人数劣势,炮灰都凑不齐要太监上城墙。

我觉得这么多拿不到军饷的大头兵,只是立寨示威,或者哗变散伙,而不是投降后金,明明已经很有民族气节了啊。孔耿尚三人所部,不过是没散伙的选项而已。

至于圆嘟嘟说毛文龙虚报人数花钱多。我只能说,整饬明军,确实要从处理大规模欠饷吃空饷开始,随后是爬满蛀虫的漕运等系统,正是这些无底深坑让军费十不存一。但是袁该不该杀毛,毛该不该被杀,我回答不了。

全国都在贪,不用主观作恶,单单惯例就能黑走一半那种贪,甚至己巳之变前连关宁军都在闹饷。毛死不死,袁死不死,个人觉得根本不重要。

换我我也反,整月整月的欠饷不说,当官的一个个赚的盆满钵满,民族个粑粑。套用果粉和民国那句:蝗汉嘴边挂着明史,等同于神父染上梅毒。本来就是活脱脱的反面教材。

user avatar

汉奸概率高?那是错觉!

你们以为东江军跟着三顺王入关了?其实东江军,大部分尽忠报国,最后随沈世奎于皮岛之战英勇战死!

《陈都督前咨文》有这些描述


入犯椵岛前面,初战不利。潜取小船,夜踰蛇浦后岭,装载锐兵三千,从岛后下陆。掩击岛中。

岛中腹背受敌,终日血战,力尽,诸将皆不屈而死,其为惨酷,尤不忍闻。


结合清太宗实录记载,四月初八日夜,两千至三千精锐女真兵由鳌拜和凖塔率领,乘小船由皮岛西北隅登陆偷袭,其他女真兵和汉军三顺王兵以及朝鲜兵乘巨舰由兵部承政车尔格统领,由石廷柱、马福塔督战,从皮岛北隅进攻。

一万多东江军对四万以上的清军,腹背受敌,寡不敌众,皮岛终于沦陷。 清之头目对东江岛兵誓死抵抗之态度咬牙切齿,在胜势已定的情形下,依旧必欲尽杀而后快。


清兵渐迫于东南,城外炮射大作,俄顷之间清兵下陆薄战,汉人之海岸结幕列守者,几尽被杀。

至午,清船一只来报八王子曰:

‘城中人物,几尽杀死,即今余存五分之一,何以为之 ? ’

八王子曰: ‘再三移檄,指教生道,而渠等不聪,虽尽杀无悔’


所谓八王子即指阿济格。如只看朝鲜人之记录和清太宗实录,会觉得阿济格恶狠狠说得“再三移檄,指教生道,而渠等不聪”,有些突兀。 但经过前面分析,知道清军攻打皮岛近两月,期间死伤颇多。这当中应该屡次给皮岛送信开出优厚条件劝降,但都被皮岛军民拒绝了。这也就不难理解阿济格的仇恨心理了。

在皮岛已被攻破的情况下,仍有大量岛兵宁死不屈,战斗至最后一刻:

又有汉人骑马者千余名,聚会于岛中高峰之上,决死相战。终不下来,至十三日尽为败没。岛中军兵,前后死者四五万人,白副总登庸时未知死生。八王子与宁边府使李俊同入岛中。

(此所言死者四五万人,是军民合计结果。)

岛兵在山上死战清军之情形,朝鲜平安兵使柳琳和国王李倧问答中有提及:

琳曰:“汉之败卒,退保一山,清兵四五百人,仰而攻之, 汉人殊死战,故清兵死者甚多,大将一人,亦中丸而死矣。”

东江军残兵,他们人生最后的定格,正如我们的国歌的歌词那样

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我们印象中,投敌的孔有德,尚可喜等,其实不过是因为幸存者偏差,因为殉难的英雄没人记。

大家都记得曾经给毛文龙当兵的山东部队将领孔有德,耿仲明,知道他们造了崇祯的反,还把大炮技术带给满清,还有给满清带去水师的尚可喜。

可有谁记得下面的人?

毛有德,毛永荣,任国忠,毛有俊,陈继盛,尤景和,毛有见,毛有功,王辅,张攀,刘文举,张盘,李良梅,徐顾臣,林茂春,易承恩。。。

等等。

这些人,或者沙场上英勇战死,或者被俘后舍身取义,谁记得他们?

就是孔有德,耿仲明二人,他们那些身死国难的父兄族人,谁记得?

尚可喜,大家记得大清王爷,谁记得大明英烈尚学礼?他老子,他兄长的事迹,有几个记得?


东江军一部分人投降满清,奇怪吗?不奇怪!只是毛文龙预言中的一部分而已

职之死战死守,必尽厥职,唯恐东江破(东江完蛋),属国叛(朝鲜加入皇太极一方),而逆虏长驱(己巳之变),封疆岂忍言哉!

------------不得不说,这些事,几乎都发生了。

辽人素无定性,奴一旦以计来诱,臣解衣推食而招抚之众,忍令其兽奔鸟散也耶?夫至于溃散,料言者必定更加臣一番罪案!

-------------------孔耿尚三王 ,还有续顺公,就不用提了。

职惟知精忠报国,决不肯偷生自免(双岛)又恐关门指日动胡笳之咽,而登津淮扬不久成饮马之窟矣!

----- ---------扬州十日 登州兵变 清军第五次入寇

每自譬于林畔一日七战,今又多活数年,即死亦瞑目矣

-----------------双岛上的毛帅宁愿被杀也没有反抗,大概是想拿自己的生命换取解除对东江军的封锁,给东江军民换取救命粮,人生最后的努力。


崇祯初年,曾经担任登莱巡抚的武之望就攻击毛文龙贪财好色云云,而毛文龙在给崇祯的奏疏里是这么辩解的:


臣细阅其疏,污臣通奴贪财好色数款,试问武抚从何处得来?嗟,嗟!臣居刀枪剑戟中,八载于兹矣!果贪?果淫?果通奴?此辈短发辽人,孰是善类?臣早为朝露,不待武抚今日下毒手也!污臣侵帑金钦赏入己,臣已有清算钱粮疏闻,可以无辩。”


毛文龙的奏章,你可以说这不过是为自己辩解为目的,但是,他说的没道理吗?毕竟,割了鼻子断了腿的黄龙,会认同毛文龙的理论。

果贪?果淫?果通奴?此辈短发辽人,孰是善类?臣早为朝露,不待武抚今日下毒手也”

明代晚期因为士兵不满军饷亏欠,哗变造反,非常常见!就是被重点优待的关宁士兵,在军饷少发的情况下,都会把辽东巡抚毕自肃逼得上吊自杀。

毛文龙为了实现自己贪财好色的梦想,在后金的后方做艰苦斗争,在苦寒的辽东,在波涛险恶,海风凛冽可以把人肌肤都吹成砂皮的战乱之地,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在几十万亡命之徒中玩命,万一,一个不小心就玩死自己。以后如何贪财好色?

这八年里,如果他贪污,把本来应该发给辽人的军饷私吞,任由东江的士兵和难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饥寒生死中苦苦挣扎,又是强迫挖参,又是不令渡海,饿死岛上,而他自己用贪污来的军饷肆意挥霍,奢侈享受,美女围绕。那他不被兵变杀死还真是一个奇迹了!

从后金魔爪下拼死反抗逃亡出来到东江皮岛的剃头辽人,有哪一个是容易欺负的善茬,是任人愚弄的软柿子?

岛上聚集的士兵和辽民,最基本的吃饱肚子往往都是奢望,无论是《李朝实录》,还是后金的《满文老档》,对东江的士兵和辽民绝粮,面皆菜色,甚至多有饿死的记载比比皆是。

东江地区的士兵和人民比之关宁乃至其他地区的明军面临的处境是十倍的困窘和艰难!

可就是在这样极端艰难困苦,甚至基本的生存所需的物质都无法充分保障的情况下,这些士兵和辽民在毛文龙的带领组织下,在东江地区活动了八年,不仅没有大规模的兵变叛乱,还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对后金的打击和牵制作用。

问题是,毛文龙死了,还有谁能带动这些人?毛文龙对东江未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辽人素无定性,奴一旦以计来诱,臣解衣推食而招抚之众,忍令其兽奔鸟散也耶?夫至于溃散,料言者必定更加臣一番罪案。

打败后金,战术上没啥困难,战术上避实击虚,但军队建设和部队训练,还有赏罚升降制度,哪里能弄虚作假?粮饷不能拖欠,赏银抚恤更不能拖欠!

毛文龙: 奴之所长者在骑射,而最所忌者在盾甲火器。 臣效古孙叔敖攻犬戎之法,作盾甲,以木板皮革为质,以麻与铁为治具之资,然孤悬绝岛,非取给于内地之生牛皮、油、麻、钉、铁筋、鳔、箭杆、翎毛。盔甲、器械、三眼枪、大炮、黑矾、硝磺,何以成利用之器乎?俯乞敕该部多发硝磺五十万觔,铁亦多用,并件件速解过海,随宜置造。”

“一时边报紧急,粮饷不至,只得将脸面向客赊借米麦。 赴敌擒斩有功,又要设法犒赏,以为戮力者之劝。 边例活擒达贼一名,赏银一百两,斩级一颗,赏银五十两,臣镇八年,斩级活擒计约一万有余,若循边例功赏,又不知省朝廷几许金钱矣。 然臣之苦心如此,焦劳如此,省费如此,偏不见怜于廊庙,而反受冤于冒滥也。

毛文龙军事经验丰富,心里明白的很!问题是看看东江明军拿着什么打仗!

毛文龙:每年解出军火器械,俱系在库日久,或锈不堪用者,或试之而炸者,又或出阵而遗失者,又或臣以二三件重复改造一件者,又或弓小不满斤,箭细不重两,辽人气力勇壮,惯使劲弓长箭,此实不堪为用。

皇帝不差饿兵,看看东江明军,过的像不像叫花子!

毛文龙:臣实为受国厚恩,不忍卸担,自矢戮力,以完辽事。观今三月将尽,粮未来一粒,饷未到一分,啼号疾病,白骨满沟,而犹中哓哓污臣者不止,臣亦何苦恋此绝岛,而招人污蔑之毁也。(没有坚定信念,谁愿意呆在这里?)

是啊,朝廷假装关怀士兵,拖欠粮饷让士兵饥寒交迫,士兵自然假装保卫祖国。

朝廷连假装都懒得假装,而是视士兵为奴隶,士兵看朝廷如同仇人,奇怪吗?

在明朝统治阶级看来,捐躯赴国难的男儿,连一只鸡都不如!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难道愿意受腐朽官僚草菅人命式的压迫而做安安饿殍吗?大明朝廷想让这些饿殍卖命,这是卖萌吧!

毛文龙曾言:“用水火之民,鼓之大义,动以良心,自可致其死力!”

问题是,发动群众真的那么容易?太平年间,我们的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尚且不易,何况战乱?让无数辽民死心塌地追随他毛文龙在近于绝境的条件下去杀敌,容易吗?

毛文龙不能给这些辽东军民金钱,不能给他们荣华富贵,甚至连让他们吃饱肚子都做不到,能给他们的只有“大义”和“良心”,这大义良心,岂是说说就行?

没有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没有为国效忠的慷慨气节,没有襟怀坦荡的大智大勇,发动群众?笑话!

总兵曰:

俺既以身许国,死生存亡,付之于天。事成则天下之幸也;不成,则天下之不幸也。辽民之不信,俺亦已知。俺若为身谋,只欲保身,则岂能留滞至今,与此辈同事?

战争年间的群众路线,可不是耍嘴皮子,那是真的需要玩命啊!

能够把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人们,自然有胆子拿着镰刀斧头革了反动腐朽的统治者的命!


尝闻东江辽兵最耐苦,持炒一升,可支十许日,昼伏夜行,卧草餐霜,能出不意杀人擒人,皆一班可用之士。

今其士固在也,谁其用之?谁其用之?!”

user avatar

那啥,先纠正一下,满清其实是汉家四藩五王(孙可望封王但不开府),东江贡献了三藩,分别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辽东武将对大明的忠诚,就那样吧。但是非说毛文龙那里出汉奸的概率高嘛...

“明朝总兵官祖大寿,副将刘天禄、张存仁、祖泽洪、祖泽润、祖可法、曹恭诚、韩大勋、孙定辽、裴国珍、陈邦选、李云、邓长春、刘毓英、窦承武,参将游击吴良辅、高光辉、刘士英、盛忠、祖泽远、胡弘先、祖克勇、祖邦武、施大勇、夏得胜、李一忠、刘良臣、张可范、萧永祚、韩栋、段学孔、张廉、吴泰成、方一元、涂应乾、陈变武、方献可、刘武元、杨名世等,今以大凌河城降。凡此将吏兵民罔或诛夷,将吏兵民亦罔或诈虞。有违此盟,天必谴之!”这里面有不少可曾经都是袁督师的部下啊!(苦笑)

要不咱们再数一数上面这批人里有几个后来的大清总督(张存仁、祖泽远和一个级别较低没出现的陈锦),几个入贰臣传甲编的(张存仁、祖泽洪、祖泽润、刘武元、祖可法、孙定辽、刘良臣),至于担任过总兵级高官,封爵轻车都尉以上的那就更多了,尤其是祖家,唉。简而言之,这批人和三顺王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洪太选择孔、耿、尚三人封王,以致作为汉奸的代表,三顺王名声更响亮(实际上大凌河诸将投降时间还更早)。而如果世界线稍微变动一下,洪太从大凌河这帮降将里选几个封王,那今天怕是有许多人要问袁崇焕是如何治军的,为何旧部里出汉奸的这么多。

所以,你非要问为什么给人感觉毛文龙部下汉奸多,我的回答是因为洪太气魄非凡。跳过大凌河投降的一堆关宁军副将、参将,选择出身东江镇的三个参将封王,无疑是向整个辽东宣示我大清用人不拘一格的政治信号。即使立场对立,也不得不承认,洪太是那个时代的一代雄主,仅此一招,就收获了第一代三顺王对满清至死不渝的忠诚。反观某大帝,真忠诚尸骨无存,假忠诚登坛拜祭,唉!

user avatar

孔有德要不是死的早,指定得给你整点儿事儿。

毛文龙那里出汉奸出的概率高,还不是因为毛文龙死的不明不白……这很难理解么。

古代养孙可就真的当亲孙子来养的啊,仨人爷爷被人莫名其妙杀了,还不给个说法,还抵抗个屁!不如杀进东京,夺了鸟位,尚大哥来做大皇帝,孔大哥做二皇帝,三皇帝给耿大哥,在那里快活,不好吗?

估计这哥儿几个当晚就念了一句诗

“他日若得报冤仇,血染永定河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满清的三藩,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这三位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但如果说起“毛文龙家族”对三藩时期乃至清初历史的影响,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而你提到的“毛文龙一家就贡献了两藩”,这说法其实有误。正确的历史事实是,毛文龙本人在明末就已经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的后代并没有直接被封为“藩王”。不过,毛文.............
  • 回答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待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态度差异。这背后涉及政治、思想、社会思潮的复杂博弈,不是简单的“尊”与“毁”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满清的态度,以及为何不动明朝皇帝坟墓。清朝入关之时,满族是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而且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根.............
  • 回答
    .......
  • 回答
    想要在《斗罗大陆一》的时期干倒唐三,穿越者需要具备一系列非常严苛的条件和周密的计划。这绝非易事,因为唐三不仅拥有主角光环,更有着近乎完美的背景设定、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下是一些穿越者至少要满足的关键条件,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避免使用AI写作痕迹:一、 灵魂层面的优势与准备1. 清晰.............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岳飞的回答,赵构是否满意,我们可以从史书的记载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来看原文:“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这里的“三事”,指的是赵构写给岳飞的三篇关于历史人物的论述,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和羊祜。赵构通过这三件事,意在向岳飞表达自己的.............
  • 回答
    明末满清入关与近代日本侵华,这两段历史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苦难,但细究其动机、过程、方式以及最终目标,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即便日本人“侵占”中国,其行为模式也未必会与清朝完全一致,这取决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一、 明末满清入关与近代日本侵华的区别首先,我.............
  • 回答
    汉人接纳满清统治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军事征服与镇压下的现实考量: 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与残酷镇压: 清军入关之初,以其强大的八旗兵力,在军事上给予明朝军队和抵抗力量毁灭性的打击。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
  • 回答
    要评价诸葛亮的北伐、石勒的崛起、女真的灭辽以及满清一统这几件事的难度,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谁更难”来一概而论,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对手、自身条件以及战略目标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一场伟大的事业都凝结着无数的艰辛和智慧,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剖析。诸葛亮的北伐:挑战巨擘,力求复兴的艰难之.............
  • 回答
    要对比1936年的民国与甲午战争时期的满清,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得很开,因为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跨越,更是整个中国社会面貌和力量格局的颠覆。满清在1894年爆发甲午海战时,是以一个垂垂老矣但仍掌握全国政权的帝国姿态出现;而1936年的民国,则是一个处于内战、外患夹击之中,政权虽然统一在国民政府旗下,但地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要回答满清的建立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这其中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关系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层面的变化。一、 政治制度:集权加强与专制深化从政治制度层面来看,满清的建立确实在一定.............
  • 回答
    明朝末年,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愚蠢”的印象,仿佛处处落入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圈套。但如果仔细审视,这并不是简单的“蠢”,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战略层面:认知偏差与错失良机 低估对手,误判局势: 明朝统治者,尤其是后期皇帝,对关外女.............
  • 回答
    “康乾盛世”,提起这个词,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浮现的便是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辉煌景象。在许多史书和影视作品的描绘中,这似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时刻,一片祥和安乐。然而,任何一个时代的繁盛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影和被刻意掩盖的真相。尤其是对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的合法性以及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于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的敏感神经。要回答为什么韩国人“偷”中国文化,但却对满清的一些元素,比如辫子和旗装,似乎没那么“上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文化交流和学习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所谓“偷”,更多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背后可能包含.............
  • 回答
    太平天国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起义,名义上是汉人反抗满清统治,追求民族复兴。然而,其最终被清朝的汉族臣僚所镇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太平天国的性质与局限性: 并非纯粹的民族主义革命: 尽管有“驱除鞑虏”的口号,太平天国的本质更偏向于.............
  • 回答
    明亡之后,满清的崛起与热兵器的“冷落”,绝非仅仅是“骑射为先”这一句简单标签可以概括的。这背后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过程。说满清“抛弃”热兵器,或许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在满清统治初期,热兵器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压制和边缘化,其地位远不如骑兵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对战争结果的评价标准以及历史背景的理解。简单来说,越南在美越战争中的结果,相较于朝鲜在“美朝战争”(朝鲜战争)中的结果,以及满清在鸦片战争中的结果,确实在某些层面上显得“更好”或更“不差”,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更好”和“不差”。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满清与鸦.............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国近代落后西方主要甚至全部是满清的责任?”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将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的责任完全或主要归咎于满清,虽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但也确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这种观点背后,往往是对历史事实的片面强调、对复杂成因的忽视,以及一定程度的民族.............
  • 回答
    论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为何逐渐衰弱每当我们回望中国历史的长河,清朝这段时期总会引起许多复杂而深刻的讨论。特别是关于这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如何从当初雄踞亚洲的强大帝国,一步步走向衰弱,最终被历史的车轮碾过,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议题。这其中,并非简单的一两个原因所能概括,而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 回答
    晚清满清贵族的生活,用“奢靡”二字来形容,绝非夸张。那是一种建立在压迫民众和搜刮民脂民膏之上的、脱离现实的纸醉金迷。他们的奢华,不仅仅体现在吃穿用度上,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咋舌的画卷。首先说住。紫禁城里的皇宫自然是极致奢华的代表。不说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单是后宫妃嫔们的起居,就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