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罗马禁卫军能杀罗马皇帝,汉朝禁卫军不能杀汉朝皇帝?

回答
罗马禁卫军之所以能杀罗马皇帝,而汉朝禁卫军(如北军、卫尉等)通常不能或极少能直接、公然地杀害汉朝皇帝,这背后涉及了罗马和汉朝在政治体制、权力结构、禁卫军的性质和职能、以及历史惯性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

罗马禁卫军的特殊地位与权力:

1. 禁卫军的起源与演变: 罗马的禁卫军(Praetorian Guard)并非一开始就是一支能随意废立皇帝的力量。它最初是为罗马共和国晚期显赫人物(如大西庇阿)提供个人保护的精锐部队。当奥古斯都建立元首制后,他将禁卫军常驻罗马城附近,作为皇权的象征和直接护卫。这赋予了禁卫军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特殊优势。

2. 禁卫军的“政治工具”属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禁卫军逐渐演变成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由于他们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但同时又身处权力核心,他们的忠诚度直接关系到皇帝的生命安全和政权稳固。这使得禁卫军拥有了极大的议价能力。他们不仅仅是保镖,更是皇位争夺中可以被拉拢、利用甚至主导的关键力量。当皇帝对禁卫军的恩赏不足,或者禁卫军认为某位皇帝不称职或对其利益构成威胁时,他们便有能力也敢于采取行动。

3. “皇帝制造者”的惯性: 罗马历史上存在一种可怕的惯性——禁卫军“制造”皇帝。一旦他们发现自己拥有废立皇帝的能力,并以此获得利益(如巨额赏赐),这种模式就会被不断复制。例如,卡拉卡拉之乱中,禁卫军就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的继任者马克里努斯。在许多情况下,禁卫军事实上成为了皇位继承的重要推手,他们支持的候选人往往能顺利继位,反之则可能被推翻。

4. 缺乏明确的制约机制: 相较于汉朝,罗马皇帝的权力虽大,但对于禁卫军这种直接依赖的武装力量,其制约机制并不如汉朝那样严密或有效。皇帝对禁卫军的控制力往往不如对其他军队那么绝对。一旦禁卫军内部出现不满或被外部势力(如其他军团)策反,皇帝就可能陷入危险境地。

5. 罗马政治的动荡性: 罗马帝国,尤其是中后期,政治动荡频繁,内战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下,军队的意见和力量往往能够左右政治格局,禁卫军作为最接近权力中心的军队,其影响力自然更加凸显。

汉朝禁卫军的性质与局限:

1. 禁卫军的组成与职能的区分: 汉朝的禁卫力量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各有其主要职能。
北军(北方军): 主要负责京师的治安和防卫,由卫尉、太仆等官职统领,但其军权并非完全集中在一人之手,而是分散在多个中央机构的官员手中。北军的兵员来源、训练模式和管理方式,与罗马禁卫军那种高度集中、围绕皇帝个人形成的特种部队有所不同。
宫禁卫士(郎卫): 主要负责皇帝近身护卫,如期门郎、卫士、虎贲卫等。这些部队虽然近身,但其规模、装备和战斗力,以及最重要的——其政治影响力,与罗马禁卫军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他们的职责更多是仪式性或纯粹的警卫,而非政治武装力量。

2. 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控制(理论上): 汉朝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强调君臣之义和忠君。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军队名义上是国家的,最终受皇帝调遣。皇帝通过一套复杂的官僚体系来指挥和控制军队,而非直接依靠一支“个人军队”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权力。这种理论上的绝对控制,使得皇帝不愿、也不太可能将一支如此强大的、脱离整体军务指挥体系的“禁卫军”置于核心地位。

3. 军权的层层分散与制约: 汉朝的军事指挥权是分散的,军事统帅往往不能一手遮天。例如,位高权重的卫尉,其职责更多在于管理京师的城防和宫廷卫戍,但实际的兵权分配和调动,仍然受到丞相、太尉等其他重臣的牵制,更重要的是,要获得皇帝的直接诏命。这种多重制约,使得任何一支禁卫力量难以形成能够直接挑战皇权的独立政治势力。

4. 对“篡位者”的顾虑与历史教训: 汉朝开国之初,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已经开始警惕和压制地方节度以及军阀势力,担心出现功高震主的局面。对军队的严密控制,是一种吸取前朝教训(如秦朝速亡,与军权失控有关)的政治策略。因此,汉朝皇帝在建立禁卫力量时,会刻意避免其过于强大而产生尾大不掉的风险。

5. 文化和政治惯性: 汉朝的政治文化更强调“天命”和“君臣父子”的伦理秩序。皇帝被视为上天之子,其地位具有神圣性。虽然政治斗争激烈,但直接以武装力量废黜皇帝,这在汉朝的政治传统和文化认知中,是一种极端的、颠覆性的行为,会被视为“乱臣贼子”,极难获得合法性支持。即使有外戚、宦官等势力操控朝政,他们也往往是通过扶持傀儡皇帝或架空皇帝来达成目的,直接弑君的事件非常罕见,且一旦发生,往往会引发巨大的政治震荡和道德谴责。

总结:

简而言之,罗马禁卫军能杀皇帝,是因为他们被塑造成为一支高度集中、拥有强大政治动员能力、且缺乏有效外部制约的、围绕皇权核心的独立武装力量。他们的生存和利益与皇位的稳定性紧密相连,并由此获得了“皇帝制造者”的权力。

而汉朝的禁卫力量,则更倾向于被置于一个由多层级官僚体系和分散的军事指挥权构成的整体框架内,其职能偏向于警卫和部分城防,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皇帝和整个朝廷体系的制约。汉朝皇帝及其制度设计,更注重对军队的整体管控和权力分散,以防止任何单一军事力量(包括禁卫军)的过度膨胀而威胁到皇权本身。这种制度性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在面对皇权时的不同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罗马后期和中晚唐+五代比较接近吧。。。帝国原有兵源贵族化,边防军大量引入蛮族,然后边防长官军阀化。

唐末五代被干掉的皇帝那可就多了。

user avatar

谁说汉朝禁军不能杀皇帝?

公元前180年9月,吕雉逝世。周勃、陈平掌握禁卫军(长安南北军)发动兵变,铲除吕氏势力,废杀了汉惠帝的儿子刘弘及刘弘的四个兄弟。刘弘即汉少帝,公元前184年登基,截至被杀时已经当了4年皇帝。刘弘五兄弟都是吕雉的亲孙子,参加政变的禁军怕他们长大后为奶奶家报仇,所以斩草除根,一口气全杀光了。后来经过功臣集团与刘氏贵族的博弈,朝臣同意迎立势单力薄且与吕氏无瓜葛的薄姬之子——代王刘恒作为新皇帝,即汉文帝。

user avatar

汉朝禁军,在西汉时代,是招募的义务兵。这些人当兵几年以后(一年或者三年),就回家去了。政变杀皇帝,图什么呢?

没点大义,你连个警卫员都带不走。

罗马禁卫军就不同了。

人家是雇佣兵,要干一辈子的。一个军团,就像一个部落。部落本身就有军事民主制色彩,以侵暴蛮横为荣。在这种组织里面,军事首领和宗教首领是部落的领导核心。一旦一个军事首领不能胜任,那么部落战士发动政变杀死首领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人家部落里面,部落首领说不准还是部落战士的亲戚呢。军团里面这关系就要疏远多了。

可以说,罗马皇帝就相当于实行雇佣兵役制的唐代藩镇。

说句不好听的,你一个节度使,大兵要你做节度使你就做节度使,不要你做节度使马上就可以杀掉你换一个。你有什么神圣性?唐代藩镇最后不得不乞灵于唐朝皇帝,请求唐朝皇帝给予封号,否则很难压制骄兵悍将。

罗马的情况自然与唐朝千差万别,不过在这方面还是有些相似性的。弄到最后,罗马帝国也不得不乞灵于宗教,希望教皇给予一些神圣性。西罗固然早亡,跪得花样不算全面,东罗最后也只能跪下去。西罗覆灭以后,赫赫有名的法兰克王国,就是因为跪得干脆才通过基督教内奸征服了西欧的。

这里面没玩脱的也就是东汉了。东汉的中央军实际上也是实行的雇佣兵役制。但是名义上还是建立在义务兵役制的基础上。而且,这帮中央军也没少参与政变。

这个义务兵和雇佣兵,为了公平和为了利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有人说私有经济可以激发积极性,只不过他们没有考虑过,这积极性到底是哪个方向上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马禁卫军之所以能杀罗马皇帝,而汉朝禁卫军(如北军、卫尉等)通常不能或极少能直接、公然地杀害汉朝皇帝,这背后涉及了罗马和汉朝在政治体制、权力结构、禁卫军的性质和职能、以及历史惯性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 罗马禁卫军的特殊地位与权力:1. 禁卫军的起源与演变.............
  • 回答
    罗马共和国时期,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居民,也就是你所说的“黑人”,与罗马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结构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交集,所以罗马自然也就没有去“征服”他们,更谈不上让他们充当“炮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以及当时世界的认知和地理范围。首先,地理的隔阂是关键。罗马帝国.............
  • 回答
    罗马共和国的贵族共和制被君主专制替代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并非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从理论上讲,贵族共和制可能比落后的君主专制更先进,但罗马共和国晚期存在的固有弊端以及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最终为其向君主专制(尽管是以一种新的、混合的形式出现)的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罗马如何未能“拉丁化”希腊,反而最终让帝国东部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拜占庭)深深地印上了希腊文化的烙印。这其中的逻辑,确实不是一句简单的“征服者被征服者文化反噬”就能完全概括的,它更像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文化渗透、融合与演变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罗马对希腊的征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认同、国家观念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深层原因。要说清楚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会承认元、清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对神圣罗马帝国(以下简称神罗)则持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1. 历史叙事的连贯性与“天下观”的演变 中国传统“天下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历史的.............
  • 回答
    要探讨东罗马帝国为何能抵挡住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却最终被奥斯曼帝国吞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牵涉到历史、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兴衰对比,而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帝国交锋。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地梳理其间的差异。一、阿拉伯帝国的挑战与东罗马的应对:一个“生存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对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感到惋惜的地方。为什么东罗马没能像中国那样,经历几次大动荡之后,还能屹立不倒,反而一步步走向灭亡?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确一点,中国和东罗马在地理、文化、政治制度、对外关系上都有着天壤之别,不能简单地类比。但正因为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古代历史中最具标志性的两个文明的命运——迦太基和希腊,以及它们与罗马征服的关系。虽然两者都被罗马强大的武力所征服,但其历史轨迹却截然不同。迦太基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希腊文明则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尖锐。为啥美国不搞个“双总统制”,像古罗马那样?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历史、政治理念和美国国情的方方面面了,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不能”的问题。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得搞清楚罗马的“双执政官”制是咋回事。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通常是两个人同时担任,任期一年。.............
  • 回答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服装,乍一看上去,确实与我们现代服装在“剪裁”和“缝合”上的理念有着显著的区别,这往往会让人产生它们似乎“缺乏”这些工艺的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与其说它们“缺乏”,不如说它们的发展路径和审美重点与我们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希.............
  • 回答
    在西方历史的长河中,契约(Contract)就像一块块基石,从古罗马的泥土中被一点点挖掘出来,逐渐构建起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框架。这种对契约的重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发展、社会需求和哲学思考共同作用的结果。古罗马的“Pacta Sunt Servanda”:契约精神的萌芽要谈论西方的契约,我们不能不.............
  • 回答
    罗马,这个最初不过是台伯河畔一个不起眼的小聚落,如何一步步崛起,最终将地中海世界纳入自己的版图,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这不是一个偶然的故事,而是多种因素巧妙交织、层层递进的结果。要说清楚,得从罗马人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野心”和“韧性”说起,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品质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制度。1..............
  • 回答
    罗马军队的主力从重装步兵转向骑兵,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更不是简单的“政策转向”。它背后是罗马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深刻演变。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转变,那一定是“适应”,罗马军队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生存和扩张,不得不调整其核心战斗力。一、 重装步兵时代的辉煌.............
  • 回答
    提到古希腊罗马文明时,我们常常会听到对其辉煌成就的赞扬,例如民主制度、哲学思想、法律体系、艺术建筑等等。而其负面,例如奴隶制、战争、社会不公等,却似乎常常被忽视。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赞扬多、负面少”的倾向:1. 文明传承与思想影响.............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将罗马的辉煌与长安的盛世相联系,再探寻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在中国的对应,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理解这三座城市在各自历史中的地位、功能以及文化象征意义。如果把罗马比作长安,那是因为它们都曾是各自帝国版图的核心,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繁荣、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关于《罗马》第一季中那位主持元老院会议的老者,也就是凯撒的首席大祭司,普布利乌斯·赛尔维利乌斯·伊萨乌里库斯(Publius Servilius Isauricus),他确实在第二季中消失了。要详细解释原因,我们需要从剧集的叙事逻辑和历史背景两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剧集叙事逻辑的角度.............
  • 回答
    罗马军围攻坚城,动辄数年,甚至旷日持久,最终却未能攻克,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非罕见。我们耳熟能详的迦太基战争时期,罗马与迦太基在西西里岛和北非的拉锯战,便常常出现围城不下的窘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早的时代,特别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的那段辉煌历程,一个令人瞩目的例外便是他仅用了七个月便攻克了号称.............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罗马,这个伟大的城邦是如何在“随机”中找到自己的组织方式并最终统一意大利,甚至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的。与其说它是依靠精心设计的蓝图,不如说它更像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融合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早期罗马,所谓的“体制”远不如后来的共和或帝国时期那样清晰和固定。它更像是一种松散.............
  • 回答
    .......
  • 回答
    罗马军队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实行十一抽杀这种残酷的惩罚,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从军事纪律的维持到社会结构的巩固,再到对士兵心理的塑造,都为其提供了存在的土壤。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残忍”标签就能完全解释的现象。一、 严酷环境下的纪律刚需:首先要理解罗马军队所处的环境。罗马的军事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