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未亡于阿拉伯帝国却亡于奥斯曼帝国?

回答
要探讨东罗马帝国为何能抵挡住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却最终被奥斯曼帝国吞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牵涉到历史、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兴衰对比,而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帝国交锋。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地梳理其间的差异。

一、阿拉伯帝国的挑战与东罗马的应对:一个“生存之战”

首先要明确的是,阿拉伯帝国并非一夜之间就威胁到东罗马的生死存亡。他们的崛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东罗马帝国面对的挑战也与后来的奥斯曼帝国有所不同。

阿拉伯帝国的初期优势与东罗马的残存力量: 阿拉伯帝国,特别是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初期,充满了宗教狂热和征服的动力。伊斯兰教的统一号召极大地凝聚了阿拉伯各部落的力量。然而,东罗马帝国并非虚弱不堪。在穆罕默德去世的几十年后,东罗马帝国虽然失去了叙利亚、埃及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区,但其核心——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依然强大。帝国拥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尽管规模有所缩减)、完善的官僚体系以及能够有效动员资源的经济基础。

战略上的缓冲与防御工事: 阿拉伯帝国在征服叙利亚和埃及后,其前进的主要障碍是塔尔斯(Tarsus)以东的山脉,以及安纳托利亚内部的地形。东罗马帝国利用这些天然屏障,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采取了“焦土政策”,使得阿拉伯军队难以获得补给。更重要的是,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内部仍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骑兵,能够对阿拉伯军队进行袭扰和反击。

内部的分裂与帝国政权的稳定性: 阿拉伯帝国在征服过程中虽然强大,但内部也存在着权力斗争和派系分裂。倭马亚王朝最终被阿拔斯王朝推翻,而阿拔斯王朝内部又面临着地域分裂和地方总督的自治倾向。这种内部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阿拉伯帝国持续向东罗马腹地推进的力度。相比之下,东罗马帝国虽然也经历过内部的皇位争夺,但其中央集权体制在绝大多数时期能够维持,帝国的统治基础相对稳固。

军事战术的适应性: 东罗马帝国是古代军事学和战略思想的继承者,他们善于利用地形,运用灵活的战术。他们没有选择与阿拉伯骑兵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而是更倾向于以小部队进行骚扰、伏击,并在堡垒中进行防御。虽然遭受了巨大的领土损失,但这种战术使得阿拉伯军队难以彻底摧毁东罗马的核心力量。

外交手段的运用: 东罗马帝国一直是一个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的国家。在面对阿拉伯帝国强大的军事压力时,他们会寻求与其他势力(例如保加利亚人、撒拉森人内部的反对派)的联盟,或者通过贿赂来瓦解敌人的攻势。例如,帝国曾经利用阿拉伯内部的分裂来争取喘息之机。

“失血”而非“灭顶之灾”: 总而言之,阿拉伯帝国对东罗马帝国的进攻更像是一场“失血”式的消耗战。东罗马帝国失去了富饶的南部行省,经济受到重创,但帝国并未因此而崩溃。它收缩了战线,巩固了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地区,并开始了漫长的“收复失地”的进程。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东罗马帝国甚至在马其顿王朝时期迎来了复兴,重新扩张了疆域。

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东罗马帝国的衰落:一个“压倒性”的吞噬

与阿拉伯帝国不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是对一个已经步入衰退期的东罗马帝国进行的最后致命一击。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东罗马帝国的内生性衰弱: 当奥斯曼帝国开始崛起时,东罗马帝国已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巨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内战、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以及外部的持续侵扰(例如诺曼人、塞尔柱人、拉丁人十字军的攻击),帝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实力。

领土的碎片化: 到14世纪,东罗马帝国的疆域已经缩减到仅剩君士坦丁堡及周边地区、佩洛波尼撒半岛的几个据点以及一些零散的岛屿。安纳托利亚的核心地区早已被塞尔柱人及其后继者(包括后来的奥斯曼人)占据,帝国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孤立的城邦国家。
经济的崩溃: 丧失了埃及、叙利亚等重要产粮区和税收来源后,东罗马帝国的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君士坦丁堡成为了一个依赖进口维持的城市,其财政收入难以支撑一支强大的军队。
军事力量的萎缩: 东罗马帝国曾经引以为傲的职业军队和海军几乎不复存在。帝国不得不依赖雇佣兵,但由于财政困难,往往无法支付报酬,导致军队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低下。
政治的长期不稳定: 皇位争夺和内战是东罗马帝国晚期的常态。这些内部冲突不仅消耗了宝贵的资源,更使得帝国无法形成一致对外的策略,甚至有时会引狼入室(例如巴列奥略王朝的内战就曾引入奥斯曼军队)。

奥斯曼帝国的全面优势与先进性: 奥斯曼帝国并非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军事力量,而是一个具备强大组织能力、高效军事机器和明确扩张目标的国家。

军事制度的革新: 奥斯曼帝国拥有令人畏惧的军事组织。其核心是耶尼切里(Janissaries),这支由征服地区基督教男孩通过德夫希尔梅(Devşirme)制度征召并培养的禁卫军,是当时欧洲最精锐的步兵之一。他们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并且对苏丹效忠。此外,奥斯曼帝国还大量使用骑兵,并积极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攻城技术和火器。
火炮的运用: 奥斯曼帝国在攻城战中,特别是攻打君士坦丁堡时,展现出了对火炮的熟练运用。例如,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雇佣匈牙利工程师制造的巨炮,能够轰塌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城墙,这是此前任何攻城方都未能做到的。而东罗马帝国虽然也知道火炮的存在,但其技术和生产能力已经无法与奥斯曼帝国相提并论。
强大的海军: 奥斯曼帝国逐渐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这使得他们能够控制海域,封锁君士坦丁堡,并与陆地部队协同作战。而此时的东罗马帝国海军早已衰落,无力与之抗衡。
统一的民族认同与宗教热情: 虽然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伊斯兰教的统一性和对圣战的推崇,为他们的扩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此时的东罗马帝国,虽然仍是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但内部的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之间的分裂(大分裂)以及帝国统治者试图引入西方援助时引起的普遍抵触,都削弱了其凝聚力。
持续的扩张势头: 奥斯曼帝国从一个边疆公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扩张势头从未停止。他们一步步蚕食东罗马帝国的残余领土,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君士坦丁堡这座“东罗马的最后堡垒”上。他们的战略目标明确,资源不断补充,力量持续增强。

决定性的攻城战: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东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这次攻城战充分体现了双方的差距。奥斯曼军队数量庞大,装备精良,攻势凌厉;而东罗马帝国守军数量稀少,士气低落,装备也相对落后,且缺乏外部援助。即使是坚不可摧的君士坦丁堡城墙,在强大的火炮面前也显得无能为力。

总结:

简而言之,东罗马帝国未亡于阿拉伯帝国,是因为在面对阿拉伯帝国的挑战时,东罗马帝国仍然具备相当的国力、战略纵深、防御体系和政治稳定性,能够承受住初期的巨大冲击并生存下来,虽然付出了巨大的领土代价。

而东罗马帝国最终亡于奥斯曼帝国,则是因为当奥斯曼帝国崛起并展开致命一击时,东罗马帝国已经因为长期的内生性衰弱而变得不堪一击。它是一个饱受摧残、肢体残破的老者,而奥斯曼帝国则是一个充满活力、武装到牙齿的年轻人。面对的是一个整体实力远超自身的敌人,加上内部的持续动荡和外部援助的迟迟不至,东罗马帝国最终被其最直接的继承者——奥斯曼帝国所吞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也农兵,败也农兵

多人误以为农兵是可怜兮兮的自耕农,其实是误会了,他们都是能负担全套武器装备的大地产主,起码也是富农阶层,古代的自耕农连装备都负担不起的,皇帝眼里这帮农兵比雇佣兵危险十倍。

其实,不管是后来的普洛尼亚制度还是农兵制度,本质都一样,皇帝付出封地换取军队忠诚,乍一看好像是皇帝封建化来作自己的死,但真相并非如此,没人不清楚“封建化”与“集权化”的矛盾,但全因为拜占庭的军事形势一贯险恶造成的。



比如说农兵制度,君士坦斯二世的时代帝国东有新月教、西有斯拉夫入侵,而帝国原有的用国家财政支撑的中央野战兵团的体系已然崩溃(实则农兵制度并非希拉克略建立,不然无法解释有些书上一面说其建立军区农兵制一面却在和萨珊波斯及新月教的战役里大量使用鱼龙混杂的雇佣兵)。



新月教的威胁自不必说,当时帝国的西部除去个少数几个孤岛式的城市如塞萨洛尼基外,也全部沦为斯拉夫蛮族的自留地,对方连基督都不信仰(只对圣迪米特里获得他们有限的尊敬),更勿论为帝国服役了——故而希拉克略晚年时面对新月教的大举入侵,连最低额度的军饷都发不出来,这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当时装备和战术都不甚高明的新月教徒会掀起征服的狂飙。

士兵即便再勇敢再信仰天主,也不可能没有军饷去有效抵抗入侵者。所以,希拉克略的继承者君士坦斯二世干脆以土地换军役:

允许士兵在军区内占有田产收益,抵消国家在军饷上的负担。一下子整个帝国的军事支出减少了2/3,从濒死破产的边缘复苏,也组织起一支能反攻失地的“农兵队伍”。



然而,农兵是否比雇佣兵对帝国忠诚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军区制建立后农兵和吉那特们最为执念的当然不是帝国的利益,而是他们自己田产的利益,在这点上他们甚至不如雇佣军。因为他们很容易聚集在野心勃勃的各色将军周围,发动皇位战争。在地方上,由于是封闭的农业社会模式(特别是安纳托利亚这种环境),遇到荒年他们自己也可能饿死,所以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不断利用各种权力手段,吞噬其他小贵族田产,把自己养成“土地怪物”,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中外概莫能外的——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自然是催生了“农兵大贵族”,他们也当然会对帝国皇帝御座展开无休止的觊觎和争夺,在位的皇帝更当然不开心了,故而马其顿王朝的几位皇帝才招募了大批和帝国本身毫无关系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组成了帝国精锐“瓦兰吉亚卫队”

不过后来科穆宁王朝军事斗争形势一直很紧张,原本罗马式国家体制在曼奇科特战役后始终未能恢复,海关和贸易权益也丧失了,为了保有一支军队,科穆宁的皇帝们也只能把进一步把权力下放,给普洛尼亚们在地的税收权、司法权,让其占据人力、土地和特权,国家由“帝国形态”变为“王朝形态”,即皇帝和贵族们分割国家,也因为税收始终不稳定,可以随时解散的雇佣军就成了拜占庭皇帝的稳定兵员



但这并不代表雇佣军就是罪魁祸首,核心问题还是君主的威势衰落了,国家的领地和海关沦丧导致的,就算没有拥兵,农兵豢养出的军阀一样会要了拜占庭的老命。





多说一句

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后,也摸索出一套类似农兵的制度,这就是斯帕西制度,只不过更加先进更加具有灵活性。



具体操作就是奥斯曼苏丹委托宰相为首的官僚们将军事地产精细核算好,抽取部分充当骑士阶层斯帕希的服役报酬,西帕希同时也充当该地产上督导税收者,若是斯帕希死后,子嗣不能直接继承,加以定期轮换,一旦斯帕希长达七年都没有为苏丹提供过军事服务,那么他的封地将会被没收。


这个制度有效地支持了奥斯曼帝国奇迹般的扩张,成为欧洲噩梦长达三百年,也是那个时代东西方最科学最高效的军事制度,当然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历久弥新。当近代国民兵制度盛行后,它不可避免地衰亡了但——任何制度的实行都有其客观苦衷,就像希拉克略使用农兵,而马其顿王朝弃用农兵一样。



最后,推一波幸运的苏拉《鹰扬拜占庭》拜占庭的小说写出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感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