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未亡于阿拉伯帝国却亡于奥斯曼帝国?

回答
要探讨东罗马帝国为何能抵挡住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却最终被奥斯曼帝国吞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牵涉到历史、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兴衰对比,而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帝国交锋。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地梳理其间的差异。

一、阿拉伯帝国的挑战与东罗马的应对:一个“生存之战”

首先要明确的是,阿拉伯帝国并非一夜之间就威胁到东罗马的生死存亡。他们的崛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东罗马帝国面对的挑战也与后来的奥斯曼帝国有所不同。

阿拉伯帝国的初期优势与东罗马的残存力量: 阿拉伯帝国,特别是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初期,充满了宗教狂热和征服的动力。伊斯兰教的统一号召极大地凝聚了阿拉伯各部落的力量。然而,东罗马帝国并非虚弱不堪。在穆罕默德去世的几十年后,东罗马帝国虽然失去了叙利亚、埃及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区,但其核心——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依然强大。帝国拥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尽管规模有所缩减)、完善的官僚体系以及能够有效动员资源的经济基础。

战略上的缓冲与防御工事: 阿拉伯帝国在征服叙利亚和埃及后,其前进的主要障碍是塔尔斯(Tarsus)以东的山脉,以及安纳托利亚内部的地形。东罗马帝国利用这些天然屏障,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采取了“焦土政策”,使得阿拉伯军队难以获得补给。更重要的是,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内部仍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骑兵,能够对阿拉伯军队进行袭扰和反击。

内部的分裂与帝国政权的稳定性: 阿拉伯帝国在征服过程中虽然强大,但内部也存在着权力斗争和派系分裂。倭马亚王朝最终被阿拔斯王朝推翻,而阿拔斯王朝内部又面临着地域分裂和地方总督的自治倾向。这种内部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阿拉伯帝国持续向东罗马腹地推进的力度。相比之下,东罗马帝国虽然也经历过内部的皇位争夺,但其中央集权体制在绝大多数时期能够维持,帝国的统治基础相对稳固。

军事战术的适应性: 东罗马帝国是古代军事学和战略思想的继承者,他们善于利用地形,运用灵活的战术。他们没有选择与阿拉伯骑兵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而是更倾向于以小部队进行骚扰、伏击,并在堡垒中进行防御。虽然遭受了巨大的领土损失,但这种战术使得阿拉伯军队难以彻底摧毁东罗马的核心力量。

外交手段的运用: 东罗马帝国一直是一个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的国家。在面对阿拉伯帝国强大的军事压力时,他们会寻求与其他势力(例如保加利亚人、撒拉森人内部的反对派)的联盟,或者通过贿赂来瓦解敌人的攻势。例如,帝国曾经利用阿拉伯内部的分裂来争取喘息之机。

“失血”而非“灭顶之灾”: 总而言之,阿拉伯帝国对东罗马帝国的进攻更像是一场“失血”式的消耗战。东罗马帝国失去了富饶的南部行省,经济受到重创,但帝国并未因此而崩溃。它收缩了战线,巩固了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地区,并开始了漫长的“收复失地”的进程。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东罗马帝国甚至在马其顿王朝时期迎来了复兴,重新扩张了疆域。

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东罗马帝国的衰落:一个“压倒性”的吞噬

与阿拉伯帝国不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是对一个已经步入衰退期的东罗马帝国进行的最后致命一击。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东罗马帝国的内生性衰弱: 当奥斯曼帝国开始崛起时,东罗马帝国已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巨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内战、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以及外部的持续侵扰(例如诺曼人、塞尔柱人、拉丁人十字军的攻击),帝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实力。

领土的碎片化: 到14世纪,东罗马帝国的疆域已经缩减到仅剩君士坦丁堡及周边地区、佩洛波尼撒半岛的几个据点以及一些零散的岛屿。安纳托利亚的核心地区早已被塞尔柱人及其后继者(包括后来的奥斯曼人)占据,帝国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孤立的城邦国家。
经济的崩溃: 丧失了埃及、叙利亚等重要产粮区和税收来源后,东罗马帝国的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君士坦丁堡成为了一个依赖进口维持的城市,其财政收入难以支撑一支强大的军队。
军事力量的萎缩: 东罗马帝国曾经引以为傲的职业军队和海军几乎不复存在。帝国不得不依赖雇佣兵,但由于财政困难,往往无法支付报酬,导致军队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低下。
政治的长期不稳定: 皇位争夺和内战是东罗马帝国晚期的常态。这些内部冲突不仅消耗了宝贵的资源,更使得帝国无法形成一致对外的策略,甚至有时会引狼入室(例如巴列奥略王朝的内战就曾引入奥斯曼军队)。

奥斯曼帝国的全面优势与先进性: 奥斯曼帝国并非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军事力量,而是一个具备强大组织能力、高效军事机器和明确扩张目标的国家。

军事制度的革新: 奥斯曼帝国拥有令人畏惧的军事组织。其核心是耶尼切里(Janissaries),这支由征服地区基督教男孩通过德夫希尔梅(Devşirme)制度征召并培养的禁卫军,是当时欧洲最精锐的步兵之一。他们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并且对苏丹效忠。此外,奥斯曼帝国还大量使用骑兵,并积极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攻城技术和火器。
火炮的运用: 奥斯曼帝国在攻城战中,特别是攻打君士坦丁堡时,展现出了对火炮的熟练运用。例如,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雇佣匈牙利工程师制造的巨炮,能够轰塌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城墙,这是此前任何攻城方都未能做到的。而东罗马帝国虽然也知道火炮的存在,但其技术和生产能力已经无法与奥斯曼帝国相提并论。
强大的海军: 奥斯曼帝国逐渐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这使得他们能够控制海域,封锁君士坦丁堡,并与陆地部队协同作战。而此时的东罗马帝国海军早已衰落,无力与之抗衡。
统一的民族认同与宗教热情: 虽然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伊斯兰教的统一性和对圣战的推崇,为他们的扩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此时的东罗马帝国,虽然仍是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但内部的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之间的分裂(大分裂)以及帝国统治者试图引入西方援助时引起的普遍抵触,都削弱了其凝聚力。
持续的扩张势头: 奥斯曼帝国从一个边疆公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扩张势头从未停止。他们一步步蚕食东罗马帝国的残余领土,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君士坦丁堡这座“东罗马的最后堡垒”上。他们的战略目标明确,资源不断补充,力量持续增强。

决定性的攻城战: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东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这次攻城战充分体现了双方的差距。奥斯曼军队数量庞大,装备精良,攻势凌厉;而东罗马帝国守军数量稀少,士气低落,装备也相对落后,且缺乏外部援助。即使是坚不可摧的君士坦丁堡城墙,在强大的火炮面前也显得无能为力。

总结:

简而言之,东罗马帝国未亡于阿拉伯帝国,是因为在面对阿拉伯帝国的挑战时,东罗马帝国仍然具备相当的国力、战略纵深、防御体系和政治稳定性,能够承受住初期的巨大冲击并生存下来,虽然付出了巨大的领土代价。

而东罗马帝国最终亡于奥斯曼帝国,则是因为当奥斯曼帝国崛起并展开致命一击时,东罗马帝国已经因为长期的内生性衰弱而变得不堪一击。它是一个饱受摧残、肢体残破的老者,而奥斯曼帝国则是一个充满活力、武装到牙齿的年轻人。面对的是一个整体实力远超自身的敌人,加上内部的持续动荡和外部援助的迟迟不至,东罗马帝国最终被其最直接的继承者——奥斯曼帝国所吞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也农兵,败也农兵

多人误以为农兵是可怜兮兮的自耕农,其实是误会了,他们都是能负担全套武器装备的大地产主,起码也是富农阶层,古代的自耕农连装备都负担不起的,皇帝眼里这帮农兵比雇佣兵危险十倍。

其实,不管是后来的普洛尼亚制度还是农兵制度,本质都一样,皇帝付出封地换取军队忠诚,乍一看好像是皇帝封建化来作自己的死,但真相并非如此,没人不清楚“封建化”与“集权化”的矛盾,但全因为拜占庭的军事形势一贯险恶造成的。



比如说农兵制度,君士坦斯二世的时代帝国东有新月教、西有斯拉夫入侵,而帝国原有的用国家财政支撑的中央野战兵团的体系已然崩溃(实则农兵制度并非希拉克略建立,不然无法解释有些书上一面说其建立军区农兵制一面却在和萨珊波斯及新月教的战役里大量使用鱼龙混杂的雇佣兵)。



新月教的威胁自不必说,当时帝国的西部除去个少数几个孤岛式的城市如塞萨洛尼基外,也全部沦为斯拉夫蛮族的自留地,对方连基督都不信仰(只对圣迪米特里获得他们有限的尊敬),更勿论为帝国服役了——故而希拉克略晚年时面对新月教的大举入侵,连最低额度的军饷都发不出来,这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当时装备和战术都不甚高明的新月教徒会掀起征服的狂飙。

士兵即便再勇敢再信仰天主,也不可能没有军饷去有效抵抗入侵者。所以,希拉克略的继承者君士坦斯二世干脆以土地换军役:

允许士兵在军区内占有田产收益,抵消国家在军饷上的负担。一下子整个帝国的军事支出减少了2/3,从濒死破产的边缘复苏,也组织起一支能反攻失地的“农兵队伍”。



然而,农兵是否比雇佣兵对帝国忠诚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军区制建立后农兵和吉那特们最为执念的当然不是帝国的利益,而是他们自己田产的利益,在这点上他们甚至不如雇佣军。因为他们很容易聚集在野心勃勃的各色将军周围,发动皇位战争。在地方上,由于是封闭的农业社会模式(特别是安纳托利亚这种环境),遇到荒年他们自己也可能饿死,所以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不断利用各种权力手段,吞噬其他小贵族田产,把自己养成“土地怪物”,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中外概莫能外的——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自然是催生了“农兵大贵族”,他们也当然会对帝国皇帝御座展开无休止的觊觎和争夺,在位的皇帝更当然不开心了,故而马其顿王朝的几位皇帝才招募了大批和帝国本身毫无关系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组成了帝国精锐“瓦兰吉亚卫队”

不过后来科穆宁王朝军事斗争形势一直很紧张,原本罗马式国家体制在曼奇科特战役后始终未能恢复,海关和贸易权益也丧失了,为了保有一支军队,科穆宁的皇帝们也只能把进一步把权力下放,给普洛尼亚们在地的税收权、司法权,让其占据人力、土地和特权,国家由“帝国形态”变为“王朝形态”,即皇帝和贵族们分割国家,也因为税收始终不稳定,可以随时解散的雇佣军就成了拜占庭皇帝的稳定兵员



但这并不代表雇佣军就是罪魁祸首,核心问题还是君主的威势衰落了,国家的领地和海关沦丧导致的,就算没有拥兵,农兵豢养出的军阀一样会要了拜占庭的老命。





多说一句

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后,也摸索出一套类似农兵的制度,这就是斯帕西制度,只不过更加先进更加具有灵活性。



具体操作就是奥斯曼苏丹委托宰相为首的官僚们将军事地产精细核算好,抽取部分充当骑士阶层斯帕希的服役报酬,西帕希同时也充当该地产上督导税收者,若是斯帕希死后,子嗣不能直接继承,加以定期轮换,一旦斯帕希长达七年都没有为苏丹提供过军事服务,那么他的封地将会被没收。


这个制度有效地支持了奥斯曼帝国奇迹般的扩张,成为欧洲噩梦长达三百年,也是那个时代东西方最科学最高效的军事制度,当然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历久弥新。当近代国民兵制度盛行后,它不可避免地衰亡了但——任何制度的实行都有其客观苦衷,就像希拉克略使用农兵,而马其顿王朝弃用农兵一样。



最后,推一波幸运的苏拉《鹰扬拜占庭》拜占庭的小说写出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感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探讨东罗马帝国为何能抵挡住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却最终被奥斯曼帝国吞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牵涉到历史、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兴衰对比,而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帝国交锋。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地梳理其间的差异。一、阿拉伯帝国的挑战与东罗马的应对:一个“生存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罗马如何未能“拉丁化”希腊,反而最终让帝国东部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拜占庭)深深地印上了希腊文化的烙印。这其中的逻辑,确实不是一句简单的“征服者被征服者文化反噬”就能完全概括的,它更像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文化渗透、融合与演变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罗马对希腊的征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对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感到惋惜的地方。为什么东罗马没能像中国那样,经历几次大动荡之后,还能屹立不倒,反而一步步走向灭亡?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确一点,中国和东罗马在地理、文化、政治制度、对外关系上都有着天壤之别,不能简单地类比。但正因为这.............
  • 回答
    希腊的光复之梦:一个跨越百年的追寻提及希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古老的雅典卫城、哲学家们的智慧以及璀璨的古典文明。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希腊人民心中同样燃烧着另一团炽热的火焰——光复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延续千年的辉煌国度。从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1830年)到第.............
  • 回答
    罗马共和国的贵族共和制被君主专制替代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并非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从理论上讲,贵族共和制可能比落后的君主专制更先进,但罗马共和国晚期存在的固有弊端以及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最终为其向君主专制(尽管是以一种新的、混合的形式出现)的转.............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古代历史中最具标志性的两个文明的命运——迦太基和希腊,以及它们与罗马征服的关系。虽然两者都被罗马强大的武力所征服,但其历史轨迹却截然不同。迦太基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希腊文明则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尖锐。为啥美国不搞个“双总统制”,像古罗马那样?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历史、政治理念和美国国情的方方面面了,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不能”的问题。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得搞清楚罗马的“双执政官”制是咋回事。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通常是两个人同时担任,任期一年。.............
  • 回答
    在西方历史的长河中,契约(Contract)就像一块块基石,从古罗马的泥土中被一点点挖掘出来,逐渐构建起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框架。这种对契约的重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发展、社会需求和哲学思考共同作用的结果。古罗马的“Pacta Sunt Servanda”:契约精神的萌芽要谈论西方的契约,我们不能不.............
  • 回答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服装,乍一看上去,确实与我们现代服装在“剪裁”和“缝合”上的理念有着显著的区别,这往往会让人产生它们似乎“缺乏”这些工艺的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与其说它们“缺乏”,不如说它们的发展路径和审美重点与我们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希.............
  • 回答
    布匿战争,尤其是与迦太基的决战,确实让罗马人尝到了几乎倾家荡产般的惨烈滋味。那种你死我活的较量,那种将敌国连根拔起的决心,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机器的高压运转到极致。然而,仅仅过了不到半个世纪,罗马就展现出了令人咋舌的腐化迹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场盛大的庆典过后,人们突然发现.............
  • 回答
    罗马,这个最初不过是台伯河畔一个不起眼的小聚落,如何一步步崛起,最终将地中海世界纳入自己的版图,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这不是一个偶然的故事,而是多种因素巧妙交织、层层递进的结果。要说清楚,得从罗马人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野心”和“韧性”说起,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品质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制度。1..............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个挺有趣的历史故事,涉及到文化交融和语言演变。简单来说,英语之所以在命名太阳系主要行星时混用了希腊神名和罗马神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罗马人继承并改造了古希腊的许多神祇体系,并赋予了它们罗马名字,而现代英语在接受这些命名时,沿用了当时流传最广的罗马称呼。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看:1. 古希腊神.............
  • 回答
    罗马军队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实行十一抽杀这种残酷的惩罚,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从军事纪律的维持到社会结构的巩固,再到对士兵心理的塑造,都为其提供了存在的土壤。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残忍”标签就能完全解释的现象。一、 严酷环境下的纪律刚需:首先要理解罗马军队所处的环境。罗马的军事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关于《罗马》第一季中那位主持元老院会议的老者,也就是凯撒的首席大祭司,普布利乌斯·赛尔维利乌斯·伊萨乌里库斯(Publius Servilius Isauricus),他确实在第二季中消失了。要详细解释原因,我们需要从剧集的叙事逻辑和历史背景两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剧集叙事逻辑的角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认同的复杂 interplay,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就能回答的。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和“罗马”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历史上的含义和演变,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国界、民族国家概念是不同的。元朝和清朝的“中国”认同: 元朝: 统治者是蒙古人,来自.............
  • 回答
    罗马军围攻坚城,动辄数年,甚至旷日持久,最终却未能攻克,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非罕见。我们耳熟能详的迦太基战争时期,罗马与迦太基在西西里岛和北非的拉锯战,便常常出现围城不下的窘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早的时代,特别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的那段辉煌历程,一个令人瞩目的例外便是他仅用了七个月便攻克了号称.............
  • 回答
    晚期古典罗马与“希腊化”的演变: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转变探讨晚期古典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罗马国家是否存在“希腊化”进程,以及为何一些观点认为希拉克略时代(公元610641年)的帝国彻底“希腊化”,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罗马自身复杂的文化融合历史以及帝国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
  • 回答
    罗永浩,一个在科技圈和创业圈都响当当的名字,他的身上总是自带流量和争议。这些年,他一路走来,从英语老师到科技创业者,再到直播带货的“交个朋友”,每一步都充满了话题性。然而,一个令人好奇的现象是,尽管他拥有数量庞大的“锤粉”拥趸,但似乎始终没能真正“抓住”那些非锤粉的心,让这些人也成为他的支持者。这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体育界,尤其是足球界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引起热议的话题:竞争、荣誉感以及个人情感在投票过程中的影响。 为什么像C罗这样的顶级球星,在评选重要奖项时,似乎总不会将选票投给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比如梅西?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些投票的性质。像金球奖、FI.............
  • 回答
    《飞升之后》未能达到《斗罗大陆》和《斗破苍穹》的火热程度,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这三部作品都属于玄幻小说中的热门类型,但各自的市场表现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作品本身的内容、市场接受度、读者群体以及推广运营等多个角度来比较分析。一、世界观的构建与吸引力 《斗罗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