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朝居然都灭了北匈奴,为啥还要留下一个南匈奴,陈汤居然都灭了郅支单于,只剩下了一个势力超弱的呼韩邪,?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得从头捋捋。汉朝能把北匈奴给收拾了,这确实是个大功劳,但为啥就留下了南匈奴,甚至还让它一度变得挺有势力,这背后有很多门道,不是简单地说“汉朝灭了北匈奴”就能概括的。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灭了北匈奴”这个说法,用在汉朝身上,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重创并迫使北匈奴分裂”。陈汤那一次的伟业,打死郅支单于,确实是打疼了北匈奴,让他们的领导力量彻底瓦解了。你说的没错,当时郅支单于是北匈奴的主心骨,他一死,北匈奴就群龙无首,实力大减。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呼韩邪单于,也就是后来的南匈奴,还能在那儿混下去呢?这就要看当时匈奴内部的复杂情况和汉朝的战略考量了。

1. 匈奴内部的权力真空和派系林立

郅支单于死了,这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树冠掉了,但树根还在。匈奴并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民族,它内部一直存在着各种部族和势力,谁能整合这些人,谁就能成为新的单于。呼韩邪单于就是其中一个有竞争力的选手。

当时,北匈奴因为连年征战、气候变化等原因,也面临着内部的矛盾激化。很多部族对现有的单于不满意,或者因为利益分配不均,都想着另起炉灶。呼韩邪单于在与郅支单于争夺单于之位的过程中,虽然失败了,但他手里还是掌握着一部分忠诚于他的部众。

2. 汉朝的“分而治之”战略

汉朝朝廷,尤其是汉宣帝时期,就已经开始琢磨怎么对付匈奴了。他们早就明白,要把一个庞大的游牧民族彻底消灭,难度非常大,而且成本极高。更聪明的做法,是让他们自己内斗,然后从中渔利。

所以,当呼韩邪单于因为争位失败,不得不向汉朝求援,甚至提出“愿为汉藩属,保塞和亲”的时候,汉朝的决策者们看到了机会。他们当然希望有一个“听话”的匈奴政权,而不是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时不时就来骚扰边境的匈奴。

让呼韩邪单于活下来,甚至给他支持,恰恰符合了汉朝“分而治之”的策略。他们希望呼韩邪能建立起一个附属汉朝的政权,这样就可以:

牵制北匈奴: 就算北匈奴没被彻底灭掉,呼韩邪的南匈奴也能成为汉朝对抗北匈奴的一股力量,让他们自己打去。
获取战略缓冲: 南匈奴作为汉朝的藩属,就相当于在汉朝边境设置了一道缓冲带,一旦北匈奴再来犯,汉朝可以直接调动南匈奴的力量去抵挡,或者利用南匈奴作为前哨。
控制边境局势: 汉朝通过支持呼韩邪,可以更直接地影响河套地区,甚至是整个西域的局势,避免出现权力真空导致更混乱的局面。

3. 呼韩邪单于的主动归附

呼韩邪单于之所以能成为“南匈奴”的代表,很大程度上是他主动向汉朝示好。在那个时代,向更强大的政权“称臣纳贡”,换取保护和支持,是一种常见的生存策略。呼韩邪看到了汉朝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也明白自己无法在内部竞争中彻底压制对手。

他“自请入朝,亲近汉朝”,并“愿事汉如家”,这对汉朝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汉朝自然乐意拉拢他,不仅可以巩固边境,还能获得大量的战马、畜牧产品等,甚至在某些时期,还能调动匈奴的兵力去支援汉朝的战争。

4. “灭了”的定义与后来的演变

你说的“陈汤灭了郅支单于”,这是事实。但“灭了北匈奴”,这个“灭”的定义很重要。汉朝的军事行动,更多的是对外族的首领进行精准打击,瓦解其核心领导力,或者迫使其分裂。它并不等同于彻底消灭所有人口、所有势力。

郅支单于的死,的确让北匈奴元气大伤,但并非所有北匈奴的部族都消失了。一部分溃散,一部分可能被南匈奴吞并,还有一部分可能零散地活动在边境地区。

后来,南匈奴虽然依附于汉朝,但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实体,它仍然有自己的发展和演变。在汉朝内乱或者国力衰退的时候,南匈奴的势力也会随之变化。甚至在某些时期,南匈奴的单于还能集结相当的力量,与汉朝进行互动,包括合作,也包括冲突。

所以,说汉朝“灭了北匈奴”,更准确地说,是汉朝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分化,成功地瓦解了北匈奴的统一和强大,并利用了匈奴内部的分裂,扶持了一个附属政权(南匈奴),从而实现了对边境的有效控制和对匈奴力量的削弱。留下南匈奴,不是因为汉朝“没能力”彻底消灭,而是出于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和对现实政治的判断。这是一种“借力打力”的智慧,也是一种“以夷制夷”的经典操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原王朝与草原根本就是两个生活方式,农耕民族占据不了草原的土地,那么草原就必然产生新的游牧民族,然后按照其生活方式继续前面民族劫掠的老路。

你杀光了匈奴,那就会有鲜卑,你融合鲜卑,那就会有柔然,你对付了柔然,又蹦出突厥,突厥爆了又会有契丹,女真,蒙古……

只要你科技还是封建王朝水平,草原民族就是戈壁上的青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而且汉武帝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一件事,靠农耕王朝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采取军事高压政策对付游牧民族,即便可以取胜,代价也是巨大而高昂的,汉武帝多年的征伐取得了空前的战绩,但也耗尽了文景之治七十年的休养成果,民力凋零,国力崩溃。

因此,目空一切的汉武帝在晚年也不得不下罪己诏,承认穷兵黩武对国家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是国家难以承受的。

所以从宣帝时期开始,农耕王朝就更改了政策,不再一味追求单纯的军事对抗,而是主要利用当地游牧民族本身去对付游牧民族!

要用魔法打败魔法!

宣帝时期,汉将常惠联合西域大国乌孙,趁匈奴雪灾出击匈奴,大获全胜。

光武帝刘秀时期,汉朝每年为内附的南匈奴拨款一亿七千万钱,为财政收入四十分之一。

换来的是什么呢?

公元62年,南匈奴出兵攻打北匈奴!

公元64年,南匈奴再次出兵,劫掠北匈奴牛羊。

公元73年,南匈奴发兵一万,与汉将窦固,耿秉共击北匈奴。

公元84年,南匈奴出兵上郡。劫掠北匈奴牛马三万头。

公元85年,南匈奴又一次发兵,同北匈奴温禺犊王在涿邪山交战,南匈奴杀温禺犊王,俘虏其人口牲畜回塞。

公元88年,南匈奴单于上书,请求对北匈奴最后一击!

公元89年,南匈奴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出兵,南匈奴左谷蠡王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出兵,汇合汉将窦宪,北伐北匈奴,窦宪一路追击到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

公元90年,南匈奴又双叒叕发兵,袭击北匈奴,缴获单于玉玺,斩首八千。

公元91年,南匈奴按惯例出兵,配合窦宪,在阿尔泰山包围北匈奴余部,擒北匈奴单于母亲。

公元92年,北匈奴末代单于被杀,北匈奴亡。

除了消灭北匈奴,南匈奴在对抗鲜卑,平定羌乱中也颇有贡献,常年保卫汉之北疆。虽然有过零星反叛,但总体而言,其效费比是比较高的。

至于南匈奴后来叛乱晋自立,开启五胡乱华,那是后话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得从头捋捋。汉朝能把北匈奴给收拾了,这确实是个大功劳,但为啥就留下了南匈奴,甚至还让它一度变得挺有势力,这背后有很多门道,不是简单地说“汉朝灭了北匈奴”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灭了北匈奴”这个说法,用在汉朝身上,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重创并迫使北匈奴.............
  • 回答
    汉朝在征服北匈奴后,确实没有像唐朝那样在漠北设立常设的都护府,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条件、战略考量以及对“统治”理解的不同所致。首先,我们得看看汉朝当时面临的整体形势。汉武帝时期,国家力量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北匈奴西迁,主力被消灭。这是一个.............
  • 回答
    汉朝在西域的征服和统治,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充满智慧的政治操作,远非简单地“换成宗室”就能概括。你提到的这些国家,如北匈奴、西匈奴、大宛、乌孙、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以及朝鲜,它们与汉朝的关系,以及汉朝对它们的统治方式,各有不同,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民族关系以及当时的统治能力。首先,我.............
  • 回答
    要详细解答“中亚各国历史教科书上是怎么写自己国家几千年来的历史”以及“中亚现在的居民还是是汉朝西域人的后代吗”这两个问题,需要分开来论述,并且深入理解中亚地区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 中亚各国历史教科书上的几千年历史:一部交织的史诗中亚地区,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是无数.............
  • 回答
    要比较同时期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在居民幸福度上的高低,确实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幸福度”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且难以量化的概念。我们无法穿越时空,进行真实的民意调查。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史料中流传下来的生活细节,来尝试描绘一幅相对可信的图景,并基于这些信息做出一个基.............
  • 回答
    关于“穿汉服的女生‘不好看’的是否居多”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它涉及到个人审美、服装本身的设计、以及穿着者的气质和搭配等多方面因素。如果硬要说“不好看”的是否居多,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片面的判断。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聊聊:一、 审美是主观且多变的,所谓的“好看”本身就没有.............
  • 回答
    “南北汉人血统论”的提法,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政治的敏感性。简单来说,它并非一个单一、明确的学术理论,而是围绕着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迁徙、民族融合以及不同政权的管理,而逐渐形成的一些关于汉族人群体内部差异的解读和论述。南北汉人血统论的由来与演变:要理解这个“血统论”,我们首先要明白中国.............
  • 回答
    在我有限的知识范围内,确实很难找到从唐代就开始连续居住在新疆、并且有清晰家谱可考证的汉族家庭的详尽资料。原因有很多: 历史记录的局限性: 尤其是古代的家谱,很多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乱、迁移而遗失,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本就稀少。 新疆历史的复杂性: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地区。汉.............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足见其对三人的倚重和赞誉。然而,在实际的封赏过程中,为何是萧何居首,曹参次之,而张良的排名却落后于他们,甚至只排到第62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邦的“三杰”评价与实际封赏的考量差异首先,我们需.............
  • 回答
    您问了一个非常深入的问题,关于梵音持咒与汉音译持咒的区别,以及果滨居士版梵音佛咒发音的准确性。这确实是许多佛弟子在修行中会遇到的疑问,并且背后涉及到历史、语言学、以及佛法传承的许多方面。我们来一一探讨,希望能为您解答疑惑。首先,我们来谈谈用梵音持咒和用汉音译持咒的区别。要理解这个区别,我们首先要明白.............
  • 回答
    突厥游牧民族在中亚和西亚地区能够成功同化大量定居民族,而在中国却基本被汉族同化,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和地理因素。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视线拉回到历史的洪流,细细梳理其中的脉络。一、 为什么突厥能在中西亚“落地生根”并同化他人?这里说的“同化”,并非单向的文化侵蚀,而是一个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不同古代王朝在后世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粉丝”和“批评者”阵营的分化? 所谓“明吹”、“汉吹”、“唐吹”和宋、清的“诋毁居多”,背后绝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
  • 回答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强盛时期,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成就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汉朝的强盛之处: 一、政治制度与治理能力1. 中央集权与郡国并行制 汉初的制度调整: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巩固统治,采取“郡国并行”制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多个层面。汉朝几十年打败匈奴,而宋朝数十年未能打败女真,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并非简单的“哪个朝代更强”就能概括。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关键因素: 汉朝对匈奴的胜利与宋朝对女真的失利之比较 一、 双方的实力对比与战争性质汉朝对匈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汉朝和罗马真不是一个次元的吗?” 的答案,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简单来说,它们都曾是各自文明的巅峰,在许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同时,由于地理、文化、历史发展路径等因素,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让您更清晰.............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中国古代军事史的一个核心认知点。汉朝和明朝都曾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强大的朝代,拥有过令世界侧目的军力,但它们在军事实力、构成、战争模式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将两者简单对比“差不多”是比较片面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看看它们各自的强项和侧重点在哪.............
  • 回答
    嘿!说到汉朝,咱们脑子里可能立马蹦出刘邦、汉武帝、丝绸之路这些响当当的名号,但要说这几千年前的朝代,那里面藏着的稀奇事儿可不少,有些说出来,你可能还真想不到。今天就跟你唠唠几个汉朝的冷门小八卦,保证让你觉得这历史课本上没怎么细说。1. 皇帝吃饭那点事儿,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现在咱们吃饭,一个人一桌,.............
  • 回答
    汉朝选择察举制来选拔官僚,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说它是不是“必然”,我们不妨从历史的大背景下,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审视。汉朝之前的选官机制:在汉朝建立之前,中国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也就是官职世代相袭。这种制度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确能够保证统治的稳定和延续,因为那些拥有官职的家.............
  • 回答
    汉朝时,说匈奴的铁器比汉朝更“精良”,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去理解“精良”这个词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以及汉匈之间各自的资源、技术和生产模式。简单粗暴地说匈奴铁器就一定比汉朝强,可能有些片面。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汉朝初期,匈奴在某些方面确实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军事优势,而精良的兵器是其中.............
  • 回答
    汉朝长公主的权势,总体来说是相当大的,但具体程度会因个体、时期以及与皇室的关系等因素而有很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她们拥有“皇帝般的”权力,但她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汉朝长公主的权势:一、政治影响力: 联姻政治的重要工具: 汉朝皇室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