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就居民的幸福度而言,同时期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那个更高?

回答
要比较同时期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在居民幸福度上的高低,确实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幸福度”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且难以量化的概念。我们无法穿越时空,进行真实的民意调查。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史料中流传下来的生活细节,来尝试描绘一幅相对可信的图景,并基于这些信息做出一个基于推断的比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同时期”的界定。我们通常会将罗马帝国最鼎盛的时期,例如奥古斯都时期到五贤帝时期(约公元前27年至公元180年)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后期(约公元前141年至公元220年)作为大致的比较区间。这两个帝国都是各自时代最强大、最繁荣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帝国:大一统下的稳定与道德约束

汉帝国,尤其是在“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开创的盛世之后,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且繁荣的时期。

经济层面: 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农业是国之根本。这使得大部分居民能够依靠土地生存,虽然生活水平不尽相同,但温饱问题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国家兴修水利、推广铁制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虽然商人地位不高,但也有活跃的商业活动,丝绸之路的开辟更是促进了对外贸易,带来了经济的繁荣。
政治与社会层面: 汉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得到巩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思想后,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这种思想体系虽然也存在等级观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准则,鼓励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获得“安分守己”的满足感。
社会福利与安全: 汉朝在灾荒时期会开仓赈济,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救济责任。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保障了边疆的相对安全,避免了大规模的外部侵扰。
居民的期望与认知: 汉朝的百姓,特别是农民,他们的生活重心往往围绕着家庭、土地和宗族。社会的期望也更多地集中在孝顺、勤劳和遵守礼法上。一个能够养家糊口、儿孙绕膝、受到乡邻尊敬的普通人,很可能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幸福感”。而且,当时的科技水平和信息传播速度有限,人们的视野和期望也相对局限,更容易满足于眼前的安稳。

可能存在的幸福感障碍:

赋税徭役: 尽管有稳定,但汉朝的赋税和徭役并不轻,尤其是在对外战争和大规模工程建设时期,普通百姓可能面临沉重的负担。
阶级分化: 土地兼并依然存在,贫富差距也不容忽视。虽然有政策试图抑制,但大族豪强的崛起使得一部分人可能过着非常窘迫的生活。
权力腐败: 任何庞大的帝国都难以完全避免官僚腐败,这也会影响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公平感。

罗马帝国:公民权、法律与城市生活

罗马帝国,尤其是在“罗马和平”(Pax Romana)时期,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发达的城市文明著称。

经济层面: 罗马帝国奉行自由贸易和商品经济,其庞大的疆域内商品流通非常活跃。农业依然重要,但城市经济、手工业、商业和奴隶制经济占据了更为突出的地位。罗马公民普遍享受比其他地区人口更优渥的生活条件。奴隶制是罗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奴隶的生存状况差异极大,从饱受虐待到成为高级管家都有可能。
政治与社会层面: 罗马帝国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法律体系和公民权。虽然公民权并非普适,但对于拥有公民权的人来说,他们受到罗马法律的保护,享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权利(如选举)。发达的城市生活、公共浴场、剧场、竞技场等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和社交活动。罗马的道路系统、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利。
社会福利与安全: “罗马和平”带来了长期的内部稳定和对外部威胁的有效遏制,这无疑是巨大的幸福基石。面包与马戏(Panem et circenses)是罗马政府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通过提供免费或低价的粮食以及丰富多彩的公共娱乐活动,来安抚和愚弄大众。
居民的期望与认知: 罗马的社会结构更为复杂,城市居民的期望值也可能更高。对于罗马公民而言,享受生活、参与公共事务(即便只是旁观),以及在法律框架下追求个人利益,可能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而对于帝国境内的其他居民,他们可能更多地是渴望和平、免于战乱、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

可能存在的幸福感障碍:

奴隶制: 奴隶制是罗马社会最根深蒂固的弊端。奴隶的非人待遇直接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权,即便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他们也缺乏基本的自由和尊严。
贫富差距与社会动荡: 罗马社会的贫富差距同样巨大,尤其是在城市中,存在大量的无产者(proletarii)。虽然政府提供救济,但贫困、失业和社会动荡依然是潜在的威胁。
统治的压迫与不公: 尽管有法律,但专制统治下,政治上的高压和对异见的压制也是存在的。罗马的军队和官僚体系也可能带来腐败和欺压。
外部的威胁: 尽管有“罗马和平”,但在帝国边疆地区,战争和动荡依然是常态,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直接影响。

比较与推断:

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社会阶层和地理区域的居民。

对于大部分基础农民而言: 汉帝国的大一统和以农为本的国策,可能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耕作生活,满足于基本的温饱与家庭的安宁。儒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提供了精神上的稳定感和归属感。相较之下,如果罗马帝国边疆的农民受到战乱或征收的影响,汉朝农民可能在“生活稳定”这一维度上更具优势。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 罗马帝国的城市生活确实更为丰富多彩,公共设施和娱乐活动更加发达。拥有罗马公民权的城市居民,在法律保护和生活便利性上可能享受更高的幸福度。而汉朝的城市虽然也有商业和文化,但整体的生活节奏和城市化程度可能不如罗马。
对于自由人(非奴隶)而言: 汉朝的自由人,其幸福度更多地体现在安稳、家庭和道德满足上;罗马的自由人,除了这些,还可能增加了公民权带来的法律保障、社会参与以及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选项。
从整体的幸福感基石来看:
汉帝国 可能在 社会稳定、家庭安宁和精神慰藉 上得分较高。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和儒家思想,虽然可能带来压抑,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并为普通人提供了清晰的生活范式和道德指引。
罗马帝国 则在 物质丰富、法律保障和城市生活 上表现突出。对于能够享受公民权和城市便利的群体而言,他们的生活可能更为自由和多姿多彩。

结论:难以定论,但侧重点不同

综合来看,很难断言哪个帝国在整体居民幸福度上更高。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幸福”以及我们侧重于哪些方面。

如果幸福感更多地体现在 内心的平静、家庭的稳定、对传统的遵循以及对社会秩序的认同,那么汉帝国,特别是其稳定时期的大部分居民,可能拥有较高的幸福感。
如果幸福感更多地体现在 物质的丰裕、法律的公平(对公民而言)、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个人自由的体验,那么罗马帝国,特别是其城市居民和公民,可能更具优势。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奴隶制对罗马帝国底层人民幸福感的极大压制,以及汉朝对商人、知识分子的潜在限制,都是其帝国结构中的重要负面因素。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汉帝国为一部分人提供的是一种 “安稳幸福” 的可能性,一种在既定框架内的满足;而罗马帝国则为另一部分人提供的是一种 “繁荣自由” 的体验,一种在更广阔空间内的可能性。哪个更“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能做的,是基于史料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生活面貌,并进行一番有根据的推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罗马公民,放到中国都是周朝的国人、清代的旗人了,并非一般平民。很多答主对罗马居民的生活如数家珍,我倒是来补充以下汉帝国居民的生活吧。

汉朝的社会人口结构,实际上是个纺锤形的结构。最顶端当然是皇族宗室一类的阶层,自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底层是奴隶阶层和少数民族、属国的人口,同样也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中间的则是被编户齐民的人口,这些人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对象。

编户齐民,是指被汉朝编入户口版籍,需要承担徭役赋税的人口,汉朝极盛时期,这样的人口一共有59594978人。

假设我们现在要投胎到汉朝,把时间选在文景之治到武帝时期。如果你是投胎到一个城市家庭,那么你的家一般都是叫“一宇两内”或“一堂两室”的宅子。

小一点的呢,可能就是一个客厅(堂)+一个卧室(大内)+一个盥洗室(小堂)+衣帽储藏间(房内)的格局户型,大概就跟现在的单身公寓差不多。根据秦汉时期的简牍发现,这中小户型的房子,大多是当时年轻士兵的宅院。

普遍一点的,则是一个大堂和两个卧室组成一个独栋房屋的格局。这种屋子是大多数汉代城市家庭的宅院形式,一般还带有一个小院子,院里有一口水井和一口渗井,一个用于取水,一个用于排放污水。厨房和厕所一般在宅院的两个角落里,厕所往往和猪圈配套在一起,被称之为溷厕。猪圈一般养两头母猪,院子里捎带养几只鸡鸭鹅(鸡蛋的畜禽蛋是秦汉时期百姓普遍的动物蛋白质来源),种上几颗经济树木,如桑树、榆树之类的,再顺带养点葱和小菜之类的作物,就还解决了饮食调料和蔬菜的需要。

高端一点的,则是除了主楼外,两侧还延伸出了两栋厢房的格局,这种宅院,规模更大些,是条件较为好的平民所能居住的了。

至于豪门大院,千门万户的,那就比较奢侈了。

罗马平民一般住什么样的房子呢?事实证明,罗马平民的生活方式还是与当代社畜比较接近——挤在公寓楼里。

罗马有一种普遍的建筑,叫做因苏拉,即一种高层公寓。

因苏拉一般有2-3层高,少数有3-5层高,多为木质,少数为砖石结构。一般底层用来做商铺,楼上用来居住。由于没有水、电、厕所、电梯,而且人口密度极大,所以高层都是由罗马贫民居住,富人往往更乐意居住在大宅院中。居住在因苏拉的平民,只能到公共取水点取水。有条件的会去公共厕所解决大小便的问题,但大多数时候,普通平民选择直接在房内解决大小便问题,再从窗户上倾倒在街上——这种传统,在欧洲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前。而平民沐浴,则同样需要去公共浴室,普通平民的大多数情况,也就直接不洗澡了。

从居住方式上,能够看出汉朝平民和罗马平民生活方式的不同。汉朝平民有独立的宅院,挖一口水井可以解决家庭生活用水的问题,建一个溷厕,既可以解决厕所需要,还可以顺带养猪,院子里种上经济树木和蔬菜,养上鸡鸭鹅,日常饮食便也有了保障。但是罗马平民没有办法享受到独立的宅院,日常饮水、排泄等问题难以独立解决,所以催生了罗马发达的居民公共建设体系——自来水、公共浴室、公共厕所等。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汉朝与罗马普通平民如此之大的生活差异呢?

这就要从授田制说起了。

汉朝沿袭秦制,对居民进行授田(后来汉朝由于土地兼并越演越烈,授田制即逐渐消失)。其实中国古代也有公民的概念——中国古代将编户齐民,承担国家徭役赋税义务的人口称之为公民;对于脱离国家户籍,依附于特权阶层,不对国家履行义务的称之为私民;对于流离于户籍之外,又无土地,四处流动的人口,则称之为流民。

汉代公民自出生开始所要办的一些手续,现代的我们看到了一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投胎到汉朝的一个普通家庭,户主,也就是你的父亲,要第一时间去给你上户口。在农村,基层负责办理户口的是乡里负责民政的乡部。乡部把你的户籍信息入档,并上报到县廷,县里便会给你入籍。你家的户口,正本一般存档到乡里,副本存档在县里。从你7岁到14岁,你爸要每年给你向国家缴纳20文钱,是为口赋。等你到了15岁,你就要分户了。

秦汉时期,为了鼓励生育,推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也就是说,到了15岁你就需要结婚并且分家了。

分家的第一步,就是要给你开户籍。村里的里典会把你的信息上报到乡部,然后乡部给你造户籍,最后照例把你的户籍分别存档到乡里和县里。你的户籍造好后,乡里负责生产和土地的田部就会联合乡部,一起给你授田。授田的工作由田部负责,田部拿到你的户籍信息后,统一上报的县廷,县廷根据县里的土地情况等信息,统一给你授田。

秦汉的授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军功授田,就是常人所熟悉的二十级爵位的授田。如果你有军功,比如说在战场上砍了多少个人头,就可以根据你的军功由国家赐予爵位,享受不同的待遇。一种是庶民授田,这就有定额。授田内容为两部分,一个是田地,一个是住宅。是的,你没看错,汉朝时期,国家是包分配住宅的。

所以说,汉朝的平民生活,有点像是打游戏。生下来像是新手营,不用管事,成年后,国家送一套新手礼包,然后上战场打怪升级。一共二十级,初始阶段,一颗人头升一级。

授田手续办完后,政府会给你出具几个证明,分别是你的田地的凭证,类似于现代的土地证;一个是宅院名籍,类似于现在的房产证。国家给你的田地,可以自有交易,但每个时期政策也不同,需要时刻留意政策变动。

看上去是不是跟现在有些似曾相识呢?

那么,你到了15岁,可以不分家吗?答案是不可以的。不仅仅不可以,国家还鼓励你早点结婚,你结婚没钱,政府还有政策可以借钱给你结婚——只要你快点生孩子,啥事都好商量。

但是,你分完户口后,你就要开始承担国家义务了。

国家义务有多种,一种就是税赋。汉代公民,15岁至58岁,每人每年需要向国家缴纳120文钱,是为算赋。如果你是商人或者奴婢,算赋还要加倍(不过奴婢不一定有独立户口,算赋是否由主人承担,尚不得知)。

还有一种,就是田租。既然国家推行授田制,自然也不会白给,所以公民需要向国家缴纳田租。故事后的田租不等,秦代严苛,收十分之一,汉代则是三十分之一,部分时期为十五分之一。

那么,一个汉朝普通百姓家的收入,能否应对国家的税赋呢?

答案是可以的。根据下图计算,扣除掉赋税、衣食等消费后,一个农户家大概还能有一千文左右的结余。

当然,这个表格仅是一个参考。如此表格是计算的汉代1户5口之家,为3个大人,2个小孩,但汉朝实行小家制,一般应当是2个大人组建一个家庭。年长的人,未满58岁,照样有田地;满了58岁则不再需要承担徭役义务了。

同时,此文还未算入汉朝每个家庭的畜禽收入。比如文献记载,汉代的普通家庭,应当都会养有2头母猪,在一些朝代或者时间段,中国古代政府还会出台政策鼓励老百姓多养猪。而鸡鸭鹅则是古时候老百姓的主要动物蛋白质来源——一是鸡鸭鹅提供肉类,二是蛋提供日常动物蛋白。此外,狗也是六畜之一,也是古时候重要的平民肉类来源——现代人看见狗下了一窝狗仔,送人都来不及,古时候可乐呵着呢。

除了税赋之外,汉朝人还需要服徭役。

徭役是指,一个人一生中,需要义务为国家服役,服役内容既有义务参加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亦有为国家承担官方运输,还有服兵役。徭役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特色制度,内容很复杂,此处不过深涉及,咱们挑些好玩的说。

秦汉服徭役,也讲个追责制。比如说《睡虎地秦简》曾记载,如果服徭役修筑城墙,则城墙有一年保质期。在保质期内,城墙出现质量问题,则从负责人一直追责到当时服徭役的公民身上。如果服徭役的人接到了任务,比如说修筑城墙,则其它部门均不得向当事人派家其它任务,以免责任不明确。

古时候,徭役中的徭和役是分开的,役是指兵役。男子在20-23岁左右开始缚籍,则需要开始承担兵役义务。所以说秦汉时期是义务兵役制,而非一些网友所理解的炮灰兵,拉壮丁。汉朝的士兵在服完兵役后,优秀者或志愿者,也会成为“志愿军”“常备军”,与当今亦有类似的地方。由于与本题无关,故不讨论了。

如果你穿越到了汉朝,并且活到了58岁以上,那就恭喜了,可以享受国家福利了。不仅没有了徭役,国家还会定期或不定期的有福利给你。当然,那时候,能活到五六十岁的,也是少之又少了。

注:以上关于徭役、税赋的内容,有关于年龄的,由于历史各时期政策变动,相关年龄的上限和下限均在不同时期有所变通,此文不作深入探究。

以上说的,就是汉朝普通老百姓的常规人生轨迹。

那还有别的出路吗?

有的,可以读书做官 ,可以参军立功。

如果你在秦汉因为犯罪而坐牢了,不要怕,一旦有打仗的消息,你一定要积极主动的申请参战。因为秦汉时期,没有任何一种功劳能够比军功更管用。比如汉代,但凡远征,几乎必召刑徒参军,一旦有了军功,不仅可以赎罪,还以获爵发财,从此有田有地有宅院有奴隶,搞不好还能混个官职或者吏员的名额,从此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只要你的军功够强,在秦汉时期,没有任何人敢嘲笑你的出身或者瞧不起你的过去。

此外,你也可以读书。

中国从孔子时代,就已经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平民子弟读书最后列入青史的数不胜数。到了汉代,中国的官学和私学都已经非常发达,虽然跟现在的义务教育制度没得比,但横向比,是出类拔萃的。

汉朝的私学,首先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而非后世一些朝代那样局限于儒学教育。汉代的私学,从内容上,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均是热门学科。史书上还有记载,汉阳有人擅长养蜜蜂,办了学校,最后学生们靠着所学专业办起了营生的超过了三百多人。

汉朝私学的第二个特点是规模宏大,一些大型的私学,在籍学生数以千计。

汉朝私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形式自由,比如对学生不设年龄限制,比如为了满足平民就学的需要,考虑到平民学生需要从事农业生产,这些学校的办学授课还会避开农忙时节。同时,汉惠帝四年,朝廷废除了挟书令,允许百姓自由收藏和流转书籍。汉文帝时期则废除了诽谤妖言之罪,取消了国家对思想言论的控制,允许百姓自由著书,辩论学术,鼓励民众对国家检验献策。

汉朝私学的第四个特点是体系完备,将教学阶段分为了“蒙学”“初读”“专经”三个阶段,类似于现在小初高的划分。

除了私学以外,汉朝的官学也很发达,不仅在各地郡县封国建设官方学校,在中央则还设立了全国最高学府——太学。而太学的学生规模最大时,人数超过了3万人。现代的博士一词,就源于汉代。

当然,如果我只说汉朝的教育成就而不谈罗马的教育成就,便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客观的理解,所以我也提一下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体系。

罗马的公共教育与中国走的是不一样的路线,它首先沿袭了古希腊时期的图书馆教育路线,在帝国境内广泛的设置了图书馆。

此外,罗马还在各行省鼓励建立学校。在各城市则广泛的建设了文法和修辞学校(类似于汉朝“蒙学”阶段的学校,主要负责启蒙教育和识字教育)。同时,一些学术中心也涌现出来,这些学术中心的地位类似于中国的“专经”阶段教学。

罗马帝国在繁盛时期,逐步允许私人教学,国家亦鼓励各市政部门建立学校。为了鼓励学校教育,不仅出台政策提高教师地位,也建立了一套官方的教师职称体系,并赋予优秀教师荣誉。

对于一些自治的城市,罗马中央鼓励自治城市自主办学,还提倡私人捐赠学校(这一传统,延续到了现在的西方教育体系里)。

更有亮点的是,罗马曾经还出现过国家设立教学基金,以助学贷款的形式支持贫困学生读书的政策。但该政策并未出现啥实际成效。

不过可惜的是,罗马的教育制度跟中国这边一样,到了后期越来越保守,官方对教育的压制越来越严格。到了3世纪以后,罗马政府对教育的态度则由提倡转为了压制。

综上,虽然想讲的有很多,但最终只讲了汉朝罗马平民生活相关的几个面,可也算是客观的写了两者的不同。

谁的生活更幸福,这是很主观的问题,把双方客观的情况写出了,大家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