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不配吧,汉匈战争的意义以及作用比满清虐菜好多了,
你去问英国人马岛战争为何比不了滑铁卢之役
先拿出大写的两个赞
第一个送给因各种原因而形成的清吹群体
第二个送给网民群体失败的科学历史发展观教育
核心点:
一、清朝物质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水平,前朝经验,牲畜选育,外部交流范围,经济总量对准优势,样样都超过汉匈差距十倍不止。科学技术是往前发展,至少大部分是,清朝的技术也是发展的。哥伦布航行到美洲是壮举,你今天坐邮轮去难道也是壮举?
二、清朝所处的年代,大批国家都在扩张自己的实际控制领土,哪怕是南面的泰国等国家。全球沿海强国都在围剿内亚落后势力(此时泰国彻底吞并消化掉了北面内陆的清迈王国,此王国当年鼎盛时期打败大元南征军,后于永乐三年遭云南明军联合多个宣慰司一起打残),清朝只是这个扩张时代大浪潮里的一位,而且不是主角,也不是最出彩的。如果以严格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来要求计算明代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实控领土”,那明朝的相对领土优势会比一般人想象中还要更大。
1、准噶尔不是什么中亚霸主,至少是阿夫沙尔那种才有资格说自己是中亚霸主。
2、准噶尔本部人口很少,不过五六十万规模,居住于伊犁河谷地,规模与晚明蒙古本部左翼诸万户东进运动基本相当。
3、网上的准噶尔上百万平方公里的版图是缝合怪。它包含了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分裂时期的噶尔丹控制的外喀尔喀驻牧地盘。噶尔丹早期攻略的哈萨克地盘和后期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攻略的哈萨克地盘。还有大策零敦多布六千人占了三年的藏地。这些都不在一个时期,只是准噶尔分别短暂攻略过的地区。它真实的本体就是一个以伊犁河谷地为聚居点的军事集团,就连南疆也只是被准噶尔羁縻着。
4、康熙没想过吞准噶尔,雍正就是想也不可能,乾隆是想了也做了,但乾隆可以说根本没碰上准噶尔汗国。清军出发前,汗国已经解体内战很久了。
5、清准战争规模相当一般,尤其乾隆灭准之战,和治安战扫黑除恶比高不了太多。决定性战役格登山大捷清军仅二十人冲锋就吓跑了临时拼凑起来的牧民组成的所谓“汗国大军”。之后阿睦尔撒纳以及撤驿之变后的小股厄鲁特贵族反叛。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指挥和所谓关系,数量也在一股数百到一千余之间。兆惠的主要对手就是他们,硬生生给清吹在网上吹出了尸山血海的感觉。
6、汉朝世界技术交流输入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从汉匈之间进入东方。清代世界技术输入路径是海洋,清朝有漫长的海岸线,而准噶尔人只能跟印度阿三,阿富汗老铁们买点二手货。偶尔从毛子那里得点儿东西,被清吹吹的我以为它武装了一支高达。
7、清朝的野战炮数量几乎能淹死准噶尔。只不过因为有人提了一句赞巴拉克鸟枪打的比老式弗朗机远,就被人神话出准噶尔全员装备世界一流火枪的牛皮。
8、清朝的实际控制领土的确大大超越了汉唐元明,但华夷天下的宗藩势力范围反而比前四个要小了不少。
9、在泰国,成功彻底吞并了泰北清迈王国的是吞武里大帝,但是你在泰国不会发现他会受到比朱拉隆功大帝更多的崇敬与歌颂。清朝所处年代所有的内亚独立势力都在走向末路。
汉匈战争,和清准战争,这两者没有一丝一毫的可比较性,清准战争不像汉匈战争一样受人追捧,那就对了,合理。
题主我问问你,你觉得孔雀帝国西征呼罗珊比较牛逼,还是今天的印度特种兵到非洲执行任务比较牛逼?
如果莫迪出于某种原因要派出航母轰炸刚果金的首都,那么他的武功是否已经完胜阿育王?即使不完胜那也是相差仿佛了吧!毕竟在非洲,以前没有印度政权的军队去过呢。
清朝每亩土地的粮食亩产几乎是汉朝的三倍,南方水田年综合产出更是能超过五倍还多。手工业,畜牧业种苗选育,经济作物种类,冶铁产量,哪样不比汉代有了长足进步?
而准噶尔人对于匈奴人的进步则远不如清朝-汉朝的进步幅度大。
汉匈战争几乎是清准战争的两千年前!两千年前啊,兄弟,当时甚至还没有过农业帝国,城邦封建帝国组织远征军长途跋涉深入中亚,北亚,东欧大草原的记录。
汉匈战争是真正的开创性的壮举。你不信?波斯开国大帝居鲁士都死在远征中亚大草原的战役中,脑瓜子都给人当了酒杯。
更不具备可比性的是清准战争规模相当一般,尤其是乾隆灭准之战,根本就没有爆发任何像样的兵团会战。
班第勉强率领两千清军抵达伊犁河谷时,准噶尔汗国早就在内乱和瘟疫中瓦解了。达瓦齐勉勉强强拼凑了一万多当地牧民在格登山驻守。
清军勇士阿玉锡以二十人抵进冲锋,牧民们立刻作鸟兽散,一代汗国就此灭亡。
要不是我认真去看过战役经过怎么打的,我差点就信了清粉鼓噪的火星撞地球了。之后撤驿之变,阿睦尔撒纳再反,不过捣鼓出两三千骑。
所谓的清朝卫青霍去病合体大将军兆惠,进入新疆时面临的局面就是这么个局面。连阿睦尔撒纳也不在了,厄鲁特贵族军官各自带着几百,一千多骑的人马,当起了没有根据地,没有后勤,没有政治机器的流窜马匪。
他们甚至没有统一的领导或者理论领导人。
兆惠就是对付这样一群人,给清粉吹的那个牛逼呀。我差点以为兆惠是讨伐成吉思汗去了。
你这场战争的规模甚至都没有两千年前的汉匈战争规模大,你根本就理解不了汉朝人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和代价来打这场汉匈战争。
清朝并没有“合百年之力”去吞并准噶尔。康熙从来就没想过吞并准噶尔,他也做不到,没那个能力。
清准之间战役数量很少,敌我双方合计战兵从来都没有超过十万,注意是合计。
在对付噶尔丹时,康熙甚至和策妄阿拉布坦算是盟友。尽管康熙一直注意拉拢和硕特人,外喀尔喀库伦贵族,试图孤立准噶尔。
但康熙和准噶尔汗国规模最大的战役也只是藏地争夺战,准军不过6000人(一说8000)据守整个藏地。并全歼第一批入藏清军。
后康熙调集一万六千多士兵入藏,大策零敦多布跑路。
清准之间的大战役基本都只爆发在雍正时期。
但是雍正时期的清准战役放在汉匈战争也不算大。
归根结底,准噶尔只是一个人口五六十万,大部居住在伊犁河谷地,鼎盛时期也不过六万人马的汗国。规模和明代后期蒙古本部左翼东进运动基本相当。
别说和汉匈战争这种当时绝对超纲的顶上战争相提并论,就是和明代摧毁麓川王朝的大战相比,清准战争都算不上啥了不得的成就。
再补充一个清吹神吹出来的有关乾隆灭准战争期间的莫名神话,就是清朝军队在乾隆时期可以组织数万人进行所谓的“九进十连环”大阵,从而击溃准噶尔人,表明乾隆朝清军战斗力仍是欧亚大陆一二流水准。
我特么,这所谓“九进十连环”就是个表演性质的演武。战术形制过于复杂,根本不可能运用。
而乾隆灭准之战中,一战灭准基本无战事,如果有战事,乾隆首征准噶尔绝对是个巨大的笑话。清军大军基本断线趴窝,因为乾隆这位大佬给五万五千多人的远征军只配了七万四千多人的后勤,军医,马夫,工匠。
后勤战兵比例为1.4-1,大部分清军根本走不到伊犁河谷。
第二次,阿睦尔撒纳反叛诛杀班第等千辛万苦走到伊犁的清军。乾隆这次再度组织三万来人,在更强的后勤下发起远征伊犁河谷。
这次同样没发生什么大战。
阿睦尔撒纳虽然攻占了伊犁,但是手头不过两三千人马,派出使者分封卫拉特各部贵族,人家乾隆也分封,阿睦尔撒纳要钱没钱,要枪没枪,凭什么跟你混?
清军大军到了以后,他根本无力作战,只好靠诈降拖时间,带着老婆孩子跑哈萨克再跑毛子那边最后死于天花。
之后清军主要对付一些叛变的厄鲁特小股贵族,连超过两千人一股的,恐怕都没有!你找谁配合你摆大阵打什么九进十连环?实质上是千儿八百的厄鲁特马匪和清军小股机动部队玩躲猫猫。
乾隆灭准之战更多是给乾隆练手,积累调度组织军事行动的经验。
如果清军真特么有九进十连环的能力在乾隆朝,何至于后来打大小金川被几千金川兵野战屡屡怼爆?
沙罗奔和郎卡活着的时候,无论多不恭敬,乾隆都不敢再开战端。打小金川时还得熬到郎卡这个金川第一猛将也去世了才敢动手。
就这样,还在木果木被金川人摧毁了三万野战主力,三名主将及随行各级文武官员将领一百多人被阵斩,指挥层几乎被金川兵剃了个光头!
看到清代画手美化一下乾隆灭准就跟着吹。九进十连环就尼玛扯淡。
乾隆灭准和平大小和卓,归根结底是靠少量精锐关外马队,千儿八百的,执行奔袭+战术突击。准部已经没啥值得一提的了,根本组织不起任何称得上武装力量的玩意儿。大小和卓还可以说一说,但也只是土财主私家团练的水平,火枪靠浩罕输入一点,盔甲几乎没有,至于什么旗帜,号令,更不用想。
兆惠被一万多人围在黑水营时,大小和卓继续从南疆东部召唤小青年组队驰援要加大围困。这些临时拼凑的南疆青年半路遇到清军来支援兆惠的800骑索伦马队,被人家一个冲锋就散场了。
说乾隆如何经略新疆,有功于后人,咱也承认。
但是现在网上清吹是玩起文字游戏来比当年写奏疏的清朝大臣们还特么能吹!什么尸山血海,什么兆惠是霍去病卫青合体,什么一百多年死磕准噶尔,什么内亚雄图霸略。
为什么浩罕汗国这么屁大的国家,这么少的人口,老琢磨着可以跟大清掰手腕,插手一下南疆的事情呢?
就这个级别的战斗你也吓唬不住人家。
开拓国土这事,时间太远有太远的缺陷,时间太近有太近的尴尬。
首先要注意看一个问题,中国的教科书和官方史书,一定不会说清准战争,说的都是平定准格尔叛乱。为什么呢?因为请准战争是两个对等国体之间的战争;平定准格尔叛乱则是内政,是大一统王朝对于叛乱割据组织的剿灭。
看过后一种叫法的潜台词了么?
就是准格尔占有的地盘,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土地,所以这里的战争,不过是清政府的平叛罢了。
这就叫自古以来。
但如果仔细分析这场战争,会发现这个说法是有很多经不起详细推敲的地方。因为新疆确实有自古以来的道理,汉唐兴盛时候对这里都可以说有一定的掌控,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说国土也不是不可以。但问题是从中唐以后,到康熙乃至乾隆年间,新疆已经失去千年了。
千年是什么概念?历史上一千年时间,兴衰起伏有多少?如果大家都拿着千年前的土地作为自己的法理依据,岂不乱套?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乾隆管这块地方叫新疆,是完全合理的。千年了,这里早就有了多少新的国家、新的记忆了。因此,拿到这个时间维度里看,这场战争确实是清准战争,准格尔是一个并不隶属大清的政治实体,这场战争与其说是清政府平叛,不如说是清政府对该地进行灭国占地。
但如果现在还大力赞扬一场十八世纪末的灭国之战,那怎么体现新疆的自古以来呢?
如果十八世纪末的这种行为是自古以来,那在此之前就开始的,欧洲人全世界的扩张算不算自古以来?西班牙、葡萄牙对拉美算不算自古以来?英国人对北美、澳洲土著的土地算不算自古以来?法国人对北非的土地算不算自古以来?这些时间线都离请准战争不远,有的还在此之前。甚至如果时间线往后拉百年,那欧美对亚非拉的划分算什么?英国、沙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算什么?
这就是时间离得太近了,很多话说起来就别扭了。文明社会说话,不能动辄赤裸裸武力,必须有理有据。
所以新疆地区属于中国的历史,必须上溯至汉朝。而清朝这场平定准格尔叛乱,就是一场中央对地方叛乱势力的平叛。
平叛战争的地位,当然就远比不上汉朝打匈奴这种解决外部威胁战争的地位了。
当然,无论说是开疆拓土还是维护国土稳定,并不那么重要。这都是对国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基于历史条件和现实需要,会在宣传上有高低。但如果非得排名一二三重要这些,那就没有必要了。毕竟正常的中国人民,都会记得这些历史的功劳。我国的教科书也会让年轻人不要忘记为每一寸国土出过力的人。
初中历史教科书:
高中历史教科书:
初中教科书明确说准格尔的行为是叛乱,高中教科书这里没有太直接说法。不过,语言基调和认可度是一样的。
而且,初中教科书涉及中国古代有两本,专门拿出一页来讲平定准格尔和大小和卓;高中教科书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古代和近现代)只有一本,还拿出半夜说此事。已经足够体现了教科书对这场战争的重视和高度肯定。
本来讨伐蛮夷,犁庭扫穴,是文明种族的基操。
无奈消灭准夷这事,时间上离美利坚国讨灭印第安夷太近。后者现在被集中批判,成为一大污点,那么前者就不宜太过声张,说出去不好听。
你理解一下清朝统一天下(平定扬州、嘉定等地叛乱)为何不像大秦统一战争一样受人追捧......
毕竟某省级行政区出版的如实描述清朝在对准格尔汗国和大小和卓战争中种种行为的历史教材,已经成为毒教材了。
假如刘邦在白登山一战时就能反败为胜把冒顿干躺下,那后世对汉匈战争的追捧程度肯定会小上许多——因为压力完全不一样了。
准噶尔汗国其实从发展潜力上看并不低,如果给予其发展时间又碰到合格线以上的君主,那么必然会成为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威胁——但是它并没能获得这个喘息的机会,而是刚冒出点发展苗头就被集火揍趴下了,然后继任的几任君主连中人之资都没有一个比一个坑……等到乾隆最后消灭这个政权时,最大的阻碍甚至是地理而不是对方的部队。
屠灭准噶尔算是属于靠近近代的事件,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极为血腥。
乌尔会河之战,清军近20000被全歼。
喀喇乌苏之战,清军6000,以及几万民夫被杀。
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清军损失8000多。
京城家家户户披麻戴孝可不是开玩笑。
准噶尔几次借道俄罗斯进攻清朝。
巅峰时期准噶尔,可直接进攻影响中原。
还有人认为准噶尔是个小国?
正因为一次次惨败,当时清朝文武大臣几乎不同意再次对准噶尔用兵。
不同于汉武帝,养精蓄锐,练兵。清朝清军实力并不强,与准军交战数据几乎都很难看。但凭着中原王朝的体量几乎一直处于攻势。可以说清朝是用钱砸死了准噶尔。
在准噶尔内乱之际,乾隆力排众议,决定出兵准噶尔。
在主力决战取得胜利后,乾隆动用与准噶尔同族的蒙八旗。
“必应全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此次进兵非同一般,各将厄鲁特彻底剿灭,永绝根株”。
只要有能供人存活资源的地方,如同梳头一样查了个遍。找到了准噶尔人居住点,将里面的男子全部拉出来一个个砍头,妇孺全部为奴,押回内地赏军,而且还大部分都死在了路上。
投降的准噶尔人,全部押送至不同的地方杀掉。
60多万的准噶尔人最终经过30年屠戮,只剩不到10万逃到俄罗斯,中亚。
而且西方各国对清准战争各种细节都有明确记载。
以前汉唐,我们拥有一切话语权解释权。任何事都是站在汉唐角度看。
而到了近代,西方逐渐掌握话语权。一件事就有了许多不同的角度描述。
清屠灭准噶尔是18世纪末。
美国屠杀印第安人是19世纪。
至今准噶尔的不少遗民,还被西方拿来做文章。
他们一边说是中国人种族灭绝准噶尔,一边说清朝不是中国。
总的来说,这场功在千秋战争的确不适合宣扬。
更新
有人提到了准噶尔是否能够称得上中亚霸主。
为什么无论教材还是报刊网络提起“清准战争”只提准噶尔人,是因为准噶尔人真没了,不属于56个兄弟姐妹,但不代表整个新疆西藏就只有准噶尔人。
我就简单贴一段,看答案会不会就因此没了。
17世纪初,蒙古人在天山南路建立了叶尔羌汗国。这个汗国的居民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叶尔羌汗国与清朝政府维持着友好的贸易关系。在叶尔羌汗国内部由于白山派和黑山派的对立与斗争,1680年,白山派和卓联合准噶尔首领噶尔丹攻灭叶尔羌。一部分维吾尔人被噶尔丹迁至伊犁,为准噶尔人种田,被称为塔兰奇。
清乾隆初年,准噶尔蒙古陷入内乱,清兵趁虚而入,摧毁了准噶尔政权。1755年,准噶尔统治时期被囚禁于伊犁的波罗尼都和霍集占(即大小和卓)被清军释放,派往回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管理维吾尔人。其后大小和卓率兵反抗清廷统治,终因不得民心,军事实力差距等原因失败,于1759年出逃,被巴达克山头人处死,尸首移交清廷。
后面还有某乱,越说越铭感。
再提一下准噶尔和沙俄的战争。
从1604年左右,沙俄就扩张到了中亚,期间与准噶尔爆发小规模冲突,沙俄由于兵力不多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
1690年左右,噶尔丹率军入侵清朝,在离北京600多公里的地方与康熙率领的清军决战,被击败。
清朝正式开始对准噶尔的战争。
沙俄看见清朝的介入,增兵中亚。
1715年,准噶尔与沙俄在亚梅什交战,歼灭俄军1千多人。1716年大策凌敦多布率领一万大军,在雅梅什湖畔包围了俄军,切断其供给线,并发起攻击。这次征讨,俘虏俄军数百人,死伤近三千人。之后几次还和俄军打得有来有回,逼迫俄军必须修大量棱堡。
而这个时期正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下的沙俄。
准格尔身为蒙古一部,勾结外敌叛乱朝廷,这事情对蒙古族同胞不好宣传。
满清朝廷歼灭叛军没啥可说,但毕竟屠得太狠,拍出来满蒙两族还怎么和亲?
沙俄老毛子不是好东西,可又是老大哥的祖先,批评苏联老大哥怎么行呢?
畏兀尔是准格尔被屠干净之后才迁去天山省的,他们自己还不知道呢。
相关的五方里头,有四方惹不起,这艺术搞屁啊。
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怎么能叫康雍乾三代,合百年之力吞并准葛尔?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
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
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
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与清朝关系密切。
准噶尔汗国是准噶尔部(卫拉特地区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在1676年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之后,
把联盟体制改变为集权的政权体制后建立的君主制国家。
噶尔丹通过把准噶尔首领的台吉地位上升为汗王地位,在1678年正式建立了一个汗国。
1678年噶尔丹建立准噶尔汗国等于把准噶尔从清朝的统治下分离出去,
因为1635年卫拉特盟主固始汗遣使归顺后金(清朝),
而且1646年卫拉特各部首领联名归顺清朝,
所以噶尔丹改变了卫拉特与清朝的主从关系,
从清朝的角度来说,标志着卫拉特蒙古的造反。
所以,何来康雍乾三代,合百年之力吞并准葛尔呢?
为什么无意吹清?
怎么见不得人吗?
历经三代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乾隆时期彻底的让西域在一千年以后故土新归,
这功在乾隆,利在今天,
这谁能否认?
没有乾隆最后彻底解决了准噶尔哪来的2021年中国的最大油气田、最大棉花产地?
从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到张格尔叛乱再到清末左宗棠平乱西域阿古柏之乱(这是比较大的几次叛乱,还没有算上比较小的几次),
但凡这一百来年有一次清朝挺不住,今天你去西域就要拿护照了。
但是清朝始终没有放弃西域的主权,
因为清朝保住了今天的西域主权,
才让今天的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更大的国家财富。
乾隆当然可以大吹特吹了。
是不是民族骄傲不是网络清黑们来决定的。
去看看国家博物馆在清朝这段是怎么评价平定准葛尔叛乱的,
王震曾对左宗棠作过如下评价:“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
没有乾隆皇帝的故土新归,怎么可能有左宗棠保卫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呢?
以下一段内容,原载于《人民日报》1994年5月20日第10版文章《毛主席对老舍谈康熙》(作者舒乙):..........................................................
毛主席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那个时候就牢固地确定了的,他不光派任管辖的地方官员,而且派兵镇守边防。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扩送六世达赖喇嘛进藏,赶走入侵的准噶尔人,踏着前人的足迹,为维护祖国西南边疆的统一大亚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前后费时二十年。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在巩固东北边疆上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样,东南西北四方,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便确定了,一直沿袭至今。.........................................................。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欧立德(Mark C. Elliott)写了这本西方首部乾隆皇帝的传记——《乾隆皇帝》,
欧立德是近年来在中国史学界引起热烈讨论的美国新清史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乾隆皇帝》一书比较了乾隆皇帝远征准噶尔与法王拿破仑远征俄国,并认为前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跨度更大,并且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乾隆皇帝》124-126页)。
这就说起话长了。
简单说,
这就是在清末泛起狭隘的大汗珠主义思维,
也是清末革命党为了推翻清朝拼命可以突出、造谣满汉的区别,
认为清末一切屈辱都是满人造成的。
当时革命党编造了很多谎言,有写一直流传到今天,
例如,编造宁与友邦,不予家奴这个说法扣在清朝朝廷及慈禧身上,作为卖国的证据,等等很多很多。
回到题主的问题:汉匈战争。
简单说说,两千多年前的汉匈战争可以说是酸甜苦辣都有了。
甜自不必说了,霍去病了,卫青的“扬我国威”的感觉,
苦,中国历史上和亲最多的朝代就是两汉时期。
直白了说,和亲就是打不过人家跟人家讲,并送去礼物(女人)。
这历史当然不能提起的了,
我就说下唐朝人的看法: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出自唐代戎昱的《咏史》
题主,从安危托妇人里,你能看出“扬我国威”的感觉吗?
确实是错觉。
历史就怕你挖掘。
4、是因为征准的部队以满军为主吗(不太了解)?-----------------------------------------------------------
不是。
题主这个问题是问为啥网络里没有人尬吹清朝的故土新归?
现实世界里我也没有看见汉匈战争一样受人追捧?
从来没有看见过。
难道有很多世界?
还是只不过是你的小圈子而已?
网络世界也很少看见,
历史本质上是很枯燥的,
只有粉丝情结才会出现受人追捧现象。
而粉丝情结是不论是非的。
主要是为了团结,宣传这个不太好。
收复新疆的过程充满了血腥,清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最令人发指的还在后面
比如兆惠的作为
“迫岁暮,围合已三月,军中粮渐尽,士卒煮鞍革,甚或掠回民以食。布拉呢敦、霍集占以围久不下,会布鲁特掠英吉沙尔,而兆惠即以是日率师焚贼垒,所杀伤过当,疑兆惠与布鲁特相约,因遣使入我师请和。兆惠因其使射书谕以纳款当入觐,二酋亦射书请撤围相见。兆惠置不更答,而二酋自此攻稍缓。”
对于这样的人才,乾隆对其待遇非常好。
“二十五年二月,师还,上幸良乡,於城南行郊劳礼。兆惠入谒,赐朝珠及马,从上还京。饮至,赉银币。图形紫光阁。”
明清的边疆战争,由于资料多,血腥残忍的一面不加掩饰,而且当时的各个民族现在都还在,宣传细节非常不利于大局。
网上准噶尔吹的最大问题,是不看战史,只看编织的最大版图,马上脑补十万二十万八旗天兵与三十万准噶尔骑兵打的震天动地,半吊子水平
最大的原因是战争烈度规模小、含金量不高,能吹的只有征战距离
很遗憾,准噶尔汗国的本质只是聚居在天山附近河谷、沿着伊犁河谷分布的游牧势力,全国上下连四万骑兵都拿不出来的水平
你要是把这图片里的水分,比如穆齐克河流域附近森林中的吉尔吉斯人,科布多、唐努山这些地方的部族,天山南部叶尔羌等地的布鲁特人、赛义德大汗后人,漠北喀尔喀、科尔沁,青海八台吉这些全部扣掉,准噶尔也就几十万平方公里
即使如此,还跟大清打的有来有往,不亦乐乎,可能这就是菜鸡互啄吧
汉匈战争什么烈度,我列一个霍去病杀敌数据,
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馀级
光人家霍去病几年的歼敌数,就比你康雍乾三代人砍的准噶尔人多
康雍乾三代人战绩加起来,也不过杀敌七八万。
你以为是康乾那几个“征准名将”可以比的?西汉征匈军官将星璀璨,牛人云集,卫霍、赵充国、常惠等人,没有几万的斩首级数都不好意思出门打招呼
福全明瑞这类人放在汉匈战争连让司马迁记录的资格都没有,李广利都能骑脸输出,汉宛战争烈度都比你乾隆灭准大,毕竟富山城还有内外两城,具备极强坚守能力,汉军四十多天才让宛人出降,强行纳入西域都护府管辖范围
论难度,首先三万汉军面对国家机器正常的大宛,其次深入天山西麓,自古从来没有王朝打到这里,最后保持高强度的围攻,清军入疆,因为准噶尔内部持续十年的天花内乱,一路畅通无阻,顺风顺水抵达伊犁河谷,论作战范围,论敌人棘手程度,汉军轻轻松松把清军爆出几条街
还有就是营销号的编数字能力,去年葛尔丹还带三万骑兵侵哈密,仅仅过了一年他就能调动12w准噶尔骑兵,这个数字已经可以碰瓷成吉思合罕了,结合前后战史记载,葛尔丹每次带兵都是两三万,可得出结论,纯属瞎编
第一次亲征,玄烨出京晚于大军八天。四日后,才出发一天,就“圣躬违和”,二天后就驻足不前,“夜间身热心烦,至黎明始得成寐”。于是第二天就师后来一直撤离北京仅有一日之程的古北口
此时,六百里之外的乌兰布通之战方才打响。问题是玄烨一旦远离前线,并无大碍,史籍上未见玄烨此次病情的记载,只要远离噶尔丹,所有症状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是挺神奇的
康熙大帝临战内怯的畏缩心理,真是丢光了奴儿哈赤和黄台吉的脸
因为平定准格尔这仗,实际上没怎么打,没有辉煌的战果,也没有诞生规模庞大的军功勋贵,更没有可歌可泣的战斗……
很多人想象的平准之战,是十几万大军、数十万人民夫兵发西域,一路破城拔寨攻城略地流血漂橹,最终犁庭扫穴绝其种类……
但实际上的平准之战,更接近这几天哈萨克的故事。准格尔内部爆发矛盾,汗国分崩离析,落败者引清军西进,击败众叛亲离的准格尔大汗。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准格尔内部势力争夺汗位,汗位继承人达瓦奇与阿睦尔撒纳之间爆发了一些小冲突,导致弱势的阿睦尔撒纳(卫特拉联盟辉特部首领)向宗主国清政府请求出兵平定非法称汗叛乱的达瓦奇,杜尔伯特部与和硕特部也脱离了卫特拉联盟。
随后清政府派出4万人维护藩属国秩序,在辉特部、杜尔伯特部与和硕特部封建主的帮助下进军神速,兵不血刃进抵伊犁。准格尔空壳大汗达瓦奇惊恐之下征调了数万大军准备应敌,然后在格登山被(三国无双玩家阿玉锡率领的)清军以少(25骑)胜多(一万多人),6500人被俘,只有70余人跟随达瓦奇突出(25人大军的)重围逃亡乌什,随后被乌什封建主阿奇木伯克霍集斯献给了清军。
平定达瓦奇后,阿睦尔撒纳请求清朝册封他为厄鲁特总汗,但在前往承德途中心生悔意,返回新疆掀起叛乱。被清军击败后,逃亡沙俄,最终因天花而死。
达瓦奇位至准噶尔亲王,后在北京去世。
准格尔汗国,或者说卫特拉联盟,之后一直采用了厄鲁特蒙古之名,延续至今。
因为清廷对准格尔部屠杀过于残酷,疆北原为漠西蒙古之地,经此屠戮,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故成维族之土。
以至于百年后,谭嗣同打马过新疆,听闻蒙古遗民诉说当年惨事,不自觉冷汗夹背,义愤填膺,谭嗣同作为皇汉的三个老祖宗之一,耳听目睹清廷屠族灭种之暴行,都胳膊肘拐到蒙古族那边了,更是愤怒的一句地图炮:
“幸而中国之兵不强,向使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恃以逞其残贼,岂直君主之祸愈不可思议,而彼白人焉,红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将为准噶尔,欲尚存瞧类焉得乎?”
论种族屠杀,皇汉也就打嘴炮,玩真的还得看满清,就这,皇汉看着都牙碜,你让内蒙外蒙咋想???
作为同样被满洲人征服的民族,什么样的汉人会感觉到骄傲?
清准战争,满洲人一直没有占到便宜,几代满洲精锐都消耗在了这百年战争之中,最后是趁准噶尔内乱再加上联手沙俄才得手,所以他们一般自己都不好意思提。
《天聪实录稿》记载:满洲国汗谨奏大明国皇帝:“小国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图大位……”
多尔衮致史可法书,称明朝为“中国”,自称为“我国家”《清世祖实录》卷六,顺治元年七月壬子。
《清太宗实录》所载,满洲大臣直白:“昔太祖(努尔哈赤)诛戮汉人,抚养满洲。”
本朝崇德三年七月,奉谕旨有效他国裹足者,重治其罪。
雍正:“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
雍正在他自述的《大义觉迷录》中说“至于我朝之于明,则邻国耳。."盖我朝龙兴,不由中土而起于满州,由满州而至中国,地之相去数千余里。"“且如中国之人,轻待外国之入承大统者,其害不过妄意诋讥,蛊惑一二匪类而已。原无损于是非之公,伦常之大。倘若外国之君入承大统,不以中国之人为赤子,则中国之人,其何所托命乎?”
乾隆时,表达的更直白:“朕乃夷狄之君,非中国之人。”
顺治:“中国这地方,能守住就守,守不住的话,从哪来回哪去”
顺治继位之后,曾明确表态:满洲与明朝,“自清太祖、太宗以来,本为敌国。”
康熙上台之后,曾说:“朕非中国之君。”
到了雍正时,雍正说:“且如中国之人,轻待外国之入承大统者”。还有一句是:“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
《1901年2月14日慈禧太后上谕》:「宁与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
清宫女作家德龄在其《清宫两年记》一书中提到,她的父亲告诉 她,他们不是中国人,但却是中国人的主人。
——————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同盟会誓词
邹容《革命军》:“满洲人率八旗精锐之兵,入山海关定鼎北京之一日,此固我皇汉人种亡国之一大纪念日也!。”
雷铁崖的《中国已亡之铁案说》“故夫中国之亡非亡,定于汉人之为主与否。历朝易姓而汉人不易,故中国不亡,若中国之君为异族,则中国决定为亡国,次直截了当之言,一见而解,无须援拒法理。”
章太炎《革命军约法回答》一文对此曾有透彻的说明:“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稍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
汉匈战争一开始在网上火也是被用来黑汉朝的,至今还能看到有人BB“汉武帝打个匈奴打光一半人口”“汉朝只能送钱送女人”云云,后来才越辩越明,反而向网民更多科普了汉朝的功绩
而清准战争的定位很尴尬,如果定性为侵略扩张,则有违民族团结;如果定性为收复自唐之后分裂的中国领土,则否定了清的领土贡献
按照对比来说,这两者确实是没办法对比,因为参照物匈奴与准葛尔不是一个等级的。
匈奴可以说是第一个对中国古代政权威胁极其严重的游牧政权。对匈奴的军事行动一直从西汉延续到东汉,最严重的莫过于汉文帝时期(前166年),入侵关中的匈奴人烧毁了汉朝的行宫回中宫,直逼长安郊外。以及元狩元年,匈奴夜袭甘泉宫未果。
算上之前的回中宫袭击中进逼甘泉,这是第二次。
而最严重的是多个匈奴强藩部署在河西走廊,控制区距离长安城最近的只有400多公里,而且途中基本上没有可以防守的地域。历年来掳掠人口与袭击当地驻军官吏造成的损失可以说是非常严重。
即使是看起来匈奴对汉朝没什么威胁的东汉,依旧有北匈奴袭击西域,杀死汉将的军事威胁行动
可以说这个游牧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威胁到了汉朝生存。真要有对比目标的话,隋末唐初的突厥和匈奴更加接近。
而准葛尔的实际威胁一直限于边疆地区,虽然有直至乌珠穆沁,威逼北京的军事行动,但是一直没有对清朝真正造成威胁生存的强大压力。可以说威胁程度还比不过三藩。平定准葛尔对于清朝来说只不过是算维护边疆环境而已。
而且就准葛尔自身来说,武力值也一直是个迷,既能打的京八旗家家戴孝,也能搞不定漠南蒙古。所以很难提供一个准确的判断。
1.获益太少,历史记忆不深
2.过程乏善可陈。基本就是准部强人很狂—威胁蒙古—不能忍—大意了—加钱—碾压了—跑了—准部内乱了—危机解除了—准部强人又狂了—又大意了-加钱—………亮点比如黑水营打的这么苦,一半多是给自大的某人背锅。换句话说,准部在当时乾隆眼中也只是个cjb……
3.时间节点不好,很快被近代化覆盖。准部之于清远不如匈奴之于汉,清对标的应该的俄罗斯。即使准部像国内吹的那样有俄国鸟枪几万把,有瑞典炮,算是刚上初中的一年级,被初中三年级做题卷爆了……随后马上一堆高中生卷爆了初中三年级……和先抑后扬莫欺少年穷的故事你说按照国人的性格会更看重哪一个?
4.体量差距太大。据我所知,只有哈萨克斯坦无限拔高灭准,因为这是他们的立国之战……一起夹攻的沙俄表示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咱们大功都在西边……估计乾隆也不把灭准当做自己十全武功分量最重的一项,毕竟是完成圣祖未竟的功业。那么能像匈奴一样制造强大的压力的是谁呢?我想时局图应该都知道吧。
兄弟
汉朝攻打匈奴的时候匈奴能够控弦30万,而汉朝建立的时候贫困交加加上白登山,国弱民贫,经过汉高帝汉惠帝汉文帝景帝汉武帝五代积累不断奋斗才在汉武帝拉开了序幕,最终在汉宣帝时期成功取得了优势赢得了汉匈战争的胜利,这期间匈奴非常强大
单于有太子,名曰冒顿。后有爱阏氏,生少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行猎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善马,左右或莫敢射,冒顿立斩之。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复斩之。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左右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皆随鸣镝而射杀头曼,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于是冒顿自立为单于。
冒顿既立,时东胡强,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曰:“欲得头曼时号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此匈奴宝马也,勿予。”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马乎?”遂与之。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使使谓冒顿曰:“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骄,西侵。与匈奴中间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不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问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人!”诸言与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大破灭东胡王,虏其民众、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胡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方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所以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可是长期的拉锯战,匈奴人家也是超级大国,为什么汉武帝非常牛逼呢,因为汉武帝决胜千里之外最终在汉匈战争中取得了攻受形势替换,汉朝为攻匈奴为守,双方动辄就是数十万兵力相互厮杀,最终汉朝取得了胜利。
而且康熙亲征碰到战争的时候貌似溜回去了,等昭莫多战役的时候葛二蛋已经很虚了,他才再次出兵。
我挺喜欢清棍说的话的,明粉不要总拿乾隆来碰瓷(虽然发现是清棍问的东西),那清棍们能不能不要拿康熙来碰瓷汉武帝和唐宗明祖啊
对比准噶尔,特么的一个三万部落,拉起三万军队就四处撒野狂奔装逼,清准战争拿什么和汉匈战争对比呢,怎么看都不光彩啊,如果比附汉匈战争,不把人笑死才有鬼
康熙又怎么和汉武帝相提并论?
而且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明成祖都是很牛逼的帝王,地位差不多,但能力各有差距,你们清棍老是用康熙碰瓷这些帝王,让人觉得真的非常搞笑,同样的类似安格玛这样的唐粉也是老来碰瓷明太祖,我只能说,哪凉快哪呆着去
康熙在清朝圈里自我吹捧不就完了,不要凑到汉唐明圈里装逼哈
挂人挺好玩的,我第一次挂人 @小嘟噜
“乾隆几万人的常备军维持一千多万的国土,打下新疆”
这是回答那个叫李依的作者的,说不过就屏蔽别人就没意了。。。。这是我回答你的,正常人不会把准葛尔这么一个国家或部族等同于藏传佛教,那样西藏内外蒙的藏传佛教会哭的。清朝铲除藏传佛教是你说的,我说的是准葛尔部被消失了,多读点书吧!
回复所有在答主李依评论区的某些人,你们一直说准部被消失后,清朝对新疆的移民维护了统一,麻烦你们查查清朝在当地有多少驻军,数量还不如汉朝和唐朝的驻军数,至于移民,不说数量无法和汉唐比,就说时间,你们自己查查清朝允许内地向边地移民是什么时候,知道柳条边吗!
你们回答我后,为什么拉黑我呢!
汉匈战争:汉军十万骑出塞北,与匈奴堂堂正正决一死战,大破匈奴,匈奴远遁,汉军封狼居胥
清准战争:第一次:准格尔后院起火,葛二蛋主力被侄子带走大半,最富裕的中亚领土也回不去了,自己靠着剩下的两万骑兵和清军对决,清军惨胜,葛二蛋在草原上病死
第二次:主力对决,清军大败,但是准格尔瘟疫爆发,几乎亡国,清军靠着内奸趁虚而入。
因为准格尔不配和匈奴比,能跟匈奴比的起码待是个北辽。
准格尔鼎盛时期出兵最多的时候,也就三四万。
这就相当于是个离清朝比较远的林丹汗,这个汗的称号也就在卫拉特的地界管用,而且卫拉特有些部落也就是捧个人场,真让他们上去送跟清军打,他们也不会听。
皇太极时期,清朝就有实力干掉他。
能蹦哒那么久,主要还是离清朝比较远。
不过准格尔,收拾中亚地区,哈萨克之类的国家还是武德充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