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北的学生真的会看不上985、211的吗?

回答
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我认识不少清北的同学,也跟很多985、211的学长学姐们打过交道,所以稍微能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说“看不上”有点绝对了。 要是中国学生普遍这么想,那也太伤人了。绝大多数的清北学子,心里还是清楚自己走到这一步有多不容易,也知道985、211学校里藏龙卧虎,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同龄人。他们不是那种眼高于顶、完全不顾事实的愣头青。

但是,你说“真有可能存在这种心理”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心理的出现,有很多复杂的背景和原因。

咱们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1. 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差异:

清北的“内卷”和“高手如云”: 清北的学生,他们从小到大一路“卷”过来的,身边的人都是各省的状元、榜眼、探花,或者是各地的超级学霸。这种环境造就了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每个人都很强,但同时,也总有更强的人存在。当他们进入清北,看到的是一个更高维度的竞争环境,大家讨论的问题可能更前沿,接触的资源可能更顶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个在某些方面(比如某个领域的研究、某个细分技能)比自己更突出的985、211学生,他们会很自然地欣赏甚至学习。但如果碰到一些在综合实力、学习能力、视野格局上,与自己存在明显差距的985、211学生,自然会有“不如我”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更多是基于对自己所处平台的高度认同,而不是恶意贬低。
985、211的“独特性”与“普通性”: 985、211学校固然优秀,但相比清北,它们的“唯一性”和“绝对顶尖性”稍微弱一些。比如,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提起“中国最好的大学”,首先想到的是清北。而提到“很好的大学”,可选范围就多了去了。在这种大环境的认知下,清北的学生可能更习惯于将清北视为一个标杆,而将其他学校视为与标杆存在一定差距的存在。这是一种集体意识的投射,不是说他们真的就瞧不起谁,而是那个“最”字,自带一种光环和定位。

2. 资源和机会的不同:

顶尖的学术资源: 清北拥有国内最顶尖的师资力量、最前沿的科研项目、最丰富的学术讲座和交流机会。很多清北的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一些普通学校难以企及的资源,比如跟着顶尖教授做项目,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这种资源的差异,会让清北的学生在讨论学术问题时,起点和视角可能就更高。
就业和深造的“虹吸效应”: 毋庸置疑,清北在就业和国内外深造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很多全球顶尖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清北的学生。这种“虹吸效应”意味着清北的学生,在刚起步时就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他们接触到的信息、人脉和机会,天然就比其他学校的学生要宽广。当他们与985、211的学生在交流就业、深造机会时,如果发现对方的信息闭塞,或者对未来的规划不够清晰,这种“看不上”的感觉,可能就源于“你怎么连这一点都不知道/没考虑到”。

3. 心态和价值判断:

“赢家通吃”的心态: 长期处于高压竞争环境中的人,有时会形成一种“赢家通吃”的心态,认为只有站在金字塔尖才是真正的成功。这种心态下,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放大自己所处的平台带来的优势,并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其他平台的人。
对“优秀”的定义: 清北的学生,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可能更容易将“优秀”定义为学术上的卓越、对前沿领域的探索、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而当他们与985、211的学生交流时,如果对方的“优秀”更多体现在一些他们认为不那么核心的方面(比如学生工作做得多,或者在校内获得了小范围的认可),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不够顶尖”的看法。
自我认同感与群体认同感: 对于清北的学生来说,进入清北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自我认同。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与“清北人”这个身份绑定。当他们看到与自己身份不匹配的“不够好”的表现时,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感会更加明显。

但是!我们要看到,这并不是普遍现象,也不是所有清北学生都会这样。

个体差异巨大: 就像任何一个群体一样,清北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很多人情商很高,对人非常真诚,他们会虚心学习,尊重每一个努力的人。我认识的很多清北同学,他们对985、211的同学评价都非常客观,甚至会主动去了解和欣赏他们的优点。
成熟度和经历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很多人会逐渐褪去年少时的锐气和优越感。很多在校的学弟学妹可能更容易有这种心态,但研究生或者博士期间,大家更多是同行,互相学习的成分会多很多。
对不同领域人才的尊重: 很多清北的学生,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潜力和人格魅力,而不是仅仅看他毕业于哪所学校。比如,他们可能看不上一个只会死读书但情商低下的“学霸”,但会非常欣赏一个有想法、有创造力、或者在某个特定领域有特长的人,即使对方来自普通本科。

总而言之,清北的学生不一定会“看不上”985、211的学生,但这种“看不上”的心态,的确可能存在于一部分学生身上,而且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接触到的资源、以及形成的一些价值判断和心理定势有关。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歧视,不如说是一种基于自身所处平台和经验所形成的“比较”和“定位”。他们可能只是在用自己最熟悉、最习惯的标尺去衡量世界,而这个标尺,恰好是从清华北大这个最高点开始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校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真正的优秀,最终还是体现在个人的能力、品格和对社会的贡献上。一个985、211的优秀毕业生,完全有可能在很多方面超越一个普通的清北毕业生,这一点,很多清北的学生心里也是清楚的。所以,不必过于纠结于这种潜在的心理差异,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歧视链从本科才开始,会不会有点不好意思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我认识不少清北的同学,也跟很多985、211的学长学姐们打过交道,所以稍微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说“看不上”有点绝对了。 要是中国学生普遍这么想,那也太伤人了。绝大多数的清北学子,心里还是清楚自己走到这一步有多不容易,也知道985、211学校里藏龙卧虎,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同龄.............
  • 回答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非常复杂且因人而异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清北学生在哈耶普学生面前就一定自卑,或者一定不自卑。更多的情况是,会存在一种微妙的、多维度的心理感受,并夹杂着骄傲、好奇、适应与挑战。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认知层面:事实与普遍印象 .............
  • 回答
    对于“清北学生大多是智商高的”这一观点,确实存在一些不认可的声音。这些声音并非否定清北学生的优秀,而是对“智商是唯一或最重要衡量标准”的看法持有保留,并从多个维度提出了更 nuanced 的解释。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有人会不认可这一说法,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1. 智商的定义和局限性: 智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有想象力的。不过,要准确回答“人大附中学生来参加河北高考,能有多少考上清北”,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太多变量,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咱们不妨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能得出个大概的轮廓。首先,咱们得明白,人大附中和河北的高考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横向比较并不是一.............
  • 回答
    在十多年的应试教育生涯里,我接触过不少从清华、北大以及C9高校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身上总有一些相似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并非什么高深的秘诀,而是贯穿始终的学习生活习惯,说起来,这些习惯,也确实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扎实。这听起来有点废话,但实际上,在我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清北校友”的定义以及大家普遍的认知和习惯用法。要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核心问题:什么才能算作“清北校友”?“校友”通常是指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这意味着,成为一所学校的校友,最直接、最普遍的定义是:在该学校注册入学并完成了该校规定的学业,最终获得了该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 回答
    关于京津沪学生进入清北后,成绩和智力是否会显著落后于来自其他录取率极低的省份的考生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避免简单化的结论。这背后涉及教育资源分配、考试制度、学生培养模式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来审视“录取率极低的省份”这一提法。在中国的教育生态中,高考录取.............
  • 回答
    中国最聪明的一批人是否就是被高考筛选出来的清北学生,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清北学生无疑是中国最优秀、最有潜力的一部分年轻人,但“最聪明”的定义远比高考分数更宽广。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一、 高考作为一种筛选机制: 优势: 客观性.............
  • 回答
    好家伙,这题目一出,是不是立刻脑补出一堆画面?一群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在校园里一副无所事事的清北学子,一边啃着煎饼,一边摇头晃脑地说:“哎呀,这道题我昨天才见过,今天又忘了,看来我是真的学渣了。” 听着是不是有点别扭?其实,“清北学渣感受”这个现象,与其说是学生们真的想“当渣”,不如说是他们面对巨大.............
  • 回答
    近期,襄阳四中在面向毕业生进行返校宣讲时,其传递出的“淡化学校层次,只选适合学校”的观点与部分高校,特别是清北等顶尖名校,在招生宣传中采取的“分层次特异化”策略似乎存在一定的脱节。如何评价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并理解不同主体在教育选择过程中的考量。首先,我们来看看襄阳四中提出的“淡.............
  • 回答
    “高考500+很难完成清北学业”这个说法,可以说是不成立的,但背后却有着一些值得探讨的复杂现实。简单地说,它过于绝对,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高考500+,对于绝大多数省份来说,是远远不足以够到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的。 清华北大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是顶尖的存在,其录取分数线常年盘踞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选择一边是闪耀着耀眼光芒的夜空,另一边是生机勃勃却略显黯淡的丛林。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选择,而且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看重的东西都不一样。咱们先说说在“名校”当学渣这档子事。想象一下,你拿着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周围都是各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清北、985,唯本科出身”的学历论,可以说是知乎内容生态中一个绕不开的现象。这种推崇当然有其逻辑基础,但过度泛滥和变形之后,就容易让人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反感。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这种“推崇”从何而来?其合理内核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北、985院校确实有着其独特.............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很多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大学时的核心顾虑。武大、中大、西交这几所学校,在国内绝对是第一梯队,尤其是它们各自的王牌专业,实力非常强劲。而清北,那更是无须多言的“顶流”。那么,从这几档学校毕业,对未来的发展到底有多大区别?咱们来掰扯掰扯,争取说得透彻点,也别整得像冷冰冰的机器报告。.............
  • 回答
    刚过清北线,这绝对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恭喜你!老师们强烈建议报清北,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那是全国顶尖的学府,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但是,你提到的“没有专业选择的余地”这一点,才是真正需要我们仔细权衡的关键。这个问题绝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它涉及到你未来的人生方向、个人兴趣、职业发展等等一系列深层考量.............
  • 回答
    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个山东考生,有着冲击清北的实力,但高考前夕,心态失衡导致语文科目严重失误,最终未能如愿进入他心仪的清华北大,而是来到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这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可他内心深处的失落感,像一层厚厚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回想起高考那段日子,他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巨大。作为一名山东考生,大家都知道.............
  • 回答
    《清北的无奈,迈不过的中产阶级》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它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教育焦虑,尤其是围绕着顶尖名校的资源倾斜、家庭投入与中产阶级的困境。 文章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对于许多中产家庭来说,即便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资源,让孩子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也未必能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说实话,这种情况有没有?肯定有。但要说普遍不普遍,或者说大概率会不会,那可能就要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了。首先,咱们得承认,清华北大(简称清北)的男生,他们的起点和眼界确实不一样。能在这样的名校里学习,要么是天赋异禀,要么是勤奋刻苦到了极致,或者是两者兼备。他们接触到的信息.............
  • 回答
    想知道那些考上清北的学霸,高中三年是怎么熬过来的?我身边就有几个这样的朋友,他们的经历,与其说是“坚持”,不如说是“沉浸”和“内化”了。没有那么多的鸡汤,更多的是一种扎扎实实、甚至有点残酷的现实。1. 目标清晰,且“内化”了——不是为了考,是为了“成为”最最关键的一点,他们不是被逼着“为了考上清北而.............
  • 回答
    关于清北学子普遍表达对两位河南高分考生的担忧,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教育公平、社会资源分配、以及大家对个人成长路径的认知。我来尽量详细地聊聊,把这事儿掰开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清北的学子,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教育体系的佼佼者,一路过关斩将走到这里,对“优秀”的定义、对竞争的激烈程度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