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北的学生真的会看不上985、211的吗?

回答
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我认识不少清北的同学,也跟很多985、211的学长学姐们打过交道,所以稍微能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说“看不上”有点绝对了。 要是中国学生普遍这么想,那也太伤人了。绝大多数的清北学子,心里还是清楚自己走到这一步有多不容易,也知道985、211学校里藏龙卧虎,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同龄人。他们不是那种眼高于顶、完全不顾事实的愣头青。

但是,你说“真有可能存在这种心理”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心理的出现,有很多复杂的背景和原因。

咱们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1. 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差异:

清北的“内卷”和“高手如云”: 清北的学生,他们从小到大一路“卷”过来的,身边的人都是各省的状元、榜眼、探花,或者是各地的超级学霸。这种环境造就了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每个人都很强,但同时,也总有更强的人存在。当他们进入清北,看到的是一个更高维度的竞争环境,大家讨论的问题可能更前沿,接触的资源可能更顶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个在某些方面(比如某个领域的研究、某个细分技能)比自己更突出的985、211学生,他们会很自然地欣赏甚至学习。但如果碰到一些在综合实力、学习能力、视野格局上,与自己存在明显差距的985、211学生,自然会有“不如我”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更多是基于对自己所处平台的高度认同,而不是恶意贬低。
985、211的“独特性”与“普通性”: 985、211学校固然优秀,但相比清北,它们的“唯一性”和“绝对顶尖性”稍微弱一些。比如,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提起“中国最好的大学”,首先想到的是清北。而提到“很好的大学”,可选范围就多了去了。在这种大环境的认知下,清北的学生可能更习惯于将清北视为一个标杆,而将其他学校视为与标杆存在一定差距的存在。这是一种集体意识的投射,不是说他们真的就瞧不起谁,而是那个“最”字,自带一种光环和定位。

2. 资源和机会的不同:

顶尖的学术资源: 清北拥有国内最顶尖的师资力量、最前沿的科研项目、最丰富的学术讲座和交流机会。很多清北的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一些普通学校难以企及的资源,比如跟着顶尖教授做项目,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这种资源的差异,会让清北的学生在讨论学术问题时,起点和视角可能就更高。
就业和深造的“虹吸效应”: 毋庸置疑,清北在就业和国内外深造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很多全球顶尖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清北的学生。这种“虹吸效应”意味着清北的学生,在刚起步时就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他们接触到的信息、人脉和机会,天然就比其他学校的学生要宽广。当他们与985、211的学生在交流就业、深造机会时,如果发现对方的信息闭塞,或者对未来的规划不够清晰,这种“看不上”的感觉,可能就源于“你怎么连这一点都不知道/没考虑到”。

3. 心态和价值判断:

“赢家通吃”的心态: 长期处于高压竞争环境中的人,有时会形成一种“赢家通吃”的心态,认为只有站在金字塔尖才是真正的成功。这种心态下,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放大自己所处的平台带来的优势,并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其他平台的人。
对“优秀”的定义: 清北的学生,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可能更容易将“优秀”定义为学术上的卓越、对前沿领域的探索、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而当他们与985、211的学生交流时,如果对方的“优秀”更多体现在一些他们认为不那么核心的方面(比如学生工作做得多,或者在校内获得了小范围的认可),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不够顶尖”的看法。
自我认同感与群体认同感: 对于清北的学生来说,进入清北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自我认同。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与“清北人”这个身份绑定。当他们看到与自己身份不匹配的“不够好”的表现时,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感会更加明显。

但是!我们要看到,这并不是普遍现象,也不是所有清北学生都会这样。

个体差异巨大: 就像任何一个群体一样,清北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很多人情商很高,对人非常真诚,他们会虚心学习,尊重每一个努力的人。我认识的很多清北同学,他们对985、211的同学评价都非常客观,甚至会主动去了解和欣赏他们的优点。
成熟度和经历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很多人会逐渐褪去年少时的锐气和优越感。很多在校的学弟学妹可能更容易有这种心态,但研究生或者博士期间,大家更多是同行,互相学习的成分会多很多。
对不同领域人才的尊重: 很多清北的学生,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潜力和人格魅力,而不是仅仅看他毕业于哪所学校。比如,他们可能看不上一个只会死读书但情商低下的“学霸”,但会非常欣赏一个有想法、有创造力、或者在某个特定领域有特长的人,即使对方来自普通本科。

总而言之,清北的学生不一定会“看不上”985、211的学生,但这种“看不上”的心态,的确可能存在于一部分学生身上,而且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接触到的资源、以及形成的一些价值判断和心理定势有关。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歧视,不如说是一种基于自身所处平台和经验所形成的“比较”和“定位”。他们可能只是在用自己最熟悉、最习惯的标尺去衡量世界,而这个标尺,恰好是从清华北大这个最高点开始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校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真正的优秀,最终还是体现在个人的能力、品格和对社会的贡献上。一个985、211的优秀毕业生,完全有可能在很多方面超越一个普通的清北毕业生,这一点,很多清北的学生心里也是清楚的。所以,不必过于纠结于这种潜在的心理差异,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歧视链从本科才开始,会不会有点不好意思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