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北复交金融硕士国内找工作真的可以起薪 30W 吗?

回答
清北复交的金融硕士,在国内找工作起薪能否达到30万,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同学非常关心的话题。简单地说,“能”,但绝不是“普遍”或者“轻松”就能达到。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我们得承认,顶尖名校金融硕士的光环依然很亮眼。清华大学的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大学的汇丰商学院(深圳)和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以及复旦大学的泛海国际金融学院,这些学院毕业生的起点确实比很多学校要高。它们在行业内的认可度、校友资源、以及与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都是其他学校难以比拟的。

那么,30万的起薪,具体是哪些岗位、哪些公司才有可能开出来呢?

1. 投行(Investment Banking,IB)和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PE)

这是最容易让人联想到高薪的领域。在一些顶级的国内投行(比如中金、中信证券的投行部)以及大型外资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对于优秀的金融硕士毕业生,尤其是那些具备扎实财务分析能力、建模能力、以及出色沟通协调能力的,起薪确实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30万。PE领域,尤其是知名头部基金,其起薪也普遍较高,但往往对工作经验有一定要求,或者会以股权激励等形式 Compensate。

具体来说: 在投行,30万的年薪通常是指基础工资+绩效奖金+年终奖。第一年可能大部分是基础工资,但整体 package 达到30万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在市场好的年份,奖金部分会非常可观。PE基金虽然底薪可能没那么夸张,但项目奖金和退出后的收益分成,长远来看潜力巨大。

2. 券商的自营业务(Proprietary Trading)和量化交易

一些大型券商的自营部门,特别是交易员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且回报也与业绩直接挂钩。量化交易团队更是出了名的“高薪洼地”,这些团队通常需要极强的数理背景和编程能力,金融硕士如果能在这方面有突出表现,起薪达到30万以上是很常见的。

具体来说: 这类岗位更看重硬技能。如果你是数据分析、算法、编程大神,在加上不错的金融知识,那么在量化私募或者大型券商的量化团队,起薪拿到30万甚至更高,是行业内比较普遍的现象。

3. 大型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知名公募基金公司、养老金管理机构、以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研究部门,对于有出色研究能力、能够进行独立分析的金融硕士,也可能开出非常有竞争力的薪酬。尤其是一些外资背景的资管公司,其薪酬体系相对更市场化,容易达到高位。

具体来说: 在这些公司,30万可能不是第一年的“包”薪,但如果再加上优异的年终奖和业绩奖励,以及一些公司的长期激励计划,整体收入是有可能触及30万的。但这类岗位通常更看重研究深度和长期价值。

4. 金融科技(FinTech)

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头部金融科技公司在支付、风控、财富管理等领域非常有影响力。它们需要大量的技术和金融复合型人才,对于顶尖名校金融硕士,特别是那些能理解技术、善于利用数据进行分析的,给出的薪酬也是相当诱人的。

具体来说: 金融科技公司往往更灵活,薪酬结构也更多元化。有些公司可能会给到较高的基本工资,加上丰厚的期权或股权激励,整体价值可能非常可观。

是什么决定了你能否拿到30万?

学校和学院: 清北复交这些头部学校自然有优势。但即使在这些学校内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情况和薪酬也会有差异。比如,五道口金融学院、高金的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通常会更强一些。
个人能力和特质: 这是最重要的。仅仅有名校背景是不够的。
硬技能: 精通财务报表分析、估值建模、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品定价、编程语言(Python、R、C++)、数据库知识等,都是加分项。
软技能: 出色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在面试和工作中都至关重要。
实习经历: 在知名金融机构、尤其是目标公司有相关岗位的高质量实习经历,是敲门砖。
项目经验: 参与过的有含金量的研究项目、竞赛获奖等,都能证明你的实力。
学历背景: 如果本科也是名校,或者有理工科背景,会更具竞争力。
市场行情和岗位选择: 市场行情好坏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薪酬水平。另外,选择什么样的岗位也非常关键。投行、量化交易等高薪岗位,其竞争也异常激烈。
面试表现: 即使能力再强,如果面试表现不佳,也难以获得高薪 Offer。

需要泼点冷水:

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 30万的起薪是针对最顶尖的毕业生、最热门的岗位。大部分清北复交金融硕士,他们的起薪可能在 15万25万之间,这本身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起点。
地域差异: 头部金融中心(如上海、北京)的薪酬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城市。
公司规模和类型: 大型知名金融机构、外资机构,或者新兴的头部 FinTech 公司,通常比中小型或区域性金融机构给出的薪酬更高。
风险与回报: 高薪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压力以及不确定的奖金。

总结一下:

清北复交的金融硕士,在国内找工作,起薪达到30万是 有可能的,但需要 具备顶尖的综合实力,选择热门的岗位,并在优秀的平台工作。这是一种“金字塔尖”的现象,而不是普遍现象。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毕业后能拿到一个体面且有竞争力的薪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成长,才是更现实的目标。

如果你想冲击这个目标,那么在校期间就要非常努力,打好专业基础,积极争取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硬技能和软技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数据说话:

清北复交金融硕士,按照学院来分,包括:

清华:经管学院(所有硕士平均31.2万,金融硕士应该再略高一点)、五道口学院(未公布)

北大:光华(根据薪酬区间换算为平均数30-34万)、汇丰(未公布)、经院(最新的报告还是17届的)、数院(没查)、软微的金融信息服务就不算在内了

复旦:管院(金融硕士平均25万)、经院(未公布)、泛海(第一届学生还没毕业)、数院(未公布)、大数据学院(没查)

交大:高金(平均31.9万)、安泰(18届所有硕士平均17.2万,19届未公布)

* 未公布指的是发布了就业报告,但不包含薪酬数据


所以针对题目,结论是:

清北复交部分学院的金融硕士起薪可以达到平均30万,但不是所有学院和所有人。


备注1: 一般来说,发布了就业报告却不公布薪酬数据,就是觉得数字不够高,干脆不公布了。连就业报告都不及时发布的,一般都比较感人。

备注2: 由于各顶尖院校的就业报告存在攀比现象,公布的数字大部分都是包含预期年终奖的。哪怕你回答说年终奖不确定发多少,打电话的老师也会让你自己根据往年的情况估计一下,报一个可能不靠谱的数字。

此处更新:评论区 @SeanTan又名旺财 老哥表示北清的统计数字应该是不包含预期年终奖的。

备注3: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应平均水平。毕竟有一些在香港做IBD和交换后留在英美的,可以凭一己之力拉高平均数。

备注4: 清北复交内部各个项目的分化是很大的,我本来想列一个分级,但感觉会引战还是算了,下次可能匿名写一个(逃

备注5: 人大汉青的就业水平不弱于以上个别学院,人大汗青的就业报告直接列出了每一个人收到了哪几个offer,是我见过最具体的就业报告,可以说非常有底气了。

---

*2020年11月6日更新一条备注:

本回答中的数据如未特殊注明,都是19届毕业生的数据。

刚才我看到了高金20届的数据,相比19届有11.3%的涨幅,达到了平均数35.5万。这和我个人的观察一致,虽然2020的就业大环境不好,但由于资本市场和互联网行业的景气,高端就业反而更好,预计其他学院也会出现类似的上涨。

不过由于其他学院未发布最新报告,为了可比性,在上面的统计中仍统一采用19届数据。

高金20届报告在此单独列出:

saif.sjtu.edu.cn/upload

---


以下是各个学院就业报告的数字和链接:


一、清华

  1. 清华经管(所有硕士):平均值31.2,中位数26.7,最大值125

个人估计金融硕士的水平可以上调10%左右,也就是平均数34万左右。

就业统计-清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2.清华五道口:未公布薪酬。考虑到五道口的就业体制内较多,起薪可能略低于经管,但应该相差不大

cdec.pbcsf.tsinghua.edu.cn


二、北大

1.北大光华:

光华的就业报告只公布了薪酬区间,可以按区间中值换算一下(10万以下按10万计算,50万以上按50万计算),得到平均数为:30.61万。

如果50万以上按10万美刀(67万人民币)计算,平均数为34.095万。

gsm.pku.edu.cn/cdc/2020


2.北大汇丰:未公布薪酬数据。

statics.phbs.pku.edu.cn


3.北大经院:最新的就业报告还是17届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三、复旦

1.经院:未公布薪酬数据,且最新的报告还停留在2018届

2018年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虽然可能被喷,但我还是补充一下信息:经院的就业质量比不上管院,第一是因为招生太多,平均水平自然下降;第二是因为留给考研的比例太高,而管院几乎全部是保研。不是歧视考研,而是保研的学生多出了一年的时间去做实习,自然更好就业。总体上复旦经院的就业水平可以对标上交安泰。


2.管院:金融专硕平均25万,GMiM平均44万(被国外就业的拉高了平均数)

复旦管理学院金融硕士项目 MASTER OF FINANCE


3. 泛海:由于是新成立的学院,尚未产生第一届毕业生。但总体水平相当高,根据微信公众号上的暑期实习报告和领英搜索情况来看,目测不会低于管院,甚至可能媲美高金。


四、上交

1.安泰:18届硕士平均17.2万。19届的报告未公布薪酬数据。

由于数字不好看,官网已经撤掉了18届及以前的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届硕士生就业报告 - 百度文库

http://www.acem.sjtu.edu.cn/resume/20201022/TZ_GUEST/2997407823/2019安泰经管学院就业报告(发布版).pdf


2.高金:平均31.9万,中位数27万。

非常有底气地列出了所有雇主列表,基本没有拉垮的,整体水平非常高。

MF就业报告 -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中国的世界级金融学院


最后补充几句:

这种问题很容易变成我有一个朋友如何如何,我和我身边的人都如何如何。

但人与人之间方差是非常大的,同样是名校的金融硕士,有人毕业去了香港BB IBD,甚至还有人一毕业就进了华平、KKR、黑石之类的mega fund,这些人的起薪都在100-200万。也有人毕业去了四大审计、银行分支行营销,起薪10万出头的。

再给大家一些数字吧:

香港BB IBD,第一年的起薪连年终奖一般都在百万港币以上。

国内大券商投行,应届生第一个完整年度base在18-30万左右。年终奖看天,今年应该很多,但惨的年份也可能几乎没有。

今年入职大券商投行的应届生,第一个完整年度算上年终奖,应该有25-50万。中金可能有70万吧。大部分大券商投行的基本工资1 .5万左右,少部分两万,如中信投行今年base2万,海通投行今年base涨到了2万4,小券商的base一般就1万左右。

国内银行总行管培,大部分在总包20-35万,构成比较复杂。外资银行管培,一般在1.5万左右base,少部分2万,年终奖一两个月。

咨询,MBB 30-40万,二线20-35万。BDA据说50-70万,第二年百万。

四大9000*13。

PE、VC、FA由于都没有每年固定的系统性校招,所以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价钱。

起薪也不是唯一的动力,毕竟券商投行研究所给的虽然不少,但工作起来不少9127的,很多人会甘愿选择薪酬更低的工作。

user avatar

前女友是复旦金融硕,本科是一所不咋地的985。她起薪税前不到二十万,硕士同学进公募和券商投行、研究所的很少,大把的人去了银行管培生和四大。据她了解,她同学里,第一年税前超过三十万的非常少。真不知道说随便可以30w+的人都在说什么梦话。

哦,对了,她去年硕士毕业。现在金融市场这么差,公募基金、券商、信托每年有校招的才几家啊,清北复交一年毕业硕士那么多,这些岗位够分?

再说了,单纯划分硕士没意义,本硕清北复交和本科其他+硕士清北复交,能找到的工作有天壤之别?公募基金谁不想进,本科非清北复交人,简历能过?

user avatar

没有。

清北复交都有金融硕士的同学,关系最好的姐妹贸大本,交大硕。

以待遇较好的券商为例。她给我吐槽过,首先一线券商很难进(卡本科和硕士,清北复交人的金融本硕没问题,南开或者贸大本科复交硕在下一个梯队;他们内部好像有分层,基本什么院校对应几线券商);券商看你的学历,也看实习经历,本科期间没有漂亮的实习经历,一线券商不太会给你机会。

有了学历和实习打底,留用和秋招/春招也是一个门槛。据她说目前实习的地方,今年只有一个留用名额,大家的学历层次相当,她又是女生,所以重心放在校招上,就当刷简历了。一线券商进去了才有机会。

毕业即实现年薪30w不太现实,即使她是在陆家嘴。但如果放弃一部分人生选择(事业上升期结婚生子等等),财务自由确实指日可待。

user avatar

要区分“起薪”是指毕业第一个半年的年化薪酬还是第一个完整年度的总包,如果是后者,即使是去普通Top10券商投行或中型券商好团队卖苦力(这个岗位对于本科学历过关+四校金融硕背景算比较一般的,尤其对男生来说几乎没啥实质门槛勤劳刷刷实习就行),也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目前市场上大券商投行1-2年SA底薪基准价就是2w左右,低太多很难召到人,毕竟连本科进四大的4-5年都超过30了,奖金视制度和团队从可以忽略不计到100%、200%乃至更多都很常见,看个人也看造化。

部分二级岗位也许第一个完整年度达不到,但从长期来看性价比比一般投行承做高很多,短期起薪没啥意义,何况在二级一般都能有一定的额外理财收益。

如果起薪是指毕业当年度那几个月的话,考虑到第一个半年是试用期,有的机构下半年入职会加New区别对待,有的还在池子里,甚至不分奖金或打很大折扣,情况不一工资是没啥参考意义的,年化下来不到30很正常。这几家学校统计的毕业起薪更多参照的是这个底薪数目,所以肯定偏低。

如果算的是到手还要考虑险金税和递延,低职级也要递延的机构第一年没有前面的滚动相当于当期奖金只能拿到50-60%,不过这么计算的话大机构各种福利和非税补贴又能多出一块到手金额…

当然现在各学校金融项目太多了难免各种情况都有,虽归为同一档内部差距也很大,北大光华和复交比较弱势的项目极端情况下第一完整年平均差两倍也很正常,但总体而言,四校金融硕愿意努力的想达到这个起薪数字确实不难。

user avatar

首先,我可以很明确的说,除了极少数,绝大部分同学是达不到起薪三十万的。

其次,如果一定要凑,要看你进行统计的口径到底是怎么样的。

最后,基本上绝大多数的金融硕士就业报告的数据都是假的。

1、应届生什么样的岗位能够起薪30万+

其实,国内同学通常在6月份毕业,第一年拿到的奖金你看要算当年的年终,还是说次年才算完整的一年,这个差距是很大的。基本上绝大多数的机构对于入司半年的会相应的奖金折扣,甚至说有的机构不发。

三中一华的投行,如果没有涨的情况下,base大概都在2w上下,中金甚至更高,至于奖金呢,其实给应届生都不太多(华泰第二年开始很高)。因为严格意义上,你第一个工作半年,按照一些投行的工作要求,待不满一年不能参与奖金分配,或者会酌情减少。(当年建投对第一个半年就不参与奖金分配)所以,光看base都也就是个20w左右的工资,只有中金超过30万是很稳的,基本上中金应届生超过40+比较轻松(实际上第一年40-60都正常,很多网上说中金应届生一去就年薪百万也是不对的)。不过三中一华第二年第三年涨幅会很不错。

关于卖方研究所,如果是应届生,基本上起薪也就1w上下左右,刚入司一般给你的佣金派点都不会多高,除非你之前长期实习已经是团队主力了,首席会给你多分配些奖金。

至于大公募投研,一般来说base在1w-2w左右的base,上海的公募base比较低,北京和广深的会高一些。一般base低的是年底奖金和工资在1:1左右,base高的话奖金月数会低一些。综合来看,薪资高的能够突破三十万,但不是数量一定不会多。

至于银行,因为计算口径非常不一样,我下一条会讲。

所以,只有一些偏外资的机构(base高),以及说国内金融机构的少数几家头部机构,是真正能够超过年薪三十万的屈指可数。(当然有大神一个人可以拉高n多人的平均值的,但是很少数)

同学们,醒醒吧,赚钱没那么容易的,少看点营销号。

2、为什么很多机构号称收入超过30万+?

这里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统计口径上。

这里的代表就是银行为主,以及少部分券商也这么宣传(当年某沪上券商过去喜欢签个总数字,看起来挺高的,结果最后入职发现,那个数字是“培养成本”,呵呵;好像后来改了)。

往往很多银行在宣讲过程中,就会号称说我们分行大家一进来,一年二十四五万,总行三十多万...

很多同学因此都在群里问,是真的吗?

是,也不是。

这里是因为统计口径的问题,像如果我们在券商基金,我们如何看待收入?

如果你问我那会儿刚毕业在投行,我收入多少?

我会告诉你,每个月七千多呀(当时base1w左右),因为我脑海里只想到的是我现在每个月到手多少钱,至于年底奖金是多少,那还是未知数呢。未知的怎么能算呢?!

而如果我的公司对外宣称给我多少钱,至少会算税前,以及说差不多的平均奖金,一算至少二三十万。(如果IPO招股书里就会这么算)

至于银行,很多时候计算起来是非常复杂的,会把你的各种综合福利算上,什么补贴什么福利,以及说公司给你交的各种金等等,全部算出来一个数字。国外其实也有这么算的,叫预计package,所以你看国外的就业报告,也会比你实际感受要高。

但原先我们在券商,其实也会有福利(虽然后来少了很多),我们自己是不算的。这不就是点过节费零花钱嘛。(当年几项规定出来之前,过节费高温费双亲费还蛮多的,变着法子发钱,不过你也没觉得有什么,毕竟是发福利;现在管的严了,改发各种扶贫农产品多了,哈哈)

比如说我们有学员去的招总管培投行与金融市场部,号称收入28-29,反正给我算了下每块多少,反正讲了很久,太复杂了,复杂到我确实也没听懂。反正确实应该有二十多肯定有的。

但分行其实很多确实是多算了很多,很多同学进去之后发现每个月到手才四五千,就会纳闷了,我的二十多万的年薪去哪了?(当然,福利还是很好的,包括银行各种金都是最顶格交的,所以银行的老员工如果买房,住房公积金能顶不少)

所以,同学们,别被宣讲会hr的说法套路了。

至于到底如何才算收入?

你觉得应该算税前?

还是算税后?

说要算所有的综合福利?

(都有道理。各有各的说法,像有的体制内,人家就没啥税)

3、为什么所有商学院的就业报告都是假的

基本上每个名校商学院的就业报告出来的时候,我朋友圈都会有很多人在转:“我又拖后腿了!”(而这些同学往往就业单位都很好,毕竟敢这么发朋友圈,其实都是有底气的同学,自卑的同学反而:不敢评论)

这些年来,我眼睁睁看着原先的平均薪资十五六万,到现在的30w+。(真正的战胜通货膨胀呀!)

某学校金融硕士之前率先把学费涨到16.8w的时候,老师在宣讲的时候不断强调说,这不就你第一年毕业的薪水就能回来的嘛!(当时就是因为就业报告这个数字,现在都变三十多万了,翻了一倍呀!现在应该改口说,你毕业第一年赚两倍学费了?)

实际上呢,很多同学都接到过就业办老师的调查电话,基本上字里行间,暗示甚至明示的跟你表达一个意思:

“把你能预计到的所有其他收入、福利全部给我算上!

奖金一般有多少呀?不用那么具体的,你就看平均吧,平均有多少,可以预期到的就行。(如果觉得听了还是有点保守,往往还会给你暗示如果行情比较乐观的情况呢?能拿多少呢?

过节费还有吧?福利费有吧?全部给我加上。都算的。”

呵呵,于是乎,每个人心虚的硬着头皮说了下(总不能给学院丢脸吧),老师得到了一个心满意足的答案之后心满意足的把电话挂了。

最终,在就业报告里又成为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数字。

你们其实自己往前去翻,比如说清北复交,有一家的就业报告薪资上去了。

第二年,其他几家马上会相应的就跟上。

这就是军备竞赛呀!没有硝烟的战争呀!

如果平均就业薪资都被比下去了,我怎么忽悠最优秀的学生源源不断的来给学校交钱呢?

没有最优秀的同学,进不了那么好的单位,我就业报告就要被比下去了!

所以,老师们也有压力呀,编也给我编到好看的数字!

于是乎,基本上让所有同学都感觉到拖后腿的就业报告出来了,还一年比一年夸张。

总 结

干金融行业,核心岗位,比较合理的收入其实就是第一年15-20万。(有的行业奖金浮动会很大,有的行业一开始起薪低,后期涨得快,都平常心)

而且毕竟应届生大部分还是为单位创造不了太多直接收益,可替代性也很高。

不要看太多外面浮夸的数字,脚踏实地进入一个好的细分行业,做出好的业绩,相应来说从你为公司创造比较高的价值中,再分到你个人应得的。

这个行当,做得好,待遇还是非常可观的。

但前提,依然是做得好的话。

------------------------------

(ps:大家帮忙点个赞啦,点赞的可以私信我领一下我们平台整理的求职资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