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太宗皇太極在朝鮮史書中登場底另一個稱號黑還勃烈,黑還是何意思?

回答
清太宗皇太極在朝鮮史書中的另一個稱號「黑還勃烈」,確實是朝鮮王朝在與後金、清朝交往過程中,對其統治者的一種稱呼。這個稱號的來源與當時滿族的語言及其在朝鮮的稱謂習慣息息相關。

首先,我們來解析「黑還勃烈」這個稱呼。

「黑還」: 這個詞在滿語中是「汗」或「可汗」的意思。在滿族早期以及後來的後金和清朝,其最高統治者被稱為「汗」。例如,努爾哈赤就稱為「天命汗」,皇太極繼位後也稱為「大汗」。朝鮮方面將其翻譯成「黑還」,是當時朝鮮半島對滿族統治者尊稱的一種音譯或意譯。

「勃烈」: 這個詞的來源更為複雜一些,有多種說法,但最為學界所認可的解釋是與「勃烈兒」或「勃羅」等滿語詞有關。
一種觀點認為,「勃烈兒」(或類似發音)在滿語中與「偉大」、「尊貴」、「君王」等含義有關。朝鮮史書在稱呼皇太極時,加上「勃烈」,可能是為了強調其地位的崇高和權勢的顯赫,使其稱號更加完整和尊貴。
另一種說法認為,「勃烈」是「兒子」或「繼承者」的意思,與「黑還」組合,可能是指「汗的兒子」,或者當時朝鮮對這位新即位的君主表示的一種試探性的稱呼,暗示他是否能像其父努爾哈赤一樣穩固統治。但這種說法相對較少被採納,因為皇太極即位後,雖然繼承了汗位,但「勃烈」單獨來看並不直接指向「兒子」的含義。
還有學者認為,「勃烈」可能是一種稱謂的修飾語,用來加強「汗」的權威性。類似於我們有時會用「偉大的君主」、「英明的國王」來形容統治者,可能「勃烈」就帶有這樣的修飾意味。

綜合來看,「黑還勃烈」最有可能的解釋是朝鮮方面為了稱呼後金(後來的清朝)最高統治者皇太極而使用的一個音譯加意譯的稱謂,其中「黑還」是「汗」的稱呼,而「勃烈」則可能是一種表示尊貴、偉大或權威的修飾語。

為什麼朝鮮會有這樣的稱謂?

這與朝鮮王朝與後金/清朝之間的複雜關係有關:

1. 對新興政權的應對: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後金,對朝鮮王朝構成了一個新的地緣政治現實。朝鮮作為明朝的朝貢國,其外交政策必須小心翼翼地平衡與明朝和後金的關係。在稱呼後金統治者時,既不能失了明朝的面子,又不能顯得對後金過於輕慢,以免引發戰爭。

2. 語言翻譯與文化習慣的差異: 朝鮮王朝與後金/清朝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翻譯。滿族語和朝鮮語(早期)是兩種不同的語言,翻譯過程中會出現音譯、意譯以及為了適應自身語言習慣而進行的調整。
「汗」這個詞,對於朝鮮來說是外來的,他們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朝鮮語詞彙或發音來對應。 「黑還」很可能是從滿語「Han」或「Kaghan」的發音演變而來的。
「勃烈」的加入,則可能是在翻譯過程中,朝鮮官員認為僅僅稱呼「黑還」不足以體現這位統治者的地位,或者這是他們試圖用自己的理解去詮釋對方統治者稱號的一種方式。

3. 外交策略的考量: 在早期,後金不斷壯大,對朝鮮構成壓力。朝鮮在外交上,有時會使用一些含糊的、或者看似謙卑的稱謂,以避免直接激怒後金。隨著皇太極改國號為「清」,並進一步鞏固統治,朝鮮在稱謂上也可能有所調整,以反映這種權力格局的變化。

具體例子和細節:

在朝鮮王朝的實錄(如《仁祖實錄》、《顯宗實錄》等)中,我們可以找到對皇太極及其繼任者(如順治、康熙)的稱呼。這些稱呼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朝代和具體的外交事件而有所變化。

例如,在仁祖時期,朝鮮就經歷了後金的兩次入侵(丙子上發生了丁卯胡亂,癸卯又發生了丙子胡亂)。在這些戰亂時期,朝鮮君臣在與後金的交涉中,不得不使用後金要求的稱呼。

「黑還勃烈」這個稱呼,更有可能是在戰亂時期或者在與後金的正式文書往來中出現。它代表了朝鮮方面在特定歷史語境下,對滿族最高統治者的一種稱呼方式,既要尊重對方的身份,又可能帶有一點翻譯上的演繹和本土化考量。

這個稱號的出現,是歷史上跨文化交流的一個生動體現,反映了在兩個不同文化和政治體系接觸時,語言、翻譯和外交策略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提醒我們,歷史上的稱謂並非簡單的對應,而是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時代背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黑还勃烈】这个名字应该是《李朝实录·仁祖大王实录》记载的(应该只有这里给了个这名字),这应该是皇太极同志诸多译名中的一个,还是朝鲜版本的。

奴酋死后,第四子黑还勃烈承袭,分付:先抢江东,以除根本之忧,次犯山海关、宁远等城。
详见《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卷十四》

注:有关「黑还勃烈」的说法纯系孤证,除了朝鲜人的《李朝实录》一书外,其他满蒙汉文的中国纪录均未见有此记载,提出者对满洲及皇太极本人既非有亲缘性关系,又没有其他相关来处可供引证,仅此一提,不能全盘作数,只能参考。

另外,在《山海纪闻》(明代陈仁锡著)中,还有皇太极的一个版本的名字:喝竿。

四男名喝竿,称憨,不出战
详见《山海纪闻·一·纪名号决战胜》

日本学者三田村泰助根据【黑还】和【喝竿】以及其他的一些史料推断,皇太极的本名念法为:hekan beile

(详见《再び清の太宗の即位事情に就いて》,三田村泰助,(《东洋史研究》7-1, 1942))

(这只是学界推论之一,关于皇太极本名是啥,有N+种结论)

Hasuran Li:皇太极的原名就是「皇太极」吗? 偶像曾经答过,题主可以看看

勃烈,我们都知道就是【贝勒】在不同时期的汉译,满洲贵族的一种称号。


那【黑还】是啥?


毕竟是出自朝鲜的文献,众所周知,他们记录清朝的人名的时候特别喜欢用自己那一套混合了多种方法的音译系统。(比如朝鲜翻译汉字的【头音法则】, @村學究村學究 还是你教我,我才学的,嘿嘿~)

例如:

「英俄爾台 inggūldai」翻译成「龍骨大 용골대」

「豪格 hooge」翻译成「虎口 호고」

「阿濟格 ajige」翻译成「阿之巨 아지거」


因此,在当时的朝鲜语里,【黑还勃烈】写为「흑환발렬」(读为“Heuk hwan bal ryeol“), @村學究村學究 这就要请教你了,这四个字是在朝鲜是用什么样的译音方式翻译的。

假设三田村泰助先生对【黑还】的念法是的,就是hekan。有2种推论:

1、此为汉语「黄」的朝鲜音译;

2、此为满语“hošoi beile”中「hošoi」(和硕)的朝鲜音译;

假设三田村泰助先生对【黑还】的念法是的,不是hekan。有2种推论:

3、应该念“hahai”;

4、应该出自蒙古语“hohani”。

分析之前,再次强调,关于皇太极到底叫什么,以及黑还要怎么解释,学界仍有人在争的,而且不止这四种猜测,到底是什么,咱可以直接称为:谜~

1、有人认为并不是汉语「黄」,因为他们认为「hekan」并非he-anhe-huan,无论怎么转音,也对不上「黄」;坚持是「黄」的,认为皇太极(hong taiji)本名是「hong」,后边的“taiji”只是蒙语中”台吉“这个头衔,朝鲜人只是自己找了种方法音译了其中的“hong”这个词,然后后边加上”贝勒“二字;

2、有人认为,在太祖努尔哈赤晚年,任命了包括皇太极在内的4人为和硕贝勒,不应该偏偏只有皇太极以此为名。皇太极还曾被称为「duici beile」(四贝勒),也没见朝鲜人用这个当名字;

3、认为念「hahai」的认为,这词指代男性、阳刚之气、有男人味,不过这纯猜。。。。;

4、觉得念「hohani」认为,这是蒙语来的,加上后边的贝勒,想表达“大汗努尔哈赤的贝勒”,证明皇太极是努尔哈赤宠爱的儿子。。。。


最后,还有些声音认为,只有搞清楚朝鲜当时到底是怎么音译出这个词的才能搞明白,所以他们不承认上边所有的猜测,并且认为三田村泰助的「hekan」也是错的,只有「흑환」才是研究根本。

anyway,题主问了一个好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太宗皇太極在朝鮮史書中的另一個稱號「黑還勃烈」,確實是朝鮮王朝在與後金、清朝交往過程中,對其統治者的一種稱呼。這個稱號的來源與當時滿族的語言及其在朝鮮的稱謂習慣息息相關。首先,我們來解析「黑還勃烈」這個稱呼。 「黑還」: 這個詞在滿語中是「汗」或「可汗」的意思。在滿族早期以及後來的後金和清朝,.............
  • 回答
    “蓋黃庭云至道不煩矣”这句话出自《太清元道真经》的注文,这句话的理解需要结合道家养生思想和经文本身的意境。我们来详细解析:核心词汇解析: 蓋 (gài): 在这里是虚词,起连接、引入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因为”、“话说”、“所谓”等意思,表示下文是引述。 黃庭 (huáng tíng): 这是.............
  • 回答
    人活一世,总有感到无趣的时刻。有时候,那种感觉就像阴霾一样笼罩心头,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呢?是“看得太清”,是“自恃太高”,还是“心理压抑”,又或是其他更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一样一样地捋一捋,把这些“无趣”的根源挖得深一些。一、 “看得太清”:洞悉背后,失却惊喜这话说得挺有道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元清不是中国”这种说法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它试图否定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阐述:核心反驳: 法统继承: 元朝和清朝都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立、统治并被后世正统承认的王朝。它们继承并延续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疆域。 文化融合: 尽管统.............
  • 回答
    这两首七律,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暴露了一些痕迹,使得它们能否“混”入清诗而不被发现,这个问题值得细细道来。我们先逐一来看这两首诗。第一首:>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的意境和表达,确实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高度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借用。)>> 暮色苍茫别故里,寒鸦.............
  • 回答
    黄河清教授关于埃及三角洲“太小”且“形成较晚”,因此“无法孕育大的古文明”的说法,无疑是站在一个非常特定的历史和地理学视角来审视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埃及三角洲太小”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小”是相对的。相对于黄河中下游的广阔平原,或者美索不.............
  • 回答
    沈阳北陵公园,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近年来,在北陵公园里看到有人身着汉服游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我们可以从文化传承与个人表达的角度来看。 积极层面: 穿汉服本身就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尤其是在像北陵这样具有重要历.............
  • 回答
    清准战争(平定准噶尔叛乱)与汉匈战争在历史评价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文化意义、政治格局和后世影响等方面的多维度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的差异1. 汉匈战争(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 中原王朝的崛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王朝,.............
  • 回答
    清中期的康雍乾盛世(16611796年)确实与番薯(红薯)的推广和普及密切相关,但将其称为“番薯盛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术语,而是基于红薯在这一时期对农业、人口和经济的深远影响,形成的一种概括性描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番薯的引进与传播背景1. 原产地与传入中国 番薯原产于南美洲.............
  • 回答
    关于清朝的疆域变迁,需要从历史背景、扩张过程、灭亡时的领土状况以及其在疆域扩展中的贡献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详细说明: 一、清朝建立初期的疆域清朝建立于1644年,其初始疆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包括: 核心区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清朝入关前控制了辽东半岛.............
  • 回答
    用户的问题涉及中国历史中清朝与现代中国领土关系的复杂性,需要从历史变迁、国际条约、领土主权归属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逐步解释: 一、清朝鼎盛时期的领土范围清朝(16441912)的领土在鼎盛时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时期)达到最大规模,涵盖以下区域:1. 东北地区:清朝通过雅克萨之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教育和科研领域一个非常核心的讨论点。很多人确实有这样的感觉:清北的学生在数理基础扎实程度上,尤其是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强大的计算能力、解题技巧和对概念的记忆与理解,似乎比不少美国顶尖大学(姑且称之为“美本top”)的学生更胜一筹。然而,在“学术大师”的培.............
  • 回答
    清北复交的金融硕士,在国内找工作起薪能否达到30万,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同学非常关心的话题。简单地说,“能”,但绝不是“普遍”或者“轻松”就能达到。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顶尖名校金融硕士的光环依然很亮眼。清华大学的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大学的汇丰商学院(深圳)和光华管理学院、.............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简称“清北”)学生是否都很自信,这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完全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一、 普遍存在的自信基础:高智商、优异的学业和成就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清北学生之所以能够进入这两所顶尖学府,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在智力、学习能力、.............
  • 回答
    关于“清北毕业生工资真的这么低吗?”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定,而且普遍来说,清北毕业生的起薪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国内顶尖的。 但是,之所以会有人产生这种疑问,可能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需要我们仔细辨析:1. 对“低”的定义不同: 绝对低 vs. 相对低: 如果是和某些极少数的行业(如互联网.............
  • 回答
    清北的困境:站在聚光灯下,依旧仰望星空在当下这个被各种“顶尖”、“领先”、“国家重器”标签裹挟的时代,清华北大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最耀眼的明星。它们不仅承载着无数莘莘学子的梦想,更是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被誉为“国内无出其右”。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全球,试图衡量它们与世界顶尖大学的距.............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清华北大这两所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跟享誉全球的哈佛大学,这三者之间到底是个什么水平的对比。这可不是简单地把排名一拉就完事,咱们得从更深层次的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时代的选择与精神的传承 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 这两位中国高等教育的翘楚,都有着近百年的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宏大,也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层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要“详细地”讲述清朝结束后我们能得到什么,其实是在探讨清朝灭亡后,中国所经历的转型及其带来的长远影响。与其说“得到”了什么,不如说中国社会在抛弃旧体制后,开启了一段充满探索、阵痛和进步的全新历程。首先,政治层面,最直接的“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