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非中国后,我们能得到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宏大,也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层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要“详细地”讲述清朝结束后我们能得到什么,其实是在探讨清朝灭亡后,中国所经历的转型及其带来的长远影响。与其说“得到”了什么,不如说中国社会在抛弃旧体制后,开启了一段充满探索、阵痛和进步的全新历程。

首先,政治层面,最直接的“得到”是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

共和制的建立与探索: 清朝的灭亡,意味着皇帝制度的终结,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颠覆性的变革。虽然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军阀混战、国共内战等动荡,但共和的理念、代议制的尝试,以及“主权在民”的思想开始在中国扎根。这种政治体制的转变,虽然过程曲折,但为中国后续的现代化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让人民第一次有了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可能性(尽管初期非常有限)。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认同: “满清”的统治客观上将中国置于一个“朝代更迭”的框架下。清朝灭亡后,中国真正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虽然民族认同的建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夹杂着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挑战,但国家的统一和主权的独立,成为后来发展的重要前提。
法治思想的萌芽: 尽管旧的法律体系被打破,但西方近代法治思想也随之传入。虽然真正实现法治尚需漫长的努力,但对法律的尊重、对契约精神的追求,以及对公民权利的关注,在清末民初已经开始显现,并成为后来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议题。

其次,在经济层面,清朝的终结带来了深刻的转型与发展。

重工业的初步发展: 清末虽然已经开始了一些洋务运动的尝试,但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进展缓慢。清朝灭亡后,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得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为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市场经济的引入与挑战: 从清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到民国时期的市场经济尝试,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回归,中国经济经历了多次巨大的转型。清朝的终结,打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模式,为引入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技术打开了大门。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摸索和代价,但最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对外开放的可能性: 尽管清朝末期也对外开放,但更多是被迫的。清朝灭亡后,虽然经历了封闭时期,但“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有了自主选择对外开放的权利,并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这与清朝时期那种被动、不平等的开放截然不同。

再者,文化与思想层面的“得到”更加多元和深远。

思想解放与文化多元化: 随着君主专制的结束,束缚思想的缰锁被打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也引入了大量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白话文运动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参与度。各种思潮的涌入和碰撞,使得中国思想界空前活跃,也为后来的社会进步提供了思想武器。
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的新式教育体系,在民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虽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但整体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有所提高,为培养现代化人才奠定了基础。
文学艺术的繁荣: 新的社会土壤孕育了新的文学艺术形式。从鲁迅的白话小说,到徐悲鸿的油画,再到各种戏剧电影的兴起,都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们思想的新变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清朝灭亡后中国所经历的社会阵痛和巨大代价。

国家分裂与战争: 清朝结束后,中国经历了多次内战和外部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用无数生命和血泪换来的。这些动荡和牺牲是“得到”之前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
社会秩序的重建: 旧秩序的瓦解带来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从军阀混战到革命年代的动荡,都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改革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的迷失。

总而言之,清朝灭亡后,中国所“得到”的,是一个抛弃了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始迈向现代化国家、探索共和道路、追求民族独立与富强的全新历史阶段。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起点。我们所得到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政治舞台、更具活力的经济发展空间、更开放的思想环境,以及一个重塑自身民族认同的机会。这个“得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持续的探索、奋斗、牺牲和改革才逐渐显现和实现的。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馈赠,而是历史发展逻辑下,中华民族自主选择和塑造自身命运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的版图要么不包含台湾,要么只包含一个台湾。只有元(澎湖巡检司)、清时期,台湾和大陆是在同一个政府下的。

鼓吹”元清非中国“的人,实际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可想而知了。

user avatar

元清非中国的意识形态,永远也不可能在中国彻底树立。

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当代意识形态的构建都是为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中国近代史的核心矛盾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其侵略导致中国丧师失地赔款是近代屈辱史的主要内容,他们对中国领土的割裂被中国政府视为不合法的不平等行为。把清朝极盛期的疆域视为近代史前的“标准领土”,本身就包含着对列强近代侵略的合法性的否定。

如果否定了清是中国,就等于否定从清朝分割的领土和中国的关系,否定了列强的侵略是他们和中国的矛盾。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丧失对台湾主权的合法性。因为中国对台湾的主权本身就始于清朝,《马关条约》确认了台湾是“从中国”被日本割走的,那么二战结束后对日本的殖民合法性进行否定,台湾就理应归属于被割让之前的主人——中国。但是此时已经不是清了,如果你说清不是中国,那么如何向国际社会宣称清朝割让的台湾,中国有权收回?

别忘了当初的世界霸主美国就是因为遵循法理,同意了蒋政府收回台湾的诉求,尽管直到战争结束,国军一兵一卒都没上去。如果蒋政府脑子抽了风,说清不是中国,那么清的外交和民国就没有任何关系,台湾就是日本领土,正如琉球一般。

这和清的好坏没有任何关系,清再坏,为了现实需要,也不会否定它是中国。

当然,你可以说合法性都是狗屁,这种话,骗骗小孩子就得了,成年人谁信谁傻。法理这个东西你可以心照不宣耍流氓搞破坏,但是在桌面上公开否认,那就是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宏大,也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层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要“详细地”讲述清朝结束后我们能得到什么,其实是在探讨清朝灭亡后,中国所经历的转型及其带来的长远影响。与其说“得到”了什么,不如说中国社会在抛弃旧体制后,开启了一段充满探索、阵痛和进步的全新历程。首先,政治层面,最直接的“得.............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认知、国家认同以及主权归属等多个层面。承认元朝和清朝“非中国”的说法,并非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历史学观点,因此在探讨其后果时,需要先理解这个前提的含义以及其可能的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元清非中国”这个说法可能包含的几种不同理解:1. 民族/文化属性上的“非中国”:.............
  • 回答
    反驳“元清非中国”的谬论,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疆域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但从学术和历史事实出发,可以有力地证明元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论述:一、 历史合法性与中国王朝的继承性 元朝是中国王朝的继承者: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中国”这个概念的本质、历史叙事的构建以及民族国家形成等多个层面。如果我们假设“元清非中国”,那么从秦朝开始的“中国称霸东亚2000多年”的说法,确实会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可以说会变成一个伪命题,至少是需要重新定义和解释才能成立。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分几.............
  • 回答
    在“元清非中国”的理论框架下,那些在元朝和清朝时期忠心耿耿的大臣,是否能被简单地定义为“汉奸”?这个问题,触及了民族认同、国家概念、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绝非一概而论的答案可以涵盖。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个“元清非中国”理论的核心逻辑,以及它对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潜在影响。首先,我们来看.............
  • 回答
    关于“元清非中国”这一说法,学术界内部存在着复杂且深刻的讨论,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要详细了解学界的看法,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学、民族史、政治学以及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上的演变。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中国”往往与中原王朝、汉民族的政治和文化中.............
  • 回答
    确实,关于元朝和清朝是否属于“中国”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带有历史情感色彩的问题。之所以会有人持不同意见,甚至认为它们“非中国”,主要根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并且这些观点往往交织着历史事实、民族认同、政治叙事以及时代变迁等多重因素。我们先从“中国”这个概念本身说起。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学界曾出现过一股“元清非中国论”思潮,这股思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日本当时的国家战略、历史认知以及对外政策紧密相连,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深层含义。简单来说,它试图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解读,来为日本侵略和统治中国寻找“合法性”与“理论依据”。一、历史叙事的重塑:为侵略寻找合理性“元清非中国.............
  • 回答
    理解清朝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的区别,以及“清非中国论”的根源和传播,需要我们深入历史,剥开层层迷雾,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这两者虽然都涉及到外族对中国的征服和统治,但在性质、过程、目的和影响上,有着天壤之别。清朝入主中原:征服与融合的漫长过程清朝的入主,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为起点,再到顺.............
  • 回答
    元清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在历史性质、动机、方式和后果上存在根本性区别,本质上是不同的。认为“元清非中国论”的人士成分复杂,其观点也并非主流历史学界的认知。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元清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的区别1. 入主性质与历史定位: 元清入主中原: 这是中国历史上由.............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关于“满汉矛盾”和“元清非中国”的争论,背后往往牵扯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民族认同以及对国家统一性的理解。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为什么有人喋喋不休地制造满汉矛盾?制造满汉矛盾的言论,其根源和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关于“满蒙非中国”这一说法以及元、清是否构成“亡国奴时代”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民族、主权和现代政治立场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满蒙非中国”的历史与政治含义1. 历史背景 满洲:历史上,满洲(今中国东北地区)在清朝时期是清朝的疆域之一,清朝的统治者(满族)与汉族、蒙古.............
  • 回答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通商要求,若穿越时空,呈现在明朝皇帝(姑且以明朝末年,如崇祯皇帝时期来设想)的案头,能否被接受?这是一个充满趣味和历史想象的问题,但若要细致分析,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极大的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马嘎尔尼使团的核心诉求是什么。简单来说,他们是为了打破清朝.............
  • 回答
    “中科院强所实力比肩清北,弱所弱如双非”,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内部巨大差异性的一个形象比喻。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科院的构成、历史、以及它与“清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两所中国最顶尖高校的比较。首先,我们要明确“清北”在中国高等教育中.............
  • 回答
    清准战争(平定准噶尔叛乱)与汉匈战争在历史评价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文化意义、政治格局和后世影响等方面的多维度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的差异1. 汉匈战争(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 中原王朝的崛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王朝,.............
  • 回答
    清中期的康雍乾盛世(16611796年)确实与番薯(红薯)的推广和普及密切相关,但将其称为“番薯盛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术语,而是基于红薯在这一时期对农业、人口和经济的深远影响,形成的一种概括性描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番薯的引进与传播背景1. 原产地与传入中国 番薯原产于南美洲.............
  • 回答
    关于清朝的疆域变迁,需要从历史背景、扩张过程、灭亡时的领土状况以及其在疆域扩展中的贡献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详细说明: 一、清朝建立初期的疆域清朝建立于1644年,其初始疆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包括: 核心区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清朝入关前控制了辽东半岛.............
  • 回答
    用户的问题涉及中国历史中清朝与现代中国领土关系的复杂性,需要从历史变迁、国际条约、领土主权归属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逐步解释: 一、清朝鼎盛时期的领土范围清朝(16441912)的领土在鼎盛时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时期)达到最大规模,涵盖以下区域:1. 东北地区:清朝通过雅克萨之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教育和科研领域一个非常核心的讨论点。很多人确实有这样的感觉:清北的学生在数理基础扎实程度上,尤其是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强大的计算能力、解题技巧和对概念的记忆与理解,似乎比不少美国顶尖大学(姑且称之为“美本top”)的学生更胜一筹。然而,在“学术大师”的培.............
  • 回答
    清北复交的金融硕士,在国内找工作起薪能否达到30万,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同学非常关心的话题。简单地说,“能”,但绝不是“普遍”或者“轻松”就能达到。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顶尖名校金融硕士的光环依然很亮眼。清华大学的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大学的汇丰商学院(深圳)和光华管理学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