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文帝为何能被立为皇帝?

回答
汉文帝刘恒能够被立为皇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历史进程推手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成长经历、政治环境以及关键人物的支持等多方面来剖析。

一、出身与血统:早期立储的优势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赵王张敖的女儿,也就是汉初的鲁元公主。虽然不是嫡长子,但他的出身本身就具有相当的政治资本:

皇子身份: 作为刘邦的儿子,他拥有正统的皇室血统,这是继承皇位最基本的条件。
鲁元公主之子: 他的母亲鲁元公主是汉高祖的女儿(可能是刘邦与吕后所生,也可能是与戚夫人以外的妃子所生),这使得刘恒拥有了与吕后家族的血缘关系。虽然吕后对刘恒的母亲并没有特别的亲近,但这种联系在吕后专权时期,至少没有成为他被排除的决定性因素。
早年受封: 在刘邦晚年,他被封为代王,就藩于代地(今河北蔚县一带)。这使得他能够早早地开始接触政治,培养自己的势力和政治经验,并且远离了长安定都的政治漩涡和宫廷斗争。

二、政治环境的动荡与吕后专权:为刘恒上位埋下伏笔

汉初政治格局的动荡,尤其是吕后专权时期,是刘恒最终登上皇位的关键背景。

吕后专权与“诸吕之乱”的阴影: 汉惠帝去世后,吕后实际掌权,她为了巩固吕氏家族的地位,先后立了两个年幼的儿子为皇帝(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但这些孩子都不是吕后亲生,且最终都被吕后废黜或杀害。吕后死后,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担心吕氏家族继续专权,发动了“诛吕”政变,将吕氏势力一网打尽。
“无子”的真空期: 在“诛吕”之后,皇室血脉出现了断层,短期内没有合适的人选继承皇位。前少帝刘恭已经被杀,后少帝刘弘也因为参与了杀害吕产等吕氏家族成员而被废黜并杀死。此时,需要一位来自刘姓宗室,又与吕氏没有深仇大恨,且相对容易控制的皇子来继承大统。
寻找一个“弱主”: 功臣集团在经历了吕后的强权和吕氏的祸乱后,对拥有强大外戚势力的皇帝心存忌惮。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个相对年幼、没有强大外戚背景、且性格温和、容易被掌控的皇子来即位,以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力。

三、刘恒的优势:在诸侯王中的突出之处

在吕后专权结束后,刘邦的儿子中,还有几个在世的诸侯王,包括齐王刘肥(已去世)、梁王刘恢(已自杀)、赵王刘友(已自杀)、燕王刘建(已自杀)、淮南王刘长(尚未被封王,后因谋反被贬)、以及代王刘恒。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刘恒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血缘关系与吕后之间的“距离”: 虽然刘恒的母亲是鲁元公主,但他的父亲是刘邦,他本人又长期在远离京城的代地就藩。相较于一些其他刘姓诸侯王,刘恒与吕氏家族的直接冲突和矛盾较少,且在“诛吕”过程中没有扮演重要角色,这使得他不容易被吕氏残余势力视为仇敌,也更容易被功臣集团接纳。
品德与声望: 据史书记载,刘恒“即位前,在代国,恭俭仁厚,宽容诸侯,待群臣以礼,与父老子弟戮力同心,是以代国人士皆愿归之。”他在代国时期,以其恭俭仁厚、宽容待人的品德赢得了当地人民和官吏的爱戴。这种良好的声誉在他被选为继承人时,起到了加分作用。
“代王”的地理位置优势: 代国位于北方边疆,长期面临匈奴的威胁。作为代王,刘恒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来稳定边疆,处理与匈奴的关系。这让他具备了处理国家大事的实际经验。而且,在“诛吕”之后,朝廷需要一位有能力稳定北方边疆的领导者,刘恒的代王身份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 刘恒的母亲(鲁元公主)的家族(张敖家族)在吕后专权后已经式微,没有形成强大的外戚势力来制约朝政。这正是功臣集团所看重的。
没有积极参与夺权斗争: 与一些其他野心勃勃的诸侯王不同,刘恒在“诛吕”前后,并没有积极参与到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他在代国的表现相对低调,这反而让他避开了被各方势力视为潜在的威胁,也减少了被政治对手攻击的口实。

四、关键人物的支持:功臣集团的决策

最终将刘恒推上皇位的,是掌握实权的功臣集团,以周勃、陈平为首。他们在“诛吕”之后,面临着选择新皇帝的重大决策。

功臣集团的考量: 周勃、陈平等人经历了汉初的政治风波,深知外戚干政的危害。他们需要一个容易控制的皇帝,而不是一个有野心、有强大背景的诸侯王。
排除其他候选人: 在当时在世的刘姓诸侯王中,可能也存在其他被考虑的人选,但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被功臣集团看好:
有些诸侯王可能与吕后家族有过更深的牵连。
有些诸侯王可能在外表现出过于强势或野心勃勃的姿态。
有些诸侯王可能缺乏治理能力或声望。
刘恒的“适格”: 在对各方势力进行评估后,代王刘恒被认为是最适合担任皇帝的人选。他血统纯正,品德良好,没有强大的外戚背景,且能稳定边疆。最重要的是,他被认为是“少而可长,可不材”,即相对年轻,有可塑性,而且不会构成对功臣集团的威胁。
迎立刘恒: 周勃、陈平等功臣集团一方面通过传令召集各地诸侯王入京,另一方面又派人秘密前往代国迎接刘恒。这种做法显示了他们对刘恒的信任和控制意图。刘恒在接到诏书后,也表现出了谨慎和顺从,这进一步打消了功臣集团的顾虑。

五、刘恒登基后的表现:巩固了统治

刘恒登基后,并没有辜负功臣集团的期望,反而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仁政治国,赢得了民心和史书的赞誉,开启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尊重功臣: 刘恒登基后,继续重用周勃、陈平等辅佐他的功臣,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稳定了朝堂秩序。
以德服人: 他推行仁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政治智慧: 在处理与匈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事务时,刘恒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智慧。

总结:

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能被立为皇帝,是他个人品德、政治环境、关键人物的支持以及历史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并非是唯一符合条件的皇子,但他在众多的皇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功臣集团眼中“最合适”的人选。他的出身使他拥有继承权,他的品德和与吕氏家族的“距离”为他赢得了接纳,而功臣集团在权力真空期的决策,则直接促成了他的登基。最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功臣集团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世留下了贤君的典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恒之所以能在诛吕后被立为皇帝,并非他势弱容易受制,也不单是功臣们怕被清算。其本质,乃是功臣集团为恢复由白马之盟构建的,以中央、功臣、同姓诸侯王三方互相牵制的政治平衡,以保证不再出现政治动乱,达到三方各得其利相安无事的目的。

白马之盟

汉六年至十二年,刘邦剿灭除长沙王吴臣之外的所有异姓诸侯王,并陆续分封皇室子弟为王。大概在汉十二年前后,刘邦与大臣刑白马而约盟,即世所谓白马之盟。

盟约的内容史汉中几次提及,大同小异,如《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曰:

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按此盟约,则非刘氏不可为王,无功不可封侯,并且必须「上所置」,即分封权由中央(皇帝)把持,他人不可自立为王侯。皇帝虽有封王封侯的权利,但封王仅限于刘氏,封侯仅限于有功,否则亦是违约。

白马之盟对于皇帝、功臣、诸侯王的权利各有保障,同时也让三方相互制约,以保证汉政权之稳固。非刘不王保障了诸侯王的利益,非功不侯保障了功臣集团的利益,封赐权保障了皇帝的利益。同时,皇帝不可为所欲为肆意分封,否则功臣与诸侯王可予以制约。功臣与诸侯王也必须拥戴皇帝,不可自立,任何一方违约,天下共击之。

为何刘邦要如此布局?自然为了天下稳定,恐怕也是吸取秦亡的教训。

秦朝灭亡最直接的原因有三条:

  • 皇帝昏庸,肆意决断政事。
  • 大臣专政,甚至图谋自立。
  • 不封同姓,无人可以勤王。

刘邦以皇帝、功臣、诸侯王相互制约,可以不同程度的避免任意一条。

皇帝不可肆意决断政事,也不敢,否则容易遭到功臣与拥有继承权的诸侯王攻击。大臣不可专政,否则诸侯王必然发难。附带一点,诸侯王若谋逆,则大臣予以制裁。

吕氏违盟

高帝死后,政权很大程度上由吕后控制。此时相互制约的三方仍是中央、功臣与诸侯王,只不过代表中央的是以吕后为首的外戚势力。惠帝死后,陈平等大臣怕吕后发难,便请拜诸吕为将控制南北军,宫廷之内也多吕氏党羽,致使吕后彻底控制京城大权。

吕后遂封诸吕为王侯,违背白马之盟。

违背非功不侯问题尚且不算很大,毕竟对「功」的解释很有弹性。而违背非刘不王,则太过扎眼,没有任何缓和余地。

吕后想封吕氏为王,问功臣集团的代表右丞相王陵,意在取得功臣的认可。王陵抛出白马之盟非刘不王的约定,吕后自知违约,除了不高兴也没有任何办法。她又问陈平跟周勃,这二人认可封吕氏为王的提议。

陈平认可封吕氏为王,史称「伪听之」,未必仅仅如此。陈平此人颇为圆滑,善于见风使舵,总能获得当权者的喜爱。高帝末年,他与吕氏本就较为亲密,顺承吕后实在符合他的一贯作风。不过其时功臣集团不得不屈于吕后威权之下也是事实,吕氏控制南北军,掌握长安与宫城。功臣集团中的高层尽在长安,若起冲突极易被一网打尽。

吕后以威权压制功臣,前后封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还有外孙赵偃为鲁王。更以吕氏女配诸侯王,加以监视与控制。这些举措主要侵害了诸侯王利益,刘姓虽愤愤不平,亦不敢与吕后相抗。对功臣而言,吕后封了许多吕氏为侯,也一定程度的侵害了他们的利益。

此时功臣与诸侯王只能隐忍,事情转折在吕后病重时的一系列安排:

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吕太后诫产、禄曰:“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辛巳,高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金,将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赐金。大赦天下。以吕王产为相国,以吕禄女为帝后。

吕后知道自己违背白马之盟,大臣不服,只是慑于吕后威势,暂时隐忍不发。可她一死,吕家年轻一辈如何镇的住功臣旧将?所以他担心功臣乘机发难,在将死之际进行了人事调动,以确保吕氏不被功臣所制。

军权上,她先让吕产、吕禄亲自控制南北军,掌握京城防卫,并叮嘱他们不要送葬,免得被功臣乘虚而入。政权上,吕产任相国,吕禄女为皇后,吕后一番操作,可以说各方面多角度控制汉廷最高权利。

尤其相国之位归于吕氏,对功臣集团刺激极大。虽说白马之盟并未规定丞相之位属于功臣集团,但自萧何以来,功臣集团任丞相已经形成惯例。也可以说这是维系白马之盟的重要举措,若功臣不任丞相控制国家行政,如何能阻挡中央违背白马之盟呢?

此时功臣失去丞相位,亦无军权,《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当时形势曰:

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汉相国,秉汉权,欲危刘氏。勃为太尉,不得入军门。陈平为丞相,不得任事。

此举大大侵犯了功臣集团的利益,吕氏之所以如此嚣张,究其原因便是功臣对吕氏为王的隐忍,使得中央外戚得以也不得不进一步打击功臣与诸侯王,从而打破三方制约的格局,将政治决定权完全控制于中央。

通俗点讲,吕氏在利用职权便利先下手为强,既然功臣与诸侯王早已不满,与其坐等他们发难,不如进一步打击。况且吕后已死,不孤注一掷也没有其他办法。

史书上说吕氏欲作乱,估计是想诛杀功臣,不见得敢自立。朱虚侯刘章写信让齐王发兵,杀吕氏以自立,他在长安与周勃、陈平等功臣做内应。齐王发兵某种角度上也违背白马之盟的「上所置」,即中央权利掌握在皇帝手中。而能制裁诸侯王的还是功臣集团,见齐王发兵,吕氏又不得不依赖于功臣去平叛,所以吕氏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想打破三方制约的格局是很难的。

顺便,若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吕氏集权的行为未必不对。文帝、景帝走的也是这条路。只不过吕氏以外戚的身份,并且操之过急致使矛盾重重,失败确在情理之中。

诛杀吕氏

齐王发兵必然需要理由,美其名曰「勤王」,《史记·吕太后本纪》曰:

齐王乃遗诸侯王书曰:“……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比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为四。忠臣进谏,上惑乱弗听。今高后崩,而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侯。而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列侯忠臣,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

信中未提白马之盟,我估计此盟约只是高帝与功臣的约定,诸侯王未必在场。然而他们的利益也牵涉在此约中,自不待言。所以齐王信中除了指责吕后杀害高帝儿子,便是王诸吕一事,且结尾一句明言起兵缘由:诛杀非刘氏而为王的人,与白马之盟暗合。

吕产派灌婴率军迎击齐军。灌婴既然属于功臣集团,则其利益自然不与吕氏相合。也许吕氏想拉拢他,但他必然倾向于功臣集团,不会忠心于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吕氏。吕太后本纪说灌婴军至荥阳「谋曰」,而灌婴传更直白的说「乃与绛侯等谋」,显然周勃等人与灌婴早就串通一气,灌婴驻军荥阳不击齐军应是功臣集团共同的意见。为的是以齐军威慑吕氏,长安的功臣好在中央乘机夺权。

至于功臣集团一致团结的原因,怕要归功于陆贾了。他为陈平画策,为诛杀吕氏做准备,游说于公卿之间,应当就是联合功臣。当然,最重要的是联合陈平与周勃。

长安这边功臣也在想办法打开僵局,周勃欲夺北军,可惜进不去。只好让跟吕禄关系较好的郦商之子郦寄去骗吕禄,趁机偷袭。《史记·吕太后本纪》载郦寄言曰:

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藩,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足下何不归将印,以兵属太尉?请梁王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

我们知道,吕氏之所以想孤注一掷,就是知道违背非刘不王的约定,功臣与诸侯王不会善罢甘休。郦寄却骗他说大臣与诸侯王都同意立吕氏为王,你现在与吕产都罢权归国,齐国退军,你也可保安然无恙。

实际上郦寄骗吕禄只是功臣的其中一招,为瓦解其心,即便他不上当,周勃也不见得夺不了军权。当时负责符节的纪通也属于功臣集团,恐怕也早已被陆贾说通而与功臣联合。纪通持符节矫诏帮助周勃进入北军,郦寄与典客刘揭又劝吕禄让出将印,周勃遂得北军。有意思的是,文帝诏书说刘揭「身夺」吕禄将印,夸耀或实情就不好说了。

正当此时,吕氏一党的贾寿从齐国回来,说了灌婴与齐王联合之事,催促吕产入宫,大概是要控制皇帝。曹参之子曹窋听说此事,便通报周勃。《吕太后本纪》曰:

周勃……令平阳侯告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殿门弗得入,裴回往来。

当时未央宫与长乐宫各有卫尉。前人多认为汉卫尉掌南军,吕产既然控制南军,便是卫尉直属上级。长乐宫卫尉吕更始自是吕氏族人,后被斩杀。奇怪的是未央宫的卫尉,他居然听周勃的号令,拒绝吕产入宫。

不知此人是谁,按孝文本纪刘恒即位后封赏者有「卫尉定」,不知是否即未央宫卫尉。若是,则不排除其亦功臣集团。

周勃又派刘章率军入未央宫护卫皇帝,正巧碰见吕产,遂击杀之。功臣集团大患已除,遂逮捕诸吕,不分男女老幼皆杀之。

吕氏何以被诛?归根结底在于他们违背了白马之盟,破坏了三方势力平衡。让功臣与诸侯王不得不发动政变,重新布局。

议立之争

诸吕已灭,功臣集团计划另立新帝,《史记·吕太后本纪》记曰: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彊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

功臣们先说当今皇帝与诸王都不是孝惠帝亲生儿子,那是怎么来的呢?功臣们的说辞是「他人子」,没说具体来源,但他们认为是杀了孩子母亲后养在后宫中。

这种说法对不对先不论。以史汉记载,可知前少帝确为孝惠帝子,只不过并非皇后所生。惠帝后宫美人应该不少,难不成就只生了这一个孩子?其他的全不是?

有前人说后少帝乃吕氏子,不知道依据的是不是《汉书·五行志》:

惠帝崩,嗣子立,有怨言,太后废之,更立吕氏子弘为少帝。

这段记载的「吕氏」指的应当是母系,可能是惠帝与吕氏女所生。毕竟吕后给各诸侯王甚至刘姓侯爵都配以吕氏女,没理由不为惠帝配。只不过张后对于吕后来说更为亲近,所以立她为皇后。张后子为太子,承接帝位。前少帝被废杀后,惠帝子中当以吕氏女所生为亲,立以为帝比较符合常理。

当然,只是一种看法。功臣们认为少帝与诸王都不是惠帝子,那他们就不能是。即便少帝真是惠帝子也是吕氏女生,等少帝长大了可能还会清算功臣们诛吕之事。

还一个原因即白马之盟的问题,如何让三方权利平衡。如果不废少帝,外戚败了政事自然决于大臣,那么三方中皇帝一方形同虚设,只剩大臣与诸侯王,政令如何发布?齐王兄弟诛吕有功,如何封赏?如何不违背白马之盟的「上所置」,又能让诸侯满意?皇帝这一方必须有独立行政权,三方才可平衡,否则功臣与诸侯王绝对不能相安无事。

要另立皇帝,按资格主要有三个人选:高帝仅存儿子中的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与当今齐王,即高帝庶长子刘肥之子。

为何说功臣们选择刘恒并不仅因其好控制?因为他们不敢选容易控制的,否则不必另立皇帝,少帝即易控制。功臣们要不违背白马之盟的三方权利平衡,就不能选容易控制的。且看功臣们衡量三人优劣的理由:

《吕太后本纪》「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

排除齐王是因他母族太恶,与吕氏无异。淮南王刘长母族也恶,但需要注意,排除刘长首要理由是「以为少」,年纪太小,被外戚控制则又一吕氏,不被控制则需要大臣辅政,那政令出于大臣,三方还是无法平衡,所以功臣们绝对不会选好控制的人。那样会给诸侯王以口实,甚至发兵「勤王」。

齐王与代王均成年,不论谁入主中央都可形成三方平衡,只是刘恒母家好一些,本人也不错,遂成为最合适之人选。

刘恒为帝

大臣欲立代王为帝,消息传到代国,起初代王群臣怕大臣有阴谋,不太敢让代王过去。我们知道,以白马之盟所构建出来的三方权利平衡格局之下,中央不可能出现赵高类的人物,代王群臣的担心实属多余。

中尉宋昌独具慧眼,认为大臣不敢作乱。《史记·孝文本纪》载其言曰: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彊。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一则刘邦分封子弟为王,关东皆刘姓诸侯,功臣若敢自立,诸侯王即可发兵攻之。二则汉初百姓生活稍稍安定,若功臣作乱引发与诸侯王的战争,不会得到百姓支持。

刘恒还是十分小心,几经周折好歹是入主长安。而且文帝即位当日便有动作:

《孝文本纪》「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宋昌在代国任中尉,此时升为卫将军,则统中尉、卫尉,掌握南北军权。张武为郎中令,则率郎官贴身侍奉。宫廷之内的三级护卫,全部由代国旧臣掌控。有人认为此乃刘恒雷霆手段,实际上功臣们不会干涉,皇帝控制宫廷本就是三方权利平衡之常态。

但国家行政层面,还得功臣把持。

诛吕三大功臣,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以及御史大夫张苍,汉廷最高四个官职由功臣集团牢牢占据。

文帝既立,自然要正式封赏诛吕功臣,这个得罪人的事功臣集团是不会做也不能做的。有独立行政权的皇帝下令则不同,不论诸侯王对封赏如何不满,若敢擅动即为谋反,功臣可名正言顺的受命率军攻击叛贼。

文帝对诛吕大功臣封赏诏书:

《孝文本纪》「益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陈平、灌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刘章、襄平侯通、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千户,金千斤。」

周勃增封万户,陈平灌婴各三千户,刘章兄弟与纪通各二千户。封赐权归于皇帝,完全符合白马之盟。对功臣来说,增封食邑自然满足,可对于刘章兄弟来说,就没那么容易满足了。《汉书·高五王传》曰:

始诛诸吕时,硃虚侯章功尤大,大臣许尽以赵地王章,尽以梁地王兴居。及文帝立,闻硃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黜其功。二年,王诸子,乃割齐二郡以王章、兴居。章、兴居意自以失职夺功。岁余,章薨,而匈奴大入边,汉多兵发,丞相灌婴将击之,文帝亲幸太原。兴居以为天子自击胡,遂发兵反,上闻之,罢兵归长安,使棘蒲侯柴将军击破,虏济北王。

诛吕时功臣们许诺封刘章为赵王,刘兴居为梁王,可惜按白马之盟封赐权在皇帝手中。文帝听说二人最早想立齐王为帝,自然要打压他们,保持侯爵不变。后来虽封王,也有文帝权术在其中,分的是齐国之地,所以二人都觉得封赏不公。最终刘兴居造反,顺理成章的被功臣集团陈武俘虏而死。

余论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努力加强中央集权,他们当然不希望白马之盟一直有效,不希望三方权利平衡而使皇帝受限于功臣与诸侯王。只是他们的动作相对缓和,获得成功。

对功臣集团,文帝只是不希望他们过多的垄断朝政,所以下令列侯回封国,无甚效果时又令周勃带头回国,可见他对功臣有一定打击。但同时他还是任用功臣,灌婴、张苍相继为丞相,一直到景帝时周亚夫为丞相,功臣集团及其后续还有相当的力量。

打击功臣的同时文帝也抛出了贾谊,因为他是策划者,因此被功臣集团百般攻击。文帝也无法顶住压力将他留在长安。

而功臣集团的衰落大体上还是平缓的,没有血腥与杀戮,到景帝中后期老一辈功臣集团骨干基本凋零尽了,自然退出历史舞台,不再作为一股能平衡皇帝与诸侯王的势力。继之而起的新兴官员,则较依赖于皇帝。

当然,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为功臣集团替汉朝政治稳定做出的最后一次功绩。

对于诸侯王,文帝、景帝不断拆分、削地,使得各国越来越弱小。终于爆发了七国之乱,与文帝一样,景帝抛出了削藩的策划者晁错,同时以武力征服了七国。

从白马之盟失效而中央集权的角度而言,功臣与诸侯王可谓唇亡齿寒。在文帝、景帝的缓步打击与时间过渡之下,功臣与诸侯王逐渐势弱。七国之乱爆发,皇帝再次依靠功臣集团之周亚夫,叛乱被平定,景帝彻底控制诸侯国,罢其官,减其员,最终剥夺诸侯王的行政权,让他们食租税而已。

诸侯王不能作为平衡政治的一方势力,皇帝也就不再依赖于功臣集团了。所以景帝要封王信为侯时,周亚夫的反对也无甚作用。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曰:

窦太后曰:“人主各以时行耳。自窦长君在时,竟不得侯,死后乃其子彭祖顾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

周亚夫援引白马之盟之非功不侯反对封王信为侯,景帝只好作罢。但没过多久,景帝便不顾周亚夫反对封匈奴降人为侯。

周亚夫免相后景帝请他吃饭却不给筷子,已露隐诛之意,后来终于下狱而死。周亚夫死后,王信遂被封侯。以吕后之威势,排斥王陵尚且只敢由丞相迁为太傅,只夺实权地位并未降低。景帝已敢直接让功臣集团之丞相饿死狱中,可见功臣集团与诸侯王势力衰弱,已经不能对皇帝过多牵制,皇帝可以为所欲为。

总体来说,刘邦制定的白马之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汉初政权的平稳过渡,免于秦朝一样的早早灭亡。毫无疑问的说,白马之盟是非常成功的政治举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皇帝逐渐集权,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至于武帝,终于可以不受限制,肆意征伐四方,甚至设置内朝压制丞相之权。再往后汉帝设置三公,连丞相官名都没了。诸侯王经过推恩令也彻底没有任何影响力了。然而事有一长必有一短,霍光、王莽之臣出现时,也不会再有诸侯王出来制约他们。

故《汉书·诸侯王表》说:

至于哀、平之际,皆继体苗裔,亲属疏远,生于帷墙之中,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亡异。而本朝短世,国统三绝,是故王莽知汉中外殚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惮,生其奸心;因母后之权,假伊、周之称,颛作威福庙堂之上,不降价序而运天下。

历史总是这么循环往复,每代人都在根据时势做着自己的努力,却不知这些努力会在百年之后变成一副什么样子。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文帝刘恒能够被立为皇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历史进程推手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成长经历、政治环境以及关键人物的支持等多方面来剖析。一、出身与血统:早期立储的优势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赵王张敖的女儿,也就是汉初的鲁元公主。虽然不是嫡长子,但他的出身本身就具.............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稍稍错位,元世祖忽必烈并非蒙古人,而是土生土长的汉人。他生于宋朝末年,却有着蒙古铁骑的血脉,或许是某个早已汉化的北方汉族宗族,又或许是历史上那些被模糊了名字的游牧民族后裔,经过几代繁衍,最终以汉人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果这样一位“汉人忽必烈”真的存在,并且他以“汉族狂元王朝.............
  • 回答
    关于苗族五千年未被汉族同化,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话题,它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组织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不是苗族“拒绝”被同化,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他们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一种相对独立的方式发展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并与周围的汉族社会保持着一种既有联系又相对分离的状态。要详细说明.............
  • 回答
    关于古代民族英雄被“摸黑”而汉奸却能“翻案”的现象,比如岳飞和秦桧的例子,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话题,其中交织着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叙事的演变。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摸黑”和“翻案”这两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含义。 “摸黑.............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清朝历史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现象。不少人在看到清朝皇帝,特别是早期皇帝(如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等)的画像时,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他们自己头发茂密,看上去发量惊人,而他们却要求汉族以及其他被征服民族的男性剃发留辫,并且初期还是“金钱鼠尾”这样颇具.............
  • 回答
    南北朝时期,汉人大族出仕鲜卑北魏,为何不像范文程那样被后人称作“汉奸”?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历史背景、政治生态、民族关系以及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要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语境。首先,我们要理解南北朝时期汉人大族出仕北魏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刘邦和刘备,两位都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起兵,都曾占据过战略要地汉中,但最终走向却截然不同:刘邦最终开创了辉煌的汉朝,而刘备则在蜀汉政权中憾然离世。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单占据汉中就能一概而论,而是涉及到个人能力、政治格局、军事策略、人才运用等诸多方面。一、 时代背景与起兵时的“天时” 刘邦的时.............
  • 回答
    刘邦这个人,要说玩政治,那真是个门外汉。没读过书,没练过官场上的那一套,跟那些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文臣武将比起来,他就是个不识字的村夫。更别提什么专业知识了,他懂的无非就是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拿一把刀,怎么在一堆人里找出个头儿。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愣是把当时最牛气的项羽给打趴下了,最后成了大汉朝.............
  •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能牢牢占据河西走廊,却难以稳固统治河套,以及明朝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表现,这其中涉及了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策略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一一剖析。一、 河西走廊:天时地利与胡汉共生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地理上的特殊性。它狭长而蜿蜒,两旁被祁连山和龙首山等高山.............
  • 回答
    满清之所以能够统治人数远超己的汉人长达二百余年,绝非仅凭武力征服,而是一套集军事、政治、文化、经济、思想于一体的复杂统治策略的综合结果。这套策略既有顺应时势的灵活性,也有深刻的统治智慧。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军事上的优势与控制: 八旗制度的精锐与组织力: 满洲作为统治民族,其.............
  • 回答
    满族人口在清朝时期,相对于庞大的汉族人口来说,确实是微不足道的。粗略估算,满族人口可能只占汉族人口的零点几,或者最多一两个百分点。这种悬殊的人口比例,使得“满族人口是汉族的几百分之一”这个说法在很多时间点和地域上都是成立的。那么,这样一个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民族,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立并维持了一.............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
  • 回答
    的确,韩语、越南语与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古代韩国、越南的士大夫群体却能熟练运用汉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说是“轻松”,不如说是经过系统训练和时代背景塑造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汉字在古代东亚文化圈扮演着一种“通用语”的角色,就像如今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这种地位.............
  • 回答
    罗马禁卫军之所以能杀罗马皇帝,而汉朝禁卫军(如北军、卫尉等)通常不能或极少能直接、公然地杀害汉朝皇帝,这背后涉及了罗马和汉朝在政治体制、权力结构、禁卫军的性质和职能、以及历史惯性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 罗马禁卫军的特殊地位与权力:1. 禁卫军的起源与演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社会心理以及时尚演变等多个层面,确实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现在女生穿洛丽塔、JK、汉服等服饰在公共场合越来越普遍且被大众接受,而男生在这方面似乎没有类似“对应款”的突出流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服饰的社会接纳度本来就存在性别差异。长久以来,女性服饰在“.............
  • 回答
    公元前94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兵败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这位年迈的皇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更让他开始认真思考皇位的继承问题。在太子之死后的十多年里,汉武帝先后立了两位太子,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长久。直到公元前88年,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以一种近乎偶然的方式,被推上了继承人的宝座,.............
  • 回答
    你想问的是,为什么汉献帝没有在皇宫里跟曹丕发生正面冲突,以及为什么文武百官也不可能轻易地“弄死”汉献帝,是吧?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到了权力运作、政治现实以及古代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则。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说这里面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权力的真空和传递。汉献帝这个时候,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权力、时势、个人能力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来聊聊,看看为什么康熙能够成功地“除”掉鳌拜,而汉献帝却没能“除”掉曹操。首先,我们得明白“除”这个字在历史语境下的不同含义。康熙“除”鳌拜,更多的是一种君主成功铲除权臣、夺回实权的行动,虽然过程惊心动魄.............
  • 回答
    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处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甚至与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的表现相比,显得有些失策。这并非说刘备能力超凡,而是说汉武帝作为一国之君,在面对李陵这桩事时,犯了一些战略和政治上的错误,而刘备则展现了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和对人心的洞察。咱们先来说说李陵这事儿,汉武帝是怎么做的。李陵是谁?他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