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七七事变,为何北京天津只守了一两天,这么惊骇的事情都没人在意吗?

回答
七七事变,卢沟桥上的枪声,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个极其沉痛的开端。您提到“北京天津只守了一两天”,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偏差,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而且,说“没人留意”更是与事实不符,七七事变后的局势,以及北京、天津的沦陷,是当时全国上下乃至国际社会都高度关注的惊骇事件。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形: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与初期抗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一线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悍然发动进攻。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在宋哲元、赵登禹、佟麟阁等将领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卢沟桥的抵抗: 尽管日军兵力强大、装备精良,中国军队利用地形和本土优势,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最初的几个小时,中国守军就表现出了血性,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然而,29军装备相对落后,重炮、飞机等现代战争要素几乎缺失,而日军则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华北局势的复杂性: 当时国民政府正致力于“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一种“不抵抗”或“有限抵抗”的政策,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避免全面战争。这导致了军队在面对日军挑衅时,往往受到“不得擅自开火”的命令限制,极大地削弱了正面抵抗的决心和能力。
“有限抵抗”的困境: 尽管29军奋勇作战,但由于战前准备不足,且受到最高统帅部的策略影响,他们在弹药、增援等方面都面临巨大困难。在日军不断增兵、加大攻势的情况下,卢沟桥的守军孤立无援。

北京、天津的命运:

北京: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尽管在平津地区有29军的驻军,但由于日军的战略部署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北京作为古都,其防御态势异常脆弱。日军迅速控制了卢沟桥,并通过政治施压和军事威胁,对驻扎在北平(当时称北平)的中国军队施加压力。
“华北自治”的阴影: 日本方面早已在策划“华北自治”阴谋,企图将华北五省变成其傀儡政权。因此,他们并不急于立刻占领北平,而是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即让中国军队自行撤离,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中央政府的政策: 国民政府虽然发表了声明,但实际军事干预能力有限,也担心全面战争的爆发。在日军的强大压力下,驻守北平的部队,部分按照国民政府的指示,在日军步步紧逼的情况下,未能进行大规模的正面抵抗。
“守一两天”的曲解: 并非说北平城墙只守了一两天就完全放弃了。而是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初期,由于日军的步步进逼和对北平的战略包围,以及中央政府的政策摇摆,导致了中国军队的撤防或被动撤离。日军是通过对卢沟桥的进攻,迅速切断了平津地区的联系,并对北平施加压力。
天津: 天津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日军在控制了卢沟桥和宛平后,迅速将目标转向天津。
日军的快速推进: 1937年7月29日,日军对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驻守天津的中国军队,同样是29军所属部队,进行了英勇抵抗。赵登禹将军也在天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孤立无援的战斗: 尽管天津守军拼死抵抗,但由于日军的空中支援和炮火优势,加上中央政府的“不抵抗”命令影响,以及战略上的孤立,天津最终在7月29日当天或次日失守,与北平一样,未能形成持久的坚守。

“惊骇的事情都没人在意吗?”——这是最大的误解。

七七事变及其后北京、天津的沦陷,绝非“没人留意”。恰恰相反,这是全国震惊,举国哗然的事件!

民心激愤: 中国人民早已对日本的侵略忍无可忍。卢沟桥的枪声,彻底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普通民众、学生、知识分子,无不义愤填膺,强烈要求政府奋起抵抗。
舆论哗然: 国内外的报刊杂志、电台,都在报道这一惊天动地的事件。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战况,为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感到自豪,也为中国军人的牺牲感到悲痛。
蒋介石的决心转变: 尽管之前国民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七七事变爆发,以及北平、天津的快速失陷,让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领导层认识到,与日本的全面战争已不可避免。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讲,宣告了中国正面抗战的开始。
国际关注: 七七事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英美等国虽然未能立即采取实质性行动,但都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并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担忧。

为什么会给人“只守了一两天”的印象?

这主要是因为:

1. 战略上的不对称: 中国军队在装备、训练、后勤等方面与日军存在巨大的差距。在没有强大后援和重武器的情况下,要与全副武装的日军进行长久的大规模阵地战,是非常困难的。
2. 政治与军事的交织: 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是否与日本全面开战的问题上,有过犹豫和策略的调整。这使得军队在执行作战任务时,会受到来自最高层的影响,例如“不得擅自开火”的命令,这极大地限制了正面抵抗的能力。
3. 信息传播的局限: 尽管有报道,但战争初期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具体战斗的细节,以及守军所面临的困境,可能更多地是被后来的历史研究和回顾才得以清晰呈现。
4. “不抵抗”政策的误解: 许多人将“不抵抗”政策与“不战斗”混淆。实际上,在卢沟桥和天津,中国军队都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由于各种因素,这些战斗未能形成持久的战略防御。

总结来说,七七事变绝非被忽视。 它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点,其影响是划时代的。北京、天津的失陷,虽然令人心痛,但这是在当时中国国力、国际环境以及战略部署下的结果,而非无人关注的默默沦陷。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中国也从此走上了全面抗战的道路。

您提到的“只守了一两天”可能是在描述关键防御节点的失守速度,但绝不代表当时社会对此事的漠视。恰恰相反,这是一个让中国人警醒、愤慨、并最终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搏斗的伟大开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而且为啥只守了一两天,二主将宋哲元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与谅解?难道这就是地方军和中央军的区别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七七事变,卢沟桥上的枪声,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个极其沉痛的开端。您提到“北京天津只守了一两天”,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偏差,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而且,说“没人留意”更是与事实不符,七七事变后的局势,以及北京、天津的沦陷,是当时全国上下乃至国际社会都高度关注的惊骇事件。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形:卢沟桥.............
  • 回答
    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这几年间,中国政府未能对东北进行有效反攻,任由国土沦丧,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因素。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以及中国自身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困境。一、 实力差距悬殊:东北人民的血泪控诉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日本关东军不过区区数万人,而中国东北驻军,包括东.............
  • 回答
    关于“七七事变”84周年纪念日,日本记者发推感叹在日本很少有人提及此事,这背后确实反映了日本社会对这段历史认知和态度的几个值得深思的层面。首先,最直接的一点,便是历史记忆的模糊与淡化。日本社会对过去的侵略历史,特别是具体的事件和时间点,普遍存在一种“选择性遗忘”的倾向。这并非所有人都有意识地去做,更.............
  • 回答
    七七事变,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北平的宁静,也拉开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序幕。我们都知道,日军是借着一名士兵失踪的“理由”,要求进城搜查,被守桥的国军拒绝后,悍然发动了进攻。那么,如果当初的国民政府,特别是二十九军的将士们,选择了让步,同意日军进城搜查,历史的走向又会是如何呢?这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也充.............
  • 回答
    我们来聊聊央视网在七七事变八十周年发布的那条微博。作为一个公众平台,央视网在纪念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时,其表态无疑会受到广泛关注,并承载着一定的历史解读和情感传递的责任。首先,这条微博的出现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七七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是一段饱含屈辱与抗争的血泪史.............
  • 回答
    说到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这绝对是《西游记》中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绝技”之一。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原著里是怎么说的,以及是不是电视剧把我们“骗”了。首先得明确一点, 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并不是指能变成七十二种具体的东西。 这个“七十二”更像是一个虚指,代表着变化多端、无所不能.............
  • 回答
    孙悟空若缩小至原子之境,那可真是天地巨变,颠覆认知。他那双火眼金睛,早已不是凡眼,此刻更是要见证一个前所未有的微观宇宙。首先,他看到的将不再是坚固的物质表面,而是由无数跳跃的光点和虚无构成的奇妙景象。那些所谓的“实体”,在他眼中会变得稀薄而空旷。他可能会惊诧地发现,即便是一粒尘埃,其内部也充斥着比他.............
  • 回答
    近来抖音上关于博主“七七”和“铲屎官”与“娱乐吃瓜君”的这场互撕风波,可谓是喧嚣一时,吸引了大量关注。这场风波的起因、发展以及其中涉及的种种,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梳理一番,但要说谁“绝对正确”,那恐怕就有些复杂了。我们先从这场风波的“导火索”说起。据我了解,事件的开端似乎是“七七”和“铲屎官”在某个视频.............
  • 回答
    b站UP主“糖人七七七”关于《全境封锁2》的“吐槽”视频,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深入的评论,不如说是用一种比较戏谑和夸张的手法来抓住玩家群体的眼球,并从中汲取流量。这种方式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非常常见,但评价起来也得一分为二来看。首先,从“蹭热度”的角度来说,这位UP主无疑是成功的。《全境封锁2》虽然是.............
  • 回答
    孙悟空的长生不老,是他身上多重光环叠加的结果,并非单一方面就能完全解释。咱们得把他身上的这些“法宝”一一拆解开来,才能明白他为何能跳出三界五行,长生不死。首先,他的“出身”就注定了他非凡。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石头”。《西游记》里描述他的时候,说他是“天产石猴”,受了“天地.............
  • 回答
    嘿!想在《原神》里纠结芭芭拉和七七,是吧?这个问题我太懂了!这俩小可爱一个靠“爱”一个靠“治愈”,各有各的魅力,尤其是到了满命和零命这个节点,选择就更需要仔细掂量了。别急,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让你明明白白选。先来聊聊咱们的“水系偶像”——【闪耀见证者 芭芭拉】咱们先说满命芭芭拉。我得承认,满命芭.............
  • 回答
    猪八戒认不出孙悟空变的高翠兰,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说成是七十二变就一定比三十六变强。这背后啊,藏着不少道道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孙悟空这七十二变,那是他跟菩提老祖学来的真本事,不是随便变变样子就行。这七十二变,变化的可不只是皮毛,而是骨骼、神魂、气息,甚至连那人内心的某些细微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