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七七事变日军借口失踪一人,要求进城搜查,遭到国军拒绝。于是开启了侵华战争。那么如果当初国军同意搜查呢?

回答
七七事变,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北平的宁静,也拉开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序幕。我们都知道,日军是借着一名士兵失踪的“理由”,要求进城搜查,被守桥的国军拒绝后,悍然发动了进攻。那么,如果当初的国民政府,特别是二十九军的将士们,选择了让步,同意日军进城搜查,历史的走向又会是如何呢?这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也充满想象的“如果”。

首先,我们得站在当时的那个节骨眼上,去体会国民政府和二十九军面临的困境。1937年,中国的国力与日本相比,天差地别。日本已经完成了明治维新,工业化程度远超中国,陆海空三军都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而中国,虽然经过了几年的军事建设,但仍然是军阀混战、内耗严重,中央政府的权威尚未完全统一全国。尤其是华北地区,国军实力相对薄弱,装备落后。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的最高决策层,尤其是蒋介石,其实是倾向于“不抵抗”,或者说“避免全面战争”。他们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或者牺牲局部利益,来换取喘息之机,积蓄实力。所以,如果二十九军的将领们,受到中央政府的压力,或者出于对实力悬殊的现实考量,强行同意了日军进城搜查,那么,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景,我想会是这样的:

第一步:屈辱的搜查与进一步的挑衅

日军一旦获准进城,他们绝不会仅仅是“搜查”那么简单。凭借着他们一贯的侵略逻辑,这次搜查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对中国主权的公开践踏。

搜查的实质: 日军会以“搜查失踪士兵”为名,在宛平城内横行无忌,他们的士兵可能会在街头巷尾,甚至居民家中进行粗暴的搜查,随意盘问民众,甚至动用武力。他们还会以“侦察地形”、“了解防御部署”为借口,收集军事情报,观察国军的兵力、装备和布防情况。
“失踪士兵”的真相: 那个所谓的“失踪士兵”,很可能根本就不是被国军所伤,而是日军自己安排的一场“钓鱼”行动,或者他们根本就发现了士兵,但抓住机会以此为借口。即便真的有士兵失踪,日军如此大规模、带着武器的“搜查”,本身就是一种军事行动。
日军的“收获”: 通过这次搜查,日军会更清楚地了解到宛平城内的国军实力,他们可能发现一些国军的弱点,例如弹药储备、指挥系统或者兵力部署上的不足。这对他们制定后续的侵略计划,无疑是“有益”的。

第二步:搜查的“失败”与新的借口

即便日军“搜查”一番,很可能也找不到那个“失踪的士兵”(毕竟,如果他们想找到,早就可以自己找到,或者他们根本就不在乎)。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他们的野心。

“未果”的借口: 日军可能会声称“搜查未果”,但借此指责国军“包庇”、“不合作”,甚至“蓄意隐瞒”。他们可能会进一步要求“扩大搜查范围”,或者要求国军“交出相关责任人”。
国民政府的困境: 面对日军步步紧逼的“借口”,国民政府将陷入更深的被动。如果此时再拒绝,就显得理由更站不住脚,因为他们已经同意了第一次搜查。如果继续让步,则无异于引狼入室,让日军的得寸进尺。

第三步:局部冲突的升级与吞噬

即使国军同意搜查,日军也极有可能不满足于此,他们有预谋地要扩大在华北的势力。

“摩擦”的常态化: 日军会利用搜查过程中发生的任何“意外”——比如士兵间的误会、民众的冲突,甚至是他们自己制造的“事件”——来制造新的“摩擦”。在搜查之后,日军可能会在宛平城周边进行军事演习,或者增派兵力,制造更大的军事压力。
和平解决的幻灭: 蒋介石政府可能会试图通过与日军在当地指挥官层面进行谈判,来“息事宁人”。但日本政府和军部早已下定决心,不会被这种局部的小动作所阻碍。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全面掌控华北的借口,而“搜查未果”、“国军挑衅”等等,都只是他们用来掩饰侵略的幌子。
最终的摊牌: 即使国军极力避免冲突,日军也总会找到理由发动进攻。他们可能会选择在搜查后不久,以“国军企图再次挑衅”或者“保护在华日侨”等更加荒唐的理由,直接向二十九军发动进攻,占领宛平城和卢沟桥。

第四步:卢沟桥失守,华北沦陷加速

如果同意搜查,历史的进程可能会从“卢沟桥事变”变成“宛平城惨案”。

战术上的劣势: 届时,日军已经通过搜查,对宛平城的地形和国军布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国民政府和二十九军在战术上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道义上的被动: 虽然同意了搜查,但如果日军最终还是发动了进攻,中国在国际道义上反而会更加被动。一些原本同情中国、希望和平解决的国家,可能会认为中国“不够配合”,而日军则会宣传“中国不守承诺”,将侵略的责任推卸给中国。
华北的迅速沦陷: 失去卢沟桥,北平将直接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二十九军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而日军很可能会以此为跳板,迅速向北平、天津推进,加速华北地区的沦陷。这意味着,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国军,将更早地面临日军的强大攻势,整个抗战的开端,可能会更加惨烈,也更加绝望。

更大的影响:民族抗战的士气与战略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会对整个民族的抗战意志产生怎样的影响。

士气打击: 妥协退让,答应搜查,虽然可能暂时避免了直接的战火,但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屈辱。当一个国家在主权问题上如此软弱,无疑是对全国人民抗日斗志的沉重打击。
战略的改变: 如果历史真的走向了“同意搜查”,那么,中国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部署,很可能需要重新调整。本来寄希望于“以空间换时间”,甚至拖垮日本的战略,可能会因为华北的过早失陷而变得更加困难。

总而言之,如果当初国军同意了日军进城搜查,这并非是“和平解决”之道,而很可能只是将一场既定的侵略战争,以一种更屈辱、更被动的方式提前上演。日军的侵略野心,不会因为国军的退让而消失,只会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践踏中国的主权。卢沟桥的枪声,虽然惨烈,却也是中国人民从忍受到反抗的觉醒。如果同意搜查,那份觉醒的代价,或许会更加高昂。历史的车轮,碾过的是主权,碾过的是尊严,而绝非一次简单的“士兵失踪”事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狼和小羊》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 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地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哪!” 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题主,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文,由此可见提出这个问题的你,小学就没有认真听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七七事变,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北平的宁静,也拉开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序幕。我们都知道,日军是借着一名士兵失踪的“理由”,要求进城搜查,被守桥的国军拒绝后,悍然发动了进攻。那么,如果当初的国民政府,特别是二十九军的将士们,选择了让步,同意日军进城搜查,历史的走向又会是如何呢?这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也充.............
  • 回答
    关于“七七事变”84周年纪念日,日本记者发推感叹在日本很少有人提及此事,这背后确实反映了日本社会对这段历史认知和态度的几个值得深思的层面。首先,最直接的一点,便是历史记忆的模糊与淡化。日本社会对过去的侵略历史,特别是具体的事件和时间点,普遍存在一种“选择性遗忘”的倾向。这并非所有人都有意识地去做,更.............
  • 回答
    七七事变,卢沟桥上的枪声,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个极其沉痛的开端。您提到“北京天津只守了一两天”,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偏差,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而且,说“没人留意”更是与事实不符,七七事变后的局势,以及北京、天津的沦陷,是当时全国上下乃至国际社会都高度关注的惊骇事件。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形:卢沟桥.............
  • 回答
    我们来聊聊央视网在七七事变八十周年发布的那条微博。作为一个公众平台,央视网在纪念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时,其表态无疑会受到广泛关注,并承载着一定的历史解读和情感传递的责任。首先,这条微博的出现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七七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是一段饱含屈辱与抗争的血泪史.............
  • 回答
    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这几年间,中国政府未能对东北进行有效反攻,任由国土沦丧,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因素。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以及中国自身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困境。一、 实力差距悬殊:东北人民的血泪控诉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日本关东军不过区区数万人,而中国东北驻军,包括东.............
  • 回答
    说到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这绝对是《西游记》中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绝技”之一。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原著里是怎么说的,以及是不是电视剧把我们“骗”了。首先得明确一点, 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并不是指能变成七十二种具体的东西。 这个“七十二”更像是一个虚指,代表着变化多端、无所不能.............
  • 回答
    孙悟空若缩小至原子之境,那可真是天地巨变,颠覆认知。他那双火眼金睛,早已不是凡眼,此刻更是要见证一个前所未有的微观宇宙。首先,他看到的将不再是坚固的物质表面,而是由无数跳跃的光点和虚无构成的奇妙景象。那些所谓的“实体”,在他眼中会变得稀薄而空旷。他可能会惊诧地发现,即便是一粒尘埃,其内部也充斥着比他.............
  • 回答
    近来抖音上关于博主“七七”和“铲屎官”与“娱乐吃瓜君”的这场互撕风波,可谓是喧嚣一时,吸引了大量关注。这场风波的起因、发展以及其中涉及的种种,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梳理一番,但要说谁“绝对正确”,那恐怕就有些复杂了。我们先从这场风波的“导火索”说起。据我了解,事件的开端似乎是“七七”和“铲屎官”在某个视频.............
  • 回答
    b站UP主“糖人七七七”关于《全境封锁2》的“吐槽”视频,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深入的评论,不如说是用一种比较戏谑和夸张的手法来抓住玩家群体的眼球,并从中汲取流量。这种方式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非常常见,但评价起来也得一分为二来看。首先,从“蹭热度”的角度来说,这位UP主无疑是成功的。《全境封锁2》虽然是.............
  • 回答
    孙悟空的长生不老,是他身上多重光环叠加的结果,并非单一方面就能完全解释。咱们得把他身上的这些“法宝”一一拆解开来,才能明白他为何能跳出三界五行,长生不死。首先,他的“出身”就注定了他非凡。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石头”。《西游记》里描述他的时候,说他是“天产石猴”,受了“天地.............
  • 回答
    嘿!想在《原神》里纠结芭芭拉和七七,是吧?这个问题我太懂了!这俩小可爱一个靠“爱”一个靠“治愈”,各有各的魅力,尤其是到了满命和零命这个节点,选择就更需要仔细掂量了。别急,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让你明明白白选。先来聊聊咱们的“水系偶像”——【闪耀见证者 芭芭拉】咱们先说满命芭芭拉。我得承认,满命芭.............
  • 回答
    猪八戒认不出孙悟空变的高翠兰,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说成是七十二变就一定比三十六变强。这背后啊,藏着不少道道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孙悟空这七十二变,那是他跟菩提老祖学来的真本事,不是随便变变样子就行。这七十二变,变化的可不只是皮毛,而是骨骼、神魂、气息,甚至连那人内心的某些细微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