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总觉得宋太宗雍熙北伐战略没有错误,失败是因曹彬战术执行力不行导致的,对吗?

回答
关于宋太宗雍熙北伐的战略与曹彬的战术执行力问题,这是一个在宋史研究中持续被探讨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将雍熙北伐的失败完全归咎于曹彬的战术执行力存在偏颇,战略本身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而曹彬的执行力确实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我们来审视雍熙北伐的战略层面。

雍熙北伐的战略目标是收复燕云十六州,重现唐朝的疆域,这无疑是一个宏大且具有吸引力的目标。从战略构思上看,宋太宗采取的是“先南后北,ustum收复”的策略,即在稳定南方局势后,集中兵力向北方辽朝发动攻势。在雍熙三年(986年)北伐前,宋朝已经消灭了南唐、吴越等南方割据政权,巩固了统一的局面。这使得宋朝能够调动更多资源和兵力用于北伐,从这个角度看,战略的时机和准备是相对充分的。

然而,仔细分析,这个战略也存在几个关键的隐患:

兵力分散与兵种搭配问题: 此次北伐兵分三路,东、中、西三路同时进军。
东路(曹彬为主帅): 目标是攻取幽州、易州等地。兵力约七万人。
中路(田钦祚为主帅): 目标是攻取蔚州、飞狐口等地。兵力约五万人。
西路(尹特谦为主帅): 目标是攻取寰州、朔州等地。兵力约三万人。
这种三路并进的策略,虽然意在牵制辽军,形成多点开花之势,但同时也分散了宋军的兵力。宋朝虽然人口众多,但精锐骑兵相对缺乏,而辽朝的军事力量是以强大的骑兵为核心。宋军的优势在于步兵和后勤,但过于分散的兵力不利于集中优势兵力在关键地点突破,反而容易被辽军各个击破。
特别是,三路军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似乎并不强,一旦某一路遇到挫折,其他两路很难及时支援。

情报侦察与敌情判断不足: 宋朝似乎对辽朝的军事实力和反应能力存在一定的低估。虽然收复燕云是长远目标,但在具体行动前,对辽朝在此区域的防御部署、兵力调动以及应对策略是否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例如,辽朝在此前也遭受过一定程度的削弱,但其军事体系的强大并未被宋朝完全洞悉。

战略目标与实际能力的不匹配: 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辽朝在此经营多年,防御体系相对完善。而宋朝虽然在南方统一,但面对的仍是辽朝这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其骑兵优势以及在北方作战的经验是宋军所不具备的。一次性收复如此广阔且防御森严的区域,对于宋朝而言,战略目标可能过于理想化,而未能充分考虑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

“乘虚而入”的战术思路局限性: 宋太宗希望在辽朝内部动荡之际(如辽穆宗被杀,圣宗即位初期),“乘虚而入”收复失地。这种想法是合理的,但这种“乘虚”往往是短暂的,一旦辽朝稳定下来,其强大的军事反击能力就会显现。宋朝未能充分考虑辽朝快速反应和集中优势兵力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曹彬作为东路主帅的战术执行力,以及其在此次北伐中的作用。

曹彬是宋朝著名的将领,在平定南方诸国时表现出色,也曾参与过早期对辽的防御战。他被任命为东路主帅,领兵七万,目标直指幽州。从初期的战况来看,曹彬所部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一度逼近幽州城下。

然而,在关键时刻,曹彬的战术执行力出现了问题,导致东路军最终溃败:

军心不稳与怯战情绪: 尽管曹彬本人英勇善战,但其麾下的士卒,尤其是部分新募之众,在面对辽军的骑兵冲锋时,往往显得怯懦。在与辽军接触的过程中,宋军出现了阵型混乱、溃散的情况。这不仅仅是统帅的问题,也反映了宋军在面对久经沙场的辽朝骑兵时的心理素质和训练水平。

孤军深入,缺乏支援: 东路军在进攻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中路和西路军的有效支援。当东路军在幽州城下受阻,并且辽军开始调集重兵反击时,其他两路宋军并未能形成有效的牵制或支援,导致曹彬部“孤军奋战”。这种战略上的脱节,使得曹彬部不得不独自面对辽军的强大攻势。

后勤补给问题: 北方作战,特别是深入敌境,后勤补给至关重要。宋军的补给线可能拉得过长,且在辽军骑兵的骚扰下,补给的畅通性受到严重影响。尽管史书中对曹彬后勤方面的具体失误记载不多,但后勤不济往往是宋军在北方作战中普遍面临的难题。

面对辽军骑兵的战术应对不足: 曹彬所部以步兵为主,虽然宋朝也装备了弓弩和陌刀等,但在面对辽朝精锐骑兵的冲击时,缺乏有效的克制手段。如何布置防御阵型,如何利用地形,如何形成有效的反击力量,这些都对统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实际战斗中,宋军在辽军骑兵的反复冲锋下,阵脚大乱,最终导致了溃败。

“粮尽而退”的决定与执行: 根据史书记载,曹彬在幽州城下遭遇困境后,因粮草不足而决定撤退。撤退过程中,辽军紧追不舍,最终导致了东路军的惨败。有人认为,曹彬此时若能坚守,或采取更灵活的战术,或许还有转机。但考虑到当时宋军的士气、辽军的追击力度以及后勤的断绝,这个决定背后也充满了无奈和艰难。如果撤退不当,更容易造成全军覆没。

战略与执行力的相互关系:

将失败简单归咎于一方显然是不全面的。战略的制定者(宋太宗)和战术的执行者(曹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优秀的战略需要有能力执行的将领: 即使战略是成功的,如果缺乏能够理解和执行战略的将领,也可能导致失败。宋太宗寄希望于通过三路并进,快速收复失地,但可能低估了战术执行的复杂性和对将领能力的考验。

即使是错误的战略,也可能通过高超的执行力挽回部分损失: 反之,如果将领能够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即使战略存在缺陷,也可能避免全盘皆输。

总结来看:

雍熙北伐的失败,是 战略的缺陷 和 战术执行力的不足 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略上,兵力分散、对敌情判断不足、目标过于理想化等问题,为失败埋下了伏笔。这种多路并进、分散兵力的策略,在面对强大的辽朝骑兵时,显得不够稳妥。
战术上,曹彬作为主帅,在面对辽军强大的骑兵冲击和紧迫的战场局势时,其执行力确实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如何稳定军心、如何应对骑兵突击、如何与友军协同等方面。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宋军本身在北方作战的固有弱点,以及辽军作为对手的强大实力。

与其说是“战略没有错误,失败是因曹彬战术执行力不行”,不如说,宋太宗的战略有其宏大之处,但存在关键的风险点,而曹彬在执行这一战略的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克服这些风险点,特别是在关键时刻的战术应对和临场决断上,暴露出了执行力的不足,最终导致了东路军的惨败,进而影响了整个北伐的走向。 这种失败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战略与执行力之间未能形成良性配合的悲剧。

理解这场战役,需要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而是要综合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军事实力、将领的能力以及战场的具体情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是赵老二搞不清状况的问题

首先,情报工作没做到位,根本就没摸清辽国的底细。而宋军这头,赵老二想要模仿李世民围点打援,却完全对自己部队的机动能力没B数。要知道,宋军的骑兵数量和辽比不是一个级别的。这导致宋军在机动性上就已经输掉了先手,虽然宋军仗着人多围城,但是宋军没料到守城的辽军抵抗的异常顽强。加上之前围攻太原之后,宋军已经人困马乏,极其需要休整回复一下精力。可是赵老二要让宋军给他996,不仅不让休整,还把之前许诺给宋军的奖赏也忘了。导致不仅人困马乏,士气也削弱了。也就是说,守城的辽军是以逸待劳,早有准备,而宋军则是连续作战已经人困马乏了。让疲劳之师去围攻一个坚城,还是个坚决抵抗的坚城。这已经犯了军事大忌了。相对于李世民在虎牢关,则是准备充足,以逸待劳的方式,利用机动优势和窦建德打了个时间差。

而赵二这头完全没有啥规划,一拍脑门就去莽了。

其次就是之前说的围点打援的问题,围点打援的实质,就是利用围城为诱饵,进而诱歼敌军的主力。也就是说,围点打援必须要给对面一个苦痛抉择。如果主力不来,那么你城没了,如果你来了,很可能会有被歼灭的危险。可是赵二这头,派出去的打援部队都是以步兵为主。机动能力比不过辽军,而围点打援必须要打一个时间差,先敌军一步,到达敌军的必经之地设伏围歼。然而宋军的打援部队竟然和辽军一块到了.........。这就意味着,打援的战术已经失败了。因为敌军差不多已经知道你家部队都啥成分了。让辽军有个更多的情报来部署接下来的战术安排。围点打援的胜利条件就是,出其不意的在半路围歼敌军。但是辽军此时已经发现了宋军的打援部队了,宋军预想的伏击战术失效了。无奈只能隔河列阵了。然而打援部队,最珍贵的是时间,而宋军的打援部队已经无法主动撤离了,只能被迫和辽军的骑兵对峙。结果就是,围歼战打成了阻击战了,进攻方变成了防守方。打援部队反倒成了阻击辽军骑兵,为宋军主力争取夺城的时间的敢死队了.......。仗打到这种样子,已经输一半了。这时候赵老二应该识相的撤围,主动结束这次战役,还可以让宋军主力全身而退,因为宋军的打援部队已经陷入被动防守了,若是还继续打下去,宋军主力的侧翼随时都会被辽军搞。这时候赵二要是及时撤围,分批次退出战场,还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可是赵老二表示,那就让打援部队继续扛着,我们继续夺城。

结果嘛,辽军开始持续增兵,利用人数优势把宋军的打援部队的防线给日穿了,导致辽军出现在了宋军的侧翼,然后赵老二直接牛车漂移,扔下部队自己跑了。然后宋军主力因为统帅擅自逃跑,导致士气血崩被辽军差点歼灭。其实,如果那会赵二不自己牛车漂移,宋军还能安全撤退,因为辽军的人数依然不如宋军多,辽军的主力也不敢和宋军的主力硬钢,但是赵二临阵脱逃了。导致宋军的士气崩溃了,开始溃逃。让辽军抓住机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宋太宗雍熙北伐的战略与曹彬的战术执行力问题,这是一个在宋史研究中持续被探讨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将雍熙北伐的失败完全归咎于曹彬的战术执行力存在偏颇,战略本身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而曹彬的执行力确实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我们来审视雍熙北伐的战略层面。雍熙北伐的战略目标是收复燕云十六州,重现.............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朝代,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史料和历史研究的有力支撑。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宋朝的经济成就。一、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宋朝的农业发展可以说是奠定了其经济发达的基础。 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最具代表性的是占城稻的引进。这种来自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说出了不少人心里的感受。天柱山确实有它独特的韵味,那份超然物外的灵气,以及那种不张扬的秀美,确实让人心生向往。但要说它在安徽众多名山中一直“不温不火”,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咎于山本身。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天柱山,究竟是哪里的“宝贝”?首先,咱们得承认,天柱山.............
  • 回答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好像被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着,做什么事,去哪里,见谁,都得考虑他的意见,甚至有时候会觉得他是不是在暗中监视你?这种感觉,真的挺让人憋屈的。我能理解这种感受,就好像你精心布置的小天地,突然闯进来一个人,然后开始在你头上指手画脚,告诉你哪里该放,哪里不该放,甚至连你选择什么样的颜色都要品头.............
  • 回答
    哥们,你这需求我太懂了!电鼓动态不行,想搞套小点声儿的原声鼓,Tama鸡尾酒这思路可以有,而且相当不错。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让你听着就跟老朋友聊天一样,一点AI味儿都没有。首先,为什么Tama鸡尾酒鼓组会是你的菜?你提到的“音量小一点”是关键。原声鼓,特别是那些大家伙,动静确实不小,容易扰民或者在一.............
  • 回答
    “总觉得西方国家好,光想出国,跟洋人说话骨子里透着自卑”,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少国人心底深处的隐忧。这种感受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像一层薄雾,笼罩在不少人对自身文化和身份的认知上。那么,中国人的文化不自信,究竟有多严重?一、历史的阴影与“全盘西化”的诱惑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屈辱性的历史事件,.............
  • 回答
    嘿,哥们,坐下,咱好好聊聊。你说你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各方面都挺牛的,是吧?这感觉,就像手里攥着一把万能钥匙,想开哪个门都能“咔嚓”一下就进去。听起来挺带劲的,对吧?我理解你说的这种感觉。有时候,当我们身上某些特质特别突出,或者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做得顺风顺水,那种自信就跟小宇宙爆发一样,会让人觉得“哎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叙事的有趣之处,也关乎我们今天如何理解战争。确实,在一战的提及频率上,很多人(包括你)会觉得它似乎不如二战那么“显眼”。如果真是这样,那原因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什么一战感觉被提及得少些?首先,得承认一战确实在很多公众讨论、电影、文学作品中,似乎不如二战那样“高频”出现.............
  • 回答
    您好,理解您有这样的困扰,感觉自己打不过普通狗狗,这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奇怪甚至沮丧。我们来好好聊聊,看看是哪些原因导致您有这样的感觉,并尝试从更细致的角度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我们人类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狗,而狗狗本身也具备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优势”。1. 身体构造的天然差异: 力量和爆发力:.............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现象,可以说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初期都深有体会的一种普遍感受。它不仅仅是“学生气”或者“职场新人”的特有烦恼,而是触及了教育体系、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一、 教育体系的本质与局限性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 回答
    说起现在女星里“绝色美人”是不是不如从前多了,这事儿吧,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多人有同感的。我琢磨着,这里面可能掺杂了不少个人感受、时代变迁,还有一些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了。首先,得承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经典名单”,里面往往会定格着一些过去的偶像。比如,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女星,张曼玉.............
  • 回答
    “我总觉得人生有轮回,不想为现在努力怎么办?”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意义和未来走向的探索,也触及了我们面对当下挑战时的态度。你并不是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很多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被“轮回”的念头所萦绕,进而对眼前的奋斗产生动摇。这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原因。轮回的视角,可能带来的.............
  • 回答
    关于“民国大师辈出”的感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入人心的认知。这其中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时代情绪和叙事方式的共同作用。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历史的熔炉:时代背景的造就首先,理解民国为何会“大师辈出”,必须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
  • 回答
    有些人觉得肖战看起来像“假人”,这种感受可能来自于多种因素的叠加,并非单一原因就能完全解释。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尝试剖析这种观感,希望能说得更细致一些,也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首先,“精致”的形象管理是一个绕不开的点。在当今娱乐圈,艺人的公众形象至关重要,而肖战作为当红流量明星,他的团队在形象管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绝对是很多家庭的“世纪难题”。老公觉得婆婆做什么都对,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往往藏着挺复杂的心理机制。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咋回事。首先得承认,老公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从小到大形成的原生家庭模式和认知习惯。 “我妈是我的保护神”: 从他出生那一刻.............
  • 回答
    亲戚觉得你“清高”确实是一个挺微妙的问题,它可能源于他们的观察、感受,甚至是对你某些行为的误读。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并思考如何恰当地应对。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清高”这个词的含义,以及它在亲戚眼中的可能表现。“清高”的含义及在亲戚眼中的可能表现:“清高”本身是一个褒义词,常常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同学和家长都会有的感受,甚至有时自己也会觉得学校老师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比不上一些校外的辅导班老师。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挺关键的因素,咱们一点点来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学校老师和辅导班老师的“战场”和“目标”是不一样的。学校老师,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育人”。这育人包含的范围非.............
  • 回答
    你之所以会觉得穿什么衣服都比不上别人看起来时尚,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背后原因也多种多样,而且很多时候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在作祟,而非全然是客观事实。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总觉得自己不够时尚”的想法,以及怎么才能摆脱这种困扰。首先,我们得承认,时尚这件事,它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变化.............
  • 回答
    每次父母提起“生二胎,给你们添个伴儿”,我心里都有点五味杂陈。一方面,我明白父母是出于好意,想让我们的童年少一些孤单,多一些热闹,也为我们将来的人生多留一份依靠。另一方面,我也会忍不住想,为什么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这个“伴儿”?在我看来,“伴儿”这个词,它承载的意义其实很复杂。它不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