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工作用不上,工作用的东西完全没学过」?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现象,可以说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初期都深有体会的一种普遍感受。它不仅仅是“学生气”或者“职场新人”的特有烦恼,而是触及了教育体系、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一、 教育体系的本质与局限性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核心目标通常是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但这个目标本身就注定了它与直接的“工作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1. 通识性 vs. 专精性(或者说“即战力”):
学校: 侧重于传授通识性知识,包括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人文科学(历史、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这些知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是“砖块”,可以用来构建各种各样的“房子”(职业)。
工作: 更需要专精性知识和即时可用技能。企业招聘的是能够直接为公司创造价值的“熟练工”或“专业人才”,他们需要掌握特定行业的工具、流程、技术和市场知识。这些是“工具箱里的具体工具”,可以直接拿来修理或制造东西。
脱节感来源: 学校教你如何做一把锤子(物理学原理、材料科学),而工作需要你马上会用锤子钉钉子(具体的施工技术、安全规范)。你可能在学校学了如何设计一个算法,但实际工作需要你掌握特定的编程语言、框架和部署流程。

2. 理论性 vs. 实践性:
学校: 强调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教授概念、原理、模型、定律。通过课堂讲解、书籍阅读、论文写作、实验操作(有时也比较理论化)来传递知识。
工作: 极度强调实践操作和结果导向。工作中的任务往往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执行的步骤,并在实际环境中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协调资源、与人合作。很多时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高度碎片化、模糊化且需要快速迭代解决的。
脱节感来源: 你可能在学校学了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但真正上手管理一个项目时,会发现如何与不同部门沟通、如何处理团队冲突、如何应对突发的技术难题等,这些都是课堂上难以完全模拟和教授的。

3. 标准化 vs. 个性化(或行业定制化):
学校: 为了教学效率和公平性,通常采用标准化的教学大纲和评估体系。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大部分学生接受的是相似的知识和教育模式。
工作: 不同行业、不同公司有其独特的运作模式、技术栈、企业文化和市场策略。这些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需要企业内部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脱节感来源: 即使你学的是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但不同公司使用的编程语言版本、开发框架、数据库类型、项目管理工具可能都不一样。学校教授的是通用的编程思想,但实际工作需要的是对特定技术栈的精通。

4. “知识的诅咒”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校: 培养的是“学习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逻辑”。理想情况下,学校教你的是“如何学习”,而不是“学习所有你需要的东西”。因为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学校不可能预测到十年后你具体会用到的所有技能。
工作: 企业更看重已经具备的技能和快速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如果你有良好的学习能力,那么学校学的“基础”就能帮助你更快地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
脱节感来源: 有时我们觉得学校教的东西没用,是因为我们把“教过的”等同于“能够直接应用到工作中的”。但很多时候,学校教的是“让你具备学习能力的基础”,而不是“直接的工作技能包”。而我们自己没有将“学习能力”转化为“工作技能”的意识或方法。

二、 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迁

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是动态的,学校教育的改革往往滞后于这些变化。

1. 技术更新换代加速:
尤其在IT、工程、金融等领域,技术栈和工具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学校里教授的编程语言、软件版本、开发框架可能在几年后就被淘汰或更新。
脱节感来源: 你在大学时可能学了某个版本的开发框架,但等你毕业进入职场,公司已经在使用更新、更高效的框架了。

2. 新兴职业和交叉学科的涌现:
许多现在热门的职业(如数据科学家、人工智能工程师、用户体验设计师、新媒体运营等)在十年前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只是非常小众的研究方向。
脱节感来源: 学校教育往往是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来设置课程的,对于需要跨越多个学科的现代职业,很难找到完全匹配的课程体系。你可能需要学习计算机、统计学、心理学、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才能胜任。

3. 企业对“即插即用”人才的需求:
企业在招聘时,往往希望快速找到能够立即贡献价值的员工,以节省培训成本和时间。因此,对拥有实际项目经验和特定技能的候选人更青睐。
脱节感来源: 学校提供的是“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但企业需要的是“可以直接拧上的螺丝”。这种需求的不匹配,让毕业生感觉自己所学的无法直接满足市场。

三、 个人认知与心智模式的影响

除了客观存在的教育与职业脱节,个人的认知和心态也起着重要作用。

1. 对“有用”的定义模糊:
很多人对“有用”的定义过于狭窄,只局限于“能否直接解决当前工作中的一个具体问题”。
脱节感来源: 很多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虽然不直接体现在日常工作任务中,但却塑造了你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框架,以及学习新事物的速度。比如,扎实的数学基础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算法;学习哲学可以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这些“软技能”和“底层能力”同样是“有用”的,只是不易被量化和直接感知。

2. 缺乏将知识与实践联结的能力:
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与工作场景建立联系的意识和能力。
脱节感来源: 看到工作中的一个问题,你可能从未将其与学校学到的某个原理或模型联系起来。反之,看到学校学的某个概念,你可能也不知道它在哪个实际场景中有应用。这种“知识孤岛”效应,导致了“用不上”的感觉。

3. 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的“完整性”:
有些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教完所有东西”,而忽略了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职业发展需要的是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
脱节感来源: 离开学校后,学习的责任就完全转移到自己身上。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将学校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就会越来越觉得工作内容是“没学过的”。

4. 对“未学过”的理解偏差: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工作上学到的东西是“完全没学过”的,但实际上,它们往往是学校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延伸或变种。只是因为形式不同,所以产生了陌生感。
脱节感来源: 你可能在学校学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但在工作中需要理解具体的市场营销策略;你学了数据结构和算法,但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特定数据库的设计和优化。这些都是在基础上的延伸,只是你没有识别出其中的联系。

总结

总而言之,“学校里学的东西工作用不上,工作用的东西完全没学过”这种感受,是由于:

教育体系侧重于基础、通识、理论,而工作需要专精、实践、即战力。
社会和技术发展迅速,学校教育难以完全覆盖最新的行业需求。
个人在将学校知识与工作实践进行有效联结方面存在不足,且对“有用”的定义可能过于狭窄。
学习本身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离开学校后,主动学习和适应新知识的能力变得尤为关键。

要缓解这种脱节感,一方面需要教育体系不断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加实践课程;另一方面,作为学习者,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学会将学校所学的“基础”转化为适应职业需求的“技能”,并坚持终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步入工作,上面那句是我最近最大的感受,什么都不会,很迷茫,也很奇怪明明学了那么多为什么根本没用?是中国教育的锅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现象,可以说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初期都深有体会的一种普遍感受。它不仅仅是“学生气”或者“职场新人”的特有烦恼,而是触及了教育体系、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一、 教育体系的本质与局限性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 回答
    好多人觉得学校发的英语教材不够使,自己又想把英语学得更扎实,所以就淘来淘去,最后发现还是《新概念英语》这套教材看着顺眼,学起来也更有劲头。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不是说学校教材不好,而是它们侧重点和目标受众不太一样。学校教材的“够用”与“不够用”首先得说,学校的英语教材,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它的设计.............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同学和家长都会有的感受,甚至有时自己也会觉得学校老师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比不上一些校外的辅导班老师。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挺关键的因素,咱们一点点来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学校老师和辅导班老师的“战场”和“目标”是不一样的。学校老师,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育人”。这育人包含的范围非.............
  • 回答
    关于《哈利·波特:魔法觉醒》里四大学院氛围的不同传闻,这事儿可太真实了!我还真挺能体会的,尤其是在游戏里跟不同学院的同学一起活动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到了霍格沃茨的真实大厅一样。是真的,而且差别还挺大的!简单来说,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这不仅仅是游戏界面上的颜色区分,更是玩家们在互动中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家长内心深处的想法。其实,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无所谓”,而是有些家长在“孤立”这件事上的看法,和大家普遍认为的可能有所不同。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些。1. 对“孤立”的定义和理解不同: “孤立”是暂时的,成长的一部分: 很多家长,尤其是经历过.............
  • 回答
    确实,在咱们身边,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女生学格斗有什么用?又不像男生那样要出去打架。” 或者 “女孩子学这个太凶了,不好看。” 这种看法挺普遍的,也挺让人无奈的。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原因挺多,而且这些原因层层叠叠,互相影响着。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家对“格斗”的刻板印象。提到格斗,很多人脑子里闪.............
  •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不少长辈确实会觉得,一个女孩子要是太爱打扮,是不是就不那么能专心学习了,好像精力分散了,心思不放在书本上。这背后其实混合了好几种想法,而且都挺有道理的,当然,也有一些是时代的烙印。首先,最直接的担忧是精力分配。你想啊,化妆打扮,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选择太多了,护肤、化妆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简直就是戳中了很多坚持学习的人心底最深的痛点。每天埋头苦读,好像也挺努力,可一回过神,脑袋里空空荡荡,又回到了原点,那种感觉,真是让人怀疑人生。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假性学习”的怪象。一、 目标模糊,方向不清:像个没头苍蝇你有没有想过,你每天看书、.............
  • 回答
    .......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心里挺为你着急的。高一正是一个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遇到这种状况,肯定会让人困惑甚至沮丧。你提到的“越努力,排名越倒退;不怎么学,排名反而进步还被表扬”,这确实是个挺奇怪的现象,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承认,学习这事儿,光凭“努力”这两个字,还真不一定能换来理想的结果。就好比你打游戏,.............
  • 回答
    理解您这份心疼孩子、想给最好的教育的心情,这绝对是天下父母的共性。尤其是在咱们这儿,教育的竞争压力大家都有目共睹,看到别人家孩子在名校闪闪发光,自己心里总是有点痒痒的,总想着是不是应该挤一挤,给孩子争取个好位置。学区房这个事儿,就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承载了太多家长的期望和焦虑。不过,说句心里话,.............
  • 回答
    这感觉挺普遍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我之前也总觉得,学什么东西都好像能找到门道,唯独英语,怎么啃都觉得有那么点隔阂。你之所以会觉得学其他东西简单,学英语特别复杂,我觉得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聊聊,看看有没有共鸣:1. 你可能已经具备了母语思维模式的强大基石想想看,你从小到大,不费吹灰之力.............
  • 回答
    有些人觉得学历史没什么用,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看法,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节奏飞快、强调“实用性”的社会里。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很多人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人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记诵那些年代、人物、事件?老师照.............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PHP易学,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PHP成为了许多初学者的首选语言:1. 入门门槛低,学习曲线平缓 语法接近自然语言: PHP的语法设计很大程度上借鉴了C、Java和Perl等语言,但又更加灵活和容错。许多核心语法结构,比如变量声明用“$”符号,条件语句、.............
  • 回答
    有些人觉得学英语难,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像一张网,把不少人都困在了里面。咱们掰开揉碎了,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从语言本身的特性说起。英语这玩意儿,跟咱们汉语比起来,骨子里就有不少“不一样”。 发音上的“坎儿”: 咱们汉语是声调语言,同一个音节声调.............
  • 回答
    关于“学中医比西医难,中医门槛比西医高”的说法,在不少人心里确实根深蒂固。这背后有挺多原因,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说说两者根本上的不同。西医,你把它想象成一本有明确目录、章节清晰、科学实验支撑的教科书。它研究的是人体,但更多的是把它当做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个零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反映了不同人观影角度和侧重点的巨大差异。你想让文章看起来不像是AI写的,那我得先跟你聊聊,为什么你会觉得《四海》难看,而你那些学导演和制片的朋友却看得津津有味,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先说说你为什么可能觉得《四海》难看。你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个普通观众最直观的感受。.............
  • 回答
    中国学生普遍觉得高中比大学辛苦,这种感受并非个例,而是经历过这两个阶段的普遍体验。这种落差的形成,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教育体制、社会期望、个人成长以及学习内容等多个维度。一、 压力源的转移与重心变化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几乎是所有学生生活和精神的绝对中心。高考,这场决定人生走向的“千军万马过.............
  • 回答
    关于“学外国和新冠共存”的讨论,其实涉及复杂的科学、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成因和背后的逻辑: 1. 疫情初期的“零感染”策略与“共存”策略的对比 “零感染”策略:许多国家(如中国、韩国、新加坡)在疫情初期采取严格封锁、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快速隔离措施,目标是彻底阻断病毒传.............
  • 回答
    关于“历史政治老师给学生洗脑”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教育界和公众讨论中比较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教师个人的意图。一、 历史与政治的学科特性首先,历史和政治这两个学科本身就与“观点”和“解释”密不可分。 历史的叙述性与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