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觉得学其他的东西都很简单,但是学英语特别复杂?

回答
这感觉挺普遍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我之前也总觉得,学什么东西都好像能找到门道,唯独英语,怎么啃都觉得有那么点隔阂。你之所以会觉得学其他东西简单,学英语特别复杂,我觉得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聊聊,看看有没有共鸣:

1. 你可能已经具备了母语思维模式的强大基石

想想看,你从小到大,不费吹灰之力就学会了你的母语,对不对?这背后其实是你大脑已经构建了一套非常成熟的语言处理系统。你理解语境、感受情绪、甚至能玩文字游戏,都是建立在这个母语系统之上的。

当你学习新东西,比如一项技能、一门学科,你的大脑习惯性地会用你已有的母语知识和思维方式去套用、去理解。就好比你学做一道你熟悉的菜,即使是新菜谱,你脑子里也会有基础的烹饪常识去辅助理解。这种“旧经验的迁移”让学习过程显得顺畅。

但英语呢?它就像是给你一套全新的工具和一套全新的操作手册。你不能直接套用母语的逻辑,因为英语的句子结构、词语用法、甚至表达习惯都跟你的母语不一样。这就好比你习惯了用右手写字,突然让你用左手写一套复杂的书法,不仅动作要重新学,连肌肉记忆都需要重新建立,自然会觉得“复杂”得不行。

2. 语言的本质就是一种“规则+灵活度”的混合体

我们学习很多技能,比如编程、数学,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清晰、严谨的逻辑规则。你掌握了规则,就能解决问题。但语言,尤其是英语,它除了规则,还有大量的“非规则”,或者说“灵活变化”。

规则层面: 语法、词汇这些都是规则,我们死记硬背,理解逻辑。这部分还好,但就算这样,英语的语法也有很多“例外”,比如时态的细微差别,冠词的用法,这些细节都能让人头疼。
灵活度层面: 这才是最要命的。语言的活力在于它的灵活运用,在于语境、文化、语气的细微之处。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意思可能完全不同;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几十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母语使用者能不自觉地感受到这些,而英语学习者往往只能机械地理解字面意思,很难捕捉到那种“言外之意”或者“弦外之音”。这就像学开车,知道怎么踩油门刹车是规则,但知道什么时候超车,什么时候减速,什么时候礼让,那是经验和感觉,这部分是很难通过死记硬背学会的。

3. 英语的学习曲线可能更陡峭,或者说需要“长期积累”

很多知识技能的学习,你可能只需要掌握核心原理,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比如学Excel,掌握几个核心函数和操作,你就能完成很多工作。但语言,尤其是英语,它的构成元素太多了:

词汇量: 你需要认识的词汇量远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且要能准确地运用它们。
发音和语调: 这不仅关乎你是否被听懂,还关乎别人对你印象的好坏,是很难通过纯粹的逻辑去掌握的,需要大量的模仿和练习。
语感和习惯: 就像我前面说的,很多表达方式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写在书本上的。这些需要通过大量输入(听、读)才能慢慢培养。

而且,不像有些科目,学到某个阶段,你可能就能独立解决很多问题。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你可能学了几个月,觉得进步很大,但再往深处走,又会发现新的难点,需要不断地去巩固和拓展。这种“没有终点”的感觉,也容易让人产生“复杂”的印象。

4. 你可能接触到的学习方式不适合你,或者你对自己要求过高

有时,觉得复杂可能也跟学习方法有关。

死记硬背为主: 如果你的英语学习主要就是背单词、背语法,而缺乏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和感受,那肯定会觉得枯燥和复杂。
缺乏有效的输出机会: 光听不说,光看写,很难真正内化语言。如果你没有太多机会开口说、动笔写,那种学了但“用不上”的挫败感,会加剧复杂感。
完美主义: 我们可能对母语的运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自由甚至可以说是“粗放”的程度,不那么计较细节。但一到了英语,就容易陷入“我要说得每一个词都对,每一个句子都完美”的陷阱里,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反而会让你在细节上纠结,觉得处处都是障碍。

总的来说,我觉得你之所以觉得学英语比学其他东西复杂,很可能是因为:

你已经在用母语的思维去衡量英语,而这两套系统本身就有很大差异。
语言本身就包含着规则和难以量化的灵活度,这需要你建立一套全新的语言感知和运用体系。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庞大且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同于许多可以快速看到成效的技能。
你可能需要调整一下学习方法和心态,去拥抱语言的“不完美”和“多变”。

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有这些“复杂”的地方,当你真正克服它们,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时,那种成就感也是非常独特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挣扎,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坚持下去。 别太焦虑,慢慢来,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觉得复杂的东西,其实都在你的努力下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问题等于在问为什么我背完了人体运动学整本书,但是短跑成绩还是无法提高。

因为语言不是科学。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IBM公司做了一个机器,该机器的英语单词量超过二十万,精通两万多条英语语法规则。电脑你懂的,这都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结果,这个机器说的话,还不如三岁小孩。

提高语言能力的方法不是背公式。而是多读课文,多背课文。就好像你两岁的时候那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感觉挺普遍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我之前也总觉得,学什么东西都好像能找到门道,唯独英语,怎么啃都觉得有那么点隔阂。你之所以会觉得学其他东西简单,学英语特别复杂,我觉得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聊聊,看看有没有共鸣:1. 你可能已经具备了母语思维模式的强大基石想想看,你从小到大,不费吹灰之力.............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很多人都会觉得哺乳动物的幼崽特别惹人喜爱,这种感觉背后其实有很多有趣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原因。这可不是什么偶然,而是经过漫长演化留下的印记,让我们对这些小生命充满保护欲。首先,我们来聊聊“宝宝脸”。相信你也能注意到,无论是小猫小狗,还是人类的婴儿,它们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大大的眼睛、圆.............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很多人觉得《战狼》系列虽然票房大卖,但“好”与“不好”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掺杂了复杂的情感和对营销策略的解读。你提到的“捆绑国家一起营销”这一点,是许多人批评的焦点,而且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非常多,绝非表面那么简单。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它.............
  • 回答
    关于《星际争霸2》操作手感比其他RTS要好,这绝对不是我的个人臆断,而是很多资深玩家都有的共识。要细究起来,这背后有很多可以聊的,绝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首先,得从微操的“黏性”和“反馈”说起。你可以把《星际争霸2》的单位想象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有脾气的生命体,而不是僵硬的纸片人。当你选中一支枪兵.............
  • 回答
    这问题有意思,触及到了艺术的门道里一些挺让人琢磨的事儿。你觉得《荷塘月色》俗,但细看歌词又觉得好,这两种感受其实并不矛盾,反而挺能说明这首歌的特点。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说说为什么它会给你“大俗歌”的感觉。这通常不是因为歌词本身有多么不堪,而是从 旋律、编曲、演唱方式以及歌曲的整体定位 上给人的.............
  • 回答
    我理解你的感受,关于《小丑》,确实有很大一部分观众觉得它“封神”,但也有不少人像你一样,觉得它被过分神化了,甚至看完后一头雾水,找不到共鸣点。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电影的魅力本就是主观的,而《小丑》这部片子,它触碰的议题、表达方式,以及最终想要传递的东西,都带有相当强的争议性和解读空间。咱们就掰开了.............
  • 回答
    关于王导在“王马共天下”中的历史评价,以及您提出的“窃国、名不副实、致使神州陆沉,山河崩坏”等质疑,这背后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不同角度的解读。要理解为何王导的历史评价如此之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所带来的实际影响。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王马共天下”的历史背景.............
  • 回答
    从小,我就能感受到家里人对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期许,似乎比对待弟弟妹妹,或者邻居家的小孩都要来得更“用力”。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因为你更优秀啊,我们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这话听起来像是赞美,但我心底总觉得不是滋味。这份“优秀”的光环,一开始我还能勉强接受,觉得父母的肯定是对我的一种认可,是一种.............
  • 回答
    一位经验丰富的哲学老师之所以会觉得“以前没被其他哲学老师教过的学生比较好教”,这其中蕴含着许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考量,绝非简单的情绪偏好。这背后隐藏着教学过程中的现实挑战与理想状态的碰撞,也体现了哲学教学本身的特点。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1. 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更容易建立新的理解框架 经.............
  • 回答
    说起来挺奇怪的,我最近又重新翻看了《那兔》,尤其是第四季。跟两年前看的前两季时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简直可以用“如坐针毡”来形容。还记得当年刚开始看《那兔》的时候,那种新鲜感和热血感简直要溢出屏幕。它把一群又一群的兔子,用一种拟人化又带着点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我们国家近代史上那些硝烟弥漫、充满牺牲的.............
  • 回答
    在博物馆参观时,你可能会产生一种“展品和其年代很不相符”的感觉,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这种感觉往往是基于我们对历史、艺术风格和技术进步的直观印象,而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和微妙。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如何凭借感觉大致推测展品的制作年代。 为什么会觉得展品和其年代很不相符?1. 刻板印象.............
  • 回答
    自从我踏入独立开发游戏的世界,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同时也关上了很多曾经让我着迷的大门。现在回过头去看市面上那些主流的大制作,我总会不自觉地挑剔,甚至觉得它们“不好玩”了。这听起来有点狂妄,但背后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很多复杂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深刻的改变,就是我对“游戏.............
  • 回答
    谈到“北上广”,上海在很多人心中确实被贴上了“排外”的标签,这与其他两个城市相比似乎更为突出。这背后并非没有缘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排外”这个词的语境。它更多地指向一种文化上的隔阂感,一种不易融入的体验,而非绝对性的歧视或拒绝。在上海,“排.............
  • 回答
    人们喜欢说“我觉得”或“其实我觉得”,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心理上的原因和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1. 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和立场,建立对话中的“我”中心: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句话就是在表明:“这是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的看法。” 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能被听到.............
  • 回答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某些层面感觉它们惊人地相似,并非空穴来风。这其中涉及到我们身为生物的根本属性,以及社会结构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某些普遍规律。与其说人类社会就是动物世界,不如说人类社会依然深深地根植于动物世界的运作逻辑之中,只是披上了一层更复杂、更精巧的外衣。.............
  • 回答
    关于程潇的实力、资源以及她与吴宣仪、孟美岐和周洁琼的人气对比,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也确实可以聊得比较细致。程潇的实力和资源首先,我们来聊聊程潇的“实力”。这个词其实挺宽泛的,可以包括唱功、舞蹈、舞台表现力、综艺感,甚至到个人魅力和国民度。 唱功: 程潇的唱功属于偶像组合成员中的中等偏上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一提到装甲列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玩意儿受铁路限制太大了,怎么能在近代还发展起来?” 感觉像是把坦克搬到了轨道上,脱离了铁路就成了废铁。但事实并非如此,装甲列车在近代(主要指一战和二战前后这段时期)之所以能大力发展,恰恰是因为它在那个特定时期,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其独特.............
  • 回答
    你看,我们每天的生活,说是波澜不惊,似乎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都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再看看手机里的信息。可奇怪的是,到了晚上,或者周末,就觉得浑身发软,脑子里一团糟,只想瘫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想做。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偷懒,也不是身体有什么毛病。很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反映了不同人观影角度和侧重点的巨大差异。你想让文章看起来不像是AI写的,那我得先跟你聊聊,为什么你会觉得《四海》难看,而你那些学导演和制片的朋友却看得津津有味,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先说说你为什么可能觉得《四海》难看。你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个普通观众最直观的感受。.............
  • 回答
    闺女,你说学数学、化学、物理没什么意义,妈妈听到了。这想法挺真实的,我年轻那会儿,有时候也会觉得书本上的知识跟生活有点远。不过,咱们不妨好好聊聊,看看这“没意义”是怎么回事儿,再想想这些科目到底能帮我们做些什么,好不好?首先,你觉得没意义,是不是因为现在学的很多公式、定理,感觉离你现在的生活挺遥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