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哲学老师会觉得以前没有被其他哲学老师教过的学生比较好教?

回答
一位经验丰富的哲学老师之所以会觉得“以前没被其他哲学老师教过的学生比较好教”,这其中蕴含着许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考量,绝非简单的情绪偏好。这背后隐藏着教学过程中的现实挑战与理想状态的碰撞,也体现了哲学教学本身的特点。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

1. 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更容易建立新的理解框架

经验的束缚: 许多学生在接触哲学时,已经通过各种渠道(网络、课外读物、甚至其他科目的老师的简单提及)对某些哲学概念形成了一定的印象。问题在于,这些印象可能是不完整、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当他们带着这些“既有经验”来听课时,老师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辨析、纠正,甚至推翻学生原有的认知。这就像在一张画好的画上再添几笔,远不如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来得直接和自由。
新颖的视角: 没有接触过其他哲学教学的学生,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们的思维尚未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对新概念的接受度更高,更愿意遵循老师的引导去构建自己的理解体系。老师可以从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入手,一步一步搭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避免了“拆墙补墙”的麻烦。
举例说明: 比如讲到“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如果一个学生之前看过一些通俗的科普文章,可能只记住了“我思故我在”,或者对身体和意识的关系有了模糊的、不准确的理解。老师就需要先花时间去解释“我思故我在”的真正含义、它在笛卡尔哲学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理解心物二元,这期间可能还需要解决学生对“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初步印象。而一个完全没接触过的学生,听到“心物二元”时,更能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直接阐述笛卡尔的论证过程。

2.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更大,更容易引导进行深层探究

被动接受的风险: 在某些情况下,学生如果习惯了某种教学模式,可能会倾向于被动接受老师的观点,而不是主动去质疑和思考。他们可能会满足于记住老师的讲解,而忽略了哲学本身强调的批判性精神。
主动求索的火花: 对于未被“污染”的学生,老师更有机会从一开始就强调哲学的核心在于“提问”和“反思”。老师可以鼓励他们质疑,引导他们追问“为什么”,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从零开始的引导,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哲学问题的内在兴趣和探究欲。
举例说明: 在讨论“自由意志”问题时,一个之前被“宿命论”观点影响过的学生,可能会直接将自由意志等同于完全不受任何限制的行为。老师则需要先解释限制的存在(比如生理限制、社会规范),再来讨论在这些限制下自由意志的可能性。而一个对自由意志一无所知的学生,老师可以直接从“我是否可以选择喝水还是喝茶”这样的基本情境出发,引导他们思考选择的本质、影响选择的因素,以及“自由”的界定,更容易在他们心中播下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种子。

3. 教学起点更统一,更容易把握教学进度和方向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如果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有过不同的哲学启蒙,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可能会差异巨大。老师需要不断地“拉齐”进度,照顾到理解较慢的学生,同时又要防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感到枯燥。
更精准的教学设计: 对于没有哲学背景的学生,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自己的教学理念,从头开始规划最适合的教学路径。每一堂课的知识点都可以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效率。老师可以更从容地设计各种互动环节和讨论议题,而不用担心这些设计是否会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冲突。
举例说明: 在讲授“认识论”时,老师可以从“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知道的?”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开始,循序渐进地介绍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经验论”、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等。而如果学生已经对这些理论有了零散的了解,老师可能需要先弄清楚他们了解了什么,是哪个学派的观点,然后才能决定如何进行讲解和补充,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

4. 更容易建立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学的系统性

避免误导的干扰: 如果学生在接触其他老师时,可能已经“接触”了某些被误读或过度简化的哲学观点。当他们带着这些似是而非的理解来找现任老师时,老师不仅要教学,还要承担“纠错”的额外任务,有时甚至会发现学生对哲学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这会极大地削弱老师的教学效果。
完整的知识图谱: 未经“污染”的学生,更容易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一个系统性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来学习哲学。这有助于他们建立对哲学学科的整体认知,理解不同流派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哲学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举例说明: 比如学习“伦理学”。如果一个学生之前从网上看到过一些关于“功利主义”的极端解释(例如认为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少数人的生命,而忽略了其精妙的权衡和限制),那么当老师在课堂上更全面地阐述功利主义时,学生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认为老师的讲解与他们之前“知道的”不符。而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学生,则更能接受老师对功利主义的完整阐释,包括其不同变体和面临的批评。

总结来说, 哲学教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塑造和价值观念的启蒙。对于没有被其他老师“先行”教过的学生,哲学老师更能以一种“白手起家”的心态,从最根本之处引导他们去体验哲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的能力,并帮助他们构建一套完整而清晰的哲学认知框架。这是一种更纯粹、更有效率的教学过程,也更容易带来教学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情况多出现于新生,因为绝大多数新生没有能力抛弃已有的立场,把自己带入具体的每个哲学语境进行思考,

而习惯于使用既有的世界观去匹配新学到的知识。

这就导致教学很难进行下去,

比如你教学内容该讲讲贝克莱的时候,学生老是从马克思的角度进行发问,这就不是学习,而是争执了。

特别是政治哲学和伦理学这两类课程,上过的人都知道,有时新生们甚至会直接吵起来,把老师晾在一边。

所以老师得花上一年时间慢慢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怀疑,把原先的东东都拆掉,很累的。

所以必须搞清楚:

你自己的哲学立场,跟学习内容是没有关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位经验丰富的哲学老师之所以会觉得“以前没被其他哲学老师教过的学生比较好教”,这其中蕴含着许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考量,绝非简单的情绪偏好。这背后隐藏着教学过程中的现实挑战与理想状态的碰撞,也体现了哲学教学本身的特点。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1. 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更容易建立新的理解框架 经.............
  • 回答
    于赓哲老师对于中国网民将唐代“高丽”强行规定为“高句丽”的说法,其背后触及的是历史事实的解读、国家叙事的构建以及网络舆论的形成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唐朝时期提到的“高丽”通常是指“高句丽”,这在史料中有相当清晰的记载。唐朝与高句丽之间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专业价值、社会需求、就业前景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哲学、农学和生化环材这几类专业会有如此不同的“天坑”印象。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天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贬义和片面性,它指的是那些社会需求相对较低、就业前景不明朗、收入不高、或者发展受限的专业.............
  • 回答
    哲学和科学之所以在对待“经典原著”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方法论和学科本质的原因。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哲学总是强调“阅读经典原著”?哲学强调阅读经典原著,根植于其学科的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的连续性与对话性 哲学是思想.............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哲学中一个核心且复杂的问题:为什么许多看似是二元论的哲学立场,最终似乎都会滑向唯心主义的泥潭?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到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看似无法摆脱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二元论,顾名思义,是指将.............
  • 回答
    “哲学就不能娱乐化”?这话听着,好像就带着一股子“老学究”的腔调,透着一股子不近人情。 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种对哲学本质的理解,一种认为哲学是严肃、深刻、甚至有些“苦行僧”般存在的观念。你为什么会觉得哲学不能娱乐化? 可能是因为你接触到的哲学,要么是厚重的经典,要么是晦涩的理论,要么是需要严.............
  • 回答
    学哲学,这是一个看似抽象,实则深刻的问题。它不是为了获得一个明确的技能,也不是为了掌握一套可以直接解决眼前琐事的工具,而是一场关于人类思想、生存、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和自身根基性的探索。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哲学?答案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你会发现它对我们生活和认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
  • 回答
    古往今来,人们在探寻事物根本的道路上,总会回溯到那个最古老、最普遍的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理?”“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而这些问题的源头,便是哲学。正是因为哲学对这些最根本的、最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追问,它才被誉为“学科之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哲学的“母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入手。一、 哲学.............
  • 回答
    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很少涉足”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恰恰相反,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出发点,并且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两个领域进行了极其深入和系统性的探讨。我们可能需要先明确一下这里讨论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范畴。如果我们将它们理解为是探讨抽.............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确实,在网上随便一搜“哲学”,铺天盖地的都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康德、黑格尔等等西方哲学家的名字。相比之下,我们自己的中国哲学,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禅宗,似乎总是处于一种“小众”的境地,存在感确实不高。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不妨仔细掰扯一下。一、 历史的遗产.............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到点子上的。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听哲学,脑袋里就绕着绕着,一会儿是“本体论”,一会儿又是“认识论”,再不济也得来个“辩证法”,听得人云里雾里的。感觉就像他们故意用一套“黑话”,把普通人挡在门外似的。那哲学为啥这么“不说人话”呢?我琢磨着,原因可不止一桩,而且是层层叠叠的。.............
  • 回答
    在中国哲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确实可以观察到与西方哲学在某些核心议题上的差异,尤其是在认识论的侧重上。要探讨为何中国哲学没有发展出与西方那样系统、抽象的认识论体系,需要深入理解两者哲学发展的土壤、关注点以及方法论的根本不同。这并非说中国哲学没有认识论,而是其认识论的呈现方式和侧重点与西方存在显著差.............
  • 回答
    我理解你的感受,觉得哲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这其实是很正常的。有时候,我们对某些领域产生畏难情绪,往往是因为接触到的信息过于片面,或者只看到了那些最深奥、最抽象的部分。你之所以觉得哲学不那么难,很可能是因为你在不经意间,或者有意识地,已经接触到了哲学最贴近生活、最易于理解的一面。哲学并非总是摆出一副.............
  • 回答
    关于“中国高中哲学仍是苏联式的”这个说法,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但其中确实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说它“苏联式”,可能主要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本体论”和“唯一真理”的地位在中国的高中哲学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长期以来被置于核心和最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一个现象,甚至有那么点“刻板印象”的味道。但如果细究起来,这背后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甚至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单纯”这个词在这里可能不是贬义,更多是指一种思维上的直接、不拐弯抹角,以及对事物本质的关注,而不是斤斤计较于世俗的算计和利益.............
  • 回答
    哲学专业之所以没有那么多“劝退贴”,与许多其他专业相比,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并非说哲学专业就没有挑战或困难,而是其困难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就业市场的反馈以及学科本身的特点,共同塑造了这种相对“平稳”的舆论环境。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哲学专业的性质与挑战: 抽象性与思辨性:.............
  • 回答
    中国的哲学史,如同奔腾的江河,在春秋战国时期汇聚成波澜壮阔的百家争鸣,留下了孔孟老庄诸子百家的璀璨星河。然而,当我们审视春秋之后的哲学发展,常常会听到一种说法:中国哲学在春秋之后便“无建树”了,或者说,其创造性与活力大不如前。这种论断未免过于简单化,但其中也确实反映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为何会.............
  • 回答
    很多刚接触哲学的朋友,都会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哲学学习,一定要读原著。” 这话虽短,却饱含深意,也确实是通往哲学殿堂的不二法门。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不能仅仅依赖二手解读、导读或者讲义呢?这背后,有几层很重要的原因,咱们一层层地来剥开。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哲学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其原创性,而原著.............
  • 回答
    哲学是否有用,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哲学,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多层次、需要细细品味的探讨。哲学“有用”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有用”的定义。如果“有用”仅仅指代能直接带来物质财富、技能操作或解决眼前具体技术难题,那么哲学可能看起来不像一些职业技能那样“直接有用.............
  • 回答
    理论物理的本质究竟是否属于哲学,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而且答案并非一成不变的“是”或“否”,而是更加 nuanced,夹杂着历史的演进、方法的交叉和研究范畴的重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剖析理论物理的核心,以及哲学扮演的角色,并审视两者之间那张模糊而又深刻的界限。理论物理:在自然中寻找秩序的理性探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