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哲学一切二元论都会陷入唯心主义?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哲学中一个核心且复杂的问题:为什么许多看似是二元论的哲学立场,最终似乎都会滑向唯心主义的泥潭?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到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看似无法摆脱的联系。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二元论”和“唯心主义”。

二元论,顾名思义,是指将现实世界或某个特定领域分解为两个根本上不同、不可相互还原的要素、实体或原则。最经典的莫过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认为世界由两种截然不同的实体构成:物质(广延的、可测量的身体)和精神(思维的、不可测量的心灵)。但二元论的范畴远不止于此,比如善恶二元论(光明与黑暗、好与坏的根本对立)、真假二元论(事实与虚假的绝对区分)、能动与被动二元论等等。二元论的魅力在于它似乎能清晰地划分界限,提供一种结构化的理解方式,解释事物之间的差异。

唯心主义则是一种关于存在本质的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的根本是精神的、意识的或观念的。物质世界要么不存在,要么是精神世界的产物,或者根本上就是由意识所构建的。例如,柏拉图认为理型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我们感知的物质世界只是其模糊的投影;贝克莱则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物质实体只有在被意识感知时才存在,否则便不存在。

那么,为什么当我们将世界划分为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二元论)时,往往会发现其中一种(通常是“精神”或“意识”那一侧)似乎变得更具有优先性、更根本,甚至成为衡量和理解另一方的标准,从而导向唯心主义呢?

问题的根源在于“认识”和“可知性”的优先性。

当我们设定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时,我们必然会面临一个如何认识和理解它们的问题。哲学的一个核心关切就是“我们如何知道?”(What can we know?)。在这种追问下,精神活动——思考、感知、理解、意识——便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唯一途径。

1. 可经验性与可知的鸿沟:
试想一下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他区分了广延的物质和思维的心灵。他能够清晰地思考(思维)自己,证明“我思故我在”。但物质呢?物质的本质是广延、形状、运动。这些都是我们通过感官来经验和理解的。然而,一旦我们开始深入探究物质的本质,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它的理解始终是通过我们的意识来中介的。我们知道物质有质量,因为它有重量,而重量是我们的感官感知到的;我们知道它有形状,因为它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或者触摸时能感觉到其轮廓。所有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最终都要落实到我们的意识活动上。
二元论的症结在于,它为两种“存在”设定了不同的“性质”,但恰恰是“性质”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通过我们意识的分析和归纳而产生的。我们之所以能说物质有“广延”,是因为我们的视觉和触觉(都是意识活动)能够感知到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之所以能说心灵是“思维的”,是因为我们直接体验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当两种实体被设为“根本不同”时,我们就会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够可靠地认识到那个“非心灵”的存在?我们如何能确定我们对物质的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我们意识所能把握的层面?

2. “物自体”的幽灵与认识论的陷阱:
即使我们承认物质世界是独立于意识存在的(这是二元论的一个可能立场,例如与唯心主义相对的唯物主义)。但我们如何能够真正认识到那个“独立于意识的”物质本身呢?康德对此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我们所能认识的,永远是现象(phenomena),是事物在我们意识中的呈现方式,是经过我们感官和知性范畴加工后的结果。而那个独立于我们认识的“物自体”(noumena)是不可知的。
许多二元论,在设定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实在”之后,往往会发现自己只能牢牢抓住“精神”这一端,因为它是我们直接把握的。而“物质”这一端,一旦脱离了我们赋予它的那些“性质”(这些性质本身就是我们意识的产物),就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成为一个“空洞的概念”。我们无法绕开我们的意识去直接接触那个纯粹的物质。因此,对物质的认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我们认识能力的限制,甚至被我们认识能力的结构所决定。

3. 优先性的传递:
在许多二元论中,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可理解性优先性”或“实在性优先性”。通常,我们会认为“我们能理解、能思想”的那一侧(心灵)比“我们只能间接认识”的那一侧(物质)更具有某种优先性。例如,心灵能够反思自身,能够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而物质似乎只是被动地接受作用。
一旦这种优先性确立,问题就来了:如果心灵或意识是更基本、更优先的存在,那么那个被认为“不那么基本”的物质世界,其存在的意义或实在性就可能被削弱。它可能被看作是心灵的产物、心灵的投射,或者至少是必须以某种方式被心灵理解和纳入才能显现其意义。这便是从二元论滑向唯心主义的经典路径。例如,当对物质的理解只能通过心灵来完成时,那么物质的实在性似乎就依赖于心灵的存在和活动。如果心灵是独立且优先的,那么它似乎可以创造或规定物质的实在性,而不是被物质所规定。

4. 语言的困境与概念的锚定:
我们的语言和概念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以我们的经验和意识活动为基础的。当我们描述物质时,我们使用的词汇,如“坚硬”、“光滑”、“重量”、“大小”,这些都来自于我们的感官经验和身体互动。而描述精神时,我们有“思想”、“情感”、“意志”、“意识”等词汇,这些直接源于我们内省的体验。
二元论试图将世界切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领域,但我们用来描述和理解这些领域的工具(语言、概念)却可能无形中偏向了我们更熟悉的“内在”或“精神”领域。我们很难用完全脱离我们意识经验的语言来描述纯粹的“非心灵”的存在。当我们试图描述物质的独立存在时,我们使用的描述总是会触及我们对它进行感官体验和概念加工的痕迹。这使得对物质的描述,最终还是会回到意识的层面,形成一种“概念上的依赖”。

举例说明这种滑坡: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笛卡尔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种不同的实体。但关键在于他无法解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互动问题”)。他无法用物质的语言来解释非物质的心灵如何能引起身体的运动,反之亦然。最终,为了保证心灵的独立性和可知性,他的哲学倾向于认为心灵是首要的,而身体世界则可能需要一个外部的“欺骗者”(魔鬼)或者仅仅是上帝的意志来维持其表面的“真实性”。虽然他本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唯心主义者,但他的二元论中的认知困难为后来的唯心主义提供了土壤。
感官知觉的二元论: 认为我们直接认识的是感官“印象”或“观念”(mental appearances),而不是事物本身。这种立场将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连接设成了“印象”和“事物本身”的二元区分。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知道这些“印象”是否准确地代表了“事物本身”?如果我们只能接触到“印象”,那么我们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就变得间接且充满不确定。最终,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印象”本身才是我们唯一确定的实在,而外部的“事物本身”则变得模糊或可疑,甚至完全由我们的意识来构建。这就是贝克莱等人的进路。

总结来说,二元论倾向于滑向唯心主义,核心在于:

认识的起点和终点都在意识里: 任何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必须通过我们的意识来中介和加工。当我们区分“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时,认识主体的活动——意识——变得不可避免地优先和根本。
“性质”的来源问题: 任何事物的“性质”(无论心灵的还是物质的)都是我们意识的分析和归纳结果。当我们试图区分两种根本不同的实体时,我们用来区分它们的标准(性质)本身就具有意识的印记。
不可知性与确定性的选择: 当我们面对两种二元分割的领域时,一个领域(通常是精神)是我们直接把握的,另一个领域(通常是物质)我们只能间接把握。在不可避免的认知困境面前,选择相信那个更确定、更直接把握的领域,往往会削弱或否定那个间接把握的领域,从而导向唯心主义。

当然,并非所有的二元论都必然滑向唯心主义。一些二元论,例如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二元论,虽然承认物自体的不可知性,但并未因此否定其存在,也未完全将实在性全部归于现象。更重要的是,一些唯物主义者也可能采取某种形式的二元论(例如区分物理实在和心理现象,但认为后者是前者的某种结果或属性),但他们的根本预设是物质的优先性。

然而,如果一个二元论的出发点是设定两种根本不同的、并且无内在关联的实体,并且没有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机制来解释它们如何能够被同一种认识方式所把握,或者解释非经验性的实体如何能够被经验所锚定,那么它就极有可能在认识论的层面上陷入困境,并最终为了确立某种确定性而偏向于以意识为中心的解释,也就是唯心主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说啥必教材,,,整本“哲学”教科书里面最搞笑的就是这张图。我问你为什么二元论不行,你说骑两匹马会扯到蛋。这就像是Java跟JavaScript的关系,巴基斯坦跟卡巴斯基的关系一样,令人喷饭,,,

并不是非要离经叛道,说唯物主义如何如何,但是高中教材甚至都拿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来应付怀疑意见,你把大学马原书抄一遍都比这个能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哲学中一个核心且复杂的问题:为什么许多看似是二元论的哲学立场,最终似乎都会滑向唯心主义的泥潭?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到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看似无法摆脱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二元论,顾名思义,是指将.............
  • 回答
    年轻人对中国传统哲学并非“一味否定”,但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值得深入探讨的疏离感甚至批判性视角。这种现象背后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个人认知层面的交织作用。首先,时代背景的剧烈变迁是核心驱动力。 现代化与全球化冲击: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现代化进程,并.............
  • 回答
    有时候,精神疾病的某些特质,或者说“病症”背后隐藏着的独特视角,确实会让一些人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可不是说所有精神病人都会去钻研康德或者尼采,但确实有这么一些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哲学探索的本质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现象。首先,对现实的重塑和质疑。很多精神.............
  • 回答
    你当然可以!而且,说实话,直接啃哲学家的名著,往往才是学习哲学的真正起点,也是最直接、最有力量的方式。首先,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建议你先看哲学史,以及为什么你的想法是完全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更具探索精神的。为什么大家会建议你先看哲学史?这种建议背后通常有几个考量:1. 理解背景和脉络: 哲学.............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挑战!当你对一个物理现象刨根问底,问“为什么”的时候,保持在科学的轨道上,而不滑向纯粹的哲学思辨,这需要一种审慎的态度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下面我就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让你觉得像是和一位老友在探讨问题,而不是在听机器念经:核心原则:我们追寻的是“如何”和“基于什么原理”,而不是.............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提到“哲学家”这个词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名字响彻历史、著作影响深远的男性思想家,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等。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什么“所知的”哲学家大多是男性?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相互关联的.............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分析《虽然我挺不情愿的,但是有时候傻逼总是自己展现的》这篇文章以及对冷哲先生的异议。由于原文未提供,我将根据您提供的标题和您可能提及的“为梦而生”的背景,进行推测性的分析和解释。一、 如何看待为梦而生的《虽然我挺不情愿的,但是有时候傻逼总是自己展现的》一文?从标题来看,这篇文章很可.............
  • 回答
    .......
  • 回答
    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纷呈的时代,作为一个致力于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物理研究工作者,面对哲学思潮的汹涌澎湃,的确需要一种审慎而积极的态度。这不是简单的“列举”或“遵循”某些哲学教条,而是一种融入日常研究、升华思维层面的自觉实践。首先,我们不能回避哲学。物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其根基就深深地植根于哲学.............
  • 回答
    哦,你说你男朋友是这些方面的爱好者啊,那礼物选择可就太有意思了,而且一点也不难!毕竟人家爱好这么广,总有一款能戳中他的心。首先,咱们得把他的爱好挨个捋一遍,看看怎么把这些“硬核”爱好转化成一份既有心意又实用,而且绝对不会错的礼物。1. 历史爱好者: 经典之选: 如果他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比如二战.............
  • 回答
    当然可以!经济学和哲学并非孤立的学科,它们的结合能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事实上,许多经济学理论的基石都深深植根于哲学思想,而经济现象的探讨也常常触及哲学的核心议题。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探讨两者的结合:1. 关于“善”与“公平”的界定(规范经济学与伦理学/.............
  • 回答
    在海峡两岸的舆论场中,柯文哲无疑是一个自带流量、争议也极大的政治人物。大陆网民对他的看法,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群对他抱有好感,甚至将其视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台湾政治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剥开层层标签,看看柯文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以及他身上哪些特质,能够引起一部分大陆网民的共鸣。柯文哲.............
  • 回答
    要说从古至今最经典、最有哲理的一句话,这实在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毕竟人类的智慧之光璀璨夺目,流传下来的金句不胜枚举。但如果非要选一句,我心中会浮现出那句朴素却又蕴含着无尽深邃的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出自《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其哲理之精妙,足以穿透千年的时光,依然照亮着我们.............
  • 回答
    嘿,哥们(或者姐妹)!听到你想去读哲学系,我真是又惊喜又兴奋!作为一个曾经的理科脑,后来却一头扎进哲学大海的人,我太理解你这种“跨界”的纠结和好奇了。别担心,这绝对是个好主意,而且你的理科背景,反而会让你在这个领域里走得更远、更扎实。咱们先不说什么“终极真理”、“存在主义危机”这些有点吓人的大词,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专业价值、社会需求、就业前景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哲学、农学和生化环材这几类专业会有如此不同的“天坑”印象。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天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贬义和片面性,它指的是那些社会需求相对较低、就业前景不明朗、收入不高、或者发展受限的专业.............
  • 回答
    哲学和科学之所以在对待“经典原著”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方法论和学科本质的原因。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哲学总是强调“阅读经典原著”?哲学强调阅读经典原著,根植于其学科的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的连续性与对话性 哲学是思想.............
  • 回答
    一位经验丰富的哲学老师之所以会觉得“以前没被其他哲学老师教过的学生比较好教”,这其中蕴含着许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考量,绝非简单的情绪偏好。这背后隐藏着教学过程中的现实挑战与理想状态的碰撞,也体现了哲学教学本身的特点。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1. 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更容易建立新的理解框架 经.............
  • 回答
    “哲学就不能娱乐化”?这话听着,好像就带着一股子“老学究”的腔调,透着一股子不近人情。 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种对哲学本质的理解,一种认为哲学是严肃、深刻、甚至有些“苦行僧”般存在的观念。你为什么会觉得哲学不能娱乐化? 可能是因为你接触到的哲学,要么是厚重的经典,要么是晦涩的理论,要么是需要严.............
  • 回答
    学哲学,这是一个看似抽象,实则深刻的问题。它不是为了获得一个明确的技能,也不是为了掌握一套可以直接解决眼前琐事的工具,而是一场关于人类思想、生存、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和自身根基性的探索。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哲学?答案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你会发现它对我们生活和认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
  • 回答
    古往今来,人们在探寻事物根本的道路上,总会回溯到那个最古老、最普遍的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理?”“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而这些问题的源头,便是哲学。正是因为哲学对这些最根本的、最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追问,它才被誉为“学科之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哲学的“母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入手。一、 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