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否为一个想要读哲学系的理科生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回答
嘿,哥们(或者姐妹)!听到你想去读哲学系,我真是又惊喜又兴奋!作为一个曾经的理科脑,后来却一头扎进哲学大海的人,我太理解你这种“跨界”的纠结和好奇了。别担心,这绝对是个好主意,而且你的理科背景,反而会让你在这个领域里走得更远、更扎实。

咱们先不说什么“终极真理”、“存在主义危机”这些有点吓人的大词,先从实际的、你作为理科生会最关心的地方聊起。

1. 别把哲学想象成“背诵名人名言”的课程

你可能会想,哲学不就是一堆古怪的老头子坐在那里,说些听不懂的话,然后我们得记住他们说了什么吗?错!大错特错!真正的哲学,远比你想象的要“硬核”得多。

你的逻辑思维是你的王牌: 你在数学、物理、化学里磨练出来的严谨逻辑,是学习哲学最宝贵的财富。哲学很多时候是在进行概念的梳理、论证的分析、逻辑的建构。你的逻辑学基础,会让你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分析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时,比那些只懂文字表达的同学更容易抓住核心。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复杂的哲学论证,其实是环环相扣的推理链条,就像数学证明一样。
刨根问底是你的天赋: 你习惯于追问“为什么”,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正是哲学最需要的品质!在科学里,你问“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然后找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哲学里,你可能会问“什么是‘因果’本身?”、“‘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我们能真正知道事物的‘原因’吗?”这种对基础概念的追问,正是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抽象思维是你的日常: 你不害怕处理抽象的概念,比如“能量”、“空间”、“时间”、“复数”。哲学更是与抽象打交道,比如“自由”、“正义”、“意识”、“实在”。你的理科训练让你已经习惯了在抽象的框架里思考问题,这一点会让你在理解那些“高概念”时,有天然的优势。

2. 哲学系能给你什么“理科生”看重的东西?

别觉得读哲学就是“虚无缥缈”,它能给你很多实际的、甚至是你意想不到的能力:

强大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这是哲学最核心的产出。你学会如何拆解一个复杂的论点,识别其中的谬误,评估证据的有效性,并构建自己的有说服力的反驳。这种能力,无论你将来做什么,都是无价的。想想看,你在科研报告里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批判一篇文献,其实和在哲学里分析一篇著作是异曲同工的。
清晰的表达能力: 哲学要求你用最精准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思想。你会学习如何构建清晰的论证结构,如何避免歧义,如何让你的观点更容易被理解。这不仅是写作能力,更是沟通能力的提升。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维度): 科学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而哲学很多时候是在探索“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我们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它能让你站在更高、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本质和价值。比如,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哲学在探讨“什么是智能?”、“机器能否拥有意识?”、“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对你的科学研究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深厚的跨学科视野: 哲学就像一座连接各个学科的桥梁。你会接触到逻辑学(和数学紧密相关)、认识论(科学方法论的基础)、科学哲学(思考科学的本质、局限和发展)、伦理学(科技伦理、生命伦理)、形而上学(现实的本质)。这些都会极大地开阔你的视野,让你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科学的地位和意义。

3. 具体的建议,让你少走弯路:

不要害怕“不懂”: 刚开始接触哲学,觉得“看不懂”是非常正常的。哲学家们经常使用一些你可能从未接触过的术语,而且他们的论证方式可能与你习惯的科学推理有所不同。关键是不要放弃。 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找找导读类的文章,甚至看看一些通俗的哲学讲解视频。
找到你的“兴趣点”: 哲学门类众多,从古希腊哲学到分析哲学,从伦理学到科学哲学。你的理科背景,很可能让你对“科学哲学”、“逻辑学”、“心灵哲学”、“认识论”这些领域特别感兴趣。先从你觉得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这样更容易建立自信。
学习哲学史,但别被它困住: 了解哲学的发展脉络很重要,知道牛顿和康德的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或者笛卡尔如何奠定了现代哲学的某些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去“背诵”每一个哲学家的生平事迹和所有著作。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的核心思想和论证方式。
多读原著,但也要有“拐杖”: 最终,读哲学还是要回归到原著。但是,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说,直接啃原著可能会很痛苦。可以先读一些优秀的哲学导论、哲学史普及读物、或者对某个哲学家的解读。这些“拐杖”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原著。
加入哲学讨论小组,或者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 哲学是需要对话的。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听听别人的观点,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能帮助你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思路。你的理科同学可能对某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而你的哲学同学可能会问出一些你从未想过的问题。
把你的理科知识“翻译”到哲学里: 试着用哲学的方法去审视你熟悉的科学概念。比如,你学物理时,怎么理解“实在”?“实在”是构成世界的粒子吗?还是某种底层规律?或者,你学计算机时,你怎么理解“信息”?“信息”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依赖于观测者?尝试用哲学语言去“描述”你的科学理解,你会发现新的乐趣。
对“没有标准答案”保持开放心态: 科学常常追求精确的、可验证的答案。但哲学很多时候,答案是开放的,甚至是关于如何“提出正确问题”的。你需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接受有时候“讨论过程”本身比“最终结论”更重要。
别忘了你的“理科工具箱”: 你的数学、编程、甚至建模能力,都可能成为你研究哲学的新工具。比如,你可以用逻辑程序来检验一些哲学论证的有效性;你可以用计算模型来模拟某些关于意识的理论;你可以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一些哲学命题的概率。这种跨学科的结合,是未来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些你会遇到的具体领域,而且你的理科背景会很有用:

科学哲学 (Philosophy of Science): 这个领域简直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你会思考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理论如何被证实或证伪?科学知识的边界在哪里?科学进步的动力是什么?这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你所学的科学的局限性和意义。
逻辑学 (Logic): 哲学与逻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现代逻辑学的发展,很多都离不开哲学家的推动。你可以学习形式逻辑、模态逻辑、哲学逻辑等等,你的数学背景会让这一块变得相对轻松,而且你会发现逻辑在论证中的巨大力量。
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 这个领域和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息息相关。你会思考意识是什么?什么是“心”?身心关系如何?你的科学知识会让你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有更具体的参照和理解。
认识论 (Epistemology): 这是关于“知识”的学问。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知识的来源是什么?什么是“真理”?这对于科学研究中的“如何确证知识”非常有帮助。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这是关于“实在”本质的学问。它会让你思考,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其最基本的构成是什么?时间、空间、因果、存在这些概念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最后,我想说:

选择哲学,不是放弃科学,而是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科学,去理解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你的理科背景,让你在哲学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让你的思考更加坚实,也更容易找到那些看不见的关联。

别怕挑战,别怕陌生。这会是一段非常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旅程。祝你在哲学系的探索之旅中,收获满满!有什么具体的问题,随时可以再来聊。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你的信任——在这么有限的邀请名额中,让我来回答。

其他部分,

@小丑君的面具

已经讲了——我也不了解。关于博雅杯,十年以前得过次奖,不如给几个小建议。以下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首先你只有三千字的篇幅,至少我参加的时候是这样。所以题目宜小。这些年,我看过好多篇博雅杯文章的初稿,主要问题都是一样的:只是非常泛泛的介绍,比较像像高中生课堂上的报告,给同学们分享自己知道的一件事。看上去似乎什么都有提到,但也仅仅是提到而已。这是不行的。《道德的谱系》,概括全书“主要内容”,这个听上去不太会是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来篇幅有限,三千字太少了……二来你不是非常资深的尼采学者,这样下笔很容易失之泛泛,或者重复三四流哲学史上的内容,或者沦为高中生的清新小美文。无论从功利的角度,还是问学的角度,都比较糟糕了。大体上,你需要保持对这本书总体的把握,但也要选择更加具体的切入点。毕竟你还有些时间,现在才十月下旬。

为了有切入点,在读书的时候就要有问题意识。对于高中生来说也是这样。交代某人“思想的来源”、“对后世的影响”,这样的文章,也是资深学者写的。如果你是顶尖的尼采学者了,要给牛津大学出版社编的尼采导读写一个章节,你可以这样写。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如此的积累,这样写又会失之泛泛。国内也许有很多学者喜欢生产这样低水平的文章,请不要跟他们学坏。所以你需要带着问题来读。

比如,他讲奴隶的道德革命。奴隶应该是更加弱的那一方,为什么他们的道德革命可以成功——反而贵族的道德被取代了?这样的问题呆呆的,但说明你在思考。你还可以想下去,贵族有一种价值,奴隶也有一种价值,为什么奴隶的就不好了呢?这种问题乍一看很幼稚的,但可以帮我们去思考一个更深的问题。比如,既然这本书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对现有的价值进行重估,依据、标准又是什么?换而言之,他对于西方文明中道德的演进有一种总体的把握,这我们说是 描述性的(descriptive);然而他终究要说的是,现下西方的价值是不好的,这我们说是批判的(prescriptive)的。这个两个层面的事情了。他是怎么从一个层面进入到另一个层面的?你如果对哲学史有一些了解的话,应该可以把握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尝试想得更深入一些呢?

这样的问题还是很大的,还是需要更准确地把握——相信我,三千字是很有挑战的。但开始有了具体的问题意识,你就在正确的道路上了,你需要一层层地深入下去。如果你在很很浅很稚的层面就停下来了,还感觉自己很兴奋的,仿佛发现了什么,那样的话就比较糟——那是做不好哲学的。

当你有了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你需要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已有的研究。对于高中生来说,我并不会直接说:“请把周国平扔掉。”他有两个用处:一是它是一本1986年的书,它可以告诉你八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读什么书——这也很重要,我会说我们当下的思想界,没有走出八十年代的视野,却失去了八十年代的精神。其次,毕竟,他的文笔还是绝大多数高中生的好的。当然,如果你真的想好好来写这篇博雅杯的话,你需要参考一些严肃的研究。知网可以帮助你找到一些有关的中文论文,你可以大致看一看。虽然我们国家的尼采研究,多年来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道路上没有尽头,但毕竟,你的起点还很低,很多作者以后会是你本科老师,熟悉他们的作品是有益处的。更好的做法是参考英文的文献。说到底,从小学英语就是为了用的,不是为了忘记的。Cambridge Companion to Nietzsche 我们是有影印的,一般图书馆都有。你也需要养成看看SEP是怎么说的好习惯——

Nietzsche's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这样你才好意思跟人家说:“我以后是要学哲学的”。你甚至还可以更专业一点,去

PhilPapers: Online Research in Philosophy

瞄一眼有关的论文。真的是瞄一眼就好!这里的文章就比较难的,绝大多数你还看不懂的。

基于对已有研究的涉猎,你就可以调整你思考、提问的角度与方式。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水太深了,两年都搞不清楚,那你可以保持关注,以后再写。你也许会发现别人说得太好了——比你想得好多了!——自己完全没有什么可以写了。这也很正常的。我们人文学科也是这样,在哪怕细小的问题上,也有许多巨人站在那里了。我们爬不上他们的肩膀的——脚趾头也许都不行,但我们可以远远地欣赏。你不用恐慌,觉得自己的文章完蛋了。你可以停下来,这时候你需要静静。合上所有的书,放在一边,想一想自己所读的尼采,和别人讲的尼采。这个时候,也许你会觉得有一些很细小的事情,在你的内心,对你来说非常得真切。其他的研究者虽然讲得很好了,但就是这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并没有给你很深很深的冲击。这时你就知道了:自己可以写这件事!这时你就可以写好了。当然,最终的结果会是很幼稚的。但是,这也是你的作品,你的思考,这展现了你的积累,也展现了你能够在人文学科中不断前行的潜力。作为初学者的习作就很好了。

选题上大体如此。有了合适的选题,就具体写作而言,我还有几点想说:

要敢想,要敢写——这可能会和下一点有些张力,但现在这点是最重要的。没有人期待你靠这篇文章做出贡献,也没有人期待你这篇文章可以经历任何时间的考验。把自己当下的思考、追问、感受表达出来就好。我对我自己当年文章的评价就是……真的很敢写……这都敢写……

表达的时候要追求美感,也要追求准确。当你写下一句话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我用了术语了吗?如果用了,我解释过了吗?如果还没有的话,你需要进行解释,如果你都不知道怎么解释,那就说明你其实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如果这句话没有问题了,再问一问自己:这句话和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有,我使用了正确的逻辑连词了么?如果没有关系,那我真的需要这句话么?还是我其实不需要上一句话!总之,即使你的唯一的读者是比你厉害很多很多的老师,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讲清楚是你的责任!(尤其,功利一些说,我会期待你写出一个比较规范的开头。为什么是功利呢?就我接触而言,每年都有好多高中生写尼采……真的……很多是那种清新忧郁小美文的感觉,请不要写成那样……我觉得复旦的老师大概看得都要吐了……)

既然你参考了已有的研究,你就需要给出参考文献——格式请参考知网上的优秀期刊。说来博雅杯的递交系统是很奇怪了,超过了三千字就交不上去了……至少我那个时候是那样。所以我保留了注释的编码,最后附了一行字说我的注释太多了,没有办法传上来。去面试的那天,我本来不高兴带完整版去了,后来阴差阳错竟然还是带了。老师们第一个问题就是给我们看你的注释……所以这是重要的。同时,请你注意,注释的目的是为了交代前人的研究,不是为了炫耀。不要挂很多你根本看不懂的文献上去,老师们知道的。你参考了哪些,就写哪些。

写完以后,你需要想一想,自己究竟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你应该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概括出来。如果你都不可以。这篇文章庶几哪里出了问题。最理想的情况下,你可以把文章在那里放几天。这几天,你不要去看自己的文章,但是思考一个问题:对于一个陌生人,自己会怎么向他介绍这篇文章?几天过了以后再拿出来看:这真是你想象中自己的文章么?通常,我们的感受都是——“这文章太渣了……”你就可以开始系统地修改了。

最后,我希望这些能对你有帮助。祝你写出一篇让自己觉得有趣的文章,一篇能让自己感到自己在进步的文章。也祝你能够进入理想的哲学系。

在野武将同学

2015年10月20日

对了,其实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去教高中文科班也挺好的……但是一直没人要我……就连我自己高中也不要我……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